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817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docx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

对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认识

刚刚进入21世纪,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创新,最难的也是观念的转变。

这种改变不仅给地理老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的地理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

因此,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

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

褚亚平教授指出,美国老布什时期,将地理课程列为学校5门核心课程之一;核心课程是一个人打造思想文化基础的基础,学好了终身有用。

第三,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以升华,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

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变革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为“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

”地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能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使命。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带着“嚼烂”的知识走向学生,“喂”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学习兴趣和真实的体验,很明显,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带有先天的被动性。

长期以来,我们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权威,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

使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被迫服从学科专家的权威,变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只能是发展“知识”,而不是发展人。

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

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合作意义的建构。

所以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

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育“双赢”。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即通过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共同组成。

必修课程以基础性和时代性为特点,具有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容的新颖性。

选修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时代感强、涉及领域宽,与地理学科前沿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并对学习的顺序不作具体规定,有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面来选择自己想学的地理内容。

新课程的功能,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评价标准体现了开放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也就是不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同时关注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学习是构建地理课堂教学新方式的起点,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发生了本质变化。

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目标,更应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诸多因素,如课程目标、学习者的情况、教学方式与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等等。

其次,教师成为学生建构自己学习意义的促进者、评价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乃至学习资源。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探索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前提条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其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是新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灵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起学生对教材中某领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兴趣引导下学生开展真正的思考和学习,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与方式,鼓励学生将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不追求学生回答唯一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敢于说出内心真实所想,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始终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活动,不仅追求学生学会而且更强调会学,不仅鼓励师生对话,更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行学习与实践。

在新地理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的评价不再是教师“表演”得是否精彩,更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出色的学习表现。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解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体现地理学的价值。

对学生而言,“过去,课本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本”,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可以用来丰富学习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因此,新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高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自己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新课堂。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地理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月相的观测来说明月相的变化情况并研究其变化的原因,从而对月相这种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运用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或获得的证据来对地理象进行解释,因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并产生了新的知识。

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使地理教学中不仅有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还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三、地理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

“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教学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方面。

从中我们不难掌握地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地理“双基”,更应当透过地理学习,开发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力。

因此,地理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当:

1、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的地理教学突出了“教师中心”和“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任务,学生以单纯的记忆知识为根本目的,教学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过程,形成“灌输——接受”的基本课堂模式,其结果造成不少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兴趣减退,思维刻板,能力低下,弃学厌学。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运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已有的材料:

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整个学习过程要突出地理学的基本特征,选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指导,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无论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这部分知识往往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障碍。

如今,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电脑动画及地球仪演示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及时纠正他们在演示时出现的地轴方向错误,公转时忘记了自转等类似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关键因素——地轴的方向和黄赤交角有了清醒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正确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他地理意义。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示知识的形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的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死板的条文背诵。

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教学过程庸俗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低级程度。

这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个性的摧残和发展力量的遏制。

四、地理老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存在的依据。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需要良好的课程资源来支撑,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而言。

因此,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并合理地利用校内外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

人们常常误以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是学科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就是搬教参、教科书。

这样教师就成了教科书的机械执行者,也就丧失了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就地理课程而言,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和条件的总称。

地理学科所具的物质,使其拥有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环境、地理教学设备设施、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

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来自课内外各方面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可见,地理教师要生动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另外,新课程对地理教师还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因此,地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初探

内容简介:

为了落实地理新课标精神,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习有用的地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新课标精神,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课程观、价值观,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以探究性学习为课堂主要组织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切实落实课外实践活动,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升华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一、对新课标的认识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创新,最难的也是观念的转变。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的地理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

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

第三,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以升华,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通过设计大量的地理活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与生活联系紧密。

对激发学生兴趣十分有用。

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节中,对于指导学生保护水资源有重要意义,学生可深入生活实际,进行调研,写出调查报告,进行宣传,让学生体会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二)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育“双赢”。

(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将初中地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自己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地理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当:

1、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的地理教学突出了“教师中心”和“知识本位”的观念,形成“灌输——接受”的基本课堂模式,其结果造成不少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兴趣减退,思维刻板,能力低下,弃学厌学。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运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已有的材料:

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地理教学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死板的条文背诵。

这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个性的摧残和发展力量的遏制。

二、探究性学习——落实新课标精神的课堂重要组织模式.

探究式学习又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

现就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谈一些自己的简单认识:

(一)、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真正能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乐于积极思考,积极投身到探究活动中。

其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出精确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探究性教学目标,而且还能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到教师是“导演”而不是“主演”。

1、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学习,在分组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坚持自愿组合的原则。

(2)、小组数及每组人数保持适中。

(3)、明确组员的各自任务。

在每次探究活动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使每个人都能“动”起来。

2、精心设计探究性课题。

选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课题。

新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探究课题,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探究,如人教版《自然地理读本》中的“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请举例说明。

”等。

把这些知识有选择地设计成探究性课题,让学生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

如“你身边有无水危机现象?

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等。

这些课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3、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

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对一些知识的了解并不多,很多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老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如:

(1)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

(2)提供相关的实验场地和设备;(3)提供相关的地理网站及多媒体资源等等。

(二)、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的实践和操作

1、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自主探究

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心目中,应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教师只是在适时、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要少告知,多研究,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教师则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如《大洲和大样》这一节中,在提出“地球?

水球?

”这一探究问题时,可先让学生自己通过读图,认识到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不均,并大致计算出海陆各自占的比例,从而理解人们称地球为“水球”的原因,而不是先入为主地介绍这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培养地理探究能力。

3、要突破常规,逆向、发散设问,使学生善于自主探究

老师在上课时,可以采用逆向、发散设问的形式,让学生在很感兴趣的同时,改变了他们单一的思维习惯。

例如:

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不是简单介绍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等内容,而是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

假如地球自转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会出现什么情况?

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锻炼了学生自制探究的能力。

4、注重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解决“双基”问题,应加大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对某些问题交流自己的成果和看法,理清知识线索,共同提高,实现合作探究;同时,教师应加大对各小组的辅导,要积极投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成为他们的一员,对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相应的辅导和适当点拨,帮他们理清知识线索,但要注意“点”到为止。

5、要多作指导,做好探究成果的整理、发布和交流工作。

在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调查资料表、示意图、图片等各种方式完成探究报告,并组织多种形式让学生发布和交流探究的成果,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胜利果实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抓好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地理新课程为依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地理综合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我结合《水污染》一节对地理研究性学习进行简单探讨。

(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我先根据本节内容及发生在身边的水污染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发生在嘉陵江的水污染,考其成因及解决途径,并帮助学生成立研究小组,确立了“嘉陵江凤线段水污染及治理”的研究实践课题,确定了研究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小组,最后由学生共同讨论和确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实施计划。

(2)实施研究方案,汇总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首先,一组学生去环保局调查近两年来嘉陵江水质情况数据,另一组学生去县医院调查收集胆囊炎、胆结石病人数据资料,第三组同学调查嘉陵江沿岸主要工业污染源,如铅锌矿山、选矿厂、冶炼厂、金矿企业数目及分布。

第四组同学以一个家庭为调查对象调查一个家庭的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对嘉陵江沿岸生活污水排放量进行估算。

第五组同学调查嘉陵江中的生活垃圾数量、种类、来源。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实际观测得到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嘉陵江水污染现状、原因及解决途径,进行总结归纳写出报告。

(3)学生表达和交流,老师总结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然后由教师主持召开辩论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论文)等向全班同学发布,在发布过程中,同学们可提出疑问,或就某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交流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同时师生共同对其成果评出一、二、三等奖。

初中地理新课标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一、地理新课标中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基调,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

课程不仅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并将它们按一定学科逻辑组织起来后,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成的那些想法和将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

因此,实践地理的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的统一。

因此,教师逐渐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未知的主体。

二、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品德素质

个性品德素质主要指除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地理新课标中强调以兴趣为出发点,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创新,形成创新性人格。

创新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马斯洛说“创造首先强调的是人格,不是其成就。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

如,大胆、勇敢、自主、自由、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或者说创新性的人。

”在落实新课标的能力培养的时候,如果能结合书中的图文材料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及现实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并采取分组讨论或辩认的方式可将学生的个性思维进一步激活、拓宽。

在每次讨论,辩论之后,使部分同学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也因此激励学生更好地为下次辩论的成功做准备。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在共同的讨论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养成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知的学风。

即养成了良好的做人心理素质和做学问的心理素质。

(二)思想品德的培养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

中国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世界的人口、地区经济的发展等内容的安排都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三)审美情趣及素质的培养

地理学科知识中,拥有大量的自然美景、图片,也有许多美的诗句,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等内容,非常有利于审美素质的形成。

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艺术、多媒体手段、诗词歌赋、音乐等把同学带入美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例如,学习《长江》-课,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画卷,配以《长江之歌》使学生感受长江的雄壮与伟大之美。

之后,教师运用板图绘制长江干支流水系图,使学生感受干流“V+W”的形体之美,最后,在探讨“黄金水道”知识中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运用图文资料综合分析地理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能力。

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以地球和地图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世界地理的总论及分区,中国地理的总论及分区,期间包含大量的图文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训练学生图要读透、读精,读文要抓住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识,迅速地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形成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中国的地形概况》一节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地形的差异。

结果,很快学生就说出了各部分地形名称及高低差异,之后我揭示本节课重点是学习地势、地形的特点,优势性。

同学们继续读文识图,很快分析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及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地形特点,经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出二者的优越性。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用地图语言来表述地势的优越性,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作了一幅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