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154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docx

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

 

按县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及性质

1、项目名称:

按县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2、项目性质:

新建

二、项目承办单位

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成立于1975年3月,属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下属集体企业,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物流购销工作,主营农资化肥等500多个品种,日常生活用品近2000余个品种,现建有农资连锁店42个,材级综合服务站56个,直营和加盟店90个,现有仓库2100平方米,年配送日用消费品达2.5万吨。

公司管理制度完善,经营体制健全,公司内设有行政部,财会部,日用品批发部,农资批发部,信息部,技术服务部和农业产业开发部等7个部门。

公司现有员工26人,大专以上学历18人,设经理1名,副经理2名。

按农资日杂公司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公司商品销售额达3349.62万元,实现利润107.3万元。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

2、财政部、商务部《商务部关于做好支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财建2009〔16〕号);

3、财政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228号);

4、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2015年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建[2015]28号);

5、财政部商务部《关于下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央补助资金的通知》(财建[2015]96号;

6、贵州省商务厅《贵州省2015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组织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商发[2015]148号);

7、《贵州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

8、《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9、项目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按县是我国东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桂林、张家界黄金旅游线西进贵州第一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国旅游最好的两条黄金线路和联合国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圣地,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

近年来,按县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与之相应,农村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日用消费品购销体系,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按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三级流通网络,多种超市,物流中心,农家店相继出现,流通较为活跃。

但是与扎实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还相对薄弱,流通组织发育还相对滞后,流通设施投资还需有待加强,流通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

为发挥按县供销农资日杂有限公司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经营、服务网络优势,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发展,该公司利用现有的门店进行改造,在每个村建农家店,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方便农民购买能力,达到改变按县农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等。

按县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位于按县城,交通条件较好,能够辐射全县20个乡镇377个行政村,9.72万户,34.01万人。

该中心有配送车辆8辆,堆高车1辆,无线手持终端6台。

配送中心的基础条件较差,各项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严重影响配送中心的储存及配送能力,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确定了重新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工作思路,抓住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重新构筑了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地点:

拟建项目位于按县(老城区)丙妹镇俞家湾路51号。

二、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升消费档次,降低消费成本,改善消费环境,实现连锁网络“一网多用”的综合服务功能。

方便、快捷的为农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生活用品,解决日用消费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增添了企业抗御价格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群众的现象,商品配送率对乡(镇)、村级可达98%以上。

三、项目建设主要条件

1、项目建设场址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用地及环保措施满足土地、环保规定。

按县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场址处于按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城区范围内,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已得到县有关部门认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满足区域环境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

2、项目建设的市政配套条件有保证,建筑材料来源落实、充足。

项目建设所需市政给水、供电可就近由市政线、管网接入,供水、供电均已得到承诺。

项目建设所用水泥、钢材在按县及周边邻县采购,砂、石等地方材料供应充足,完全能满足项目需要。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或摘要

备注

主要技术指标

 

 

 

1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

3660.00

 

2

项目占地面积

1636.00

 

3

项目建筑面积

1636.00

4

建筑密度

%

44.70

 

5

容积率

 

0.45

 

6

绿化率

%

21.30

 

项目建设总投资

万元

236.00

 

1

工程费用

万元

204.12

 

2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万元

20.88

 

3

基本预备费

万元

11.00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1

企业自筹资金

万元

236.00

 

项目建设工期

个月

10

 

年销售收入

万元

4800.00

 

年销售利润

万元

144.00

 

投资回报率

%

61.02

 

投资回收期

1.64

不含建设期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㈠现代农村物流配送网络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促进农村长期繁荣、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稳步增效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8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明确要求: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配送中心。

强化农村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降低经营成本。

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

引导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增加简包装、低成本、质量好的商品供给,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

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市场供应。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调控和监管,促进市场竞争,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商品流通行业正处于现代经营方式进行资源整合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趋势从大中城市开始正在逐步向农村牧区延伸,最终将由现代经营方式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形成新型的商品流通服务网络,进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谁能整合资源、拥有网络,谁就能在与农民的联系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在产权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以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为重点改造传统网络,再造农村骨干商品经营服务网络。

㈡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逐步推行商品物流配送,构建现代农村流通网络,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但由于物流配送中心进入中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时间还不长,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

传统日用消费品其销售往往经过若干级经销商最后才到农户手里,这就造成了流通环节多,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

2、配送率低,只“送”不“配”的现象十分普遍。

配送的核心作用是服务。

现阶段的商品供应物流业,基本上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经营范围较窄,可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内容较少,多只是“送”而不“配”。

即使配送只作送货上门,配送率也很低。

我国连锁企业配送率一般只有60%~70%,差的仅有30%,甚至更低。

3、流通的方式陈旧,调度管理难度大。

传统日用消费品供应物流业的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仓储基础上的调拨,由于目前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科学、不合理,规模小,且仓型与机械装备水平低,导致资源配备有限,有些日用消费品从采购到终端需要多次储存。

加以交通运力不足,交通运输线路短少,农用专用线配备欠缺。

据估计,农村机动力运输量约只占总运输量的20%,不能适应日用消费品运输的需要,这些状况造成统一调度管理难度大。

4、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降低了物流效益。

目前,商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配送操作大多仍停留在半人工化状态,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

商品标准化程度低,不少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

产品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难以统一操作,给日用消费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降低了物流效益。

㈢“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实际4年,2008年未安排贵州省,2010年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中)的组织实施,共建设连锁化农家店10991个,其中:

乡(镇)级店2131个,村级店8860个,目前农家店覆盖率乡(镇)级达到90%,村级达到45%,初步形成了贵州省农村市场工业品下乡的重要渠道和销售网络。

通过连锁化农家店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发展贵州、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栗战书“要切实抓好民生项目,改善民生,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省委省政府“十二五发展主基调,也是我们“十二五”期间,加速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主基调。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同时按照商务部、财政部要求,安排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用于支持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支持力度。

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末,建设乡(镇)农家店7000个,覆盖率乡(镇)级达到100%,统一结算率80%以上;建设行政村农家店13000个,覆盖率村级达到95%以上,统一结算率50%以上。

建设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300个,配送率达到100%,统一结算率达到100%;建设农资商品配送中心200个,配送率达到100%,统一结算率达到100%。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㈠项目的建设是符合国家的行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物流业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推动和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民航总局、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为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

“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目标是:

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提高批发市场的档次,在全国大中城市和主要产区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信息灵敏、安全卫生的骨干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以全国骨干批发市场为核心,以连锁超市等其它流通方式为补充,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现代交易、结算、信息、检测、储藏、物流等技术为支撑,以良好的企业经营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保证,以稳定、有序、规模化的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㈡项目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按县辖20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260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耕地面积13336公顷。

总人口30.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87万人,人口较多的民族有侗族、苗族。

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86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6.55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5.4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亿元,同比增长19.2%;财政总收入0.94亿元,比上年增长57.3%;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50亿元,同比增长57.2%;各项贷款余额10.34亿元,同比增长41.7%。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9元,同比增长19.9%;农民人均纯收入3124元,同比增长13.6%。

按县经济的滞后,很大程度上是限制了商业的流通和资源的配置,前端的制造和后端的销售缺少一个高效率的商业平台,而按县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就是要搭建的平台,以此打通区域物流通道。

通过商品物流中心可以同时带动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以及产品加工、运输、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㈢项目的建设是改善企业基础设施现状的需要

按县供销社改革转制为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后,直属企业和基层社网点大量减少,服务功能几乎丧失,供销社发展举步为艰。

面对困境,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确定了重新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工作思路,抓住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重新构筑起了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配送中心是连锁网络的中心环节,没有配送就不能实现连锁,没有配送网络就不会发展。

配送中心的建设,提高网络配送能力,改善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基础设施现状,提高公司服务能力及销售收入。

㈣项目的建设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富有劳动力。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同时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找工作,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措施和政策安排,他们提高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项目的建设属于劳动密集型项目,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为消费者服务,同时可吸引众多商家前来创业,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对当地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经济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

一、市场分析

㈠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从国内商品市场总体情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的进一步兑现,农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除了种地还有融入现代文明生活的渴望。

因此,可以预见农民需要配送中心提供有偿和无偿服务。

但近几年来,国内商品市场的供求呈现以下几点变化:

首先是农民对商品的需求呈现出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商品需求的多元化、选择的品牌化、商品无害化、包装小型化和服务全面化。

其次是商品供求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明显,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往往带来商品价格的失控,最终损害农民的利益。

因此,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建立商品配送制度,可以保障农村市场商品正常供应,维持商品价格的稳定。

从农民的消费结构转换来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消费模式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愿意消费安全、营养、健康、无污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和食品的第一要求。

商品作为农产品的投入品,其安全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效、低毒、安全商品的生产和使用。

由于产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因此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样一种转换背景下,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满足商品安全的需要,商品连锁经营的兴起与发展是大势所趋。

㈡市场前景分析

从当前农村流通市场现状来看,无论从农民群众消费需求、农副产品质量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都迫切需要有一个新型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市场。

随着农民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商品消费的需求向着城镇化发展,而配送中心建设恰好可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㈢项目的市场竞争优势

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的根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有能力、也有条件在为“三农”服务中有更大的作为。

1、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对农村市场熟悉程度高。

该公司长期服务三农,熟悉农业,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了解当地市场与环境,对农村商品市场需求的把握,敏感于其它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

2、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在农村市场和农民中有多年形成的信誉。

该公司在长期的为农服务中,与农民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农民对该公司理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同。

市场放开后,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在农资、食盐、烟花爆竹和棉花等农产品经营中仍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农民在公司经营网点购买商品是比较满意和放心的,这是其它个体私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是公司发展农村流通网络的可利用的宝贵的无形资产。

3、是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资日杂公司具有一定的流通网络资源。

公司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具有整合系统和当地社会资源的优势。

近几年来,公司从深化自身改革入手,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淘汰了一批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经营网点,同时,建立在新的产权体制基础上的经营网点正在形成,公司新建立的“一社两店”入村工程,为农服务组织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应该说,这种体系的建立更具生命力。

二、销售策略、方案和营销模式

㈠销售策略

通过配送中心的规范化服务形成售后服务优势;通过对连锁店商品的规范化管理以及对经销商品的严格把关,形成商品的质量优势;通过增加客户认可的品牌及多样化的选择,形成商品的品牌和品种优势;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及有效的广告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优胜劣汰原则提高连锁网络单体销售数量;通过新增连锁店的覆盖面提高商品的展示空间;最终实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

㈡销售方案和模式

1、销售方案

价格制定的总体原则是:

争取市场份额优先,围绕市场确定商品的价格。

对不同类型的商品,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

⑴独销商品(I类):

公司经销一级批发的商品。

在定价上,应保留较大的利润空间,以调动各区域配送中心的积极性,由于商品的独家经销带来更多的忠诚客户。

⑵推广商品(II类):

一级批发的商品确定由总公司与区域配送中心协商确定,给配送中心较大的利润空间,零售价应与I类商品定价原则基本相当。

⑶一般商品(III类):

公司总经销一级批发的商品,这类商品既给所有的农村区域配送中心、连锁店供货,同时也给其他的批发商或零售店供货。

在定价时,给连锁店的利润空间应大于或等于给其他零售店的利润空间,制定的零售价格应等于或低于其他同类商品的价格。

⑷零售商品(IV类):

供货商给区域配送中心的零售商品,同样配送给区域配送中心的连锁店,不计运费、不加价格。

⑸指定商品(V类):

由供货商直接给区域配送中心连锁店的零售商品,公司不串货。

此类商品的零售价格由供货商和指定的区域配送中心共同确定,公司不干预。

⑵促销方案

①直接促销。

在销售商品时赠送相应数量的本品;每月选出2~3个品种进行促销,促销幅度大小,根据市场运行情况决定。

②间接促销。

为农民提供无偿服务,增进与农民的感情,加强连锁。

2、销售模式

本项目建成后,商品销售将利用现有销售网络进行,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⑴连锁店经销,连销店设在农村区域配送中心内,执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统一服务。

⑵结合项目扩建的网络信息系统,建立网上商品购销平台,农民可以直接在网上定购,由基层店统一配送,尤其是在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的背景下,网上销售模式更是大有作为。

⑶加强农村配送中心的服务力度,增加公司在农村市场的影响力,让配送中心成为农民的购物、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市场风险分析

㈠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本项目涉及的是商品的供销领域,从商品的厂家供给来看,目前国内商品生产企业日益增多,因此供给不存在风险,主要是如何控制商品的质量风险。

近几年来,由于商品市场经营主体多样化等原因造成了商品的无序竞争,也出现了不少坑害消费者的事件。

从商品的销售领域来看,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受拉动内需影响,市场风险很小,风险主要是商品的质量风险、无序竞争、商品的淡季风险。

㈡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针对生产厂家供应质量的风险,要严把进货渠道和质量检验。

依靠质量部对公司所经销的商品产品进行严格把关,加强与商品供应厂家的技术合作,直接从名牌正规的大型企业进货,建立长期经销关系,确保商品供应的质量。

针对价格波动风险,公司将通过仓储中心建立公司的商品储备制度,主动调控市场和商品价格,主动控制风险,从而达到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第四章建设目标及规模

一、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升消费档次,降低消费成本,改善消费环境,实现连锁网络“一网多用”的综合服务功能。

方便、快捷的为农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生活用品,解决日用消费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增添了企业抗御价格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群众的现象,商品配送率对乡(镇)、村级可达98%以上。

二、项目建设规模

1、土建工程:

新建仓库1636.00平方米。

2、设备:

配送汽车2辆,信息系统1套,3层托盘货架720米,堆高车1台。

3、场内道路及停车场520平方米。

 

第五章项目场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项目场址

一、地点与地理位置

本项目拟建项目位于按县(老城区)丙妹镇俞家湾路51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场址土地权属

本项目建设用地3360.00平方米已征用,取得土地使用权证。

三、场址现状

本项目拟建场地位于按县农资日杂公司内,场地及附近无不良地质现象,地势经平整后较平坦,周边无污染源,地块内无洪水、内涝之患。

第二节建设条件

一、场址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建设地区属低山地区,为溶蚀残丘地貌。

属缓坡地,经对拟建场地地质调查,在拟建场地内未发现土洞、溶洞、断层及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建筑基础高层内无地下水埋藏,场地地势较为平坦。

拟建场地处于环境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地段,适宜该项目的新建。

二、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从目前场址地段周围的建筑设施情况看,周围现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存在,也无危险品或有毒有害货物仓储设施存在,其环境条件适宜在该场址上建设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

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

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内年平均气温18.3℃,年降水量1063.5毫米,≥10℃年积温4272~5527℃,无霜期274~299天,全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米3741.3兆焦耳。

三、交通条件

按地处黔桂两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