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897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0·河南洛阳模拟)《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解析:

《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一是交通便利,二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地方,故有助于商品倾销,能达到打开中国市场和进行商品倾销的目的。

答案:

C

2.(2010·南京模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商品滞销

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商品很难在中国畅销,因而战胜国不满意。

答案:

B

3.(2010·江苏泰安模拟)《申报》时事报导介绍了当时一位爱国者所说的:

“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该报导最早可能发表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解析:

《申报》创办于1872年,而且是“当时”爱国者所说,所以最早能发表的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后。

答案:

C

4.如图所示,臣子对皇上所说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做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及漫画的主旨。居住在“笼子里”反映了大清闭关锁国的状况。这一局面被打破应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答案:

D

5.(2010·山东烟台第一学期阶段检测)1861年4月的某一天,赵烈文(曾国藩的幕僚)看到了某书,在其日记中记载: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解析:

根据题意,1861年时此书已经完成,C项时间不符合;由引文可知,此书主张学习西方,由此排除A项;由“贼中不为无人”可知,赵烈文对其极为痛恨,故选B项;根据引文可知,其学习西方较为全面彻底,《海国图志》相对而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不够全面彻底,而且赵烈文不会称《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为“贼”。

答案:

B

6.马克思1862年在《中国记事》中这样评述太平天国:

“除了改朝换

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依据材料下列理解最确切的是()

A.太平天国对生产力是一场客观的破坏

B.对太平天国应一分为二地评价

C.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场有限的历史进步

D.以上评述都不确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关键是回答对材料即马克思话的理解,而不是阐述个人观点。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中国是一种破坏。

答案:

A

7.“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这首诗描述了哪一次战争的悲剧()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辽海消兵日”反映了日本在辽宁海域作战的场景,符合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

C

8.(2010·山东烟台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解析:

题意要求的是20世纪的史实,A、B两项时间不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甚为严重,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没有起到变革的作用,故C项错误;而辛亥革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符合题中第二个条件的要求。

答案:

D

9.(2010·山东淄博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封建统治的基础仍然存在,排除A项;从所给材料来看,并没有提到民主共和的观念和资产阶级共和国,仅仅是提到“皇帝倒了”排除B、C两项;对辛亥革命来说,最大功绩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D

10.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

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解析:

辛亥革命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即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客观上起到了“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的作用。

答案:

D

11.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解析:

此题通过“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这些关键词,得到信息,五四运动是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正确理解新旧民主主义不同革命概念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

D

12.《全球通史》写道: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C.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解析: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此时国人的思想得到一个飞跃,这又主要归功于1915年开始的以宣传“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13.(2010·江苏南京期末)制作历史资料卡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卡片。要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行归类整理,符合要求的卡片是()

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和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的认识十分薄弱,所以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广东进发……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

吴贼又见国民革命军日益扩张……乃一面更倾其全力攻击国民革命军根据之地,既勾结匪徒,扰乱广东,又纠集党羽侵入湘省。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宣言》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成立和坚持了下来……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兴国土地法》

A.①②③B.③④C.①

③④D.①③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需要抓住关键词:

“国共十年对峙”,这一时期时间范围是1927~1937年。而《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宣言》发表于1926年,不属于这一时间范围,排除②。

答案:

C

14.下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应是为了纪念()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长征胜利

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提供的年代和人物:

20世纪20年代;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综合分析判断可知是南昌起义。

答案

:

C

15.(2010·山东烟台模拟)右图是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顶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却建在四川,你认为下列哪一理由不可能成为历史依据()

A.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范围广

B.四川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

C.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学科网ZXXK

D.四川是红军长征的主体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对红军长征基础知识的掌握。据所学知识,A、C、D

三项均符合史实。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和延安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

答案:

B

16.(2010·广东汕头模拟)沈同衡作于1938年《“武运”岂能长久》的漫画反映了()

①日

本统治者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

②日本民众存在厌战心理

③日本侵略面临失败境地

④日本法西斯是中日人民的共同敌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片中的“武运长久”反映①正确;图片中的遗像及“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反映了②④正确;漫画作于1938年,说明③不正确。

答案:

D

17.下列四幅电影宣传画集中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应是()

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

解析:

《地道战》《小兵张嘎》《地雷战》《鸡毛信》都是反映的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答案:

B

18.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南沿岸的部分高校和大量战略物资、

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持久抗战作出了贡献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学.科.网]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彻底粉碎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物资和人员的后撤保存了人力、物力,这是持久抗战的基础。B、C两项不是最重要的意义,D项表述有误。

答案:

A

19.(2010·山东淄博模拟)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和平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时间1946年10月10日,此时,国民党发动了内战,要消灭人民民主力量,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已不存在。

答案:

A

20.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

A.国家领土变化

B.国家性质变化

C.思想文化变化

D.国际地位变化

解析:

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三种国旗分别代表了清王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们分别是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三种国家性质。A、C、D三项虽然也是三种国旗所体现出的不同点,但都取决于国家性质的变化。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1

3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2分。)

21.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学科网ZXXK]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与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

有何伟大意义?

(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6分)

解析:

本题以南京作为命题切入点,旨在考查从宏观上掌握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之间的关系。题目所设问题难度不大,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解答。

答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回归。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深切怀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麓,建筑宏伟,属优质旅游资源。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义:

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4)提示:

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2.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

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

“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

“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

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分)[学科网]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

“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6分)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

这说明了什么?

(3分)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1分)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2分)

解析:

本题通过对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几段材料,考查学生历史研究性学

习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第

(1)问材料一《东史郎日记》《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属于文献资料;材料三新闻图片属于实物资料;材料四她父亲讲述属于口传。第

(2)问从辩证角度分析口述历史的价值。第(3)问两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的

态度,主要是由于两人的历史观不同。第(4)问中最有力的证据资料应属实物资料。第(5)问是对中日历史问题的认识应该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答案:

(1)实物证据:

材料三;文献证据:

材料一、二;口传证据:

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

23.以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化(现代化),是当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角度之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有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化的应有之义,而且直接为中国实现近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试举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4分)

(2)有学者提出:

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其中你认为向下沉沦实质是什么过程?

请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4分)

(3)根据上述探究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4分)

解析:

本题以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为主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第

(1)题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不足来加以分析。第

(2)题从中国社会的变化来分析。第(3)题从近代化的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来分析。

答案:

(1)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本身就是近代化的重要表现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挫折。

(2)实质:

列强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即列强侵华的过程。史实: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等。(任举两例即可)

(3)列强侵华逼迫;深受西方影响;过程曲折复杂;反帝反封建既是表现,又为近代化赢得条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赢得了革命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