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123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x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列斯堡,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女诗人、女歌手,她叫莎孚。

希腊人民把她尊崇为“第十谬斯诗神”。

古希腊的政治家梭伦听到人唱过莎孚的诗,渴望自己能在死前一读,引为是最大的光荣。

莎孚所存留下的断句短诗,在世界诗歌宝库中被誉为最瑰丽的珍宝。

约在公元六世纪,东方古老的中国岭南,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女诗人、女歌手,岭南人民不仅把她遗留的歌篇,当作中华歌库的珍宝。

至今在中国许多地区还把她争做是自己家乡的姐妹。

一、刘三姐何方神圣?

广东《阳春县志》卷一:

“铜石岩——名通真岩,在城北八十里思良都,岩有石室,高有三四丈,深广丈余,相传唐时有刘三姐于此飞升,歌台故迹在焉。

广西《苍梧县志》记载:

“刘三娘须罗乡人也。

”湖南《江华县志》:

“刘三妹,兴贡乡隆成村人,农家女也。

”清初学者吴淇所辑《粤风续九》中提到,人称刘三妹为“六乌婆婆”清初《池北偶谈》中王士祯写的《刘三妹传说》:

“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清顺治进士闵叙督在《粤述》中说:

“唐景龙年间,贵县西山有个刘三妹”清初人张尔翮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44记载:

“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者,居贵县之南村,善歌”清代陆次云在,《洞溪纤志》、《声歌原始》中记载:

“诸溪洞初不知歌,善自刘三妹始也。

”清人

黎耀宗在《古今图书集成》罗定州清岩条载:

“相传昔刘三姑曾于此岩唱新调数日。

”广西《宜山县志》:

“刘三女太,相传唐时下枧村,僮女,性爱唱歌。

二、刘三姐盛传广东广西

刘三姐,也叫刘三妹、刘三姑、刘三太、刘三娘、刘三婆、刘三、刘三女太,等。

女太(da),状语:

即姑娘、妹、指未婚女子。

刘三姐传说在民间口语传承1200多年,流传于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台湾、香港等地。

有关刘三姐的传说,截止目前具不完全统计广西地区约有百条以上;广东地区约有40条之多;云南5条以上;湖南3条以上;江西2条以上;贵州2条以上;台湾2条;香港1条。

由此看来,广西和广东是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区。

根据传说的条目和内容大致可归纳以下四种类型:

⑴与刘三姐对歌的“秀才”,或“白鹤少年”、或青年”张伟望”,两人对相恋后,一同化石为仙。

此种传说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县、桂平,广东肇庆、高要、新兴、阳春等地。

⑵与刘三姐对歌的桃、李、罗三位秀才,被刘三姐以他们的姓氏编歌提问击败。

三姐哥哥刘二终日劝阻她不要唱歌,三姐不听,刘二无奈最后砍断藤所,三姐堕江。

此种传说主要集中在广西宜山、梧洲、扶绥、

永淳、容县、岑溪等地。

⑶与刘三姐对歌的,或是撑来一条书船的饱学之士,或历史上记载真有其人叫罗隐的先生,被刘三姐用“自古山歌从口出”所败。

此种传说主要集中在广东梅县、翁远和江西等地。

⑷是以刘三姐婚姻、修城、抵御外来欺侮为主要矛盾展开的故事。

此种传说主要集中在恭城、马山、富川、蒙山等地。

综上所述,各地传差异较大,特别是关于刘三姐的祖籍,更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三、有关刘三姐的生平与家乡之争

一个人只有一个出生地,为什麽刘三姐竟有这麽多的故乡?

刘三姐文化是一个吸引学者的课题,从宋、元、明、清至20世纪初期,几代学者将千百年来的口语传说经记录、整理后以文字形式发表。

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中记载:

“刘三妹,春州人”。

清人屈大均著《广东新语》卷8中提到:

“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

清顺治进士闵叙督在《粤述》中说:

“唐景龙年间,贵县西山有个刘三妹”清代陆次云在《洞溪纤志志余》“声歌原始”中记载:

“诸溪洞初不知歌,善自刘三妹始也。

”清人王士祯著在《池北偶谈》卷16《粤风续九》篇中说:

“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很多学者对于史书中刘三姐来自

四面八方的记载,引起了思考和关注。

南宁《民国日报》1934年8月4日《民俗周刊》第22期;黄芝岗著《广东人乎?

广西人乎?

》断言:

“我们可以断定刘三妹传说区域在广东之西广西之东两省交界的地方了,至于她最老的老家却要在苗瑶区域中去找了。

”《中山文化馆教育季刊》1937年4卷2期黄芝岗在《粤风与刘三妹传说》评点:

“在落后的地方总爱将别的故事据为己有;像陈宏谋也居然是瑶山的瑶神,刘三兄便也将广东的刘猛将军代了。

梁山伯既可由浙江移到广西,那麽刘三妹是从瑶山跑出了广西广东,或是从广东广西跑进了瑶山,这问题只有存疑之法了。

”中华书局1939年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第27章,《刘三姐出处》中说:

“刘三姐乃两粤山歌之祖,关于她的生平,有许多半神话的传说。

”《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1942年十一月版,陈志良编著《唱歌的鼻祖----刘三妹》一文中说:

“苗瑶好歌,其来久矣,然历史上记载,每多忽略。

刘三妹是古代善歌的一位女郎,当与苗瑶好歌的习惯有关。

50年代末60年代初广西将《刘三姐》搬上舞台、银幕,文学界、艺术界发表许多评论,凭借现代信息载体而传向全国,传向世界,产生了第一次轰动的效应。

许多专家、学者已不满足现有史书记载和后人根据传说发表的记录整理,进而对刘三姐文化现象,开始进行了饶有兴趣研究、挖掘与开发。

《文学评论》1960年第五期何其芳著《优美的歌剧刘三姐》说:

“刘

三姐的传说流传很广,而且各种传说差异很大,不象牛郎织女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那样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完整固定的故事。

因而,要把刘三姐的传说组成为一个有戏剧冲突、有发展而且符合我们今天观点的完整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海文学》1961年第二期天鹰文章《歌剧〈刘三姐〉人物刻划及器其他》一文中说:

“对于一个传说故事来说,一定要考证他的具体年代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钟敬文民间文学集》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中更独劈新径的阐述到:

“刘三姐传说,实与韩凭妻、孟姜女、山伯英台、白蛇娘子及望夫石等我国著名传说,同属于取材广泛社会生活而经过一定虚构之民间口头创作。

其历史性,乃广义的,并非狭义的也。

究明刘三姐之却为真人真事,此种想法,毋论不可能实现,即使真正成功,意义也并非甚大。

时至今天,在广东阳春县纯湾一悬壁刻有:

“刘三姐歌台”,落款是:

“乾化乙亥重阳日”。

乾化五年是残唐五代后梁末帝朱真(915年)。

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古迹中发现的最早的“刘三姐歌仙”的文字记载。

四、第一个以刘三姐为题材创作的剧本

或《藏园九种曲》。

《雪中人》第13出刘三妹上场是这样自报家名的:

“小仙刘三妹,新兴人也。

生于唐时,年方十二,淹通经史,妙解音律,游戏得道,往来溪垌间,与诸蛮操土音,作歌唱和;后来得遇白鹤秀才,遂为夫妇,成仙而去。

五、第一个正字戏《刘三妹割草》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578页上有关“正字戏”写道:

本世纪初,在广东海陆丰一带出现并上演了正字戏《刘三妹割草》。

剧本是根据老艺人口述的记录本。

故事脉络虽然完整,但欠缺细节。

因粤东闽南称中州话为“正字”或“正音”,故名正字戏或正音戏。

流行于以海丰、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和闽南地区。

距今500多年以前,正字戏已在当地流行。

正字戏是元明南戏的一支,从闽南传入粤东。

专业演出团体现有陆丰正字剧团。

名演员有陈宝寿等。

1979年,70高龄的路丰县正字剧团老艺人陈宝寿先生,到京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时任广西文联顾问李寅先生向陈老问及了《刘三妹割草》这出戏的剧情梗概,陈宝寿说明如下:

农家女刘三妹善唱山歌,一人上山割草,边割边唱。

有个公子也用山歌来挑逗她,被她对得狼狈而退。

后来有位秀才赶考路过,也于三妹对歌,互生爱慕之意。

这时,忽然跳出一只老虎,扑向秀才,三妹持柴刀与虎搏斗,把虎打跑,救了负伤的秀才回家,用草药医治。

那个公子告官,说刘三妹品行不端,勾引

外乡男人。

三妹和秀才被传公堂受审,用山歌对答辩理,终于判无罪放回。

后来秀才高中考榜,与三妹完婚。

陈宝寿还说:

在20年代至40年代间,《刘三妹割草》这个剧目是正字戏中唯一说客家话唱客家山歌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180页写道:

剧中刘三妹的扮演者是正字戏名花旦李兴然,男,也叫李枪,人称“抱旦”。

这个戏脍炎人口,海陆丰观众喜闻乐见,喜剧效果很好。

六、第一个歌剧剧本《刘三妹》

当历史进入20世纪20年代末,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根据刘三姐传说于1929年创作完成了四幕歌剧《刘三妹》,发表在《戏剧》1929年第四期。

这是目前所知有关刘三姐题材创作最早的歌剧剧本。

剧中登场人有“刘三妹”、刘三妹“其母”、刘三妹“其兄”和“白鹤秀才”等人物。

七、第一个“彩调”剧本《刘三姐》

在20世纪这100年中的后50年里,由于群众性的戏曲、戏剧活动和电影创作蓬勃发展,使刘三姐在民间口语传诵了1200年后所产生的一次质的飞跃。

刘三姐文化在广西广东、在岭南、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两次巨大的轰动效应,刘三姐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于1953年12月,括号里是“彩调”两字,共5场。

邓昌伶在彩调剧《刘三姐》剧本“卷首语”中写到:

“桂系一带的神话中,盛传着刘三姐唱歌成仙的故事。

现在宜山的下减河、下涧河畔,高约千尺的石壁上有一路突出的横木,人们还说是刘三姐成仙后遗下的草扁担。

尤其是提到唱歌,很多人都会想到‘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刘三姐,唱歌坐得鲤鱼岩’的歌词。

值得提出的是:

此剧本在人物中第一次写明了刘三姐家中排行第二的哥哥“刘二”、和刘二的夫人“二嫂”,同时阐明了刘三姐和家庭的人物关系;剧中还第一次写进了一个叫“莫云”的财主。

这在清人蒋士铨笔下和欧阳予倩先生的歌剧中是没有的。

广西作家邓凡平在《刘三姐剧本集》不无惋惜的写到:

“可惜他这部写得颇有特色的剧本,由于诸种原因,当时没有受到社会的青脒:

既未被剧团采用,也未在报刊上发表,甚至连看过它的人也为数及少。

”邓昌伶先生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正风文学系,写此剧时在宜山克强私立中学教学并兼任校长。

邓老先生已于83年去世。

几经周折我终于打听到了邓老先生的长女邓仪女士,邓女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局工作,现已退休,家住南宁。

▲采访邓昌伶先生长女邓仪

到达南宁后,得知邓女士已患病住院,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我们采访了正在住院邓仪女士。

邓女士告诉我们,她的父亲在40岁多一点儿的时候写了这个剧本,每写到激动之时总要念给孩子们听,因为那时年龄尚小也听不懂什麽,只知道父亲很高兴。

剧本经邓昌伶先生几番推敲,改过数稿,最后完成于1954年初。

1957年曾给过宜山人民桂剧团,不知什麽原因,宜山没有上演。

我们将邓仪女士提供的邓老先生的原剧本拍入镜头。

把一部淹没达40年之久的作品公诸于众,好让更多的读者来欣赏它、研究它,即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在告慰九泉之下的邓昌伶老先生。

八、宜州文化界人士的看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邓昌伶先生这个剧本前后的具体情况,我又从南宁奔赴宜州。

进入宜州辖区时,见到一条明显的横幅标语,上写:

刘三姐的故乡欢迎您!

在宜州市韦自然副市长亲自带领下,见到了当地的知名人士:

时任宜州市文联副主席,现以退休的副研究员钟其兴先生,时任宜州市文化局党总支部书记徐梦光先生等。

交谈中得知,不久邓昌伶先生将剧本寄给当时设在南宁的“广西省戏剧改革办公室”。

以后,关于邓昌伶的这个剧本的事,就无声无息地

消失了。

钟其兴肯定的说:

最早的《刘三姐》剧本出自宜山。

徐梦光强调说:

解放后第一个《刘三姐》剧本应该是宜山的。

可以肯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刘三姐》剧本创作的第一人,应属宜山的邓昌伶先生。

九、宜山刘三姐

广西宜山,今为宜州市,是刘三姐故乡传说较为集中的地方。

1956年宜山龙塘乡村民演出了以刘三姐山歌题材的表演唱,这是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有关刘三姐题材的第一次演出。

演出的组织者和编导叫黄文祥,已于69年去世。

《宜山县志》记载:

“刘三女太,相传唐时下枧村,壮女,性爱唱歌。

其兄恶之,与登近河崖砍柴。

三女太身在崖外,受攀一藤,其兄将藤砍断,三女太落水,流至梧州。

州民捞起力庙杞之,号为龙母,身灵验。

今其落水崖处百尺上,有木扁担斜插崖外,木匣悬于崖旁,人不能到,亦数百年不求不朽。

”时任宜山政协副主席韦甘睦先生,参照“县志”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了刘三姐的故事。

在韦自然副市长和韦甘睦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下枧村”,看到了有小半截“木扁担斜插崖外”,甚喜。

当我们拍摄这个镜头时,旁边一位老者对我说:

抗战胜利后,是宜山县保安大队大队长颇飞手下的

此时正逢地、市合并,地委派包玉堂同志入加创作组,参与第五方案的创作。

196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

决定于四月举行全区《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

1960年2月2日下午,长影导演苏里到达柳州。

苏里导演听了新的修改后,很欣赏第五方案的故事。

▲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广西十年》——“彩调”《刘三姐》1960年2月15日,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柳州市彩调团《刘三姐》中“歌圩”、“定情”、“对歌”片段,辑入《广西十年》文化艺术成就纪录片。

▲长影拟拍电影《刘三姐》

几乎是在同一天,电影导演苏里、作曲舒铁民等人在桂林看了由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

舒铁民在日记中写到:

“看了当地的《刘三姐》,演出水平高于柳州,开了座谈会。

看了桂剧演员黄婉秋,为电影物色演员。

”1960年2月25日,舒铁民在日记中写到:

“卢肃来电,同意乔(羽)写电影,我看歌剧又要吹。

1960年2月27日,舒铁民日记:

“自治区彩调剧团的傅锦华来录音,声音不错,一曲鹿寨山歌很动听。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卷第23页写到:

“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的彩调训练班,培

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等。

柳州《刘三姐》创作组,于1960年2月底前写出并放弃了第四稿,但在第四稿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了彩调剧《刘三姐》的第五方案。

1960年2月2日全区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在南宁开幕。

柳州市代表队以《刘三姐》(六场歌剧)等节目赴南宁汇演。

马婉玉在彩调剧《刘三姐》第三、第五方案中扮演刘三姐。

1960年3月初柳州市彩调团专程赴南宁,向周总理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汇报演出《刘三姐》。

1960年3月中下旬作曲家雷振邦来到柳州,生活了10天左右。

1960年3月31日柳州市彩调团应陶铸书记邀请,赴广州市访问演出《刘三姐》。

广东电视台现场实况转播。

▲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问世

同月,由乔羽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脱稿,括号著名:

根据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同名彩调剧改编。

发表在《电影文学》月刊1960年第九期。

60年4月7日《羊城晚报》文章:

“山歌彩调舞翩跹”。

60年4月7日《广州日报》文章:

“为彩调《刘三姐》喝彩”。

1960年4月11日至27日在南宁举办全区《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

柳州文艺代表团以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第五方案)参加演

出。

1960年4月18日,舒铁民日记:

“南宁,小雨,晚。

看《刘三姐》第五方案,总的感觉比前一稿好。

连续的演出,演员的声音很疲劳。

”桂林代表团的《刘三姐》在“汇演大会”演出后,黄婉秋接到来自东北的电报,前去长春电影制片厂试镜头。

据1960年《广西日报》统计:

全区有1209个文艺单位共58000多人演出了包括十一个剧种的《刘三姐》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占广西人口的白分之六十。

1960年4月26日《广西日报》文章:

“看柳州彩调《刘三姐》第五方案”。

196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题目是:

群众运动的胜利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胜利。

文章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编演《刘三姐》为中心的群众文艺运动的胜利,是党的领导的胜利,是群众运动的胜利,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胜利。

1960年4月27日至5月27日《广西日报》:

在全区《刘三姐》运动中,出现了许多以刘三姐命名的单位,“刘三姐连”、“刘三姐生产队”、“刘三姐学习班”等。

十一、歌舞剧《刘三姐》

▲自治区准备排演歌舞剧《刘三姐》

汇演大会期间,自治区文化局调集人马观看各种版本的《刘三姐》,

准备排演歌舞剧《刘三姐》。

《刘三姐剧本集》第504页,舒铁民在1959年11月2日的日记:

“某某又提到区党委宣传部也要抓此剧,打算上北京,一鸣惊人”。

汇演大会后,组委会留下了所有的“刘三姐”进行训练。

演员阵容,以自治区彩调团为主要阵营,吸收自治区歌舞团参加排练演出。

这时长影导演苏里、作曲雷振帮正在开始为电影《刘三姐》寻找配唱演员。

▲长影电影《刘三姐》开拍

1960年6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刘三姐》,在阳嗍的一棵大榕树下,开始了紧张地拍摄。

苏里导演在《民族艺术》1991年第四期撰文回忆说:

“大家都是一个目标,又快又好地拍戏,甚至创造了故事片外景一天拍摄73个镜头的空前记录。

有一次我去现场时,被开水大面积严重烫伤,疼痛难熬,几乎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为了保证拍摄,大家用担架抬者我到现场”。

▲歌舞剧《刘三姐》剧本问世

1960年6月歌舞剧《刘三姐》剧本问世,共八场及序幕和尾声。

第一页上醒目地写者:

创编:

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

改编:

广西壮族自治区1960年《刘三姐》汇演大会。

▲歌舞剧《刘三姐》誉满京华

同一个月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演出团赴北京。

广西演出团到京后,从长影回来的傅锦华赶回剧组报道,于是在工人俱乐部排练一月左右。

那时的演出本刘三姐在全剧有330多句唱腔,演员相当辛苦。

演出团决定还是由两个人同时演出:

傅锦华和雄秀芬。

《刘三姐》演出时掌声不断,大受北京观众喜爱。

演出团在北京前后演出达3个月之久,天天门票爆满,场场座无虚席。

此时此刻,中国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中扮演刘三姐的第一代演员何佩云光荣地出席了文代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我们在何佩云家里,看到了这张照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赴京演出团,先后四次进出“怀仁堂”为毛主席及中央首长演出。

郭沫若先生对《刘三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赋诗一首赠送傅锦华留念。

当时评论界对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继歌剧《白毛女》后,刘三姐是第二个里程碑。

60年《戏剧报》第17期文章:

“中国剧协举行《刘三姐》座谈会。

60年《文学评论》第五期文章:

“优美的歌剧《刘三姐》”。

60年8月2日《光明日报》文章:

“民间文艺发出了新的思想光辉”。

60年9月8日《人民日报》文章:

“又新又美的歌舞剧《刘三姐》”。

歌舞剧《刘三姐》离京后,北到哈尔滨,南到深圳,四个刘三姐轮流演。

60年10月16日《天津日报》文章:

“又心又美的《刘三姐》”60年10月29日《内蒙古日报》文章:

“明珠重现光彩夺目”。

60年11月1日《山西日报》文章:

“南国香花歌剧明珠”。

60年12月18日《辽宁日报》文章:

“《刘三姐》民间文艺的鲜花”。

60年12月4日《吉林日报》文章:

“歌唱劳动人民的胜利”。

60年12月22日《黑龙江日报》文章:

“歌剧明珠又心又美”。

61年3月3《南方日报》文章:

“歌颂劳动人民的斗争”。

演出团在深圳度过了1961年的春节。

61年3月24日《江西日报》文章:

“最新最美的歌”。

61年4月8日《福建日报》文章: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1年5月7日《新湖南日报》文章:

“民间歌剧艺术的鲜花”。

61年《上海戏剧》第二期“鲜花放异彩山歌动人心”

▲电影《刘三姐》开始在全国放映

就在全国评论界盛赞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刘三姐》开始在全国放映。

从此,刘三姐的歌声传遍全国,享誉海外。

▲“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第六稿、第七稿

正当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在大半个中国如火如荼地演出时,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于1962年7月写出第六稿。

1963年4月16日经三次修改,创作组完成第七稿。

1963年10月2日(农历八月十五)柳州市文化局在鱼蜂山举行“刘三姐塑像”落成盛会。

塑像高约四米,刘三姐站在鲤鱼背上。

1963年.有中国《大众电影》编辑部主办,由群众评选的第二届“百花奖”揭晓。

电影《刘三姐》荣获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

1964年4月,在中南局陶铸书记及中南各省委书记的支持下,广西决定与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舞台艺术片《刘三姐》。

文学剧本按歌舞剧《刘三姐》1962年版本改编,参加创作活动的有邓凡平、黄永刹、及江波、刘开,由邓凡平、黄永刹整理。

影片导演聘请岑范担任;外景地选择了靖系等地。

1964年5月30日,整理者们三易其稿,终于使歌舞剧舞台艺术片文学剧本《刘三姐》定稿。

1964年10月,由于康生的阻挠,摄制组前期工作被迫终止。

十二、《刘三姐》浩劫

1966年8月20日至24日鱼蜂山上的刘三姐塑像被毁。

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十年间,《刘三姐》蒙尘遭难,被蔑为大毒草。

“十年动乱”期间,曾有过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刘三姐》

只表现了文化斗争,这是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伟大真理的否定,是“反对暴力革命”。

文革期间,歌舞剧舞台艺术片文学剧本《刘三姐》,销毁殪尽。

1970年春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通知:

要求“彻底批判大毒草《刘三姐》。

1970年4月25日《广西日报》文章:

“《刘三姐》是鼓吹”和平过度黑标本。

凡《刘三姐》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均遭迫害。

十三、《刘三姐》新生

《刘三姐》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恢复名誉,国内舞台重演,影院重映,并通过电视台重播。

广西剧团的出国演出,产生了第二次效应。

1977年秋柳州市彩调团恢复排练、上演被禁锢十年的彩调剧《刘三姐》。

1977年末至1978年初自治区彩调团复排《刘三姐》,尚未公演。

当时任宜山桂剧团业务副团长徐梦光的马上派出十几人前往南

宁自治区彩调团学习《刘三姐》。

1978年春节上演,二线扮演刘三

姐的演员便是16年后的第五代刘三姐唐佩珠。

▲“彩调”剧《刘三姐》第八稿

1978年1月,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重新改出第八稿。

发表在《柳州文艺》78年第二期上。

1978年3月20日至5月28日柳州市彩调剧团应上海文化局邀请,赴上海演出(第八稿)《刘三姐》。

刘三姐由练凤英主演。

上海电视台3次现场直播。

其中第三场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

1978年9月广西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舞台艺术片《刘三姐》。

1979年10月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汇报演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进京演出民间歌舞剧《刘三姐》。

1980年4月评奖揭晓。

自治区歌舞团演出优秀奖,柳州市“彩调”《刘三姐》创作组获剧本创作一等奖。

1980年9月广西《刘三姐》演出团赴香港、新加坡作营业性演出,反响强烈。

新加坡出专刊画册隆重介绍《刘三姐》。

刘三姐分别由黄婉秋、傅锦华、马若云、侯玉华扮演。

1981年6月上旬《刘三姐》塑像和大型“对歌”,在鱼峰山落成开放。

石壁上刻有郭沫若手书诗一首。

1983年10月13日中共柳州市委副书记田民率领的柳州市慰问团,赴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慰问。

市彩调剧团随同前往演出《刘三姐》。

1991年夏天开始,柳州《刘三姐》创作组用了两个月时间,写就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九稿。

柳州彩调剧剧本《刘三姐》前后修改达50次之多。

十四、《刘三姐》效应

1991年7月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成员会聚桂林,一致同意并决定正式开始编撰《刘三姐丛书》,委托邓凡平全权负责。

1992年4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覃桂清著《刘三姐纵横》。

1993年得知,当年聘请的上影厂导演岑范手中一直保留着当年歌舞剧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文学剧本。

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不符众望,历经一年半的艰苦努力,由邓凡平选编的《刘三姐丛书》于1993年10月27日完成初稿。

1994年3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广西国际民歌节”在自治区首府南宁开幕。

由民歌节组委会指派

的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剧组为大会作了演出,饰演刘三姐的演员是自治区歌舞团的唐佩珠。

我们安排了唐佩珠和傅锦华见面。

唐佩珠是傅锦华的徒弟,两人重逢后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1994年4月30日《刘三姐丛书》修整定稿。

1994年6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写信给广西有关部门。

信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