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931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docx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3400字

(一):

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为贯彻十八大精神,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我国开始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支持下,为进一步针对不同地域农村教育进行研究,文章以新邵县龙溪铺镇三所重点小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当地乡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建设等五个维度提出了针对化的措施。

【关键词】教育扶贫;基础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一、引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1]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再次成为我国改革的前沿。

在政策的支持下,针对不同地域农村教育进行研究,对精准教育脱贫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以新邵龙溪铺镇为例,通过对当地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和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借鉴。

二、龙溪铺镇小学生基础教育现状及困境

1.农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和现状

(1)农村教师人数少,学科教师资源分配不均。

新邵龙溪铺镇教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龙溪铺镇当地三所重点小学总共仅33名教师。

语文、数学主干课程的教师基数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总和,占教师总数的84.85%,體、音、美艺术类教师仅占10%;品德、综合实践及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只占12.12%。

可见教师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学任务重。

(2)教师福利待遇偏低。

新邵龙溪铺镇教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3.64%的教师全部工资水平仅为2000—3000元。

可见,当地大多数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偏低。

(3)农村教师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龙溪铺镇教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39.39%的教师为大专学历。

依据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当学生犯错时,有57.6%的教师采用罚跑、打板子等体罚方式进行惩罚;44.7%的教师选择当面批评。

可见,当地教育以惩罚式教育为主,教师师范技能偏低。

(4)家校联系少,缺乏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依据新邵龙溪铺镇学生问卷统计结果,有66.1%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35.7%的学生父母至少超过一年以上才能回家一次。

据实际家访情况,我们了解到当地学校很少举办家长会,家长对于孩子的在校情况了解少。

2.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的困境与现状

(1)基本教学资源缺乏,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校舍条件差。

教学楼往往是使用多年的老楼;许多寄宿小学一个宿舍住宿人数多,生活卫生条件差。

二是教学用具陈旧,难以开展教学活动。

三是农村学习体育设施缺乏。

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运动场;体育场地交叉混杂;体育器材老旧。

(2)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所调查小学存在部分教师包班现象,部分教师教授全部课程但不具有全科教师的素质,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所调查的教师中,一部分教师每周任课节数多达30节,学生人数高达100人,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缺乏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根据家访情况,当地农村小学几乎不开展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

校园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的作用严重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3.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1)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家庭教育普遍缺位。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结合实际调研对象,针对龙溪铺镇各小学校园学生(约有97.7%的学生处于7—12岁的年龄阶段)进行调查研究,着重分析与探讨儿童期(7—12岁)的人格发展特征。

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可以获得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当地有八成以上的留守儿童比例。

农村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位会削弱亲子间的感情,从而难以让孩子从“本我”的一元状态分化发展成实现成就的“自我”二元心理状态,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心理畸形发展,阻碍其人格成功过渡到青少年期。

(2)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教育观念传统守旧。

①交流沟通作为家庭教育前提和基础性条件缺乏。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隔代抚养,在隔代式教育中祖辈缺少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且祖辈年龄偏大,对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存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受限;因父母在外打工,难以对孩子进行及时的面对面教育,因此父母几乎不能够在相同的信息密度下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家庭教育氛围缺乏。

②祖辈传统守旧的教育观念的隔代传递。

祖辈对于学习方面的督促偏少,有些留守儿童甚至会出现迷恋网络、厌学逃课等行为越轨现象。

尽管有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但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从基本的调查结果来看,70.3%的学生是出于学习知识的需要来参加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但85%的学生仍处于中等偏下的成绩。

可见,老一辈人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不够重视。

③家庭经济水平低下,教育资源有限。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慢,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家庭消费恩格尔系数大,生存型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占绝大部分。

相较于城市的家庭教育,农村的家庭教育救助机制还尚未建立,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农村与城市儿童存在极大的教育资源差距,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三、龙溪铺镇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教育扶贫精准化

从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一直持续增长,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高达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但是从相对水平和平均水平来看,不甚理想,尤其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投入大量经费,易造成教育经费错位。

城乡教育资源具有巨大差距,教育经费的分配应该是基于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所进行的科学分配。

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关注农村教育教学中的资源缺乏问题,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且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结合扶贫建设直指具体学校,有针对性地扶持乡村基础教育并且采用各种措施鼓励社会资金向乡村基础教育倾斜。

2.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乡村人才计划启航典礼上指出,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給教师最好的教育。

第一,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要完善教师资格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入职学历,要强调能力标准的提高,强调非师范生师范技能学习向师范生靠齐。

第二,建立教师发展长效机制,政府提供全面的基础设施,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平台。

通过教师培训将较为分散的乡村教师联合,助力教师自主学习、教学钻研,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打造,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优化教师招聘制度,优化师资配置,严格保证乡村小学教师任教专职化。

落实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改革工作,通过民主推选、逐级竞聘、双向选择、自我反省,树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忧患、奉献意识,切实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获得感,激发教师发展活力,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3.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

第一,引入优秀教师,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的教师工作氛围。

第二,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达到一定年份的教师,落实国家、省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

定期举行教师技能大赛、优秀教师的评选,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第三,为教师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物质环境。

收入分配向乡村教师倾斜,遵循越往基层、艰苦偏远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

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

全面投保乡村教师校方责任险,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

4.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发挥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乡村大多数家长由于成长背景和时代的不同,对乡村儿童的隔代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加之长期外出打工,难以与孩子交流,因此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尤为重要。

一是将家访纳入教师考勤,定期召开家长会,方便祖辈了解学生情况。

二是建立电子“家访”,通过建立微信家长群、校务公开网站等电子平台,实现充分的家校沟通。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进行物质文化建设,充分使用本土文化背景,挖掘乡村特色的潜在价值,构建以学生为本位、可解读、实用与艺术性统一的特色学校物质文化。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导向、激励、凝聚、化解矛盾的功用,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个人成长成才。

小学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二):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体育基础教育合作意识的培养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得到了改革与发展。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课程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章简单分析了小学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关键词:

小学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作意识;培养策略

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合作行为的基础,培养合作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之间更好地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课程虽然是一个体力方面的学科,但是依然需要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合作,如排球、篮球、羽毛球等都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并不容易。

那么在小学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一、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合作精神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强行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反而有可能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收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而且合作精神的培养只是说说毫无教育意义。

因此,在教學环节,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垫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垫球,让学生单独进行垫球训练,然后再让学生过渡到两人、三人,甚至多人的互垫训练,这个过程全靠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精神,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2.鼓励课堂闪光点,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中的每项活动,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总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而学生也需要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观察学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异同点,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在课堂中所展现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

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认同和提倡,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体育活动中注重激发合作意识

1.合理的设置小组,开展小组合作

在体育活动中,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优点,认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那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呢?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体能、基础、技巧等方面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然后在小组中选择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担任小组长,对其他组员进行一定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其他组员更好地学习体育,提高他们的体育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组长来说,其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还可以促进与组员之间的感情,提高自身体育知识的应用水平;对于组员来说,可以提升他们体育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懂得了合作的好处,自然会再次进行合作,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2.强化合作意识的自主性,培养合作精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将合作视为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大量地安排一些学生个人不能进行,而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项目,这样学生就不得不进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合作伙伴,与他人进行合作。

当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三个人甚至多个人,这样让学生慢慢地产生一种合作的意识。

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可以合作的对象,让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教体育成绩稍差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结束语

在小学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拥有合作意识,表扬和鼓励课堂上出现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合作。

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合理分配小组,或者让学生自主划分,小组之间进行更广泛的学习。

在小组内推选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组长,让组长帮助组员进行体育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优点,强化学生合作意识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彼此合作,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中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