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237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docx

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高频考点二虚字备而后神态出

高频考点二 虚字备而后神态出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2012·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为”“之”“所”“以”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担任;第二个“为”也是动词,成为。

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指江水。

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住所;第二个“所”与“经”组成所字结构,指经过的地方。

D项都是介词,用。

2.(2011·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其智能亦自可

韬语其妻曰……

A.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B.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C.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D.

答案 B

解析 A项“其”都是代词,他的,代指罗提督;C项“之”均是代词,他,也是指罗提督;D项“且”均为副词,将要,快要。

B项分别为:

介词,凭借,靠着;连词,相当于连词“而”的用法,表顺承,不译。

3.(201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之”均为代词,代指居庸关。

B项“为”分别为:

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

C项“所”均是助词,与前面的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

D项“于”均为介词,在。

4.(2009·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

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们,代逃兵;第二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项第一个“以”,介词,凭;第二个“以”,连词,来。

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竟然。

1.广东《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如何理解《考试说明》中的“常见文言虚词”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 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

具体为:

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②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

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总之,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

3.高考考查文言虚词常用题型有哪些?

广东卷的考查题型有何特点?

答案 高考考查虚词,有三种题型:

①单一型(一道题中只考查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②复合型(将八个文言虚词配对成四组,区别它们在各组中的意思)。

③译文型(不单独设题,而是将它放在翻译中落实)。

广东卷考查虚词,选择的是第②种和第③种。

这种题型考查可以以18个规定虚词为主,兼考其他常见常用虚词。

一、高频虚词“而、其、为、以、于、之”的梳理、整合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由于”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

(《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二、常见虚词“何、乎、乃、且、若、所、焉、也、因、与、则、者”的梳理、整合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呢”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可译作“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可译作“暂且”“姑且”

③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鸿门宴》)副词,“将要”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④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③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代词,“……的人”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何者?

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三、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请结合下列练习加以体悟。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C.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 C

解析 “可以”是两个词,可以凭借,其余三项“可以”是一个词,与现代汉语相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

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

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

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

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

以……为,把……作为。

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

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哉……:

可译为“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

可译为“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

可译为“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

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

之谓也:

……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认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D.③④⑥⑦

答案 B

解析 ②独……哉:

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⑥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⑦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四、兼词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

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

试了解下列兼词。

1.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于之,在这件事上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于此(之),从这里

2.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孟子)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

④人敦敢不听而化诸?

之乎,他们呢

3.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

①盍各言其志?

为什么不

②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为什么不

知识储备

1.对18个常见虚词的理解,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的学习。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5)注意特殊现象。

①兼词。

文言兼词主要有:

焉(于之/于此)、诸(之于/之乎)、叵(不可)、曷(何不)、盍(何不)、尔(而已)。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②复音虚词。

两个虚词经常结合使用且意义较为固定,不能拆开理解,这样的虚词叫“复音虚词”。

如“所以”“于是”“是以”“无乃”等。

对复音虚词,要特别注意积累。

2.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主要积累好下列副词

(1)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

共、同、并、相。

(4)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

辨析常见虚词的易混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①笈(jí):

书箱。

②庵:

茅草小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现场答案 D

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__A__

矫正指导 A项介词,用、拿。

B项连词,表修饰/表递进。

C项连词,就/动词,就是。

D项代词,他的/他。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使用代入筛选法、位置推断法等。

不过,要注意“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异。

有时,用法相同意义不一定相同,如本题中的“其”字,同为人称代词,前可译为“他的”,后可译为“他”。

1.“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

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

“地位”平等而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

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

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2.“以”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连词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

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介词,因为

点拨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3.“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兼词,于此(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助词,不译

⑤五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