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650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4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docx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

2015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2单元教案

本篇教案为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配套教案,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1.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第1、2、3单元的单元分析。

3.第1、2、3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在原有基础上稍有变动,新增选择统计图的内容,删去众数和中位数。

前移转化的策略,增设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合理整合“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

此外,教材还前移了实验教材中《百分数的应用》,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增设了“探索规律”的活动——《面积的变化》。

本册教材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第七单元是总复习,教学的新知识仍然有四个领域的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

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比例》和《正比例和反比例》。

《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材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比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

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持。

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

本单元还增设了“探索规律”的活动——《面积的变化》,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正比例和反比例》本单元在比和比例,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

通过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者积一定的变化,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在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同时,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基础。

与过去教材相比,本单元不要求应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领域:

教材安排了2个单元,《圆柱和圆锥》和《确定位置》。

《圆柱和圆锥》是在圆的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和圆锥都是平面与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本单元主要是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探索并应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培养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

《确定位置》本单元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确定位置的教学很早就开始了,但那些表示和描述只是指出了物体的大致位置,不够准确。

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统计与概率”领域:

教材安排了1个单元《扇形统计图》。

本单元是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的。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领域:

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与重新整合。

全册共安排了三次活动,分别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的《大树有多高》,以及在《总复习》单元安排的《制订旅游计划》和《绘制平面图》。

其中,《大树有多高》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比例等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制订旅游计划》由实验教材中的《旅游费用的预算》改编而成,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解决旅游行程规划、旅游费用预算等问题;《绘制平面图》是新编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此外,第七单元是总复习,本单元全面、系统地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数学知识,既是全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复习的教学内容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综合与实践”四部分编排。

二、教材编排特点

1、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不再要求学生认识众数和中位数,且学生在现阶段很难弄清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本次修订删去了实验教材中众数和中位数的内容。

由于解决与圆柱、圆锥的有关问题时,经常会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教材一方面通过底注说明解决问题时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另一方面,通过示例明确:

可以用含有“π”的式子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安排,既可以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因烦琐的计算而引起的厌学情绪。

《确定位置》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材进行了调整,注意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例如,描述物体相对于某一观测点的位置时,通过在平面图上标注”偏东”或“偏西”的角度,画出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等方式,以简化操作、计算和思考的过程;描述路线图时,对于运行方向,只要求学生用”北偏东”“南偏西”等方位词进行描述,不具体到偏离的角度,对于运行距离,要么不涉及距离,要么在平面图上直接标出某一段路程的实际距离,不要求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

2.选择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必然途径。

而选择结构典型,难度适中的实际问题,又是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为此,教材精心选择能有效激活学生策略意识的实际问题作为例题,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例如,教材25页的例l是一道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仅凭直觉和经验又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自然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呈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再如,教材26页的例2是“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

这样的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能有效激活学生在例1的学习中积累的认识与经验,促使他们积极展开探索与思考,并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为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3.精心设计练习,增加应用能力。

本册教材在每道例题的后面都安排“练一练”,内容指向例题教学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在两道或多道例题的后面安排一次练习,练习设计题量适中,层次清晰,形式多样。

如《扇形统计图》中的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

第1、2、3题配合例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1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

第1题同时呈现两幅扇形图,分别表示小华家两天的食物搭配情况。

要求学生评价这两天的食物搭配“哪一天更合理些”。

编排这道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两幅图里的数据的比较,获取扇形图传递的信息,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第2题把“估计”引进扇形统计图,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干果所占百分比之和应该是1(100%),如果明显小于或大于1,则表明估计不够合理。

这里通过教材的每一道例题和每一道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统计能力与应用能力。

4.完善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

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了有关单价、速度的两组数量关系,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三者间的关系也有过一些渗透。

本册教材结合反比例意义的教学,揭示了工作效率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的过程中,总结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关系式。

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强化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

此外,教材还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反比例图像,既丰富了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尺度。

本册教材较实验教材有较大的改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

2.加强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他们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

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特别是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时,动手操作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

动手操作,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圆柱体和圆锥体,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

3.创设教学情境,正确理解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

数学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和生活中的放大、缩小不是完全相同的。

生活中往往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作缩小。

数学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它的每一条边都按相同的比变化,即所有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者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所以,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必须选择数学含义鲜明的素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教材中选用了非常贴近学生的风景照,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创新和重组。

4.引导学生探索,积累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尝试探求新知。

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

让学生在探索中,唤起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获得成功的快慰,积累活动经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探索规律《面积的变化》这一课中,专题研究图形放大后,它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图形放大,它面积变化的倍数和边长变化的倍数不同,进一步加强图形放大的概念。

也为计算放大后图形的面积,找到一种方便的算法。

教学可以分四段进行:

提出问题——探索实践——总结规律——回顾反思。

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弄清要研究什么;探索实践,研究不同的平面图形按不同的比放大,放大后的面积是原来图形的几倍;总结规律,要做三件事情:

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含有字母的比表达面积的变化规律,放大平行四边形验证规律;最后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这四段的教与学,有层次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5.运用新理念,精心组织总复习。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地、全面地回顾与整理、以达到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整体性的数学“认知框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要提高小学数学的复习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掌握和遵循数学复习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数学总复习的目标任务是:

查漏补缺,夯实“四基”,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6.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十分重视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

为了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材适当安排了一些”长作业”,组织学生利用一段较长的时间完成一项专题活动,以获得更丰富的经验积累。

例如,组织“制订旅游计划”的活动时,需要先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和计算等活动,完成小芳一家去北京旅游的往返行程规划、游览日程设计、旅游费用预算等任务;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和分析,完成自巳一家人外出的旅游计划;然后回到课堂上交流各自制订的旅游计划,完成有关数据的统计,解决几家人结伴旅行能否节省旅游费用的问题。

这样的活动,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3.2~3.7

扇形统计图(3)机动

(1)

3月2日上课

2

3.8~3.14

圆柱和圆锥(5)

3

3.15~3.21

圆柱和圆锥(5)

4

3.22~3.28

圆柱和圆锥(4)机动

(1)

5

3.29~4.4

解决问题的策略(3)机动

(2)

6

4.5~4.11

比例(4)

清明节放假

7

4.12~4.18

比例(5)

8

4.19~4.25

确定位置(3)正比例和反比例

(2)

9

4.26~5.2

正比例和反比例(3)

总复习:

数与代数

(1)

劳动节放假

10

5.3~5.9

数与代数(4)

期中考试

11

5.10~5.16

数与代数(5)

12

5.17~5.23

数与代数(5)

13

5.24~5.30

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3)

14

5.31~6.6

图形与几何(5

15

6.7~6.13

图形与几何

(2)统计与可能性(3)

16

6.14~6.20

综合应用(4)机动

(1)

17

6.21~6.27

期末复习(4)

端午节放假

18

6.28~7.4

期末检测

第一单元:

扇形统计图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

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

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并利用图中的百分数;例2比较三种统计图,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要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

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

第1、2、3题配合例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1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

第4题配合例2,教材编排这道题,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的意图。

第5、6、7题是综合练习题。

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

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

1、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单元重难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

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单元课时安排:

3课时

 

课题1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2页例题1和“练一练”,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数据特点。

能联系百分数意义,对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分析,并能根据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做出解释和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可以分析并且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学生搜集有关扇形统计图的材料。

准备交流。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讨论。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讨论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正确分析尝试计算器计算各个地形面积。

 

学生交流所获得想法。

 

学生结合提问自由交流,发表想法

 

学生独立交流估计方法。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例1扇形统计图

提问:

你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做什么统计图吗?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并板书课题:

扇形统计图。

二、交流探讨,学习新知

1、提问:

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什么?

先仔细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把你知道的信息在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说说从统计图里了解到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这幅统计图统计的是我国各种陆地地形分布情况。

老师相机说明整个圆代表我国陆地总面积。

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老师让学生具体说一说,并且追问怎样从图中看到这样的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出来的,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每一种扇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也可以每一种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数进行比较。

追问:

这样的扇形统计图,扇形大小根据什么来确定?

(各个数量所占百分比)

2、提问:

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察交流,你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吗?

它有什么特点?

在记录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

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总量,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量,扇形统计图的数据表示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而不是一个具体数量。

因此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

(板书:

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

3、提问:

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多少?

(出示:

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根据扇形统计图中各种地形百分数,你可以计算出什么?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且完成书上表格。

指学生汇报说说怎样计算,结果各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其余学生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出示统计图,提问:

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

两个图分别表示世界人口和世界耕地面积,第一幅图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9.6%,第二幅图表示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6%.

提问:

根据图中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指出:

从两幅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数的关系,我国耕地面积和世界耕地面积的关系,我国人口数量在世界比较多,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之一就是用世界9.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6%的人口。

2、练习一第1题。

出示第1题以及统计图,了解题意。

提问: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你觉得小华两天食物搭配各有什么特点?

哪一天更加合理,为什么?

老师及时点评,根据营养学观点,可以多吃蔬菜水果,油脂类食物要适量控制。

3、练习一第2题。

出示第2题,提问:

观察果盘和数据,你能估计其他几种干果各占百分之几吗?

四人小组内交流。

全班反馈,指学生估计几种干果大约各占百分之几,并说说怎样估计。

明确:

可以比较扇形大小来估计各占百分之几。

花生大约占果盘的20%,红枣大约占果盘的40%,葡萄干大约占果盘的10%,开心果大约占果盘的30%

4、练习一第3题。

提问:

你知道中国几大海域吗?

你了解四大海域的大小吗?

能不能按照面积大小排一排?

指名学生说一说,相机出示第3题以及统计图,让学生检验自己掌握知识和想法是否正确。

四、回顾总结,拓展新知

老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什么认识,为什么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之后,还要学习扇形统计图?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货?

作业设计

A类(基础)

B类(提高)

板书设计:

 

课题2选择统计图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4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用学生认识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不同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2、使学生经历统计图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过程,体会各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和方式,感受各类统计图的作用,提高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图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图的应用价值,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比较、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处理数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学生合作交流,然后作答。

 

学生自主分析思考并且交流。

 

学生思考、分析思考然后交流。

 

同桌同学交流。

 

同桌交流问题然后互动交流回答。

 

四人小组交流问题然后互动交流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学生四人组交流回答。

一、回顾激活,引入新课

1、回顾统计图

老师: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大家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图?

(板书: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类统计图各是用怎样方式表示数据的?

2、引入新课

老师:

我们已经学过三类不同的统计图,知道了各类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和特点。

那这些统计图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统计要求下各自要选择哪种统计图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统计图的比较,进一步了解他们不同特点和各自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统计图。

二、分析比较,认识特点

1、创设情境,了解数据

出示例2(先出现扇形统计图)

老师:

这是小宇收集六年级1班下半年阅读课外书情况的数据制作的统计图。

大家先看看,小宇统计六1班同学课外书阅读情况是为了了解什么问题?

观察扇形统计图,看看从图中反映了课外阅读哪个方面的情况,自己思考。

小宇还制作了另外两幅统计图(因此出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有反映了哪两个方面情况呢?

老师:

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说,这三幅统计图统计了课外阅读的哪几方面情况,每幅图表示什么内容,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比较,强化特点。

(1)老师:

这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的哪个方面的情况?

说明:

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同学们阅读每类书籍占所有书籍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2011年下半年全班每月阅读本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平均每个星期课外不同阅读时间人数的情况。

(2)老师:

哪幅统计图能反映出这个班同学比较喜欢哪种课外书,为什么?

要知道各月阅读本数的变化和课外阅读时间人数的多少,分别看哪幅统计图?

说明:

不同统计图反映了课外阅读不同方面的情况,要知道不同情况的数据就要从反应不同内容的统计图中了解。

追问:

课外阅读这三方面情况,为什么要从不同统计图了解。

老师指出:

不同统计图特点不同。

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百分比关系。

折线统计图既表示数量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3)老师:

阅读这些统计图,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