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099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docx

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

2020年吕梁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个是指推行了哪一个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当时经济困难

C.重视“以德化民”

D.当时人心思安

3.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

4.《史记》记载: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这表明

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5.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

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

6.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说明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

A.项羽势力不强B.项羽不会打仗

C.刘邦善于重用人才D.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7.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8.《后汉书》记载: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武将权力膨胀B.地主势力增强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

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中提到了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大一统局面D.建立刺史制度

10.“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1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A.背景

B.内容

C.时间

D.作用

13.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朝代建立于哪一年?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9年

C.公元202年D.公元前202年

1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15.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提倡节俭B.平抑物价C.休养生息D.依法治国

16.“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为此,汉武帝()

A.分封诸侯B.广设郡县

C.实施“推恩令”D.设立“三司”

17.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8.在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③注重农业的发展④重视“以德化民”⑤实行盐铁专卖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19.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投资环境的问题。

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A.刘邦、项羽起义B.国人暴动C.打击分裂势力D.陈胜、吴广起义

20.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

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21.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A.统一国家的建立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中华文明的起源

2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下列对秦朝统一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C.巩固了我国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

D.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23.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

24.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

皇帝

和帝

殇帝

冲帝

质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2

8

14

寿命(岁)

27

2

3

9

14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5.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

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

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任命”“向中央政府负责”描述的是秦代的郡县制下地方管理的情形,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学生需要掌握关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郡县制的官员的任命是由朝廷任命的,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是汉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故选B。

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所给“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等信息,可知这些工程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征发沉重的徭役,所以B符合题意;沉重的赋税说明人民受到的剥削严重,题干未体现,所以A不符合题意;残酷的刑罚说明秦朝刑罚的严苛,题干未体现,所以C不符合题意;秦代的殉葬已经不像奴隶制社会时期一样非常盛行,题干未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D符合题意;政权系统,尚不完备的说法不正确。

A不正确;秦始皇帝,才能非凡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

B不正确;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不正确;故选D。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暴政,具体表现有刑法残酷,剥削沉重,如赋税、徭役繁重,最终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而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在秦朝灭亡后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但是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迷信武力,也失去人心,最终失败,因此AC对应秦朝灭亡的原因,B对应项羽失败的原因,D是两者失败的共同原因。

故选D。

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刘邦善于用人,所以刘邦战胜了项羽。

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表述错误,D项是在刘邦建立西汉后实行的措施。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即项羽和刘邦在用人方面的区别。

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年幼,太后依靠娘家人,导致外戚专权,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武将权力膨胀、地主势力增强、宦官专权,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采取诸多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的均是秦始皇,故AB均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汉武帝采取的政治措施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B。

1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可知李白称赞的是秦始皇。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是秦始皇加强对秦朝统治的措施,不合题意,排除;故选择B。

【点睛】

理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是解题的关键,说的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

1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体现了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后,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懂我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4.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

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文帝、景帝有关,B项与汉武帝有关,D项与法家韩非有关。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材料《汉书•主父偃传》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武帝颁布推恩令。

封地大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

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诸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A选项不符合题意;广设郡县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

B选项不符合题意;设立“三司”是明朝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东汉黄巾起义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起义之前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B正确;ACD是两者的相同点,排除。

故选B。

1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政府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文帝和景帝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的发展,重视“以德化民”,减轻刑罚,①②③④正确;实行盐铁专卖是在后来的汉武帝时期,⑤排除。

故选D。

1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A排除;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B排除;打击分裂势力与题干内容无关,C排除。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重点掌握秦末农民战争。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B符合题意;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开创的,A排除;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创的,C排除;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开创的,D排除。

故选择B。

2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秦灭六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亡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A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排除;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朝没有政权分立,C排除;图片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D排除。

故选择A。

2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符合题意;夏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标★号的区域,为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A符合题意;刺史,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B不符合题意;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C不符合题意;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D

解析:

D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

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由材料中“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等信息可知,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CD。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