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48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枣阳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湖北省枣阳市育才学校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视念有所淡化D.资本士义萌芽出现

2.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3.假设唐代一位洛阳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是

①在居住区开了一家绸缎店

②带着飞钱经大运河从江南运送地方特产到长安

③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④他的商业活动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4.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

“(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5.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

①刀耕火种②铁器牛耕③曲辕犁

④翻车、筒车⑤都江堰⑥农学知识理论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

6.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兴衰关系封建经济繁荣和政权安危

B.小农经济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的世界地位

C.小农经济兴衰与否关系到农民生活是否稳定

D.小农经济稳定与否是对封建统治者褒贬的依据

7.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外商企业B.民间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8.“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旨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木抑末”

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9.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重视农业生产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10.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

宋代成都“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贫而未仕则卖白龙丸,一日得官,止不复卖;城北郭氏卖豉亦然,皆不肯为市井商贾或举货营利之事”。

这种现象

A.不利于商业的发展B.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C.打破了坊市的限制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建立拉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在这一运动中,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纷纷成立。

它们都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

关于这一运

动的认识,错误的是

A.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B.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D.说明英国工人运动获得了新发展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

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

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

”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13.1866年,清政府最早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途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印象深刻。

他在《乘槎笔记》中写道:

“此地人民五十万。

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

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

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

楼五重,上下数百间。

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

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

”此时的曼彻

斯特

A.城市规模世界之最B.是英国的重工业基地

C.出现纺织垄断集团D.是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14.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

“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

”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是,可以采信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1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中西交流的加强D.世界市场的形成

16.“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7.鸦片战争后,钦差大臣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骞难制,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

据此可知耆英

A.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B.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

C.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D.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

18.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

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D.工业化强化了性别分工

19.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

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20.下列关于殖民扩张的描述,表述错误的是()

A.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B.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方式有武力和商品贸易

D.17世纪,殖民国家中英国占主导地位

2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

个时期的评价甚高:

“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

这一时期指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D.中共十四大之后

22.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摘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采取计划和市场互相结合

C.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3.2018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了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一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邓小平南方谈话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24.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

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25.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

“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26.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D.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27.新中国成立后,曾实行过工人报酬“折实单位工资制”,即依据米油煤面粉和棉布这五种基本货物的价格波动,折实单位工资也相应地增减。

政府通过这一措施()

A.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B.降低了工人的购买力

C.旨在应对当时的通货膨胀D.稳定了市场的物价水平

28.中国的资金积累率由1952年的11%上升到1957年的20%,这种罕见的积累率使中国可以进行固定资本的大量投资。

出现这一变化的政策原因是

A.土地改革B.过渡时期总路线C.双百方针D.大跃进

29.1980年4月,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领取了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001号”营业执照。

这反映出当时()

A.实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D.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改革主要目标

30.上海从1959年开始,出现了如下表所示的用工单位退工情况。

这表明当时()

A.妇女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B.基层行为与宏观经济政策相悖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艰巨D.技术革命是影响调整的主要因素

 

二、简答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4

分)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

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9分)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5分)

32.阅读下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2分)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3.(10分)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材料:

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

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

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

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

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

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

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

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10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材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说明当时农民由于小农经济模式控制,家庭手工业中纺织业受到重视促使家庭手工业发展较快,故A项正确;BCD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要从历史史实出发,即论从史出。

从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郡城之东、盛泽镇、王江泾镇、南浔镇”的发展,体现了市镇的繁荣。

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材料不符。

所以应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特点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唐朝时期市、坊严格分开、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固定地方,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所以①项活动不会出现;②③④项符合唐代社会发展状况,故选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变迁

【名师点睛】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通过史料考查对古代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能力。

史料强调当时松江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全部垦田面积中超过50%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可见棉花成为松江的主要作物,所以D符合题意,而ACD均偏离了材料的主题,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精耕细作”的理解和生产力的的发展对古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刀耕火种”是一种原始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排除①,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学理论的总结都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明智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

选项中只有A符合题干。

所以选A;B中没有与世界对比信息;C和D均不是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的主要因素。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题干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现象指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于民间工业,B符合题意,而A当时中国不存在,C、D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

【名师点睛】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位

官营手

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民营手

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

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8.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旨其末也”体现处理雍正的本意是重农抑商,“厚木抑末”属于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B中“农赖商而行”说明工商皆本思想;C中“商不出则三宝绝”体现农商并重思想;D中盖皆本者体现农商皆本思想。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9.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班固认为“农”和“货”都是“生民之本”,“食足货通”才会“国实民富”,据此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A只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信息;B也是材料中体现一个方面信息,C与材料中内涵相反。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宋代商品经济虽有进一步发展,但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仍然低下,材料反映出“范氏”和“郭氏”通过经商致富,但为官后不再经商,这说明宋代人普遍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不认可商人的社会地位,故排除B、C、D三项,选A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商业发展受阻因素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选择题。

从材料中可以发现,工业革命的开展改变了英国大学教育的相关理念,故A项正确,不合题意;“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说明B项正确,不合题意;“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可以看出C项正确,不合题意;材料中未反映出工人获得的改观,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历史影响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1763年以前……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对欧洲入侵者……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表明有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极其看不起他们”表明文化影响较小,故B项正确;无视,与材料中“沿海贸易站……对欧洲入侵者……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不符,故C项错误;融入,与材料中“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极其看不起他们”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影响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结合所学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叙述了斌椿对曼彻斯特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说明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业很发达,但无法说明城市规模是世界之最,所以A错误;纺织业属于轻工业,所以B错误;C项题意没有反映。

故选D项。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的纺织业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导致贵族势力的日益衰落,故A项正确;B,C项错误。

“小说家言,皆不可信”的表述绝对化,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列强

对外扩张主要是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故B项正确。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属于客观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

中西交流的加强与题干中“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不符,故C项错误。

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中

“18世纪末”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意思为工业革命后一些身份低微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由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选

D;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中贵族衰落说法错误;C中没有体现商业资产阶级的信息,排除。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

17.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发展起来后西方国家工业资产阶级的追求,耆英是对英国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作出的被动策略,并不是认识到自由贸易的优点进而肯定的,故A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可以用通商为饵达到羁縻英人的目的,而不是实施制裁,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耆英的意思就是用贸易为饵安抚英国人,故C项正确;从稳重仍然称呼英国人为“夷人”可以看出天朝上国的心态还是没有根本调整,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附件

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

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在19世纪中期欧洲技工学校与工人学校依照学生性别与课程特点开设课程,招生学生,而且由“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等信息可得出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强强化了性别分工,故选D。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名师点睛】19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