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004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docx

人教版历史八下《改革开放》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农村人民公社

  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体制。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8年,安徽省的一些地方遇到大旱,田地干裂,农村秋种难以进行。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农村放宽政策,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生产度灾。

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一些地区的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这年秋天,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战胜了旱灾。

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9课  改革开放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学生回答]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提法;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教师引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的农村状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改革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什么体制?

  [学生回答]改革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化体制。

  [教师引导]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小字内容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农村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投影:

  [投影显示]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分到农民手中,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的体制弊端,使农民在失去土地支配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劳动积极性。

  吉林省通化市三棵榆树村农民李惠恩回忆说:

“那时候就是记一个工,一天混那一个杠,干一天活不如抓一个母蛤蟆,像边沟三队,七分钱的分,正好一天挣三盒火柴。

你说农民他不高兴,他能高兴吗?

中央政策要不对头你调动不了积极性。

  60年代初,安徽的一部分农村为了度过严重饥荒,试行了“责任田”的办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引起了一片指责。

  1962年夏天,太湖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名叫钱让能的普通干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为“责任田”辩护。

毛泽东把这封信批转给中央有关领导,要大家研究。

时任中共安徽太湖县委宣传部干部钱让能说:

“生产力的发展,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还是人,人是要靠积极性的。

人的意愿呢?

它支配人的行动的。

你搞大呼隆、大锅饭,他呢不像西方的农民游行示威抗议,他不搞,他无声的反抗,无声的反抗就是在土地上磨洋工。

这个呢比那个反抗更厉害,所以这股力量是更强大的,所以亿万农民在土地上磨洋工这个是可怕的。

”但责任田终究没能推广起来。

自由种植、自由市场、自由买卖和包产到户被称为“三自一包”,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更为严厉的批判。

在人民公社一统天下的体制下,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农村还有两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时任中共山东省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说:

“1978年的一月份,春节前,我到东明去,一进村看到有些老人围到墙根底下晒太阳,我想打招呼,群众的表情非常冷淡,我就自己走到一个户,这个户就叫张殿兴。

进去以后我看就墙上吊着一个篮子,我把篮子拿下来一看,有两种饭,一种饭就是菜团子,菜团子是什么呢?

高粱糠、地瓜叶加地瓜面粘合在一起的菜团子。

一种就是地瓜面和地瓜叶,就没有高粱糠了,就这么两种,我一看,这个地瓜叶和地瓜面肯定是给小孩吃的,加了高粱糠的肯定是他老俩口吃的,我就拿起一个递给县委书记司礼民同志,我拿着一块就放到嘴里了,怎么也咽不下去呀。

  同学们,材料里所提到的确实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

那么,这种状况是如何改变的呢?

在这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部分农民。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2.小岗村的改革及成就

  [教师引导]请大家继续看投影。

  [投影显示]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

“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后,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教师讲解]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花鼓词里唱的那个“好地方”却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

小岗村更是一穷二白,集体的公共积累只有几间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张犁、一杆秤、一只斗。

从1958年到1978年,小岗村没向国家交过一粒粮。

每年打场的场磙子一停,社员们便拉上要饭棍儿去流浪,并且在1978年夏秋之际,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降临安徽大地。

到这年九月,全省的大部分地区,已连续七八个月没有下过雨了,受灾农田高达6000万亩。

全省有400万人和20万头牲畜饮用水也发生了困难。

时任中共安徽省农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周曰礼说:

“因为旱哪,天上飞的麻雀没水呀,飞着飞着就掉了,山上的野兔子从山顶下来找水喝,走到山半腰就死掉了,说明旱情严重到什么程度。

”小岗村严宏昌给自己定下的最大目标,就是让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饭,不再背井离乡。

这一年,他与另外两名队干部严俊昌和严立学壮着胆子,给每户多分了一些自留地,秋后算账,每家一亩自留地的产量,竟比队里20亩地的产量还要高。

于是严宏昌明白了,小岗村的土地并不是不长粮,关键是体制限制了人们的积极性。

一个傍晚,他凝视着脚下的土地,心中蛰伏着的梦想骤然之间迅速膨胀。

在反复征询了各家的意见后,队干部决定把所有的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农村第一张分田合同。

  [投影显示]

小岗村的责任承包书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了秘密会议。

20户人家除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有18户到场。

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若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遇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

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

最后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

1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上了鲜红的手印。

几天后,土地便在悄然无声中分下去了。

虽然还是冬季,但各家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忙碌着,这是小岗村20年来从未有过的。

大地脱胎换骨。

  [教师引导]那么,这种做法的效果如何呢?

通过下面的叙述,你就清楚了。

  [教师讲述]“大包干”第一年就显出了成果,全村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前1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年度的20倍。

自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对此,邓小平同志1980年5月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中说: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值得研究”。

此后,“大包干”迅速蔓延全国,小岗村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小岗村视察,他说:

“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农村的改革又始于小岗村。

”两代领导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小岗人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

  [投影显示]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教师引导]小岗村的做法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即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生产队社员正在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同书

  [板书]3.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教师讲解]1978年我国小城镇数只有1万多个,到2001年已发展到5万多个,其中建制镇近2万个。

2001年全国乡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31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7.7%。

从企业结构看,乡镇工业主要是小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形成了我国大中小结合的较为合理的工业企业结构。

2001年乡镇工业企业数672万个,占全国工业企业数的99%。

从产业结构看,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轻型加工企业为主,城郊乡镇工业相当一部分是与国有大工业加工配套的。

2001年全国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615万人,大大超过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5%,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44.7%。

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大大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依托。

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一是有的乡镇企业在依托原有乡镇集中发展起来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并出现了为工业生产和职工服务的第三产业,大量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不断聚居,形成了小城镇;二是在很多地方,先是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的乡镇企业,接着出现专业市场,其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人口的集中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与社会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教师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从1979年起到现在,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