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386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docx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整治规划16

常乐镇培育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08年至2010年)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民人居环境质量,根据海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总体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厅等部门关于<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并按照《海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求,针对我市农村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综合了近年来开展的“三清”、“六清六建”、“农村新五件实事”、“三清一绿”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吸纳了全市各地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十一五”期间全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农村环境基本状况

第一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我村总人口3601人,总耕地3016亩,总户数1466户,47个村民小组,153名党员。

本村位于常乐镇西南端,东靠其林,南临三厂,天久线贯穿境内,交通便利。

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4878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污染源的增加,各级对农村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环保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我村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美化家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常乐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促和谐、奔小康”为载体,创省生态示范村为总体目标,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了“三清”工程(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全面启动了以解决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宗旨的环境整治工作。

近年来,我市农村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先后被评为淡水养殖、蚕桑生产,沟河保洁等先进集体,并被评为海门市先进党支部、文明村等先进集体,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面相同发展,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4878元。

第二节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沟河受到污染。

由于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未经处置,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水体,致使村庄沟河水源受到污染,给村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十分不便。

(二)白色污染比较突出。

由于各种塑料袋的广泛使用,加之多年来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扔的陋习,造成了村庄到处都存在白色污染的现象,一些沟河存积了大量的白色漂浮物,一些农户的住宅周围垃圾成堆,严重影响了村庄的环境面貌。

(三)农业面源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少数农民焚烧秸秆或推入沟河,使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污染大气、水体,影响环境卫生;二是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处理排放水体;三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农药等物质残留于土壤中,不仅污染农产品而且严重影响土壤耕作质量与肥效,是构成对农产品安全的主要威胁。

(四)环境硬件建设迟后。

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较少,村庄的卫生厕所入厕率不高,卫生厕所的使用的实际效果不高,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垃圾收运清理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村庄、道路的绿化建设也明显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差距较大。

第三节导致村庄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与城市环境治理相比,农村环保重视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尚未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定系统的科学规划,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标准不清、措施不明、效果不显。

农村环境保护缺少明确、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

面向农村的环境宣传监管力度不够,宣传教育大多停留在空泛的标语口号上,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

(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不够科学。

农民更加迫切需要增加收益,往往不愿意采用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而更乐意使用可带来更高效益的化肥、农药。

农民在生产中往往更加关注较高的产量,以获取较多的现金收入,而不愿意花费力气开发利用秸秆、人畜粪便等生物资源。

大多数农民不讲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往往超过作物实际最佳需要量。

农村群众重个人现代消费需求,有毒或难降解的现代生活垃圾大量产生,而缺乏相应的处理设施。

(3)农村环保建设投入不足。

与城市人均环境建设投资比较,农村人均环境建设投资明显太少。

市镇两级用于村庄环境治理的投资较少,村里用于村庄环境治理的投资也微乎其微,以至农村环境建设硬件跟不上,环境保洁队伍建设力量不足。

 

第二章总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农村新五件实事”和“清洁工程”为抓手,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率先全面达小康目标。

第二节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小康和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源头、末端和过程治理三结合。

通过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量,控制污染源头、减轻过程污染;通过农村生活垃圾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村庄生活废水的集中处理,加强末端治理,确保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的彻底改观。

(三)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在“六清六建”和“三清一绿”中,以“清”为手段,以“建”为根本。

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广大农民能够自觉遵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制度,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推动农村环境保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立足村庄实际,与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围绕“六清六建”和“三清一绿”,以村庄或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主攻点,按照年度计划的要求,整合资源,统一行动,确保实效。

(五)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在市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形成“政府补助、部门帮助、企业赞助、社会资助、农民自助”的多元投入渠道,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物质保障。

第三节规划目标

(一)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逐步实行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1、规范化管理生活垃圾投放点。

一是垃圾箱必须设置到位,不留盲点,并要保持垃圾箱完整和周围整洁。

二是努力推广农户垃圾收集桶装化,实行袋装化的必须规范设置投放点,投放点要有明显标记,杜绝乱堆乱放。

2、按标准设置垃圾填埋场。

全村至少设置1个选址合理、足够容量的填埋场,填埋场要做到及时覆土和消杀,并在周围栽种好树木或其他保护屏障,确保填埋场周围环境整洁。

(二)提升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层次,实现“水体活、水面清、水系畅、河岸绿”。

1、建立村级河道管理专业保洁员队伍,实行常年保洁,确保河道水面无漂浮物和水草覆盖,河坡无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无杂物、枯枝、歪枝、柴堆、砖堆等。

2、全面清理村域河道的网葮,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设置,确保河道水系通畅。

3、清理河坡上各种违章建筑物,严禁乱搭乱建各种临时用房。

4、对村域内的二三级河道的河坡进行绿化,有条件的种植好各种经济林或果树。

5、结合河道疏浚,重新做坡,平整后种上草坪或苗木,真正达到河畅、水清、岸绿的标准。

(三)树立本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打造生态环境亮点,提升环境示范村建设的品位。

1、结合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好亮点工程(小桥流水、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等),努力建成高品位的现代化农庄。

2、继续开展生态村和卫生村创建活动,完成市农村改厕项目任务,确保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100%,努力建成南通市级卫生村。

(四)加强农村工业污染控制,杜绝工业废水、废气不达标排放,确保群众环境安全。

1、开展村域内企业污染源排放治理工作,确保企业无超标排放工业污染现象产生。

2、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建好新农村集居区小型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3、从本村实际出发,划定畜禽养殖限止区域,并积极推进畜禽养殖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创建农业示范园区活动。

1、引导农户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

2、开展农药、化肥、兽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活动,整顿农业投入品市场,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

3、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农用地膜、薄膜的回收利用,确保全市农用地膜、薄膜回收率达到96%。

(六)继续开展农村改厕工作,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七)实施农村道路养护与保洁一体化管理,做到路面及路肩无垃圾、杂草、堆放物。

农路养护保洁人员要负责对道路垃圾杂物的收集处理,不得将垃圾直接扫到路外、绿化带、河坡上。

(八)加强村庄建设管理,建立镇村监管网络,做到辖区内无乱搭乱建现象。

各项环境指标规划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完成值

1

自来水普及率

≥98%

98%

2

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率

100%

100%

3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III类水质

达III类水质

4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占农田面积比例

≥80%

80%

5

村庄绿化覆盖率

≥30%

31%

6

秸秆综合利用率

≥90%

100%

7

卫生厕所普及率

≥90%

90%

8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90%

100%

9

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

100%

100%

10

可再上生能源入户率

≥10%

12%

 

第三章整治主要任务

(一)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推行“户收集、村清运、镇中转、市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禁止随意倾倒垃圾,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

(二)加大农村改厕投入力度,大力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农村新建房屋全部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

到2010年,全村卫生厕所比例达到100%。

(三)探索简易、可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建设地下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禁止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污水。

(四)做好村级道路建设,全面完成村内道路的硬化,村新农村集居区主干道路安装照明设施。

(五)加强全村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建立农村河道清洁的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

落实专门管理人员,加强考核监督。

第二节土壤污染第二节土壤污染防治

摸清“家底”,查明全村土壤污染状况;在调查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防治土壤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节第三节化肥农药控制

加强化肥污染控制,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教育农民因地、因时、因作物采用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

加强农药污染控制,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其使用技术。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

第四节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建立健全季节性的秸秆禁烧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监督、奖罚措施。

加大检查力度,特别是在夏秋收获季节,组织村干部和专门人员进行禁烧巡视。

第五节养殖污染防治

扶持一家养鸡专业户的规范化发展,对现有畜禽养殖户加强管理,禁止非规模畜禽养殖业发展,严格控制畜禽粪便为污染村庄环境。

第六节绿化造林工作

开展“四旁”绿化,重点开展村庄周边、道路两旁、河道两岸、房前屋后及庭院绿化。

建设供居民休闲健身的公共绿地、草坪和居民广场。

开展农田林网建设,逐步提高林网建设标准,推广乔、灌、草立体林网结构,提高农田林网的生态稳定性。

 

第四章重点工程

第一节垃圾规范化管理

全村将建设垃圾箱50个,垃圾集中池4个,标准化垃圾填埋场2个,配备垃圾清运保洁员4名,标准化垃圾清运车4辆,计划总投资15万元。

第二节农户改水改厕

改造自来水管总长13600米,总投资55万元,资金由全部由村级自筹。

全村改厕完成率达到100%,总投资80万元,其中村级自筹

40万元,完成时间2008年6月。

第三节生活污水处理

建设集聚区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总投资15万元,其中村级自筹10万元,完成时间2008年12月。

第四节村庄道路建设

进行道路硬质水泥路面改造,总投资55.8万元,其中村级投入万元做好工程基础建设。

第五节绿化造林工作

新建的12400米的水泥路两侧植树绿化,在村的河段,包括与相邻镇村的界河近6000米处植树建成绿化林带,全村新增绿化面积

亩,全村沟路渠总长度为55000米,新建沟路渠绿化19500米,占比90%以上,总投资80万元。

第六节农产品基地建设

到2010年,建立一个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业基地面积2140亩以上,种牧草150亩,饲养海门山羊6160只,青玉米450亩,山药80亩,大棚蔬菜850亩,累计无公害占地面积80%,总投资2000万元。

第七节河道清淤疏浚

对全村河道全面疏浚一遍,共计泯沟共124条,总长度99.2公里,完成土方44.64万立方,总投资165.17万元,其中村级自筹55.06万元,完成时间2008年12月。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村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组,由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程项目,认真组织实施。

培育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

内容

1、农业产业化调整,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2、沟河畅,达到“四无”,60%以上水面由农户承包搞水产养殖

3、林网、村庄、沟路渠绿化

1、病虫害综合防止技术覆盖

2、农田有机肥使用达标

3、秸杆综合利用还田

4、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1、土地保护无抛荒

2、统计各项数据

1、生活垃圾处理

2、卫生生态型厕所

3、自来水入户率

4、计划生育

村民组长

组织本组落实村对各项指标的落实,协助村会计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培育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班子名单

组别

姓名

组别

姓名

组别

姓名

1

叶向模

13

张丕娟

25

沈炳文

2

陈其范

14

黄永平

26

施品兰

3

蒋炳成

15

徐亚兰

27

方仲亮

4

施碧美

16

施明昌

28

周云平

5

顾帮义

17

杨菊芳

6

施云时

18

李俊杰

7

吴凤权

19

施秀琴

8

郁永发

20

黄正浩

9

陆永新

21

陆杰康

10

施仲安

22

沈志琴

11

郁生

23

顾明高

12

施礼杨

24

杨素琴

(二)强化考核监督。

村委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班子,把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和年终考核内容,各村民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全村环境监督管理。

强化农村环境监管力度,制订考核奖惩办法,鼓励村民进行环保工作的监督、举报,形成环保监管的强大合力。

各居民户的生活垃圾必须放到垃圾箱,按时清理到指定的垃圾填埋场,不得随地乱丢、乱堆,一经发现,村委会必须限期改正,屡教不改者,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处罚意见进行处罚。

(三)探索管理机制。

每个村民小组由村民代表负责监督管理,村民组长为监督管理组长,对本组所有村民实施教育、监督管理,由村委会定期组织检查、验收、汇总。

对全村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招标进行市场化运作,并与承包经营者签订责任状。

由承包者对村环境卫生进行管理,并组织村环保监管人员定期、不定期抽查,加以监督、考核。

第二节资金投入

(一)拓宽村庄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村庄新农村集居区建设力度,通过新居建设旧房改造增加环保投入。

(二)用足用好村“一事一议”资金,加大“一事一议”用于环保的份额,确保各项重点工程自筹资金到位。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广泛吸引各种资金,鼓励社会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

第三节宣传教育

(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阶段性任务,运用广播、板报、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生动、深入、持久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生态知识水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有针对性地搞好宣传活动,教育好群众,对塑料袋之类漂浮物在家中炉灶或用柴火烧化,把生活垃圾掺和羊棚灰下田或堆放发酵后用有机肥料下田,砌房造楼建筑垃圾由居民就地挖地消化,落实砌楼农户有卫生间冲水式厕所。

(三)每半年对全村农户进行环境卫生状况评比,评比成绩优秀的张贴清洁家庭牌子,对环境卫生作出积极贡献的农户,在村环境保护宣传窗中进行表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