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810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docx

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事件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来揭示事理的办法。

2.了解赋的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掌握“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举、族、哀”等文言词语,了解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

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赏析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

“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始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在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早年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晚年趋保守消极,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工于诗、赋、文、辞,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二、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作者曾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缦回(màn)      ②不霁何虹(jì)

③尽态极妍(yán)④鼎铛玉石(chēnɡ)

⑤金块珠砾(lì)⑥横槛(jiàn)

⑦逦迤(lǐyǐ)⑧锱铢(zī)

⑨架梁之椽(chuán)

2.辨形组词。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河水缓流的样子。

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缦:

萦绕。

回:

曲折。

③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

指姿态的美好。

妍:

美丽。

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久立。

⑤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

抢劫、掠夺。

倚叠:

积累。

⑥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爱惜。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

⑧戍卒叫,函谷举:

拔、攻占。

⑨族秦者秦也:

灭族。

⑩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传递,顺着次序传下。

4.文学文化知识。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樊川文集》。

一、知识梳理

1.古义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形容宫室建筑的结构精巧工致。

今义: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争斗、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天气冷暖。

今义:

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

指聚敛的金玉。

今义:

筹划并管理。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可惜。

今义:

怜悯。

2.一词多义。

(1)族

(2)焉

(3)而

(4)夫

(5)举

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蜀山兀,阿房出:

形容词用作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3)骊山北构而西折:

名词作状语,从北面,向西面。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名词作状语,乘辇。

(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朝”“夜”,名词作状语。

“弦”,名词用作动词,弄弦,弹琴。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的意动用法。

(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前者指收藏的珍宝,后者指聚敛的金玉。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哀。

“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4.文言句式。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省略句,长桥卧(于)波。

(2)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介词结构后置。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译文:

唉!

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2)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译文:

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多。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二、文本研习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多,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

文章极尽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旨在说明秦统治者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因此,文章前面所进行的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7.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

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为“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

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

作者用这两个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

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

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

作者目睹现实,感慨万端:

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一、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警告唐朝统治者勿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二、写作特色

1.想像、比喻、夸张的使用。

杜牧根据有关资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是驰骋瑰丽的想像。

比喻、夸张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

第一段骈散结合得非常好。

3.描写、议论与铺排结合。

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写法。

如第3段对秦人奢侈的议论,一口气用了六个排比句。

三、结构思路

 

千年历史冤案——项羽并没烧阿房宫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对笔者表示:

《史记》并没有说项羽烧了阿房宫,只是说烧了“秦宫室”,而且考古已经发现烧的“秦宫室”是秦咸阳宫。

“可司马迁并未明确说过项羽烧了阿房宫啊!

”孙福喜翻开《史记》给笔者看,《史记》中只说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没说项羽烧的就是阿房宫!

杜牧的《阿房宫赋》说项羽火烧阿房宫,事实上反映了杜牧的历史观。

杜牧是唐朝大诗人,《阿房宫赋》作为文学作品,是允许有浪漫主义想像的。

他是拿历史说事。

历史文献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

孙福喜说,历代史传中除了《史记》外,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还见于《三辅黄图》《水经注·渭水》《汉书·贾山传》等,但其中都只是说到了阿房宫的大小,并没有关于项羽烧阿房宫的记载。

所以完全可以认定项羽烧阿房宫只是一个假设,诗人的想像被我们当成了现实。

阿房宫存在过吗?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唐朝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极尽人间的富丽繁奢。

那么如此瑰丽恢弘的人间仙境,它到底存在过吗?

通过这次考古发现,一些史学家对此提出了另一个大胆的疑问。

此次发掘中的另外一个现象也引人深思,那就是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竟没有发现一只瓦当。

作为当时重要建筑装饰的瓦当,没有在此次考古中出现,则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

有专家据此认为,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它不过是一个只有夯土地基的大工地。

但孙福喜却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认为阿房宫确实存在过,虽然它没有最终建成,但当时已经建成了一部分。

“秦代的瓦当虽然此次没有发现,可是在此前的发掘中,曾多次发现。

何况,此前在发掘和调查中,还有大量其他的出土秦代遗物,也能证明这一点。

另外一件珍贵的文物也说明阿房宫确实存在过。

1963年,在遗址北部的“上天台”以北约1.2公里的高窑村北,出土了一个高卢铜石(音为但)权,权是当时的标准衡器。

此权显然是当时朝廷收来检定的,但尚没有发还高卢县,秦即灭亡,故留在阿房宫。

这也说明阿房宫当时已有中央政权机构在这里办公。

与这一铜石权同坑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筒瓦、云纹瓦当、五角空心砖、陶釜、陶盆,并有兽骨、烧土。

秦代的麻点纹板瓦、筒瓦等建筑遗物当时则遍地皆是。

事实上,建国以后,遗址上还曾出土大量的砖瓦残片、花纹瓦当、巨型柱础、带字瓦当以及各种铜制的建筑构件,可见建筑的雄伟壮丽。

另外,还有窑藏的铜器等显示贵族豪奢生活的文物。

“这足以说明当时的阿房宫已有建成的建筑,且已有中央机构在此办公。

由此可见阿房宫确实存在。

”孙福喜说得很肯定。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

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

讨论的话题是: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

“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

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

”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原因。

岂不闻秦爱纷奢,然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

才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

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

”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

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

弊在赂秦。

由此观之,秦在六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

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

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

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

”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谏太宗十思疏。

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

呜呼!

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

”(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

“公乘过时间机器乎?

”魏征一愣,“没有。

”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

“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

呜呼,秦国方统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

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

”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

静一静!

”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

散会!

赏析

 作者别出心裁,巧用讨论会的形式将古代名士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秦帝国灭亡的原因,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项羽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所学的文章,顺手拈来,涉笔成趣,篇末水到渠成借用孔子的总结,紧扣文题,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引用诗句,令人耳目一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 C

解析 A.一:

统一;数词。

B.爱:

喜欢;吝啬,吝惜。

C.取:

动词,拿。

D.族:

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2.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焉:

形容词词尾;语气词。

B.而:

连接两个动作行为;表修饰。

C.夫:

名词,……的人;发语词。

D.于:

都为“比”。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答案 C

解析 A.古义:

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B.古义:

金玉珍宝等物。

今义:

“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的意思。

D.古义:

天气冷暖。

今义:

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完成4~6题。

4.对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答案 B

解析 之:

①代词;②助词“的”。

而:

①表转折;②表承接。

5.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

①锱铢:

极其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

泛指农田 ③九土:

九州,代指全国 ④呕哑:

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

孤单的人 ⑥戍卒:

指陈胜、吴广等 ⑦楚人:

指刘邦 ⑧焦土:

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答案 B

解析 ①锱铢:

极其细微的东西。

④呕哑:

声音杂乱。

⑤独夫: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

文中指秦始皇。

⑦楚人:

指项羽。

6.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答案 C

解析 理解“可怜”词义,“同情”分析不对。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

“嗟乎!

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

”张释之进曰:

“使其中有可欲,虽锢[注]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十有余年,越人发之。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锢:

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

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

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

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

回头

答案 D

解析 顾:

反而、却。

8.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本题题干要求选取符合“薄葬”与“厚葬”的一组,A.第一句是说用棺椁的历史,第二句是“厚葬”。

C.两句均属于“厚葬”。

D.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与“薄葬”的后果。

只有B项符合要求。

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

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

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

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

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答案 A

解析 A.张释之向文帝进言的目的,并不是说“厚葬”容易被发掘,而是讲明厚葬的危害——劳民伤财,让人们产生怨气,造成国家的不安定。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

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解析 

(1)注意“厚衣”“封”“树”“以”等词语,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式。

(2)注意“亡”“凿”“藏”等词语。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

“啊!

用北山石做椁,哪里能动摇它!

”张释之进言道:

“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

”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后事打算。

孝文皇帝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

“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

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

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

文王、武王、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

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

等到吴王阖闾,违背礼制进行厚葬。

十多年后,越国人就挖掘了他的坟墓。

秦始皇埋葬在骊山的山曲,下面阻住了三眼泉水,上面堆起了高高的山坟,它的高度有五十多丈,周长有五里多,水银做江海,黄金制成飞雁。

天下苦于他的徭役就起来造反,骊山的坟墓还没有建成,周章就率领百万大军来到了。

项羽烧掉了他的宫室以及营造的楼宇,以前的坟墓都被发掘了。

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从古至今,埋葬的礼节没有比秦始皇更隆重的了,几年之间,在外遭受了项羽的灾祸,在内遭受了牧人的灾祸,难道不悲哀吗?

所以品德越高的人越薄葬,智慧越高的人越不重视葬礼。

没有德行与智慧的人,越崇尚厚葬,坟墓越高,宫室庙宇越华丽,他们的坟墓也越被发掘得快。

从这点看来,明显与隐晦的效果,薄葬与厚葬的吉凶,已经很明白了。

陛下登上皇位,亲身倡导节俭,开始营造初陵,它的规模简单而小,天下的人没有不说您圣贤明智的。

等到迁到昌陵,就增加坟墓的高度,积土成山,发掘百姓的坟墓,积累起来有几万,营造城邑,计算着日期十分急促,费去的金钱成百上万。

死亡的人在九泉之下怨恨,活着的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动了阴阳两界,加上荒年,死亡的和流离失所的有十多万人,我非常怜悯他们。

陛下仁慈的美德很深厚,聪慧明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崇尚汉家和刘氏的美德,光辉超过五帝、三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