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689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docx

耳鼻喉科名解大题

耳鼻咽喉外科学名词解释

鼻科学

1.窦口鼻道复合体OMC:

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沟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2.利特尔细动脉丛:

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层与筛前、后动脉的鼻中隔支、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吻合,构成丰富的动脉丛;又称为易出血区。

3.克氏静脉丛:

为鼻中隔下部静脉构成,是易出血区的血液重要来源。

4.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5.粘液毯:

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层;是鼻粘膜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6.鼻阻力:

正常鼻呼吸有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这一阻力产生于鼻内孔,对保证肺泡气体交换过程完成很重要。

7.层流:

气体向后上方呈弧形流向后鼻孔然后散开;此气流为鼻腔气流的大部分,也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

8.湍流:

即气体在鼻阈后方形成不规则旋涡,是吸入气流的小部分。

9.生理性鼻甲周期:

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

10.鼻肺反射:

鼻腔阻力增高和化学气体对鼻粘膜的刺激均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从而影响肺通气量,这种现象称为鼻肺反射。

11.喷嚏反射:

当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反射动作包括:

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声门突然鼻腔内开放,仲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12.急性鼻炎:

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为多见。

13.慢性鼻炎:

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非特殊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也未能恢复正常者称为慢性鼻炎;分为单纯性和肥厚性。

14.变应性鼻炎:

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

15.鼻息肉:

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

16.鼻窦囊肿:

指原发于鼻窦内或来源于牙或牙根并向上颌窦内发展的囊性肿物。

17.FESS: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

通过小范围局限性手术,恢复鼻窦窦口正常通气引流及鼻腔鼻窦粘膜功能,从而解决广泛鼻窦病变。

18.鼻中隔偏曲:

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和症状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疼等。

19.中鼻甲气化又称泡状鼻甲,是鼻炎的一种,常见原因有遗传、鼻腔及鼻窦炎症、肿瘤,鼻中隔偏曲、鼻外伤等。

个体之间因气化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中鼻甲过度气化致头痛的患者可无鼻窦及鼻腔病史。

咽科学

1.腺样体:

为鼻咽顶部丰富的粘膜淋病组织聚集,呈橘瓣状;又称咽扁桃体。

2.咽鼓管咽口:

位于下鼻甲平面后端后方1—1.5cm处,略呈三角形或喇叭形。

3.咽隐窝:

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的一处凹陷区。

4.咽淋巴环:

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

主要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颈部淋巴结相互交通构成外环。

5.腺样体病容:

腺样体肥大时,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的临床表现。

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

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症状。

7.腭扁桃体(扁桃体):

位于扁桃体窝内,为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

6~7岁时可成生理性肥大,一般10岁以后逐渐退化萎缩。

外侧面:

被膜,扁桃体周围隙。

内侧面:

黏膜,扁桃体隐窝。

上极:

半月襞。

下极:

三角襞。

扁桃体组织:

小梁(支架),淋巴滤泡(内有生发中心),滤泡间组织(发育期的淋巴细胞)。

8.咽后隙:

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至颅底,下至上纵膈,相当于第1、2胸椎平面,在中线处被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侧,且互不相通,每侧咽后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小儿易引起咽脓肿,成人此处咽脓肿为结核。

喉科学

1.环状软骨:

是侯气管中唯一完整的软骨,对保护喉气管的通畅十分重要。

2.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板的后缘上、下各有一个角状突起,分别称为甲状软骨上角和下角。

上角较长,下角较短。

两侧下角的内侧面分别与环状软骨的后外侧面形成环甲关节。

3.任克间隙(Reinke间隙):

是声带粘膜下的固有层;是一薄而疏松的纤维组织层。

4.声门裂:

两侧声韧带围成的等腰三角形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5.声门旁间隙:

其前外界是甲状软骨,内下界是弹性圆锥,后界为梨状窝粘膜。

跨声门型喉癌易侵犯此间隙。

6.弹性圆锥:

前端附着在甲状软骨板交界线内面近中线处,后端位于勺状软骨声带突下缘。

7.四凹症:

在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骨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向内凹陷的现象。

8.声门上区(supraglotticportion)位于室带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入口,声门上区前壁为会厌软骨,两旁为杓会厌皱襞,后为杓状软骨,介于喉入口与室带之间又称喉前庭(vestibule)。

9.声门区(glotticportion):

位于室带与声带之间,包括:

①室带(ventricularband)②声带(vocalcord)③喉室(laryngealventricle)内含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声带。

10.声门下区(infraglotticportion):

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缘以上的喉腔,上部较扁窄,向下逐渐扩大为圆锥形并移行至气管,幼儿期此区粘膜下组织结构疏松,炎症时容易发生水肿引起喉阻塞。

耳科学

1.颞线:

颅中窝底硬脑膜平面的标志。

2.道上棘:

颞线以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个小棘状突起。

3.道上三角区:

道上棘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表面粗糙稍凹陷的三角形区域,又称筛区,为乳突手术时确定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

4.乙状沟:

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的弯曲的深沟,乙状窦位于其中,乳突手术时易损伤乙状窦造成大出血。

5.光锥:

用耳镜检查鼓膜时,自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

6.鼓岬:

为鼓室内壁较大的膨突,系耳蜗底周所在处,其表面有鼓室神经丛。

7.卵圆窗:

为镫骨足板及其周围的环韧带所封闭,通向内耳的前庭。

8.圆窗:

为窝窗膜所封闭,又称第二骨膜,与镫骨足板平面成直角,内通耳蜗的鼓阶。

9.匙突:

位于前庭窗之前的稍上方,为骨膜张肌管的鼓室端弯曲向外形成;鼓膜张肌的肌腱绕过匙突向外达锤骨柄颈部交界处的内侧。

10.分泌性中耳炎:

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1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1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化脓性炎症病程超过6—8周时,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

13.胆脂瘤:

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状,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

14.耳源性并发症:

由于中耳、乳突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中耳乳突炎极易向临近或远处扩散,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15.梅尼埃病:

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反复发作性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16.眩晕:

为临床常见症状,属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多表现为自体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为摇晃沉浮感;是一种人体空间定位平衡障碍。

17.头晕:

头重脚轻感或晕厥感,也用于描述轻度眩晕。

18.头昏:

涉及头部的除头痛以外的任何不适感均可称为头昏。

19.自听增强现象:

患者自语声小,咬字吐词清晰,为自听增强现象。

大题:

1.外鼻静脉回流的特点。

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但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此外,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2.鼻窦分组及各窦的开口部位,额窦开口与钩突的关系。

3.下鼻甲及下鼻道、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常见的变异,Onodi气房(蝶筛气房),眶下气房,蝶上气房。

①下鼻甲后端距咽鼓管咽口仅1~1·5cm。

下鼻道前分顶端有鼻泪管开口。

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距下鼻甲前端约1·5cm处)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部位。

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②中鼻甲前部附着于筛窦顶壁和筛骨水平板交接处的前颅底骨,中鼻甲后部附着在纸样板的后部(中鼻甲基板)。

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筛和后筛。

中鼻甲常见的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和中鼻甲反向弯曲等。

中鼻甲后端附着处的后上方为蝶腭孔所在位置。

③视神经管在最后筛房的外侧壁形成凸向窦内的隆起,称为视神经结节,该结节的最后筛房膨大时称为Onodi气房(蝶筛气房),由于视神经结节的存在,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勿损伤视神经。

4.鼻骨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①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局部疼痛(触痛);肿胀(可伴皮下出血);鼻出血;鼻部畸形(鼻梁变宽、鞍鼻、鼻梁歪斜)

②可以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皮下气肿(鼻黏膜、骨膜和鼻泪器黏膜撕裂伤);鼻塞(鼻中隔偏曲、脱位、血肿)

③诊断:

病史(外伤史)。

临床检查(鼻部畸形、明显触痛);鼻骨正侧位X线片或CT有助于判断鼻骨骨折的位置及类型。

④治疗:

对【闭合性无错位性鼻骨骨折】,无需复位。

对【闭合性错位性鼻骨骨折】,应在伤后的2~3小时内处理,此时组织尚未肿胀。

如患者就诊时局部肿胀明显,可待肿胀消退后再行处理,一般不宜超过10天。

闭合性鼻骨骨折可在鼻腔表面麻醉下进行复位。

//【开放性鼻骨骨折】,应争取一期完成清创缝合与鼻骨骨折的复位。

//【粉碎性鼻骨骨折】,视具体情况做缝合固定(局部钻孔、贯穿缝合、金属板固定),鼻腔填塞等。

【鼻中隔损伤】出现偏曲、脱位时应做开放复位。

【鼻额筛眶复合体骨折】以开放复位为宜。

5.海绵窦血栓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A,鼻疖使鼻前庭皮肤损伤,继发于鼻前庭炎,机体抵抗力低(如糖尿病),扩散引起并发症海绵窦血栓。

B,症状:

①寒战、高热;②头痛;③患侧眼睑及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固定、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眼底静脉扩张和视乳头水肿。

C,对鼻疖进行治疗,并足量抗生素,眼科和神经科会诊。

6.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鉴别要点及治疗原则。

慢性单纯型鼻炎治疗:

鼻内用糖皮质激素,鼻腔清洗,鼻内用减充血剂,其他密封、针刺等治疗。

慢性增厚性鼻炎:

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等。

7.萎缩性鼻炎及其临床特征。

萎缩性鼻炎(atrophicrhinitis)是一种以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

发展缓慢,病程长。

临床特征:

鼻黏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鼻腔大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亦发生萎缩。

黏膜萎缩性改变可向下发展延伸到鼻咽、口咽、喉咽等黏膜。

8.变应性鼻炎及其发病机制、分型、主要特征、诊断及诊断标准、治疗。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其主要特点。

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①分类: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

间歇性:

症状≤4d/周,或≤连续4周/年;持续性:

症状>4d/周,且>连续4周/年。

【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恼人症状):

轻度:

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中/重度:

症状明显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②主要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但与细胞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部分神经肽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导致以组胺为主的多种介质的释放。

③临床症状典型症状:

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

伴随症状:

眼痒、结膜充血、嗅觉减退等。

④诊断:

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h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皮肤点刺试验:

阳性。

(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d后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升高。

////////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相符。

///体征:

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

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

⑤治疗:

①避免接触过敏原,最有效②药物治疗,轻度抗组胺药物,中重度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③免疫治疗,标准化应变原疫苗,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④手术,鼻腔有明显的解剖学变异,伴有功能障碍时使用。

下鼻甲射频手术、鼻中隔成形术等。

9.鼻息肉、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及鼻息肉病的区别。

鼻息肉(nasalpolyps)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polyp)为起源于上颌窦内,并经上颌窦副孔或自然窦口突出并垂至后鼻孔鼻咽部的一种息肉样病变。

与一般鼻腔、鼻窦息肉不同,多发于青少年,儿童也常见。

鼻息肉与鼻息肉病尚无明确区分。

①有鼻息肉前期手术及术后复发史;②糖皮质激素类治疗有效;③息肉样变黏膜与正常黏膜无明显分界线;④双侧鼻—鼻窦黏膜广泛性炎症反应和息肉样变累及多个鼻窦;⑤组织学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由以上症状可怀疑并息肉病。

10.鼻息肉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主要症状】:

①鼻塞:

多为双侧,少数为单侧(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渐进性、持续性。

严重者伴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

②流涕:

黏液性或脓性,间或为清涕。

③嗅觉障碍:

多有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阻塞性嗅觉减退。

/////////////////【继发症状】:

①耳部症状:

当息肉或分泌物阻塞咽鼓管咽口时,可引起耳鸣和听力下降(分泌性中耳炎)。

②鼻窦炎症状:

息肉常阻塞并妨碍鼻窦引流,继发鼻窦炎。

诊断:

依靠病史、鼻镜或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较易。

治疗:

⑴激素治疗①局部喷雾剂:

初发小息肉、鼻息肉术前与术后或伴有明显变态反应因素者。

qd或bid。

2~3月。

阻止鼻息肉生长甚至消失,改善由鼻息肉导致的其他鼻部症状。

②口服:

伴有变态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或哮喘等鼻息肉患者,或鼻息肉术后,强的松0·5~1mg∕(d·kg),晨起空腹顿服,共10~14天。

⑵手术治疗:

多数鼻息肉,特别是多发和复发性息肉者,需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

手术治愈率可达85%~90%。

手术仅是对症治疗,并非病因治疗。

术后的长时间随访和综合治疗十分必要。

11.鼻中隔偏曲及其病因、常见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鼻中隔偏曲(deviationofnasalseptum)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功能障碍和临床症状者。

病因:

①主要是组成鼻中隔的诸骨发育不均衡、诸骨间连接异常所致。

②儿童时期腺样体肥大、硬腭高拱可限制鼻中隔发育引起鼻中隔偏曲。

③鼻中隔外伤。

④鼻内肿瘤或异物压迫鼻中隔。

临床:

症状轻重与偏曲的类型和程度有关。

①鼻塞:

为主要症状。

单侧或双侧。

②鼻出血:

常发生在偏曲之凸面、骨棘或骨嵴的顶尖部。

③头痛:

偏曲之凸出部位挤压同侧鼻甲时,可引起同侧头痛。

④临近器官症状:

继发鼻窦炎,易患上感。

诊断:

鼻中隔有偏曲、且有症状者方可诊断。

鼻中隔很少有完居中和平直的,故如无任何症状者不作诊断。

明确偏曲的类型、程度、原发还是继发。

注意与鼻中隔黏膜肥厚(中隔鼻甲)鉴别(探针、CT)。

治疗:

手术矫正:

①鼻中隔黏膜下矫正②鼻中隔黏膜下切除

12.鼻出血的病因、好发部位及治疗原则。

病因:

局部:

①外伤②异物③炎症④肿瘤⑤鼻中隔疾病////////全身:

凡可引起动脉压或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均可致鼻出血。

①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多位于鼻腔前段,量较少。

②心血管疾病:

单侧,来势凶猛,多位于鼻腔后段。

③血液病:

包括①凝血机制异常②血小板量或质异常的疾病。

好发部位:

易出血区(即利特尔动脉丛或克氏静脉丛)——儿童及青少年;鼻—鼻咽静脉丛,鼻中隔后部动脉——中老年

治疗原则:

A,一般处理:

安慰病人,勿咽血,必要可给镇静剂。

B,鼻局部处理。

①明确出血部位②止血,可灼烧法和填充法。

C,全身治疗:

①镇静剂②止血剂③维生素④严重者须住院观察⑤及时纠正贫血及抗休可治疗⑥鼻出血病因治疗D,其他,植皮,剥离等。

13.常用止学方法及其适应症。

A,灼烧法:

操作:

麻醉、收缩、烧灼、创面保护。

注意事项:

避免同时烧灼鼻中隔两侧对称部位。

烧灼时间不宜过长。

烧灼面积不宜过大。

B,填充法:

适应证:

出血较剧、面较大、部位不明。

原理:

压迫止血。

方法:

前鼻孔可吸收性材料填塞(血液病)前鼻孔纱条填塞(常用),后鼻孔填塞法,鼻腔或鼻咽部气囊或水囊压迫。

注意事项:

填塞时间。

C,血管结扎法:

适应症:

严重出血。

方法:

中鼻甲下缘平面以下出血者结扎上颌动脉或颈外动脉;中鼻甲下缘平面以上结扎筛前动脉;鼻中隔前部出血结扎上唇动脉。

D,血管栓塞法:

适应症:

严重出血。

方法: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超选择栓塞(SSE)技术,找到出血动脉并栓塞之。

14.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咽部异物的好发部位。

鼻咽癌好发部位:

鼻咽癌常发生于鼻咽顶后壁的顶部,其次为侧壁,发生于前壁及底壁者极为少见。

咽部异物:

扁桃体窝,舌根,会厌谷,梨状窝。

15.急性咽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急性咽炎(acutepharyngitis)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累及咽部淋巴组织。

病因:

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细菌感染:

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

//////////环境因素:

干燥、粉尘、烟雾、刺激性气体等。

临床:

起病较急。

先有咽干,灼热、粗糙感。

继有咽痛,吞咽时尤重,可放射至耳部。

全身症状:

程度不一,一般较轻。

病程:

若无并发症,一般一周内可愈。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

鉴别诊断:

急性传染病、血液病(咽部出现假膜坏死)

治疗:

局部治疗:

含漱液、含片。

全身治疗:

抗病毒,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16.慢性咽炎的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慢性咽炎(chronicpharyngitis)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

多见于成年人。

病程长,症状顽固,较难治愈。

临床:

咽部不适:

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感等。

刺激性咳嗽伴恶心:

黏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所致,晨起时明显。

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萎缩性咽炎有时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

注意:

许多全身性疾病早期症状酷似慢性咽炎。

在排除这些病变之前,不应贸然或勉强作出慢性咽炎的诊断。

治疗:

局部治疗单纯性:

含漱液漱口,含服含片。

肥厚性:

除上述治疗外,对淋巴滤泡增生广泛者,可行激光等治疗。

萎缩性与干燥性:

2%碘甘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腺体分泌),维生素A、B2、C、E(促进黏膜上皮生长)。

17.急性扁桃体炎概念、主要致病菌、病理及临床分型、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扁周脓肿)、治疗。

急性扁桃体炎(acutetonsillitis)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组织炎症。

是一常见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年,春秋两季最易发病。

致病菌:

主要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传染性:

有一定传染性,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病理分型:

1卡他性:

病毒引起,炎症限于黏膜表面。

2滤泡性:

炎症侵及扁桃体实质内的淋巴滤泡。

3隐窝性:

炎症源于扁桃体隐窝。

临床分型:

1卡他性:

与病理一致。

2化脓性:

包括滤泡性和隐窝性。

临床表现:

⑴全身症状:

多见于化脓性。

起病急,畏寒、高热等。

⑵局部症状:

剧烈咽痛,常放射至耳部,伴吞咽困难。

卡他性的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均较轻。

体征和诊断:

急性病容;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为严重。

扁桃体肿大,其表面可显黄白色脓点,或咽隐窝口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

下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

常导致扁桃体周脓肿。

也可引起急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喉炎、淋巴结炎及咽旁脓肿。

//////////////全身并发症:

常见有急性风湿热、心肌炎、肾炎、关节炎、骨髓炎等。

对链球菌产生的Ⅲ型变态反应。

治疗:

一般治疗:

适当隔离。

解热镇痛。

////////////抗生素应用:

主要治疗。

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局部治疗:

漱口。

////////////手术治疗:

对已有并发症者,应在急性炎症消退后施行扁桃体切除术。

18.慢性扁桃体炎概念、主要致病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病灶扁桃)、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tonsillitis)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主要致病菌:

链球菌、葡萄球菌。

反复发作的急性扁桃体炎。

继发于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鼻腔及鼻窦感染。

病机尚不清楚,近年认为与自身变态反应有关。

病理分型:

增生型:

腺体肥大,质软,突出于腭弓之外。

纤维型:

腺体小而硬,常与腭弓及扁桃体周围组织粘连。

多为病灶扁桃。

隐窝型:

隐窝内形成脓栓或窝口瘢痕粘连。

可为病灶。

临床表现:

常有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史,主要症状。

平时可有咽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口臭等。

小儿扁桃体过度肥大,可影响呼吸(打鼾)、吞咽、发音功能。

可有头痛、乏力、低热及消化不良等全身症状。

体征和诊断:

扁桃体和舌腭弓慢性充血。

隐窝口有时可见黄、白色干酪样物。

扁桃体大小不定,成人扁桃体多已缩小,但可见瘢痕,常与周围组织粘连。

常有下颌下淋巴结肿大。

主要诊断依据:

反复急性发作史。

治疗:

非手术治疗:

目前疗效不够理想。

手术治疗:

扁桃体切除术。

剥离术和挤切术。

19.扁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禁忌症。

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多次并发扁桃体周脓肿。

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及发声功能。

病灶扁桃(全身或邻近器官)。

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

扁桃体良性肿瘤。

对恶性肿瘤则应慎重。

20.腺样体肥大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者称腺样体肥大(adenoidvegetation)。

多发生在3~5岁儿童,成人罕见。

临床症状:

A,局部:

耳部症状:

分泌性或化脓性中耳炎。

鼻部症状:

鼻炎、鼻窦炎,打鼾。

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

分泌物刺激。

腺样体面容:

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所致。

B,全身:

慢性中毒症状:

发育不良、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反射性神经症状:

夜惊、磨牙、遗尿等。

诊断:

具有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症状,腺体样面容,鼻咽部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证实腺样体肥大。

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

积极治疗原发病。

/////////手术治疗:

若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行腺样体切除术。

21、咽异感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原则。

咽异感症(abnormalsensationofthroat)常泛指除疼痛以外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

中医称“梅核气”。

临床常见。

多见于30~40岁女性。

病因:

咽部疾病,临近器官的疾病,远处器官的疾病,全身因素,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