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766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docx

高中语文无端崖之辞教案

《无端崖之辞》  

人物简评引入:

逍遥的神人——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也被称为蒙吏、孟庄和孟叟。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穷。

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

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始终;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教学目标: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

情感目标:

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

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诗意洒脱的人生境界吧!

二、课前积累

《庄子》名言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

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

“盗亦有道乎?

”跖曰:

“何适而无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

“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

“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

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

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

吾葬具岂不备邪?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三、走近作者

1、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主要思想:

核心是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

不像其他诸子那样试图寻找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而是走向极端,认为现实社会存在本身,就是一张无所不包的网,是造成苦恼和苦难的根源。

二、整体感知:

(一)请二位同学分别朗读第1、2、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

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徐无鬼》

注释—顾:

回头。

漫:

污,弄脏。

匠石:

名为石的工匠。

斫:

用斧头砍。

听:

任意。

尽垩……:

全部把那点白色的垩土砍了下来,郢人的鼻子却没有受伤。

失容:

面容变色。

虽然:

虽是这样。

质:

对象、目标。

自……:

自从惠子先生死了之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

“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

‘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

“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

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简析:

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

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

郢都人信赖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

第1则:

以“郢人斫垩”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表现庄子追念亡友,一往情深,并未因观点不同而影响他真实性情的表露。

牡丹虽好,要靠绿叶扶持。

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除了研究其本身外,还要看到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方面;评价一个人获得的成就,不能忽略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的努力。

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2、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也,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

“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田子方》

注释—引:

拉开弓。

盈贯:

拉足弓弦。

措:

安放。

一支箭刚刚射出去,一支箭又搭在了弦上。

适:

往。

沓:

合。

象人:

木偶人。

履:

踩踏。

若:

你。

逡巡:

退却。

揖:

拱手行礼、请。

进之,让他走向前。

踵:

脚后跟,也泛指脚。

至人:

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又神人、真人。

挥斥:

纵放、意气奔放。

八极:

八方。

恂:

通瞬。

恂目,眨眼,眼睛转动。

殆,危险。

译文:

列御寇射箭给伯昏无人看,(他)拉到满弓,(然后)放一杯水在手肘上,放箭,连续射箭,(前面的)箭刚射出后面的箭又搭上了弓。

在这个时候,(他)就像木偶似的(平稳)。

在这时伯昏无人便爬上高山,站在危险的石头上,面临万丈深渊,背还向后靠一靠,(他的)脚有两分悬空在外,请御寇过去。

御寇趴在地上,汗流到脚根了。

伯昏无人说:

“凡是高手,上看青天,下到黄泉,在任何地方都挥洒自如,神色不变。

现在你紧张害怕有惶恐的眼神的样子,你心中害怕得很啊。

简析:

人做到了忘物和忘我,没有了负担,心态就能够变得轻松自如,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事,就容易取得成功。

生活中这类例子很多。

列御寇的射箭术很高明,可以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的情况下还百发百中,他已经忘记了弓箭和射术,也就是说,射箭在他那里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行为,所以他射箭时看上去像是个木头人。

但这还不够,当伯昏无人让他站到悬崖边上射箭时,他就腿软而射不出箭了,因为这仍是有心射箭的技巧,心中还装着个“我”,受着自己的束缚,因此射箭术达不到超一流。

从矛盾的观点来看,人与物是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方,或集中于己方,势必加强对立的一面,不利于发展统一的关系。

人与物不协调,则很难把事情做好。

物我两忘,驾轻就熟,则能游刃有余,于无隙入有间。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拥有放松的心态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不可缺少的。

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成功与否。

患得患失注定不能让成功驻足,怡然忘我才能浇开灿烂的成功之花。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

射箭绝不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必须内守大道,外忘一切,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

有高明的技术,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一事无成。

三、教学拓展: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悟,课堂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复习提问。

二、整体感知:

(一)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4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3、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先秦·庄周《庄子·应帝王》

儵:

倏的异体字。

相与:

共同。

谋:

计议、商议。

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

倏和忽时常在浑沌的地方见面,浑沌款待他们特别好。

倏和忽共同商量报答浑饨的美德,说:

“人们都有七窍用以看、听、吃喝、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成七窍。

”一天凿成一窍,凿到七天浑沌就死了。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

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4、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  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外物》

期年:

周年。

已而:

旋即、不久。

錎,通陷。

鬐,通鳍。

侔:

齐等。

惮dá赫,威震。

若:

此。

离:

剖开。

腊xī:

干肉—做成干肉。

已:

通以。

没有谁吃不饱这鱼的。

厌:

饱食、满足。

才能小的道听途说之辈。

辁:

形容浅薄、小。

讽说:

传说。

揭:

高举。

累:

指纶,钓鱼竿上的丝线。

趣,通趋,趋向、奔向。

鲵鲋:

小鱼。

粉饰肤浅小语来游说一县之长,这样对于获得很贤达的地位来说也差的太远了。

小说:

指偏颇琐屑的言论。

干:

求。

达:

显贵。

所以没听说过任氏钓鱼的风俗,那就不可以参与管理世事,还差得远呢。

经于世,指管理世事。

第4则: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国家管理。

三、教学拓展:

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悟。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品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思考:

从第3则选文中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惨重损失。

四、整体感知:

(一)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4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5、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

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阨(通隘)巷,困窘织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槁项黄馘(xù脸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  《列御寇》

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窘迫到自己编织麻鞋,脖颈干瘪瘦得像干柴棒,脸色腊黄,这是我不擅长的;一下子使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的国君觉悟,而自己就有上百辆车子随从,这是我擅长的啊。

”庄子说:

“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就越多。

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

你走开吧!

文中把那种通过卑污下贱的行为去博得统治者的欢心,而获得功名利禄的人进行讽刺和嘲笑。

如把曹商获得的“车数乘”、“车百乘”讽刺为是“舔痔”而得来的,并且说:

“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这样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功得机巧”,最终会导致“必忘夫人之心”(《庄子·天地》)。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

越是谋取私利大,越是不择手段、卑鄙下流。

庄子对这种讥贫炫荣的卑鄙小人极为厌恶,以舐痔得车与曹商的肮脏勾当相类比,反映了庄子对当权者及名利之徒的蔑视。

6、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

“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

‘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

’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

‘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邑:

封地。

金:

古代货币单位。

作色:

变色,发怒。

来:

语助词。

你是干什么的呢?

波臣:

水官。

岂: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

且:

将要。

西江:

蜀江。

我是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

然,犹“乃”。

乃:

竟然。

肆:

市场、店铺。

庄周家里很穷,去向监河侯借粮食。

监河侯说:

“好!

我就要收租税了,等我收到以后,借给您三百斤,好吗?

”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

“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里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说:

‘鲫鱼啊!

您为什么这样喊呢?

’它答道:

‘我是东海神的臣子,今天不幸陷落在这干车辙里,您可有一斗半升的水救救我吗?

’我说:

‘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上来营救你,好吗?

’鲫鱼气愤地变了脸色说:

‘我失掉了赖以生活的水,已经没法生存,我只求你给我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你却说这么多废话。

如果等你把西江水引来,我早就没命了,你还不如到干鱼摊上找我呢?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

这则寓言说明“道不可离,犹鱼之于水也”。

也辛辣地讽刺了人情的虚伪。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不从实际出发,就等于“西江引水”,因为那是时间、地点和条件所绝对办不到的事。

空头支票害死人。

7、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都城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

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

“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

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

狭隘、贪婪、自私的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以凤凰自比,志当高远。

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快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和自在。

这岂是贪名逐利者所能体会得到的!

五、教师总结课文。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

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

这就混同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

于是他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就是说可以不必过问是非,生死如一,表现出悲观厌世的情绪。

他不仅认为“齐是非”、“齐万物”,甚至“齐物我”,正如他所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入神秘主义境界,一切皆不可知。

作为没落阶级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真人”境界。

要成为“真人”,就要能够“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老庄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一切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

六、布置作业:

写作示范链接: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

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

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

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

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

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

哎呀,鱼真的快乐啊!

惠子说: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

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

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

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

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

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

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

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

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

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

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

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

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

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

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

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

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

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

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显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

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

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

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

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

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

人们往往爱犯这类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

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

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