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165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docx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

一、总述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提出:

“教师要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总的来说,本课程的教学应使用活动型的教学模式。

涉及到具体课文时,它们的活动课型又是不一样的:

重情感培养的课文以情感体验式为主;重习惯养成的课以反思行动式为主;重社会知识、能力形成的课则以自学交流式为主……它们的操作流程如下。

◆情感体验式:

三上《现在的我能做什么》

 

◆反思行动式:

二下《做事不拖拉》

 

◆自学交流式:

五上《我们为祖先而骄傲》

 

当然,一部分品德课很难用一种模式实施到底。

但我们认为,一节品德课总是由若干个围绕目标、主题的活动组成的,一个个活动有效了,整节课的目标就能达成。

一般来说,品德课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讨论式、资料搜集式、现场调查式、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式、劳动实践式、教学游戏式、参观访问式、欣赏式、练习式,在活动型教学模式

(二)活动中提示了游戏式的教学流程,其它几种教学模式怎样操作才有效到位,有待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

二、模式范例

模式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型教学模式

一、基本模型

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计划准备)(体验感悟)(巩固提高)

 

本模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教学模式,从活动前的计划准备到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到活动后的巩固提高,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连续性。

三个版块都有具体内容,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班级实际灵活运用、各有侧重,而不宜死守模式、平均用力。

二、模型操作

(一)活动前

1.确定活动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凭借。

但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科书在编制时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留有一定的空间。

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教师应依据活动主题、活动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拘泥于教科书。

2.创设活动环境。

教师应对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做好校内外资源的考察、联系等工作,为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特别是在开展一些时间上和空间上较为开放的活动时,更需要从场地、信息资源、支持系统、交通、安全等各方面做好事前的准备与沟通,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练习坐、立、走要留有充足的练习场地;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需事先联络,仔细勘察现场,做好场地、设施、人员、参观路线的准备,确保活动效果。

3.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针对活动主题、依据课程标准和儿童实际设计出来的具体计划。

设计活动方案应遵循以下要求:

针对本班儿童,考虑个别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尽可能吸引儿童参加活动。

一般而言,活动方案在内容上需包括课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内容及过程(包括可能生成的活动预想)、活动指导要点、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注意事项等,是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教育活动的一种充分准备和预测,它更多地侧重于教师组织某个教育活动的思路、指导要点及相关准备和计划。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更应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对活动内容、方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活动有效、深入地开展。

4.做好活动准备。

品德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课前、课中、课后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因此课前师生的准备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需做好不同的准备。

①文本、图片、音像等材料的准备。

如教学《皮诺曹的鼻子》,课前要让学生搜集有关诚实的故事并做好讲述的准备;教学《过新年》,课前师生需搜集班级、学校、家庭、祖国各地、世界不同国家过新年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②有关人员的准备。

《我从哪里来》课上,让身怀六甲的妈妈谈感受并接受学生的提问;《我掉了一颗牙》教学时,把医生请到现场讲换牙的注意事项,同时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这样的情境真实、令人信服,教师事先得做好了解、联系、邀请等准备工作。

③物件的准备。

如《我从哪里来》教学中,为体验怀孕妈妈的不易,学生绑上沙袋学怀孕妈妈走路、干活,需事先准备好沙袋。

还有小实验、小制作、小饲养、小种植等活动更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二)活动中

活动的形式很多,可以概括为讨论式、欣赏式、资料搜集式、参观访问式、体验式、练习式、操作式、劳动实践式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操作重点有所不同,但操作的程序大致相同。

一堂课总是由紧扣主题的若干活动组成的,只有把每一个活动搞实在,这一课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下面以《小马虎旅行记》中的一个活动“传话游戏”为例,介绍游戏式活动中的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参与活动,体验角色,感知感悟。

我们可以通过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多媒体展现情境,语言烘托情境等方式来引入活动的话题。

传话游戏前,老师把学生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小组围圈而坐,并由七位同学分别戴上相应颜色的头饰,扮演花仙子姐姐。

老师悄悄发给花仙子姐姐每人一张写有一句话的字条,并让她们记住上面的内容,这就创设了一种带有童话色彩的比赛情境。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今天大家要玩一种新游戏——传悄悄话,看哪个组传得快、传得准,从而引入游戏内容。

2.明确要求,提示方法

无论什么形式的活动,开始前老师均要讲清要求,有的还需告知方法。

否则,学生活动时或不知所措,或坐在一边不动,或边猜边做,或聚在一起干他们感兴趣的其它事。

这样学生也许动起来了,但实效不大,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却悄悄溜走了。

所以告知活动要求和方法十分重要。

我们看看“传话游戏”中教师是怎样明白清楚地提出要求的。

师:

怎么玩游戏呢?

请听老师的要求。

①找:

请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小组的第一个小朋友分别找到戴相同颜色头饰的花仙子姐姐;②听:

认真听并记住花仙子姐姐告诉你的话;③传:

把悄悄话带到小组中,挨个儿传下去;④讲:

由最后一位小朋友上台讲传话内容,花仙子姐姐当评委。

3.开展活动,充分体验

这是活动的重要环节,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

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老师要加入到每组的活动中,倾听、了解、协调,捕捉信息,及时调整。

传话游戏时,学生兴奋异常,一个个按要求开心地做着。

传话的学生头靠着头,嘴贴着耳快速地传着。

已传完话的同学,有的静静地等着,有的发现本组慢了显得很着急,有的兴奋地喊“加油”。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活动中,经历着传话的过程,感受着竞赛活动的激烈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4.交流反馈,二次活动

此环节主要是交流各组活动情况,展示活动的结果。

各组可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要尽可能让各小组都说到。

交流时如发现活动效果不好,可请成功的小组介绍经验,必要时可再开展一次活动,力求达到活动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一组小朋友传得完全正确。

老师给胜利的一组每人发一枚认真奖章,请他们介绍经验,让其他小组安静下来,注意倾听。

生1:

花仙子姐姐讲时,我听得很仔细。

生2:

我把前面一位同学传给我的话记住了,再讲给下面一位小朋友听。

一开始,他没听明白,我就再讲了一遍。

生3:

我先是认真听别的小朋友说的话,再把他说的讲给后面的小朋友听。

此时老师提出要求:

“我们再来玩一次游戏,按刚才总结的成功秘诀去做,相信胜利会属于每个小组的。

请每组的最后一位小朋友跟老师出来,我把悄悄话告诉他,然后大家再传一遍。

”这次各小组传话时,学生注意力明显集中了。

评议时,只有一个小组少说了两个字。

5.感知感悟,获得发展

学生参于活动时,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对自我、世界、生命、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养成行为规范。

总结传话游戏时,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这次小朋友传得真棒,老师为你们的进步而高兴。

通过刚才的两次传话游戏,大家说说怎样传话才不会错呢?

学生总结出:

听仔细、问明白、记牢固、说清楚、不马虎等。

这是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活动后悟出来的,印象很深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

(三)活动后

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儿童认知活动的终结。

在活动之后,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总结和反思,把活动推向深入。

一般说来,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

1.反思调整:

根据来自儿童的反馈进行总结、反思。

教师可与儿童一起分析、讨论活动的成败,制定或修改下一步活动的计划等。

2.练习巩固:

进一步巩固儿童的态度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

如《过新年》,学生学做贺卡后,可举办贺卡展示会,然后把贺卡送给最想送的人,以交流、推广、利用成果。

3.拓展运用:

把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等拓展运用到其他方面。

例如,引导儿童把探究某种昆虫的结构、习性取得的经验和使用过的观察、比较等方法用到其他类似的探究中,从探究昆虫扩展到观察、发现其他动植物。

4.深化发展:

利用儿童尚有疑问之处再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引导儿童不断把活动向纵深推进,使整个活动深入持续地开展。

三、模型讨论

品德与生活(社会)虽然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综合课程,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也不是活动越多越好,更不能把活动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

1.强调儿童全身心参与。

参与活动时,学生不能只“带耳朵”听,而是要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全身心参与,真正做到活动着、快乐着、收获着。

2.注意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完整性。

过去,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上的四十分钟,不太重视对学生课下观察、访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指导。

应该看到,课前、课后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是通过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学生看到、学到了很多东西。

课上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原本不太成熟的、单一的认识得到梳理和升华。

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在课下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针对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与指导和帮助。

3.活动要做透、做足。

要把每个活动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个活动,注重活动过程、活动反馈及活动再加工,在多向的合作、交流中,经过老师的巧妙引领、点拨,同伴的智慧启迪,真正促进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

如悄悄话传错后再传一次,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一种巧妙的引领,是高于生活的引领。

4.重视活动的生成性。

课堂活动在展开时,由于师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不同,常会生成一些新的东西,如道德与规范的矛盾、多种价值观的冲撞、来自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疑难问题。

如果老师只顾按预先设计一步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些新的生长点的话,甚至于只是走过场,活动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所以教师应敏感地捕捉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模式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基本模型

  

  

该模式由以上四个板块组成。

四个板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该模式十分强调“体验”,注意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砥砺、情感的共鸣。

在运作过程中,从激发学生活动欲望入手,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占有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再现生活情境,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再经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及习惯。

整个过程,摒弃了空洞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这是本模式的起始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引发强烈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因此,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与生活贴近的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之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将本课需要讨论的话题自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从而激起师生、生生之间探讨和对话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图片、演小品等。

  

(二)活动体验,真诚对话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而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话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真切体验,并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话谈清、理摆透、情交融、心贴紧的境界,实现从形象感知到抽象理性的顿悟。

设计的体验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教学目标。

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我们通过活动体验的分享,是为了帮助学生领悟道理,实现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

2、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有利于将粗糙、零碎的儿童生活经验改造为与学习相融通的经验,以解决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并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儿童感到亲切、亲近,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要充分预设活动中可能生成的问题,以更好地在课堂中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对话,实现认识的深化。

  (三)联系生活,反思升华

  我们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与儿童的生活脱节。

表现为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生活的实际出发,不是为了儿童生活的快乐、幸福和健康,而是把外在于儿童生活的东西强迫儿童接受,用一种冷漠的、挑剔的眼光监督学生,结果道德教育仅仅是一种外在于儿童生活的东西。

其实如果道德教育远离儿童的生活,对学生在生活中、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烦恼漠不关心,那么这种道德教育就是不人道的,也是达不到效果的。

因此,在学生初步确立了道德认识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自我对话”,这实质是一种内省,一种自我反思。

通过这一环节可使学生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找出优点和不足,从而在进一步巩固已有认识的同时,由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扩展,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四)回归生活,体验延情

  “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行它,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

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这才是具本质意义上的回归。

”因此,经过探究、对话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要将其内化,还必须引导学生把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对话”,从而对获得的认识、经验加以检验,以充实、发展道德认识,坚定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辨析、角色扮演等形式模拟生活,让学生说说、议议、做做、赛赛,以达成教学目标;也可让学生带着活动走出课堂、回归生活,在真实成长中反馈德育成效。

三、模式讨论

1、确立新的教材观。

品德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杖,是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

因此,我们要合理地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书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书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

2、建立互动的师生、生生关系。

“互动”与“对话”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互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应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这样就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关注学生的参与,随时进行有效调控,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3、注意活动的有效性

品德教学是一种活动性的综合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

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图形式,走过场,特别是体验活动,更要注意目标性,针对性,实效性,要营造合适的情境,明确具体的任务,指导恰当的做法,让学生用心体验,用情体验,否则,学生只好觉得热闹、好笑,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是进行体验活动时必须注意的。

四、典型案例

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师:

(大屏幕出示反映班上秦越同学快乐成长过程的六幅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照片。

听,它正在告诉我们什么?

(同学们都兴奋地叫起了秦越的名字)

生1:

照片告诉我们秦越长大了。

生2:

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师:

那你们是不是也和秦越一样?

生(齐):

是!

(学生显得很兴奋)

师:

是啊,这些照片,记载了我们幸福成长的足迹。

让我们自豪地说:

“我长大了!

”(生一齐自豪地高呼)

师:

长大的你们,快快算一算:

(大屏幕出示下列三个问题)

从小到大,家人为你做了多少顿饭?

从小到大,家人为你洗了多少件衣服?

从幼儿园到现在,家人送你上学,接你回家一共走了多少路?

(学生个个面露为难之色,有的情不自禁地说:

“啊?

这怎么算?

”)

师:

你们为什么算不出?

生1:

这么长时间,记不清了。

生2:

做了很多,算不清。

师:

是啊,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天都操心着,忙碌着。

前几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记录下他们一天所做的事情。

采访了吗?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

我采访的是妈妈。

她每天一大早就到市场去买菜,然后回来为我准备早饭,等我吃饱了再送我上学,然后她才急匆匆地开着电屏车去上班。

中午一下班回来就煮饭、炒菜。

下午六点多钟下班回来,既要辅导我作业,还要拖地、洗衣,一大堆的家务。

生2:

我采访的是爸爸。

我家开了一个煤场,每天都有送货、买货的,为了节省钱,爸爸就少请了几个帮忙的人,他自己不停地帮着卸货、装货。

我每次看到爸爸时,他都像个黑人。

……

师:

你们知道吗?

我们的家人就是这样用汗水和爱心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快乐的家。

这是他们对家庭的一份关爱,一份责任(板书:

家)

师:

那么作为正在长大的家庭小主人,你们有没有思考过:

现在的我能为家做些什么呢?

(揭题)

【点评:

课始,让学生“算一算”,能让他们直观地感觉到家人为我们付出之多。

随后交流课前对家人一天劳动的采访所得,能真切地体会到家人为了我们的成长和家庭的美满之辛劳,并自然引出了课题。

(二)活动体验,真诚对话

师:

小组讨论讨论,看看现在的我们能为家里做些什么?

组长记录下同学们的主要观点。

(全班共分为八组,每组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几分钟后,老师叫停。

师: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讨论结果。

生1: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为家里扫地、整理房间、叠衣服、洗小的衣服、擦皮鞋、洗碗。

师:

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

我们小组认为还可以帮着端碗、拿筷子、抹桌子。

生3:

还可以给家人做点心。

师:

(好奇地)你会做点心吗?

生3:

会呀,章老师,你不是在文学社活动中教我们煎过荷包蛋吗?

师:

对呀,你能当“小厨师”了。

……

师:

(将每组的记录单贴在黑板左侧)原来我们可以为家做这么多事,但你们会做吗?

生:

(毫不犹豫地)会!

师:

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

老师这儿有八件任务,请每组选择一个。

(各组组长自由选择数字,教师点击便出示相应的活动内容:

1、拣菜;2、整理书桌;3、爸爸妈妈吵架了;4、削苹果;5、爷爷奶奶很孤独;6、叠衣服;7、剥花生;8、钉纽扣)

(各小组根据选择的内容积极活动起来。

师:

让我们来看看每组任务完成得怎样。

(走到拣菜小组,端起了菜篮)哎呀,这儿还有个沾满泥的菜根呢!

(师生哄堂大笑)我知道你们想让妈妈做饭省点时间,那就要把菜拣干净,如果不会,可以向妈妈请教。

好吗?

师:

(走到削苹果小组,仔细看看削的苹果)虽然削得有些不平整,但家人吃了一定会觉得特别甜。

不过,以后削苹果之前别忘了把小手洗干净,不然就成黑苹果了。

师:

(端起剥花生小组装花生仁的盘子)你们这么多人才剥了这么点花生,想想平时餐桌上那一碟花生米,家人需要剥多长时间啊!

下次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剥,这样就快些了!

生:

(迫不及待地)老师,不是我们剥得慢,而是这个花生太硬了。

(听课老师们都忍不住笑了。

师:

花生也有硬和软?

孩子,不是花生硬,是我们平时剥得太少了。

(接着分别评价了钉纽扣、整理书桌和叠衣服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师:

在生活中,有时难免会发生点小矛盾。

这不,妈妈和爸爸闹别扭了,正坐在沙发上生气呢!

(师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满脸不开心。

学生在一旁窍笑。

)妈妈难过,你怎么做?

生1:

妈妈,不要为一点小事生气嘛。

生2:

家和万事兴。

师:

我也不想跟他吵,可是你看,我又要上班又要忙家务,累死了。

他呢?

一回到家,不是打电脑,就是看报纸,一点都不帮忙。

生3:

妈妈,以后我来帮着做家务吧。

师:

你?

每天上学做作业,哪有时间?

生3:

有,我做作业迅速点,不拖拉就行了。

生4:

不是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吗?

你就别跟爸爸计较了,爸爸打电脑、看报纸也是在学习。

师:

听你们这么一说,我这气还真消了不少。

你们就像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一座桥。

那么面对孤独的爷爷奶奶,你又会怎么做呢?

生1:

双休日,我搀着他们去外面呼吸新鲜空气。

生2:

带领他们去看看我们如皋美丽的护城河、东方寿星园。

师:

是啊,我们的家乡一天比一天美。

生3:

我给他们讲讲笑话。

师:

对,笑一笑,十年少。

……

师:

同学们,我相信,当爸爸妈妈看到你们这些行为时,一定会感动不已,会为有你们这么懂事的孩子幸福万分。

【现在的我们能做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猛然感觉到:

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但光说不做还不行,教师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中选取了八种,既有体力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让学生分组活动,再通过当场的展示、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做的事情帮着做的快乐,并在潜移默化中明白:

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

(三)联系生活,反思升华

师:

前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封信――(屏幕出示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信,并配以这位母亲的动情朗读)

亲爱的女儿: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我在温暖的灯光下给你写这封信,因为咱俩的这份融融的母女情,因为你的一颗拳拳的孝心,所以我拿起了笔和纸。

这些天,妈妈被车撞伤了腿卧床在家,心情难免低落。

放学后的你回来在我一旁静静地做完作业后,总会将学校里的趣闻讲给我听,或者边跳边唱。

看着你那可爱的模样,不知不觉中,妈妈的病痛减轻了,快乐在心中流淌。

当我下床时,你总是轻轻地搀扶着我,嘴里还在说:

“妈妈,小心啊。

”从你清澈明亮的眼睛里,妈妈读到了善良、爱心,妈妈很欣慰。

相信这份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的品质会陪伴你的一生。

看着一旁熟睡的你,妈妈忍不住一次又一次俯下头轻吻你粉嘟嘟的面颊。

睡吧,睡吧,我的宝贝,做个好梦,梦里我拉着你的手,开心快乐地往前走。

妈妈爱你,我的子牧。

 妈妈

05年11月25日于灯下

(学生顿时安静下来,凝神听着。

信的小主人万子牧同学眼泪止不住地流。

师:

(走近子牧,轻柔地擦去她腮边的泪水)子牧,你爸爸在哪儿工作?

子牧:

(抽泣着)他在南通,两个星期才能回来一趟。

师:

爸爸不在身边,你就像妈妈的贴身小棉袄,真懂事!

现在妈妈好些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