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初中教材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844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0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初中教材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初中教材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初中教材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初中教材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初中教材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初中教材衔.docx

《高初中教材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初中教材衔.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初中教材衔.docx

高初中教材衔

语文高初中衔接材料(08.5)

现代汉语部分

一、语素 

一、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的最小单位。

如“炊”字语音是chui语义是“烧火做饭”。

 

二、语素按音节划分,可以分成:

(一)单音节语素:

如土、人、水、风、子、民、大、海等。

(二)双音节语素,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1、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

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2、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

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啰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3、非双声叠韵联绵字:

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4、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

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

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三)多音节语素,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

如:

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语素按组词能力划分,可以分成:

(一)自由语素——前后都可以加上别的语素组成一个词语,还可以单独成词。

如金——黄金、金条、白金、金黄,布——帆布、布匹、布衣、粗布等。

(二)不自由语素——只能在前面或者后面加上别的语素组成一个词语。

如第——第一、第二、第三,老——老大、老二、老三,初——初一、初二、初三,子——桌子、椅子、盆子、李子、中子等。

(三)半自由语素——可以在前后加上别的语素组成一个词语,但不能单独成词。

如民——人民、民众、草民、民意,食——食物、饮食、粮食、食品等。

四、语素的辨认,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要看是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即:

又要有语音,又要表示一定的意义。

按此标准,“山、水”是语素,而“伶、咖”不是语素。

第二,要看是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如“窗户、铁路”可以分为两个最小的语言单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他们不是一个语素。

 

二、词

一、什么是词

(一)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造句单位,即最小的造句单位。

 

(二)一个词可能由一个语素构成,如:

“人、手”:

一个词也可能由两个语素或几个语素构成,如“春天、我们”。

二、词的构成

从语素的构成及语素的组合关系等方面可以对词进行结构分析。

根据构成的语素的数量,将词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类。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包括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

单纯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

双音节单纯词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词、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和音译外来词。

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音译外来词,如:

冰淇淋、奥林匹克、阿斯匹林等。

(二)合成词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合成词有以下几种构成方式:

 

1、由一个基本成分和一个辅助成分构成的词。

 

辅助成分在前的。

如:

老师、第一。

 

辅助成分在后的。

如:

孩子、石头。

 

2、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的词。

 

并列式:

前后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如:

美丽、整齐。

 

偏正式:

两个语素中一个是主体。

如:

热爱、雪白。

 

支配式:

前面的语素表示动作,后面的语素是动作的对象。

如:

鼓掌、握手。

 

陈述式:

前面的语素表示事物,后面的语素是陈述说明这一事物的。

如:

地震、冬至。

重叠式:

把一个语素重叠起来,表示某种附加意义,如:

家家、看看。

 

简略式:

把名称简化或者省略词语构成的词。

如:

北大、青少年。

 

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构词知识的重点。

区分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关键是要把握住它们的根本区别:

单纯词的每个音节不能单独表示意义,只有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意义。

合成词不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表示意义。

三、词义

(一)词的性质:

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表示一定的意义,词义包括词的语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词的性质主要指:

1、词义的客观性。

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

2、词义的概括性。

3、词义的社会性。

词义总是被社会承认和共同使用的。

(二)词义的分类

  1、根据词义的数量,可以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和常见事物的名称。

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根据意义关系可以分为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词的本义 :

  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最初的、最基本的,这个最基本的意义就叫做词的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指“武器”,一般来说它是这个多义词几个意义中最常用的一种意义。

2、词的引申义:

 

是在词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如:

1他打了人。

2打掩护。

3打理公司。

①句为本义,②③则为引申义。

3、词的比喻义:

是通过本词打比喻产生的固定词义。

如:

“尾巴”一词本义是指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但在下面这两个句子中却产生了比喻义。

1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能留下尾巴。

2他甩掉了尾巴。

在①这指残留的部分。

在②中指跟踪或尾随别人的人。

(四)词义的古今发展变化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一样。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

这种形同而意义古今不等的词,在阅读古书时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因此,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

”(《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

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3、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

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

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

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

4、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

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

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

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5、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

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五)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辨析,主要是弄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词义方面辨析

①.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例:

安静和平静

安静,侧重于没有吵闹、喧哗。

平静,侧重指平稳,没有动荡不安。

②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

轻视、藐视、蔑视、鄙视

轻视,看轻,一般程度。

藐视,小看,程度重些。

蔑视,轻蔑唾弃地看,较重。

鄙视,把对方看得十分低劣,更重。

③词义范围不同

例:

边界、边境、边疆

边界,指两地或两国之间的界线。

边境,靠近边界的狭长地带。

边疆,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

比较抽象。

从词义方面辨析,主要看近义词语的不同语素,通过分析不同语素,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①感情色彩不同

  例:

谋取、牟取

  谋取,通过正当渠道设法取得。

褒义。

牟取,往往指谋取名利,含贬义。

  ②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一般用语和专业术语等

  如商量和磋商、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像“盐”和“氯化钠”,则是一般用语和专业术语的区别。

  3、从词的用法方面辨析

  ①搭配习惯不同

  如:

执行、履行

  执行,多和任务、命令、协定等搭配。

履行,多和条约、诺言、义务搭配。

  ②词性成分不同

  如:

担心、担忧

  担心,可以接宾语。

担忧,不能带宾语。

  四、成语

(一)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如: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削足适履不耻下问

问道于肓落花流水夜郎自大李代桃僵

(二)成语的特征

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

破釜沉舟——表面意义是“砸破铁锅沉下船”,实际意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2、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

其构成成分和结构成分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如:

任重道远,不能变换为“道远任重”。

(三)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

如: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天花乱坠(《高僧传》)

2、历史故事

如:

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

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诗文典籍

如:

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

4、口头俗语

如:

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等来自古代俚语。

(四)成语的结构

1、并列式:

披坚执锐防微杜渐

2、承接式:

先斩后奏见异思迁

3、目的式:

削足适履越俎代庖

4、因果式:

水滴石穿水落石出

5、主谓式:

杞人忧天夜郎自大

6、动宾式:

不见经传拒人千里

7、动补式:

退避三舍无动于衷

8、连动式:

画蛇添足刻舟求剑

9、兼语式:

请君人瓮引狼人室

10、偏正式:

衣冠禽兽扶摇直上

(五)成语的感情色彩

1、褒义:

风起云涌殚精竭虑

2、贬义:

处心积虑满城风雨

3、中性:

今非昔比风雨交加

(六)成语的运用

成语言简意赅,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运用成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理解成语的意义。

如:

“振聋发聩”的实际意义是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披荆斩棘”的实际意义是指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扫除障碍。

2、成语是凝固结构,一般必须沿用原型,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分。

如:

不能把“螳臂当车”改为“螳螂当车”。

3、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字音,必须分辨清楚,不能写错读错。

如:

“病入膏肓”的“肓”不能写成“盲”或“育”。

(七)辨析成语应注意的几点:

1、注意区别近义成语

成语相互间有意义上的差别,即使是意义相近、相关的成语,相互间仍然存在着语义轻重的不同、表达重点的不同、范围大小的不同,要注意区别。

譬如:

“信口开河”和“信口雌黄”,两个成语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开河”只指随口乱说,语义较轻;“信口雌黄”含有不顾事实,恶意诬陷的意思,语义较重。

又如“面面相觑”、“拭目以待”、“刮目相看”、“侧目而视”、“另眼相待”这一组成语,都有“看”义,但各有侧重:

“面面相觑”是形容作错了事时或极其惊慌时,有关的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

“拭目以待”是擦亮眼睛来等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或确信某件事情的出现;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的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侧目而视”,“侧目”:

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敬畏的情态;

“另眼相待”指用另外的眼光看待,形容对某人某事特别重视。

再如“参差不齐”和“犬牙交错”,都有不齐之义,但“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牙齿那样不齐,也形容多种因素牵连的复杂情况,或双方力量对比互有短长。

2、注意辨别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

中国成语数量虽多,但很多成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都很特殊,因而,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辨别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

像以下这些成语:

“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两小无猜;

“妙手回春”指医术高明;

“悬壶济世”指行医济事;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的春天的景色的;

“折冲樽俎”指在外交谈判上取得胜利;

“破镜重圆”指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

3、注意成语的多义性

词语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成语也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由本义派生出其他的意思,从而使成语具有多义性。

有些成语我们比较熟悉它一个意思,对别的意思则不太了解。

在高考中这种题并不鲜见。

在平时对这种成语要注意积累整理,从中找出规律,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譬如以下这些成语:

灯红酒绿(既可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如虎添翼(既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绵里藏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表柔和,内心刻毒);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色非常美丽;也形容景物非常优美);

捉襟见肘(既形容衣服破烂;也形容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念念有词(旧时迷信的人小声念咒语或说祈祷的话;也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平地一声雷(比喻名声地位突然升高;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可喜的大事)。

4、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色彩既指词语的褒义贬义和中性的特点,也指词语的书面色彩和口语色彩。

正是因为词语的这种多姿多彩,造就了汉语言的多姿多彩,灵动活泼。

在具体使用中,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一望可知,但有些成语,却颇费思量。

因此,辨别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辨别成语的感情色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成语的意思来辨别,舍此,就是舍本逐末。

譬如以下这些成语: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涉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这个成语肯定是贬义词。

“趋之若骛”: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做不好的事。

贬义。

“弹冠相庆”:

指一人作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贬义词。

“始作俑者”:

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贬义词。

“胸无城府”:

形容心中没有城府,光明磊落。

褒义词。

“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

褒义词。

“牛溲马勃”:

比喻虽然微贱但是很有用的东西。

褒义词。

“金科玉律”:

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褒义词。

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也还要注意区分谦辞和敬辞,譬如:

“抛砖引玉”,是谦辞;“蓬壁生辉”是敬辞,不可以混淆。

谦辞是对自己的言行的一种谦虚的说法;敬辞则是对他人言行的一种恭敬的说法。

此外,还要注意多义成语的感情色彩,因为其多义,因而,它的感情色彩也就不同:

当“灯红酒绿”是指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时,应作贬义词;是指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时,应作褒义词。

“绵里藏针”的词义是形容柔中有刚时,它是褒义词;是外表柔和,内心刻毒的意思时,它是贬义词。

5、注意成语的源出,分辨其含义

中国的成语,往往源自古代的一些典故,它的词义与典故有着莫大的关联,要准确的把握成语的词义,就必须探源,而不能望文生义。

下面这些成语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登堂入室”,源于《论语》:

“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用“入门”、“升堂”、“入室”来比喻再学习上的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

后用“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目无全牛”,《庖丁解牛》里说,庖丁给文惠君解牛,动作和声响,同音乐一样有节奏。

文惠君大为惊叹。

庖丁说: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

”后来就用“目无全牛”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得心应手的境界。

“赔了夫人又折兵”,源出《三国演义》,周瑜把孙权的妹妹许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来招亲,打算乘机扣留,夺还荆州。

结果刘备到东吴成婚后,设计带着夫人逃了出来。

所以蜀国士兵讥笑说: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后即用以比喻想占便宜,反而遭到双重损失。

“豁然开朗”,来自晋代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形容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火中取栗”,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说,猴子骗猫给它取出火中的栗子。

结果猫不但没有吃到,反倒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倒好处。

6、注意成语的结构,判别成语的词性

成语的结构不同,意义、用法也不同。

例如:

固若金汤: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吹嘘天津城防固若金汤,但人民解放军进攻仅29小时,就全歼了守军。

铜墙铁壁: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团结战斗,把根据地建设得像铜墙铁壁一样。

“固若金汤”“铜墙铁壁”都形容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但两者结构不同,“固若金汤”是主谓式,多作谓语、定语、状语;“铜墙铁壁”是联合式,多作宾语、主语。

何足挂齿:

提辖恩念,杀身难报,量些粗食薄味,何足挂齿。

不足挂齿:

这点小事,不足挂齿,请你不要再提起。

“何足挂齿”、“不足挂齿”都有“不值一提”之义,但“何足挂齿”一般用于反诘句,而“不足挂齿”则不限。

一语道破:

老王一语道破了校长的秘密。

一语中的:

老马的话一语中的,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出来了。

“一语道破”“一语中的”都有“说话简洁,抓住了本质”的意思,但前者能带宾语,后者不能带宾语。

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平时要注意积累归纳,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谚语

(一)谚语的含义

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现成话,具有通俗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也称为俗语。

一般富于教育意义,如:

“天下乌鸦一样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也多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如:

“鼻子不通,吃点大葱”

“今晚火烧云,明天晒死人”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

“燕子钻天,大雨无边”。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恰当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二)谚语的语言特点

1、精练性。

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

单句形式,如:

“没有不透风的墙”,

“趁热好打铁”,

“一个将军一个令”,

“有志者事竞成”等等。

这些谚语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

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句式谚语,如: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着出家人”,

“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紧缩复句的习用格式,或两部分压缩在一起,取消中间语音停顿,如: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见兔子不撒鹰”,

“人心不足蛇吞象”,

“无毒不丈夫”等。

2、口语性。

谚语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带有浓重的口语性。

例如我们常说的

“瞎猫碰着死耗子”,

“兔子不吃窝边草”,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人是苦虫,不打不行”,

“死猪不怕开水烫”,

“放长线钓大鱼”等等。

虽然用语比较粗俗,却是实实在在挂在嘴边,流于民间的,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谚语的口语性不仅表现在它的通俗,还体现在它善于巧妙地挖掘出生活中的常例来进行描述,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

例如

“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指表面上非常亲热,实际上却凶狠无情、暗下毒手。

“按着葫芦抠子儿”比喻用强硬的手段逼人讲真话。

这类谚语具有极强的意蕴,能够启发读者由此物到彼物,进而体会其中的道理。

3、声律美。

谚语很讲究节奏和韵律,讲究声律美。

谚语的节奏,大致和诗句的节奏相似。

四言谚语如“入乡随俗”,“情急智生”,节奏一般为“二二”;

五言谚语如“礼多人不怪”,“日久见人心”,它的节奏多是“二一二”,少数为“三二”;六言谚语如“一山不藏二虎”,“一客不烦二主”,节奏为“二二二”;

七言谚语如“天狗吃不了日头”,“响鼓不用重锤敲”,节奏是“二二三”。

八言以上的谚语,节奏多为“二二三,二二三”,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

它们不论长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

谚语在注意节奏的同时,还注意押韵。

有的押平声韵,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的“言,前”;

有的押仄声韵,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中的“到、报”;有的平仄相间,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还有的押尾韵如“先苦后甜,富足万年”中的“甜、年”,

押头韵如“人前一只鼓,人后一面锣”等。

4、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