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998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docx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

第8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

自主整合:

名师点拔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上地幔

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古登堡界面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外核

接近夜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二、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类型

形成过程

特点

代表性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火成岩)

侵入岩

在地球内压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

较大,硬度较大

花岗岩

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出岩

在地球内压力作用下,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

细小,有流纹

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

沉积岩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又被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固结而成;或者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

有层理构造

和含有化石

石灰岩、砾岩、砂岩、

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天然气是当前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成份、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

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铁矿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2.岩石的转化(如下图)

 

【例题1】(07年上海,4~6)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

 

【解析】

(1)题:

煤属于外生矿床,是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故为C。

(2)题: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石英岩是砂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故为D(3)题: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不能形成其类岩石,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故为C。

【答案】

(2)C

(2)D(3)C

【变式题】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岩,B处为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镇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岩。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理由是。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

【解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按其形成情况分为二类,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叫侵入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叫喷出岩或火山岩。

沉积岩是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还有的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

沉积岩有二个重要特征:

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化石。

因为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同时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从化石还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

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

【答案】

(1)沉积岩浆

(2)D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填图略。

(3)变质(4)AA是沉积岩(石灰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存在化石。

(5)AB

三、地球的表面形态

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作用

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间岩块上升,两则岩块下降

中间岩块下降,两则岩块上升

从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中间上升岩块为块状山地。

如泰山、庐山。

中间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4.地质构造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形状,常形成自流盆地。

(2)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

天然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矿床位置:

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动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隧道、水库选址时,尽量避开断层发育区,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水库坝址选择点一般位于向斜;修铁路、凿隧道,通常是在背斜部位,因为岩层物质虽不如向斜坚实,但有支架支撑,而向斜是雨水汇集处,那么“隧道”可能就变为“水道”了。

【例题2】(08年上海)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图中,陡崖出现在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

_。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性。

【解析】

(1)题,从岩层的弯曲或岩层的新老关系都可以判断甲处为背斜,乙处为向斜。

丙处岩层断裂破碎,并沿断裂面有岩层的移动,是断层,此处地势陡峭,易形成悬崖。

褶皱与地形的关系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其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2)题,三叶虫是古生代早其的生物,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人类出现在新生代。

(3)题,注意设问中的“不可复生”。

【答案】

(1)背斜;向斜;断层;丙;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④;②;①(3)不可逆

【变式题】甲.乙两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分析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信息判断,该区域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岩,理由是。

(2)地点3缺失地层B,其原因可能是。

(2分)

(3)若乙图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何处地下能打到煤层?

(字母),原因是。

(请在乙图上绘图说明)

(4)乙图地区要开凿一条地下隧道,是选在B地还是在A地下更合适?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有哪些?

【解析】沉积岩有层理构造和有化石。

地点3缺失地层B,可能在两种情况,一方面是B岩层形成时,地点3由于地壳运动隆起,未曾接受B地层沉积物;另一方面地点3原先接受了B地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被侵蚀了。

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动掉了。

修铁路、凿隧道,通常是在背斜部位,因为岩层物质虽不如向斜坚实,但有支架支撑,而向斜是雨水汇集处,那么“隧道”可能就变为“水道”了。

【答案】

(1)沉积岩地层中含有化石和层理

(2)该地区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未曾接受B地层沉积物;地点3原先接受了B地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被侵蚀了。

(两种全答)(3)A,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A处为向斜,煤层保存好。

(4)B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地下水运动考虑,B处(背斜)地下修建较适宜.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重力作用点在两侧,上部岩层重力不会对隧道安全,稳定产生威胁;同时背斜有利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会在隧道内积存.

5.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干旱、半干旱、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固结成岩

形成沉积岩

普遍

【例题3】(08年北京文综,9~11)读图,回答

(1)~(3)题。

(1)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2)该地区成为著名旅游地的优势在于()

A.地处热带,风景优美,环境承载量大

B.景观具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季节特点

C.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

D.水陆交通通达性好,旅游地吸引半径大

(3)与图示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相同的地区是()

A.西欧平原                B.湄公河三角洲

C.五大湖沿岸               D.墨累-达令盆地

【解析】

(1)题景观图中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石芽、石林、峰林等常地貌。

而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

(2)题,喀斯特地貌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景观独特,具有较高的浏览价值,地形崎岖,一般交通的通达性差。

(3)题,喀斯特地貌一般降水丰富,其坝子地带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与湄公河三角洲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西欧和五大湖地区主要为乳畜业,墨累-达令盆地是混合农业。

【答案】

(1)D

(2)C(3)B

【例题4】(08年江苏,1)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山胜境”图片。

读图回答:

(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解析】珠海拔高,冰川广布,冰川堆积的碎屑物颗粒大小不一。

雁荡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地表径流众多,该处的峡谷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B

6.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修筑梯田

梯田是低山丘陵地区的人们的主要耕作方式,

是利用等高线的原理把坡地变成平地,以防止水

土流失,也利于耕作活动。

(如右图)

②填海造陆

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比河流进行的更快。

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2)如何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一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合理改变,二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不合理改变。

评价的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是否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存。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五种外力作用方式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下列组合按上述顺序排列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①

C.③④⑤①②D.④⑤①②③

2.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①B.②C.④D.⑤

【解析】1题,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顺序是先风化、侵蚀,在风化、侵蚀的过程中,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然后被搬运的物质在搬运途中沉积下来,再固结成岩,岩石再接受风华化、侵蚀,因此结合图选择B。

2题,太湖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选择D

【答案】1.B2.D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与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a所示岩石是()

A.板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砂岩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处位于河谷,适宜建坝修水库B.①处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比a岩石晚

C.②处不可能有泉水出露D.③处地质构造最有利于储存油气资源

【解析】3.题:

分析图可知,a应为石灰岩受热变成的大理岩。

4题:

可用排除法,①处断层,在此处建坝修建水为库会发生渗漏;又据图示,②处含水层,可能有泉水出露;③处向斜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3.C4.B

读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质构造叙述正确的是:

()

A.背斜山B.背斜谷

C.向斜谷D.向斜山

6.关于该地地质作用和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地可能存在雅丹地貌

B.甲可能存在柱状节理发育岩石的球状风化

C.乙地可能存在喀斯特地貌

D.甲乙丙三地中应该可以找到冲击扇

【解析】5题,据图岩层的分布,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所以是向斜构造。

6题,雅丹地貌常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而此地是亚热带地区,不可能存在。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水溶蚀作用形成,乙处是砂岩不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冲击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而图中甲乙丙位于山脊,故不能形成。

而甲处是花岗岩,花岗岩基底出露地表形成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答案】5.D6.B

如图为某地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7~8题。

7.按岩层和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为()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仅受外力作用

B.①岩层相对③岩层上升

C.石油一般储存于①类的地质构造中

D.③岩块为地垒

【解析】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说明是沉积岩,且下层岩石一船台年龄较才,该地层下部都有明显的褶皱变形,上部岩层较平直,说明先受到挤硬压作用,后水平沉积形成④。

①②③三个构造中,岩石先受到挤压形成较小变形③,然后受挤压逐渐加大形成更大弯曲①,随着挤压力的加使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层②,所以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

①处是背斜构造,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7.D8.C

读世界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9~10题。

9.图中众多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A.由东向西B.由东南向西北

C.由西向东D.由西北向东南

10.图中,西部海湾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波浪侵蚀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断裂下陷作用

【解析】9题,河流发育于山谷,等高向向高处凸,图众多河流分布处等高线向西北凸,故为D。

10题,据图中经纬度可知此地西部海湾属于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而形成。

【答案】9.D10.B

2005年8月2—17日,中国科学考察队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了为期5天的科学考察,此次中国科学考察队从埃塞俄比亚南部进入东非大裂谷,由北向南考察了东非大裂谷。

本次科考旨在揭开“地球上最大疤痕”的秘密。

据此回答11~12题。

11.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两侧的板块是:

()

A.亚欧板块南美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D.非洲板块非洲板块

12.从形成原因上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张裂作用B.挤压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解析】11题,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东非大裂谷属于非洲板块。

12题,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11.D12.A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我国四种典型地貌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外力作用)作用形成的地貌,多分布在地区。

该地貌分布地区多发生的

地质灾害有等。

(2)图乙地貌主要分布在广布的地区,该地貌类型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丙图所示地貌分布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4)根据丁图所示信息,判断该地主导风向为,对于该图地貌类型所在地区面临生态问题的防治核心是。

【解析】甲图为冲积扇地貌。

乙图为峰林地貌。

丙图为黄土高原,黄土塬及侵蚀沟谷地貌,过度开垦、放牧、樵采造成的植被破坏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

丁图为新月形沙丘,其凸向为迎风坡。

【答案】:

(1)流水作用(或流水堆积)丘陵和山地滑坡泥石流

(2)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贫瘠、岩石保水性能差、不利于水利和交通工程建设等(3)水土流失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4)西北人与自然的协调

14.如图中的三幅小图为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判断三处河床剖面所处的位置:

A位于游;B位于游;C位于游

(2)该河位于半球,判断理由。

(3)若在该河干流建一水电站,位置比较合理的坝址应选在A、B、C三处的处。

理由:

(4)简述上游森林资源的重要环境功能,分析该地森林过度采伐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解析】

(1)题,河流在上中游一船以流水侵蚀为主,地貌多形成“V”型谷,而在下游多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为主,地貌上多表现为河道较宽且河床较浅。

(2)题,C河段南岸较陡,且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河流侵蚀南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题,建坝要考虑地基、水能多少。

A处为背斜构造,无断层,则地基较坚固,同时处在河流的中游地带,一般地势落差较大,且水能较丰富,是理想的建坝位置。

(4)题,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陡,森林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

若森林被破坏,会出现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而河流含沙量增大会淤积河床,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会使洪峰更高,这样必然增加洪涝几率和损失程度。

【答案】

(1)A:

中B:

上C:

(2)北河流的南岸(右岸)侵蚀较深,北岸(左岸)以堆积为主,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3)A背斜构造,大坝地基坚固;位于山区向平原的地形过渡处,河流落差与流量都较大。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

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15.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500—2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中等

1000—1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

问题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问题

(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问题(3)试分析喀斯特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