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624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docx

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898105926

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

张瑜,吴倬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关键词】网络文明;当代青年;思想成长;作用

【摘要】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新世纪令人鼓舞的前景和趋势,网络文明对青年思想发展的影响成为当前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网络社会的崛起为背景,阐述了网络文明对于当代青年思想成长的多方面影响,分析了青年的主体意识、个性人格、思维方式、精神境界等方面在网络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6-02-10

【作者简介】张瑜(1974—),河南新乡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吴倬(1948—),福建连江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257-2826(2006)04-0000-00

伴随着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成为21世纪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因此,网络文明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应当成为当前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总数达到1.11亿。

其中,66.0%的网络用户年龄在18—35岁之间,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用户占53.6%,尤其是在18—24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群体,以10.4%的人口比例占了网民总数的35.1%。

[]这表明,青年群体成为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作为在信息网络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他们也是受影响最深的社会群体,其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成长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面对网络社会的崛起,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思想成长及其发展趋势,则会使我们面对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充满信心。

本文拟从人的主体意识、个性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

一、促进青年主体意识的成长

网络社会的崛起,不仅使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的另一个重大社会历史作用,就是促使一代人尤其是青年的主体意识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成熟。

人的主体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成长意识等。

网络对青年主体意识发展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增强。

网络社会开放了人们认识活动的领域,实现了人们交往活动的普遍性。

由于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极大增长,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网络空间,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个人独特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个性倾向以及认知方式、性格、情感等心理品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网络使得个人日益从以往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和所受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实现更深刻地反思自身、表达自身。

正如有学者所言,当人的意识不仅仅是对于对象的意识,而且是对于主体自身的意识时,就从对象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人也就成了自觉的意识主体。

[](P43)

伴随着这种自觉的意识主体及其自主活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重视与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不同的主体际关系则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新的维度和新的态度。

同时,由于在网络条件下人们的实践也日益具备了交往实践的性质,于是这种主体认识和实践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性、自觉性、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因此,网络社会的生活实践进一步促进了青年日益关注对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社会责任和自我实现”等关于“自我”观念的深层思考。

这种把“自我”和“社会”联系起来的自我观念正是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2.民主意识的深化。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形式,主要表现为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和自由选择能力能得到制度化的体现和保证,那么网络文明带给人们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等无疑会大大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政府上网、电子政务、网络舆情、官员与网民对话等网络社会的政治生活现象已经显著地体现出这一点。

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通过网络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是当代青年的民主实践的新形式,可以分为知情和意见参与两个阶段。

知情就是大学生通过学校网站以及校园网络论坛及时了解学校的重要改革措施、校内突发事件以及与学校声誉、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等,了解学校对这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以及工作措施等。

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得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上信箱、网上投票、网络舆论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

网络舆论是意见参与的重要形式。

大学生可以在校园论坛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地讨论,这些舆论不但在广大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能够影响学校教育管理者对于事情的判断,影响着学校管理过程中具体决策的形成和实施。

网络促进了青年的民主参与形式的丰富和发展,网络的技术特性使得民主参与更加完善和深入,“信息的即速即得创造了更深层次的民主”。

[](P246)而在这一过程中,青年的民主意识得到不断地深化。

3.成长意识的发展。

青年的成长意识主要表现为青年的自我实现意识和自我实现观,即一个人在实践中的自我发展意识以及为自己设定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才干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实践实现这一目标的看法、态度、追求、观念等思想意识。

一个社会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实现观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这个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普遍水平;同时,这种自我发展意识越强烈、自我实现观越是合理、科学,它也就对社会起到越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影响自我实现观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方式。

全球网络所实现的实践方式的变革突出地表现为实践日益具有“交往实践”和“虚拟实践”的性质,青年们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广泛的知识学习、文化交流、科技传播、人际交往等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也在创造并经历着虚拟课堂、虚拟团队、虚拟社区、虚拟企业、虚拟银行、虚拟商场、虚拟医院等具有人机互动、虚实相生的新型实践形态,这些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青年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认知,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目标、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完善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发展自身才干、达成价值目标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增长。

因此,伴随着网络文明的发展,青年的成长意识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青年的主体意识的成长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它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以一种充满自信、积极进取、理性求实的态度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这无疑会大大推动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深入和网络文明建设的发展,青年的主体意识将进一步走向成熟,将以理性、自信、自主、自觉的主体意识展现出青年一代的崭新的精神面貌。

二、推动青年个性人格的丰富

通常我们所谓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是与社会历史的进步相一致的。

马克思指出: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

”[](P478)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历史的内容是人的能力和自由的逐步实现,历史的手段是人所追求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而历史的目的则是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P422)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人类历史在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又一次巨大的进步,它促使人的个性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上得以发展和提高。

首先,个性的发展体现在人的需要不断得以满足和丰富的过程。

人的发展离不开需要的发展,需要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对于信息、知识的需要成为人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信息构成人的个性发展重要的因素,成为衡量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网络文明的信息共享性质实现了人的发展资源的共享,个体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其所属的地域性资源之内,而是能够把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从整个人类社会吸取自我发展的养料,实现个体需要的发展和个性的提升。

网络文明的虚拟现实特征为人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条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创造越来越多的虚拟实践形式,如人们可以建立各种虚拟组织来实现人的精神交往需要的满足,设计虚拟情境实现身临其境的科学仿真实验。

在虚拟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发掘和施展,“并以外部行动的方式有序地展示出来,作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对象,引起一定的合目的性的变化,实现对于一定需要的满足。

”[5](P232)从一定意义上,网络文明的发展过程正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动创造以及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创造新的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发展,从本质上提高着人,升华着人。

”[5](P205)

其次,个性的发展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着,网络文明最有价值的特点之一是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网络使得“使单子聚集起来,起到社会节点的作用,为那些变动不拘的单子培育起多重的可以随意选择的亲和关系”。

[](P102)这里的单子实际上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网民,他们通过网络而结成多样的网络群体。

诸如网上班级、虚拟学校、虚拟企业等以现实关系为纽带的网络群体,以及依赖于网络所形成的为人们带来信息、情感支持、伙伴关系和归属感的网友群体。

[](P445)网络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体现着人的社会本质。

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56)个性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亦即不断完善自己的本质属性的过程,网络交往使得人们原有的现实交往关系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P295)通过参与广泛多样的网络交往,个性在丰富的社会关系的获得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再次,个性的发展体现在人的潜能、特长、兴趣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过程。

潜能、特长、兴趣等是人的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基本要素,它们不是直观的东西,而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或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这些人的潜在特性正是由于人类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不断改变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同时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结果。

网络社会为人的潜能、特长、兴趣等的充分发挥,进而为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这是由于网络实践活动的虚拟特征,使得许多传统的对人的主体能力造成限制的因素成为历史,人的探索创新活动获得了空前的拓展。

譬如赛博艺术的出现,它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创作,作品以虚拟的方式存在。

赛博艺术打破了现实的物质手段和载体对人的艺术创作的限制,并实现了人机互动以及艺术家和观众广泛互动的艺术创作方式,成为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发展的新领域。

三、引发青年思维方式的更新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的理性认识方式,它的发展总是同一定的历史时代、实践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发展各种思想文化要素的综合反映和综合体。

正如马克思所说: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P284)按照生产实践发展的脉络,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时代,相应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演化,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思维方式。

网络思维方式主要在青年身上得到体现,表现为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虚拟性思维、共享性思维等特征。

1.开放性思维是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在空间维度上的本质特征。

开放结构的理念是互联网的一个基本的技术理念,[11](P352)由于开放性的架构,网络文明深刻体现出世界普遍联系的特征。

人的思维真正突破时间、空间、文化、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世界视野”、“全球思维”、“信息意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在青年群体中得到显著的体现。

早在1995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之初,几名大学生就利用互联网为一位患疑难重症的同学进行全球性的网络会诊。

这一事件在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显示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信息意识和国际视野等方面超过了他们的师长。

[12]今天,大学生们通过网络开展国际青年交流,利用国外大学校园网络资源从事学习和科研活动,面对重大新闻和热点事件时广泛浏览国内外媒体的相关新闻信息,等等。

这些行为所显示出的是当代青年的思维时空的开放,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创新性思维是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在时间维度上的本质特征。

网络时代是一个不断创造与超越的时代,人类凭借信息技术在与时间赛跑。

在过去的40年中,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从几个增加至今天的17亿个,计算机从庞然大物变成微型电脑,互联网把全球联系在一起,世界的信息总量达到了每十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

在这种条件下,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思维的角度、方式、内容以及成果不断丰富,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不断超越既有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思维创新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更加快速。

对于今天的网民而言,离开了网络,就会很快成为时间的落伍者,正如大学生们常说的,“一天不上网,就不知道别人在谈些什么了”。

追求创新、勇于创造成为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并渗透在他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3.虚拟性思维是在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的大脑内的产物,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的理性表现。

恩格斯曾经指出:

“人的思维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13](P329)虚拟实践是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凭借当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在典型的计算机系统生成的虚拟空间或赛博空间中,人类正在将自己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扩展虚拟实践阶段。

[14](P41)虚拟实践推动了人的虚拟性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虚拟认识的全身心沉浸。

全身心的沉浸是指在一个虚拟环境中主体基于特殊的装置对虚拟实在进行感知时所形成的精神状态,其最终结果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得到认识对象“存在在那里”的主观心理感觉。

[15](P110)这种全身心的沉浸是虚拟现实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新的认识活动方式,它意味着是对人类某种或者某类经验集合的体验,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经验集合的回忆。

在这种条件下,虚拟的感性世界成为人的意识的一种延伸。

[15](P110、131)除了沉浸性之外,匿名化思维、交互性思维、构想性思维等都是虚拟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方面。

共享性思维是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理念及其开放结构网络的产物。

互联网起源于“ARPANET计划”,当时的网络技术先驱们开发ARPANT和互联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始动机就是资源共享。

[11](P355)因此,文件传输和远程登录(Telnet)是当时最重要的应用,电子邮件为人们的合作创造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便捷手段,而之后所形成的网络社区的合作精神更造就了互联网本身及网络社群发展的动力,正如互联网的设计者所言:

“互联网是一个技术的集合体,更是一个社团的集合体,它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它既满足了基本的社团需求,同时又利用这些团体成功地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这种合作的精神从ARPANET的起源开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11](P363)直至今天,互联网发展进入到了以P2P技术为代表的Web2.0时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理念在BT、Blog等个性化的网络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体现。

可以说,共享和合作精神贯穿着互联网的发展史,形成了人的共享性思维方式不断发展的基础。

与共享性思维相应的网络利他心理和利他行为,构成了网络文明的鲜明特色。

网络中发生的大量利他行为如无偿提供信息咨询、提供资源共享、技术指导、发动社会救助、提供精神安慰和情感支持等,网络共享思维方式及互惠互利的创造与共享行为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提升青年的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面貌、思想水平、价值追求状态的表现,它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标志之一。

信息网络是人类精神文化编织的世界,网络时代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推动了人类朝着真、善、美的更高目标前进。

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理性批评精神、自我超越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尚精神境界,是网络文明带给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重要结果。

1.科学精神是在人们对成功实践依赖于真理尺度的认识基础上升华起来的一种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求真、求实的思想意识。

科学精神是促进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信息网络时代,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充分地开发、流动和有效配置,人类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由于信息网络系统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及其实际作用的认识日益广泛而深刻,因而极大地推动着科学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2.人文精神是在人们对成功的实践依赖于价值尺度的认识基础上升华起来的一种关心人、爱护人、强调一切言行应该从人民、人类的利益出发的求善、求美的思想意识。

在网络时代,人们更加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的反作用,对工具理性的反思更加深入,更加认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赛博社区的伦理建构中,凸显出开放、自由、民主、平等、互利、共享等核心价值观,人的需要、利益、权利和发展要求得到强化,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在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获得了更高的位置。

如以赛博艺术、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充分实现了人的自由参与、平等交互和自主创造,极大地扩大了人类的审美范围。

又如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关于社会政治理想、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审美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观念的思考,促进了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与弘扬。

譬如青年们在拒绝反动网络游戏、主动传播爱国主义网络游戏的行动中,民族情感、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和提高;又如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网络救助活动、开展网络志愿服务活动等,思想道德修养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网络伦理道德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

实践精神是人们面对不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而采取的一种以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改造外部世界的精神状态。

网络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人的实践精神及其对象化活动的产物。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网络世界是一个“电子蛮荒”地带,早期的研究者写道:

“在现有的条件下,网络空间是一片‘蛮荒’地带,这里只有一些身强体健的技术人员才能生存,只有他们能够忍受这里的严酷现实:

原始粗糙的人机界面,不兼容的通讯协议,这里还充斥着只有网络中才会出现的障碍,以及文化和法律的歧义性,这里缺乏有用的地图和向导”。

[16](P35)正是凭借一批批网络开拓者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不懈努力,技术进步和文化建设并行,一个丰富多彩、无穷无限的网络世界得以建构。

直至今天,网络世界的建构也只能说刚刚开始,新的创造和发展日新月异。

青年是网络文明主要的建设者,他们发挥出自主、自强、创造、进取的实践精神,运用网络这个追求自由的手段和力量,在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道路上不懈努力。

4.理性批评精神体现了人所特有的精神上的自主、自立的精神状态,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精神品格。

互联网在技术架构上的开放设计造就了去中心、多节点的网络逻辑,这使得网络文明的文化内涵中天生就具备了一种“去中心”的独立、平等与理性批评精神。

它消解了权威,赋予每一个网络主体的自主性,人人都可以独立地选择信息和思考判断,平等地参与网络活动,自由地进行文化创造。

它去除了现实世界中对人的种种限制,每一个网络主体都可能成这个全球性网络的中心,因为作为网络的节点到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等距离的。

因此,可以说网络文化是一种真正具有人民性的媒介文化,无论是地域、民族、阶级的差异,还是性别、年龄、地位的不同,都可以凭借网络平台阐述自我、展现个性、凝聚集体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网络文化所孕育的这种独立与理性批评精神,从青年群体中的博客文化现象、从高校的校园BBS文化、从拒绝文化霸权的青年网络论坛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5.自我超越精神是人始终寻求需要的满足的永恒生命冲动,是人类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质。

人的自我超越精神推动着人的社会生活和自身的发展。

网络世界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类对自我和现实的一种超越。

有研究者认为,归根到底,网络文化是人的理性力量的表征和确认。

网络世界是继人类抛弃宗教世界的幻想,并彻底征服自然界及现实社会之后,向另类空间进军的产物。

[17]网络世界中人的自我超越活动比比皆是,譬如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自己的想像、直觉、愿望、理想变成可以身临其境进行体验的虚拟实在,从而大大延伸了人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又如在网络社区中的虚拟交往活动中,人们不但会理想化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而且会最佳化的表现自我,或者是改变自己的性别、角色,构造内心希望但具有现实不可能性的另类生活。

网络实践为人的自我生成和超越提供了新的可能,人的自我超越精神推动着人类始终创新与发展,不断超越自身的规定性。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文明在中国青年带来思想成长的新境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的淡化。

全球化的信息传播造成西方意识形态的大量涌入,青年们受到诸如抽象人性论、西方的民主和人权观等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受到冲击,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弱化;

(2)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失范。

自由平等的网络文化会引发各种虚假、错误信息的泛滥,青年的网络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化,利己主义、社会责任感缺失,错误的自由观的泛滥等;(3)人格心理异化。

虚拟实践容易导致青年的人际交往障碍、多重人格、感情冷漠、网络沉溺等人格心理的异化现象。

对于这些负面影响和消极后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网络文明建设的指导。

通过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推进网络阵地的发展、深化网络思想教育规律的研究、强化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等措施,努力消除各种负面影响,趋利避害。

我们只有真正把发挥网络文明对青年的促进作用和消除网络对青年的负面作用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网络社会条件下青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8](P375)作为时代精神的凝聚和升华的马克思主义日益在发挥着引导青年走向思想追求新境界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人的个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世界走向生产力高度发展、人际关系和谐、人们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境界的过程;看作是人类通过实践走向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走向全面自由的过程。

从网络时代青年思想的成长与发展趋势中,我们看到了真理体系和价值体系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逻辑的和现实的力量。

进入网络文明的中国青年思想发展的各方面、各层次相互融会、整合的结果,最终必然会汇集为这样一种价值追求的主旋律,这就是马克思的这段名言: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8](P294)

参考文献:

[1]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3]金枝.虚拟生存[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7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5]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