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358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docx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化学

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国际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耦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重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等。

(3)我对学好这门课的观点:

环境化学包含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多个分支学科,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来源、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这就决定了环境化学研究中需要运用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实验模拟系统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还要配以物理、生物、地学、气象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

因此,要求研究人员具有较广泛的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当以开阔的视野,除了环境化学之外,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并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如此才可能学好这门课。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

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

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

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

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

1.元素:

如铅、镉、准金属等。

2.无机物:

氧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

3.有机化合物及烃类:

烷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PAH等;

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如,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

5.含氧有机化合物:

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

6.含氮有机化合物:

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

7.有机卤化物:

四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噁瑛;

8.有机硫化物:

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

9.有机磷化合物:

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19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

大气中NH3的含量及其对酸性物质的中和性。

大气颗粒物的碱度及其缓冲能力。

天气形势的影响。

20什么是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

如何识别各种粒子膜

答Whitby等人依据大气颗粒物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

按这个模型,可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即爱根(Aitken)核模(Dp<0.05μm)、积聚模(0.05μm2μm)。

(1)爱根核模主要源于燃烧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由于它们的粒径小、数量多、表面积大而很不稳定,易于相互碰撞结成大粒子而转入积聚模。

也可在大气湍流扩散过程中很快被其他物质或地面吸收而去除。

(2)积聚模主要由核模凝聚或通过热蒸汽冷凝再凝聚长大。

这些粒子多为二次污染物,其中硫酸盐占80%以上。

它们在大气中不易由扩散或碰撞而去除。

积聚模与爱根核模的颗粒物合称细粒子。

(3)粗粒子模的粒子称为粗粒子,多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发、海盐溅沫、火山爆发和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所构成,因此它的组成与地面土壤十分相近,主要靠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而去除。

4.举例说明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扩散和质体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温度及农药本身的性质等:

①土壤水分含量:

研究表明林丹的汽态和非汽态扩散情况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变化。

②吸附: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改变了其扩散的情况,如土壤对2,4-D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低了,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③土壤紧实度:

土壤紧实度对农药的扩散的情况有影响是因为对于以蒸汽形式进行扩散的化合物来说,增加紧实度就降低了土壤孔隙率,扩散系数就自然降低了。

如二溴乙烷、林丹等农药在土壤中的扩散系数随紧实度增加而降低。

④温度:

温度增高的总效应是使扩散系数增大。

⑤气流速度:

气流速度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药的挥发。

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不是100%,那么增加气流就促进土壤表面水分含量降低,可以使农药蒸汽更快地离开土壤表面,同时使农药蒸汽向土壤表面运动的速度加快。

⑥农药种类:

不同农药的扩散行为不同。

如有机磷农药乐果和乙拌磷在Broadbalk粉砂壤土中的扩散行为就是不同的。

(2)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有农药与土壤的吸附、土壤种类和农药种类等。

①农药与土壤吸附:

非草隆、灭草隆、敌草隆、草不隆四种农药吸附最强者移动最困难,反之亦然。

②土壤种类: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药在土壤中渗透深度减小;增加土壤中粘土矿物的含量,农药的渗透深度也减小。

③农药种类:

不同农药在土壤中通过质体流动转移的深度不同。

如林丹和DDT。

5.比较DDT和林丹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趋的主要途径与特点。

DDT和林丹迁移转化、归趋主要途径与特点比较如下表所示:

迁移转化、归趋途径

特点

DDT

1)在土壤中移动不明显,易被吸附

2)通过根系渗入植物体

3)在土壤中按还原、氧化和脱氯化氢等机理被微生物降解

4)光解

不溶于水,高亲脂性,易通过食物链放大,积累性强

2)挥发性小,持久性高

3)在缺氧和高温时降解速度快

4)南方水田里DDT降解快于北方

林丹

1)从土壤和空气转入水体

2)挥发而进入大气

3)在土壤生物体内积累

4)植物积累

易溶于水

挥发性强,持久性低

在生物体内积累性较DDT低

6.试述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化途径,并举例说明其原理。

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转化途径有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

(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

①吸附催化水解:

吸附催化水解是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途径。

②光降解

(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被微生物降解是它们转化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同时,土壤微生物也会利用有机农药为能源,在体内酶或分泌酶的作用下,使农药发生降解作用,彻底分解为CO2和H2O。

如马拉硫磷被绿色木霉和假单胞菌两种土壤微生物以不同方式降解,其反应如下:

1.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的组分是土壤胶体和土壤微生物。

2.物体表面的分子与该物体内部的分子所处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物体内部的分子在各方面都与它相同的分子相接触,受到的吸引力相等;而处于表面的分子所受到的吸引力是不相等的,即合称为双电,决定电位层与液体间的电位差通常叫做热力电位,在一定的胶体系统内它是不变的;

4.在非活动性离子层与液体间的电位差叫电动电位,它的大小视扩散层厚度而定,随扩层厚度增大而增加。

5.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小表面能,胶体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这就是胶体的凝聚性。

6.在土壤溶液中,胶体常常带负电荷,即具有负的电动电势,所以胶体微粒又因相同电荷而互相排斥,电动电位越高,胶体微粒呈现出的分散性也越强。

7.影响土壤凝聚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胶体的电动电位和扩散层厚度,

8.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

9.物体表面的分子与该物体内部的分子所处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物体内部的分子在各方面都与它相同的分子相接触,受到的吸引力相等;而处于表面的分子所受到的吸引力是不相等的,表面分子具有一定的自由能,即表面能。

物质的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也越大。

吸附性能越强

11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有一部分为致酸离子,则这种土壤为盐基不饱和土壤。

12.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

13.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固定作用不是植物的一个普遍耐性机制

14.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由植物的生态学特性、遗传学特性和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所决定

15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根毛细胞的作用积累于植物茎、叶和果实部分。

15.由于该迁移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污染物可能停留于细胞膜外或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

16.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主要包括被动转移和主动转移两种。

17.现已证明,MT是动物及人体最主要的重金属解毒剂。

18.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是通过扩散和质体流动两个过程。

在这两个过程中,农药的迁移运动可以蒸汽的和非蒸汽的形式进行。

19.风速、湍流和相对湿度在造成农药田间的挥发损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

21.一般,脂/水分配系数越大,扩散系数也越大,而容易扩散通过生物膜。

22.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23.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

24.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和光化学转化构成了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三大主要转化类型。

25.酶是一类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26.在酶催化下发生转化的物质称为底物或基质

27酶催化作用的三个特点:

(1).催化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种底物起催化作用,促进一定的反应,生成一定的代谢产物。

(2).酶催化效率高一般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比化学催化剂高107—1013倍。

(3).酶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强酸、强碱、高温等都能使酶催化剂失去活性。

28.受氢体如果为细胞内的分子氧,就是有氧氧化,而若为非分子氧的化合物就是无氧氧化。

29.就微生物来说,好氧微生物进行有氧氧化,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氧化。

30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微生物转化速率,决定于物质的结构特征和微生物本身的特征,同时也与环境条件有关。

31毒理学把毒物剂量(浓度)与引起个体生物学的变化,如脑电、心电、血象、免疫功能、酶活性等的变化称为效应;

32把引起群体的变化,如肿瘤或其他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变化称为反应。

34阈剂量(浓度)是指在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最高允许剂量(浓度)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浓度)。

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简述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主要分布、迁移与转化规律。

答:

(1)分布:

由于多氯联苯挥发性和水中溶解度较小,故其在大气和水中的含量较少.近期报导的数据表明,在地下水中发现PCBs的几率与地表水中相当.此外,由于PCBs易被颗粒物所吸附,故在废水流入河口附近的沉积物中,PCBs含量较高.

水生植物通常可从水中快速吸收PCBs,其富集系数为1×l04~l×l05.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鱼体中PCBs的含量约在l~7mg/kg范围内(湿重).在某些国家的人乳中也检出一定量的PCBs.

(2)迁移:

PCBs主要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通道挥发进入大气,然后经干,湿沉降转入湖泊和海洋.转入水体的PCBs极易被颗粒物所吸附,沉入沉积物,使PCBs大量存在于沉积物中.虽然近年来PCBs的使用量大大减少,但沉积物中的PCBs仍然是今后若干年内食物链污染的主要来源.

(3)转化:

PCBs由于化学惰性而成为环境中持久性污染物,它在环境中主要转化途径是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PCBs在紫外光的激发下碳氯键断裂,而产生芳基自由基和氯自由基,自由基从介质中取得质子,或者发生二聚反应.PCBs生物降解时,含氯原子数目越少,越容易降解.

5、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

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

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环境污染物定义: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Hg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对流层特性:

由于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来自于地面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则越低。

在对流层中,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降低0.6℃。

云雨的主要发生层,赤道厚两极薄。

平流层特征:

在平流层内,大气温度上热下冷,空气难以发生垂直对流运动,只能随地球自转产生平流运动,平流层气体状态非常稳定。

在平流层内,进入的污染物因平流运动形成一薄层而遍布全球。

中间层特征:

在中间层中,由于层内热源仅来自下部的平流层,因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温度垂直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下热上冷,空气垂直运动强烈。

热层特征:

在热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热层空气极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也可以称为电离层。

逸散层:

800km以上高空;空气稀薄,密度几乎与太空相同;空气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所以气体及其微粒可以不断从该层逃逸出去。

21、硫酸烟雾(伦敦型烟雾)与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的比较:

硫酸烟雾是还原型烟雾,发现较早,已出现多次,燃煤产生,冬季,低温高湿度弱光照,白天夜间连续;光化学烟雾是氧化型烟雾,发现较晚,汽车尾气,夏秋季,高温低湿度强光照,白天。

22、二氧化硫的氧化:

直接光氧化、被自由基氧化、被氧原子氧化

·颗粒物的表面性质:

成核作用、粘合、吸着

·成核作用:

过饱和蒸汽在颗粒物表面凝结成液滴。

粘合:

粒子彼此相互间紧紧粘合或在固体表面上粘合,是小颗粒形成较大凝聚体最终沉降的过程。

离子粘合,静电除尘。

吸着:

气体或蒸汽吸附在颗粒物表面。

·水中八大离子:

K+、Na+、Ca2+、Mg2+、HCO3-、NO3-、Cl-和SO42-。

·无机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生物降解作用。

·水体中颗粒物的类别

(1)矿物微粒和粘土矿物(铝或镁的硅酸盐)

(2)金属水合氧化物(铝、铁、锰、硅等金属)(3)腐殖质(4)水体悬浮沉积物(5)其他(藻类、细菌、病毒等)。

·吸附等温线:

在一定温度,处于平衡状态时被吸附的物质和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水环境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主要有L-型、F-型和H-型。

·凝聚过程:

是在外来因素(如化学物质)作用下降低静电斥力,引力超过斥力时胶粒便合在一起。

絮凝过程:

借助于某种架桥物质(聚合物)联结胶体粒子,使凝结的粒子变的更大。

简述胶体凝聚和絮凝之间的区别。

答:

絮凝——在胶粒或悬浮体内加入极少量的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可导致溶胶迅速沉淀,沉淀呈疏松的棉絮状,这类沉淀称为絮凝物,这种现象呈絮凝作用。

聚沉——胶体粒子聚集由小变大,最终导致粒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生物富集:

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该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常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表示,即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与其生存环境中该污染物浓度的比值。

·环境中某一重金属的毒性与其游离金属离子浓度、配合作用、和化学性质有关。

·天然水体中重要的无机配体有:

OH-、Cl-、CO32-、HCO3-、F-、S2-、CN-、NH3

·土壤圈:

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

主要元素O、Si、Al、Fe、C、Ca、K、Na、Mg、Ti、N、S、P等。

·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的因素:

电荷数,离子半径,水化程度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不同种类的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

有机胶体>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土>水合氧化铁、铝.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土壤胶体中SiO2/R2O3比值越大,阳离子交换量越高;pH值下降,阳离子交换量降低

·土壤污染:

当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并破坏了土壤的功能和影响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称为土壤污染。

来源:

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沉降(酸雨、放射性元素、有机污染物);农业污染(农药、化肥)。

污染的类型:

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有害生物污染;其它污染(如酸雨)。

特点:

隐蔽性、累积性、复杂性。

危害:

影响植物生长、影响土壤微生物、危害土壤动物、污染水体、食物和大气。

·土壤中各类胶体的吸附顺序为:

氧化锰>有机质>氧化铁>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过程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种类、生长发育期、复合污染、施肥等有关。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控制农药的适用②合理适用化学肥料③加强污染物的监测和管理④排土、客土改良⑤施加抑制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扩散和质体流动。

农药在田间中的损失主要途径是挥发。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

1)土壤水分的含量2)土壤吸附的影响3)土壤的紧实度4)温度5)气流速6)农药种类。

影响质体流动最重要的是农药与土壤之间的吸附,吸附最强者移动最困难。

·有机化合物的吸附中,存在两种主要机理:

一是分配作用,即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二是吸附作用,即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

·低浓度有机物在土壤上呈非线性吸附。

橡胶态对有机物吸附速率较慢,呈线性、非竞争吸附;玻璃态对有机物吸附速率较快,呈非线性、竞争吸附.

1.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0Å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2.被动扩散(浓度扩散):

扩散速率与生物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梯度以及该物质的脂溶性直接相关;不耗能,无特异性选择(因为无载体参与),无竞争性抑制。

被动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

3.被动易化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耗能)

4.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耗能)

5.吸收:

污染物质从机体外,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消化管是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呼吸管是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皮肤吸收是不少污染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

6.污染物以被动扩散为主要的转运方式

7.血-脑屏障:

位于脑部毛细血管壁。

污染物能否进入脑部取决于其脂溶性

8.接合的两种方式:

共价接合--不可逆;非共价接合--可逆

9.生物积累=生物富集+生物放大

10.生物转化:

第一阶段反应:

引入极性基团–氧化、还原、水解;第二阶段反应:

结合反应

11.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催化专一性高;酶催化效率高;酶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

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pH、温度和抑制剂。

12.糖类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多糖水解成单糖;单糖酵解成丙酮酸;丙酮酸的转化。

13.脂肪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甘油的转化;脂肪酸的转化。

14.有毒有机物质生物转化的主要反映类型如下:

氧化反应类型;还原反应类型;水解反应类型;结合反应类型。

15.根据半数致死量,一般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成4级。

16.污染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需跨越致密毛细血管壁,该组织被称为血脑屏障。

17.污染物在动物体内主要的蓄积部位:

血浆蛋白、脂肪、骨骼。

18.苯并芘(a)的致癌机理主要是形成芳基碳正离子,与DNA碱基中的氮或氧结合,使之芳基化,导致DNA基因突变。

19.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0.碳原子数大于1的正烷烃,其微生物降解的途径有三种:

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和双端氧化。

21.甲烷发酵是指有机酸、醇等化合物在细菌作用下,被转化为乙酸和氢气,进而经产甲烷菌作用产生甲烷。

22.下列烃类化合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苯。

23.下列芳香族化合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二氯甲苯。

24.LD50表示的是半数致死剂量。

25.两种毒物死亡率分别是M1和M2,其联合作用的死亡率M《M1+M2,这种联合作用属于拮抗作用

1.PHA在紫外光照射下很容易光解和氧化。

也可以被微生物降解。

2.气相汞的最后归趋是进入土壤和海底沉积物。

3.无机砷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可以与蛋白质的巯基反应。

4.含氢卤代烃与HO.自由基的反应是它们在对流层中消除的主要途径。

5.Hg的生物甲基化途径是:

辅酶甲基钴胺素把甲级负离子传递给Hg2+(CH3Hg+),本身变为水合钴胺素,后者再经过还原失水变为五配位一价钴胺素,最后,辅酶甲基四叶氢酸将甲基正离子转于五配位谷氨酸,完成甲基谷氨酸的再生,使Hg的甲基化继续进行。

6.下列砷化物中,无毒性的是(CH3)3AsCH2COO-。

7.下列PCBs中,最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是六氯联苯。

8.表面活性剂含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容易使不溶于水的物质分散于水体,而长期随水流迁移。

9.能对人类、畜禽、鱼类或其他生物体显示体内毒性的那些环境污染物叫做环境毒物。

10.急性毒作用一般以半数有效剂量(ED50)或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即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要的毒物的剂量或浓度。

11.半致死量(浓度):

指经口喂食受试动物,当喂量不大于50mg/kg(体重),而食后48小时内有半数死亡时,则该试物为毒物。

12.存在于水体中的环境毒物:

重金属、有机农药、多氯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