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897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docx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

一、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状况

 

   从发展规模上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全口径在校生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720所,高职院校1147所;普通本专科招生数546.05万人,在校生1738.84万人,毕业生377.47万人;在学研究生110.47万人,其中硕士生89.66万人,博士生20.81万人。

   从数量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全面大众化与区域普及化相交织的阶段。

全面大众化,是指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2年底,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

区域普及化,是指部分区域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接近或超过50%,如2002年底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达到了49%,2003年达到52%,率先进入了区域普及化阶段。

2004年天津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达到了52%,进入了区域普及化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均衡,2004年,浙江、辽宁、江苏等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广西等省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刚刚达到或低于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具有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如2001年,阿根廷的全国毛入学率为25.2%,而首都布市毛入学率为62.9%,全国35%的大学集中在布市和布省。

墨西哥的毛入学率22.7%,首都墨西哥城毛入学率为33%,南部边疆州毛入学率仅为1%~7.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提高到15%,我国用了10年,美国用了30年,法国用了28年,韩国用了24年。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可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是跨越式的,相对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历史时期。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我国从1997年开始试办高职教育,到1999年,高职在校生为136.2万人,2001年达到194.7万人,2003年为479万人,2005年为713万人,2006年为800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46%,可以说,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如果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主要有:

   明确了发展方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即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就业。

我国发展得比较好的高职院校都在促进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

   明确了培养任务——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即培养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明确了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同时,高职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示范专业,都要突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明确了专业建设——专业是联系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点、桥梁和纽带,专业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它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

因此,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和设置专业,离开了区域经济,专业就失去了生命力。

   明确了课程改革——应该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问题,课程是支撑专业的基础。

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标准来设置课程。

   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势

 

   2006年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94.36万,毛入学率为35.3%。

有普通本科院校40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7所,高职教育的招生数为8.2万,在校生23.8万人,毕业生6.46万人,高职教育在校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33%。

目前,全省有3所国家示范建设高职院(全国有70所,涉及29个省);3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主持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21项;有省级示范专业100个。

   辽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办学经费、场地、师资不足,尤其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目标定位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亟待提高。

 

   四、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校领导力建设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好的党政一把手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班子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任务,了解国内外发展趋势,清楚自身的办学特色。

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实施能力建设,明晰学校的发展基础、思路和目标,发展措施要可行。

要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要加强改革与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加强科学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管理目标、结构、成员和制度。

   2、专业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

   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好社会需求的预测,脱离了社会需求而盲目办专业,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专业选择好了,还要认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职业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再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等,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遴选教改试点专业和评选省级示范专业都要考察人才培养方案。

要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

要注重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高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突出“技能”,而“技能”又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构建。

教育部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要达到1∶1,要有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实践教学。

因此,必须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这也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要求。

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任务的学习,“工”是手段,“学”是目的,虽然不到企业去,只在校内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所,按照生产或工作任务学习,也是工学结合。

要注重“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企业联合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人才,这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为学生既获得学历证书,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

要提升教研、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教研和科研做先导,无目的的工作,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名牌专业考核的主要内容

   遴选名牌专业,要考核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要经常研究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整合课程。

要考核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培养规格是否符合预期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产学研结合、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知识能力素质水平、招生就业情况与社会声誉、试点方案实施与落实等。

   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主要强调以“应用”为教学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是按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教学目标的职业导向性非常强,虽然专业与职业不是同一的,但也有许多共同点,教学要以职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和岗位群。

强调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产学研的统一协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强调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实践教学要占较大比重。

注重教学考评的技术应用型,要求毕业生获得多证。

   5、高职教学的主要模式

   教育部颁布的[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突出了工作过程,是高职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

   6、深层次校企合作教育的具体体现

   校企合作主要在三个层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合作办学即共同开发、调整、设置专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共同进行项目开发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互惠互利。

合作育人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

合作育人,即开展订单培养,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根据反馈意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7、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

   要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由学校、行业及用人单位共同制定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校内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包括院、系二级督导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信息反馈与调控体系以及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体系。

   8、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要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团队的学缘、学历、年龄、职称、“双师”结构要合理。

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其中坚作用。

聘任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培养和引进技艺型大师,努力提高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

注重培育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优良的团队文化。

   9、专业带头人的标准

   专业带头人,对于教学团队和专业建设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带头人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好的专业带头人,其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要注重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引领学校乃至全省高职教育的发展。

   10、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基于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组织教学活动,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要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加强课程特色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及条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授课方法及手段,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及考试改革,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1、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

   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尤其是图文并茂的教材和声像教材。

积极编写适合本校,并体现高职特色的教材,加强自编讲义的编写和网络资源库建设。

   12、教学课件的评价指标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课件要体现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不能为了做课件而做课件,而且不能所有的课程都使用课件,要合理地发挥课件辅助教学的功能。

   13、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主要有:

教学、培训、职业训练、生产、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而要综合利用。

   14、评价院校质量的主要指标

   评价一所院校的质量主要通过以下指标,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学院获得的各种荣誉;上级主管部门对学院的评估结果;新生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学生、教师参与各种竞赛获奖情况。

   15、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指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

制度文化指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

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感情、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

   16、学生素质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17、提高国际影响力

   要提高学院在国内的地位,增强某专业或实训基地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就业,积极开展国际项目合作,引进国际知名师资,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水平。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

摘   要: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应当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

XJK06CZC006)

 

对于当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都已不是新鲜话题。

然而,要建设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很有成效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并不那么容易。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到底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究竟如何对接?

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进而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答案,属于亟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

1、是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才20年,大面积兴起还不到10年,尽管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高职学院主要精力仍处在抓硬件条件建设时期,由于大量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很难有精力学习、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设,工作摆不到日程,没有系统规划,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有很大差距。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二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三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刚刚破题,建设刚刚起步,可谓任重而道远。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

2、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社会多样化,使得高职学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核心竞争力理论视野之下,高职学院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高职学院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学院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从教育部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五年一轮评估工作来看,合格学校主要看条件建设,良好学校主要看制度或机制建设,优秀学校主要看文化建设,可见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地位。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3、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以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特色和优势。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职校园文化只有与企业文化加强对接,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高职校园文化,学校才具有吸引社会、企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

同时,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也有激励和对接作用,高职校园文化在选择和吸收企业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要求的一致性,又使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成为可能。

[4]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要求

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要使企业文化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

高职院校应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高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

[2]同时,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

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2、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过程中,常常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作用为辅,校企双方,企业是主导力量,高职校园文化的转化是在企业文化主导下的转化。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

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

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教)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

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还有些企业的技术专家应邀到学校举办讲座、带实验实训。

他们同时带去了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渗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带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品质的提高。

3、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非常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与对接。

一是使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

二是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

三是树立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的理念,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高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四是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五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

4、以制度文化为抓手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

高职院校在学生品德教育上和学生管理模式上,也非常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比如,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军政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服从意识和过硬的作风,使其仪态、仪表、精神风貌、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有所改观;通过组织劳动值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学术讲座、专业论坛、大学生素质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系列科技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意识、爱岗敬业品德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如有的高职院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正,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有的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中,创造性地将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校园,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独特文化。

学校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否则不准进入车间,甚至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准超越警戒线,且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说话。

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5、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

高职院校的物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有自己的模式,不能等同与一般的高等院校,而必须在物质层次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

[8]

高职院校与市场联系紧密,建设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魂、校风、校训,在校门口建起富有职业感召力的大型壁画和雕塑,在校园内树立有关职业及创造的名言牌,在校园甬路两侧设置鼓励学生创新言行的路灯、灯箱,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6、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高职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

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