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494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复习资料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广义与侠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经济政治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理论基础和个人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及理论品质(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与时俱进)

(一)根本的理论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科学的世界论和方法论。

其科学性在于:

(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2)它正确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领域(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当中。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追求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追求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第一章

一、物质-意识 运动-静止 时间-空间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联系与发展(普遍联系、发展的实质、联系与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方法论:

整体性原则

四、对立统一的规律、质量互交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重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所在。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章 认识论

一、实践观(含义、特点、形式、主客体关系、决定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最终目的。

二、认识观(路线、本质、发展过程、二次飞跃及条件)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后者是前者的归属。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飞跃到认识的条件:

(1)深入实践,掌握大量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去粗取精。

第二次飞跃:

1.飞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现认识的目的——服务于实践;

◇求证认识的真理性。

2.飞跃的途径:

◇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认识与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计划;

◇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三、真理观(概念、特点、谬误、两种属性、检验标准)

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体的正确反映,与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只要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必然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2)从本性看,人类能够认识无限的物质世界,真理每前进一步,都是主观与客观的接近,这种趋势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必然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性:

(1)从范围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中有限事物的正确认识,还有许多未被认识到的事物,因此这种认识也是有限的,有待进一步拓展;

(2)从程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事物一定层次或方面的正确认识,还有许多未被认识清楚的层次和方面,因此这种认识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有待进一步深化。

 

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取决于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一致);

◇检验主观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手段,只能是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中介——实践。

2.取决于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实践能够把观念的东西转变为可以被感知的现实形态,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理论预测与实践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判定认识是否为真理。

(二)实践标准的矛盾性

1、实践标准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

实践检验真理的最终可能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受条件制约,特定实践难以充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第三章 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阶级、科学技术)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最终动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根本的客观标尺。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

通过阶级矛盾、或阶级斗争表现和实现的。

社会形态量变:

促进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或改革;社会形态质变:

革命阶级推翻旧的统治者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3、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影响历史进程(难以估量)。

四、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史观、历史合力论、时势造英雄)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普通个人的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源泉

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面貌、进程的制约者。

地位:

历史的影响者而非历史的主宰者;受历史条件制约;历史条件的产物——“时势造英雄”

六、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四重含义)

 第四章——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

第五章——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全

...

 

马原复习重点 

绪论 

1.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p2)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注意第3页的从狭义和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其理论基础(即思想渊源)是: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P8-9 

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阶级性和科学性(又有人称科学性与革命性) 

注意有可能是以下几个: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注意看一看这几点的主要论述)p14-17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P4、p6 

第一章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p27~28)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二、思维能否认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会判断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主观唯心) 绝对理念------黑格尔(客观唯心)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P34-35 

5.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附: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区别:

唯物论和辩证法同属马克思主义哲学,且二者相互交融,辩证法是以唯物论为前提的,唯物论又渗透着辩证法。

唯物论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概述: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辩证法是关于这个世界怎么样的论述: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

) 

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P43 

7.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间的对立表现方面: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p56-57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P57-59 

第二章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P63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P64-65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①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②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4.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缺陷:

一是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二是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它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以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和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它们是统一的。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7.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客体相符合的性质,它是真理的最根本的属性。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但必须注意:

1、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2、真理是一元的

 8.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它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即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因此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这表明主体的认识或客体本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体联系起来并验证它们之间是否相符合。

(2)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是联系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的中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一方面,实践是以认识为指导的能动的活动,同主体的认识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实践是变革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同客体直接相联系。

通过实践,认识转变为客观现实。

实践的结果即客体及其本质和规律,所以,认识与实践结果的对照也就是认识与客体的对照,从实践结果是否达到主体的目的,可以检验证实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

 9.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性;第三,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

 

第三章 

1.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别包括什么?

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②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机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7.社会历史形态可分为五种社会历史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8.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9.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P127-136 

第四章 

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生产的历史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特殊的具体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三)价值量的决定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150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围绕商品的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p148 

5.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157-162和课件 

6.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动因(看课件) 

第五章 

1.什么是垄断?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产生的原因:

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三、激烈的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一、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二、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三、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进行的,而到了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4.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

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

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家集团。

 5.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

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6.垄断利润的来源:

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们剥削的加强。

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在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7.国家垄断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8.垄断资本主义向全世界范围扩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后果:

(详见p191-193)

 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10.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1.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一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详细见课件) 

12.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1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P202-203 

1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1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1.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p217-221)

 2.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2、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是人类社会最后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3、无产阶级专政是通过共产党领导的、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意志建立和改造的国家政权;4、无产阶级专政以工农联盟为基础;5、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6、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有一定的历史联系;5、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3.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篇27-235)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