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实践研究.docx
《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实践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实践研究
捕捉生活素材,多维训练指导,链式创作提升
——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
利用高中生组织能力强、活动易于组织和开展的优势对作文教学进行改革:
作文前先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素材或主题进行观赏调查实践等可操作的活动,然后进行以同一素材为核心的多次创作。
每一次创作在运用这一素材时,都必须关注它在不同背景下的异同,比较、联想,同中求异,通过挖掘“异”所蕴涵的独特精神,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人、事、物的感受,从而形成以同一素材为核心的以几篇独立的文章为环节的写作链条,最后通过总结、鉴赏、展评等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感悟写作文的乐趣与成就感。
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缓解作文难写的尴尬局面,更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作文教学,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同一素材多次创作写作链条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只有把所学知识通过训练转化为技能,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文就是促进转化的重要途径。
”就作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来说,作文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可是目前的作文教学却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的瓶颈,学生说作文难写,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老师说作文难教,原因是不知道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教。
作文教学的尴尬,可想而知。
一、审视“教”“写”现状,反思多读多写,提出链式写作模式
(一)审视“教”“写”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
尤其当老师面对着一个规模庞大的班级体的时候,每周按时批改好学生的作文绝非易事。
较之以前的五六十人一个班,现在的四十几人可算小班了。
面对着比以前少了十几人的集体,作文批改量可谓减少了很多。
可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不容乐观。
很多老师依然循规蹈矩的进行毫无创意的作文教学,这样下去,作文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提升?
1、教师教的现状:
同样是五重五轻
明智的同行概括得非常全面:
重模式,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重范文,轻下水。
其中含义,无庸赘言。
2、学生写的现状:
依然是五多五少
目前,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存在以下问题:
多说教,少情感;多呻吟,少内容;多铺垫,少过渡;多赘言,少精彩……
除了这些文病之外,还有更加致命的:
多牢骚,少兴趣。
(二)反思多读多写
1、多读多写不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目前,绝大多数老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做法是多读多写,这是理论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好的方法。
可是果真可行吗?
目前高中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很多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借助阅读课外大量的作品来提高阅读水平,领悟章法文法;很多时候多读多写只是处于理论状态。
对于多读多写,教师很难掌控其过程及结果,更难以计算其间的重复性劳动和盲目性劳动,而且付诸实践的又基本处于散漫随意无序状态。
这样的多读多写有效性究竟是多少?
我们无法衡量。
所以,当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时候,我们便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
叫你多读多写,你怎么不听呢?
2、多写必须明晰手法,修改提升
多写几篇利于提高作文水平,可是如果缺乏系统训练盲目多写无异于猴子掰玉米,到最后只能拿一个回家。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创作水平,需要如此多写:
第一,明晰某一创作手法;
第二,运用同一素材多角度链式创作;
第三,反复修改,展评提升。
基于学生兴趣基础上的链条式创作易于被学生接受并且易于让学生领会创作的含义。
反复但绝对不是重复的操练,会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关注生活,磨练学生创作技巧,这样,学生思维就会得以拓展,作文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三)提出链式写作模式
谁不想使学生的文章挣脱简单的“送老奶奶过马路”的无话可写生搬硬造的可悲局面;谁不想使学生的文章挣脱记事、写景、抒情水火永不同炉的简单形式;谁不想使学生挣脱写过算数、写过和没写过区别不大的艰难处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所有的愿望都无一例外的停留在了梦想阶段。
为改变这种艰难的局面,老师们曾做过很多努力:
作文擂台赛,自己修改或者小组修改,提供范文指导学生模仿……可是,总感觉收效甚微。
这篇文章会写了,下一篇又不知道从何入手。
怎样才能走出作文教学的低谷?
在不断的摸索中,笔者终于抓到了一个机会。
去年秋天桂花三次飘香,轰轰烈烈的绽放让笔者意外的寻找到了指导学生创作的契机,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段潜心为文、潜心指导创作的佳期。
在这一时期,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创作,一起修改,一起感受其中的快乐,桂花三次飘香,我们写了三篇以桂花为素材的文章。
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连学生自己也惊叹于自己的进步。
那是一条明显的创作轨迹!
姑且称其为链条式作文或素材多次运用式作文,意即运用同一素材进行多次创作。
创作时,关注同一素材在不同背景下的异同,比较联想,同中求异,通过挖掘异所蕴涵的独特精神,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人、事、物的感受,从而形成以同一素材为核心的写作链条,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二、围绕同一素材,展示链式作文创作案例
教学组织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的实地观赏、修改、评价、展示等学习活动
教学总目标:
通过对桂花三次飘香的欣赏和描摹创作,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捕捉生活中闪光的素材,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进行同一素材的创作。
最后通过对自己创作的三篇文章的比较鉴赏,感受自己进步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八月桂花香,飘到梦里飞扬……
阶段目标:
通过实地观赏调查了解启发学生欣赏桂花,从而培养他们关注生活,留心生活的良好品质;通过范文的讲析引领学生掌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创作手法。
教学活动过程:
1、实地观赏
到校园的桂树下观赏桂花,(可以和同学一起去,也可以单独去。
)交流感受。
留心居住小区、街心公园的桂花,并向亲朋好友询问他们和桂花有关的故事,到校后交流自己和桂花有关的经历或听来的和桂花有关的故事。
2、范文导航范文:
《暗香》
问题设计:
作者是怎样描写桂花的?
所描写的桂花有何特点?
作者为何要这样浓墨重彩的描写桂花?
这是什么创作手法?
(托物言志。
很显然,写桂花是为了写看门老人。
因为有了桂花的渲染铺垫,看门老人的品质就更加形象,更富有美感。
这种手法,要比单纯地写人物更富有感染力。
而且,景物人物互相映衬,人美景美,文章自然就摇曳生姿了)
3、小组修改
小组同学互改,然后选出最优秀的一篇集中全组力量修改。
(可以杂取优点,合成一篇)
4、展示擂台
每组选派最擅长朗读的同学到讲台上朗读修改好的这篇文章,然后根据事先拟定好的评分细则给每一个小组打分。
按名次给每一组相应的奖励。
环节二、飘摇在九月的风里,我听到暖暖的歌吟!
教学背景:
“桂花又开了。
桂花又开了!
”
学生兴奋得大喊大叫。
是啊,桂花又开了,开在九月的风里……
阶段目标
学习复杂记叙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通过小组展览互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活动过程:
1、观赏回顾:
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观赏桂花,比较两次绽放的异同,通过讨论挖掘其精神内涵。
2、范文导航:
《秋天的怀念》
(1)画出描写秋天的句子。
(2)两次写到秋天,第一次详细,最后一次简单,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
(3)结尾“又是秋天”有何作用?
3、展示评优
本周随笔写在稿纸上,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可以打印,也可以作适当装饰。
文章写好后,统一贴在教室墙壁上,请同学评判优秀作文。
评判方法:
在自己认为是优秀的作文上工整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每人最多可以评15篇优秀。
4、评价借鉴课堂自由评价。
认为优秀的段落或整篇文章可以借来抄,认为是病文的可以提出修改意见,无论是否中肯,都希望被评判的同学开心地接纳。
环节三、成长为傲岸的歌者
教学背景:
想不到季节的脚步已近初冬的门槛,小小桂花竟轰轰烈烈得挤了满满的一树又一树。
“老师,我们是不是再写一篇桂花飘香,什么题目?
”
学生的话问到了我的心坎里。
感谢他们,也学会了敏感地捕捉生命里的精华。
阶段目标:
暗示学生敏感的捕捉生命里的精华,通过对桂花这一素材的第三次创作引导学生努力探寻创作的陌生领域(尽量避免重复),最后通过和前两篇文章的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教学活动步骤:
1、大显身手
仔细品读桂花,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自己感受到的精彩描述出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搞一次作文展览。
2、修改展览可以自己修改,也可以请小组同学帮助修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自己的展示平台,可以作适当的装饰。
3、对比总结将自己创作的三篇文章进行比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自己的收获,也可以表达对小组同学的感激或建议。
教学反思:
以前真是把作文教“死”了。
每次写作文,讲评作文,总是不厌其烦的强调:
注意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注意语言精彩,情感厚重。
学生其实云里雾里,并无真切感受。
通过这一系列作文,学生能够知道托物言志的文章的大致思路,感受景物的烘托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尤其是学会运用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创作,并且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有思想性,艺术性。
三、链式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和遵循原则
(一)理论依据
1、内化理论和知识巩固
维果茨基认为,内化就是指对一个外部操作的内部重建过程。
基本的概念就是我们先观察我们周围环境中以特定方式进行的动作,然后我们就将这些动作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可能是通过观察我们的父母是如何教育我们来学习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的;或者是通过看别人是如何说话,如何骑车和如何读书而学习说话、骑车和阅读的。
知识需要内化,即内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才能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据此,要想教会学生某种创作文章的技巧,我们必须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实例示范让学生通过模仿而使知识内化。
维果茨基还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因为一个简单动作的模仿而发生内化,内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而且,有些活动虽然已经内化,但它与其他内在的活动建立联系仍需要相当的时间。
据此,教给学生的知识最好应该是连续的,但不要是简单的重复。
通过一系列具有相似点或共同点的知识的连续呈现,促进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而链条式作文教学的特质就是提升式反复,所以,它将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巩固。
2、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提升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认知发展的潜力受限于"最近发展区"(ZPD)。
最近发展区就是学习者个体在能力更高的同伴、成人或工具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行为区域。
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同伴之间的交互、脚手架和建模以及成人的帮助对于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知识获得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兴趣激发促进学生阅读彼此的文章,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教师的范文导航和对比阅读则使学生在创作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可以快速促使学生优化自己的创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二)遵循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又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
作为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基础工具学科,当然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
语文离不开生活,作文更离不开生活。
随意点之,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文物古迹、文艺演出、日常生活、重大事件等等,无不与作文有关。
“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作文,就像鱼游大海,鹰翔蓝天。
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自己的个性,尽情地遨游!
2、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文前,先设计学生可以为作文准备的活动,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他们乐学,再难的题目也会勇敢尝试。
当教师一改往日的作文只写给老师看,作文只让老师评的做法,学生便很想写好自己的文章,很想看看有几个人比自己好,有几个人还不如自己,并且乐于接受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缺陷。
3、阶段性原则
写作能力训练,应该重视同一知识同一技能的多次巩固以求得知识的内化,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要同中有变,同中求异,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切忌三年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个思路。
而且各年级在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上都应该有所侧重,有所提高。
无论何种形式的写作,都要求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即使是同一素材的反复几次训练,也要循序渐进,在要求上逐步提高,形成一定的坡度。
这样做,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在横向上扩展,在纵向上得以提高。
例如高一时可以强调创作思路训练,高二时则关注细节,到高三时则在锤炼语言上下功夫。
4、过程性原则
观赏访谈交流是整个创作的奠基过程,它不是写作,但它是写作的基础,如果学生疏于积累生活经验,那么学生便疏于努力为文。
修改点评竞赛是学习活动最富有生气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而且是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示总结反思是提升写作水平和创作自信心的必要途径。
经历这一环节,学生便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地面对写作。
所以,忽视任何一个环节,作文教学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四、链式作文教学的探究思路和探究条件
(一)探究思路
1、读写同源,读写互助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界限,阅读教学就是纯粹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就是纯粹的写作教学。
其实,真正的佳作一定同时可做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范本,尤其当我们遇到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选文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可以为写作设计一两个环节。
这样,学生在创作文章时,就不至于乱了章法。
2、强化素材,关注实际。
创作来源于生活,尤其来源于生活中闪光的情境。
当生活的情景被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观赏调查实践)强化时,学生便会有意识的去关注,去了解,甚至去挖掘其精神层面中可贵的品质。
这一过程实际促使了学生主动抓住生活中闪光的素材,而且,当素材为学生熟悉时,创作便会变陌生为学生生活的实际,而只有接近学生实际的创作才更有价值。
3、多次创作,留下轨迹。
多次创作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同一素材的不同背景等其他元素的变化,让学生在创作时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
然后对几次创作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二)探究条件
运用这一写作模式的可用条件有哪些呢?
1、抓住时机
创作不能无病呻吟,有感而发才能有话好写,有文好作。
生活中可以作为创作的契机实在是比比皆是,可是玩心十足且缺乏足够的审美判断能力的学生会一下子捕捉到吗?
不能。
他们需要指导,需要引领他们通过各种可以操控的实践活动引领他们有意识的去关注生活,审视生活,把握可以作为创作素材的机会。
2、利用人才,即利用高中生提供给教师作文教学的有利条件
如,高中生组织能力强
高中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
而笔者所提倡的链条式作文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大多来源于活动实践,可以说,在高中阶段实施链条式作文教学尝试成效会更加显著。
如,高中生评判能力强
高中生已经具备很好的评判优劣的能力,能够对各种文章提出相对中肯的评判。
所以,组织学生评价鉴赏,不仅可以让他们提出更好的修改意见,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努力要求自己更加优秀以利于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五、链式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和研究内容
(一)目标定位
1、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言语活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
“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
”由此看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一个学生不会恰当地运用语言,甚至不会正确的理解语言,那么,他就很可能无法理解他人,也不会被他人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必须是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可以凭借语言的阶梯攀上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
2、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就是通过整理生活素材,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从而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非常重要的目标,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更是学生人生旅途上正确认识社会、品评他人和自身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积淀,所以,无论我们语文教师做什么,都应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服务。
3、推动学生的思想发展
“新基础教育”教学价值的核心理念是:
“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化为培养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所以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即作文服务于做人。
所以,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指导学生写作,都应该选择最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最利于学生成长的素材,否则,语文教学,无疑于误人子弟。
(二)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内容
1、素材主题和文体技法研究
(1)同一素材的多角度运用研究
素材做主体,即运用素材的大众意义,挖掘素材蕴含的不同主题。
例如同为描写桂花,初赞美丽,第二次可以颂扬精神。
针对此项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如何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等。
素材做背景,即把素材作为另外描写主体的渲染要素或者陪衬要素,从而使另外的主要描写对象锦上添花。
例如第一次写作可以让桂花飘香做为故事发生的美好的环境,在品评修改后引导学生将桂花飘香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针对此项目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如何让素材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背景或者环境,如何让素材成为贯穿文章的线索等等。
(2)同一素材同一主题的不同技法或不同文体探究
不同技法,即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处理同一素材。
例如第一次创作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创作,第二次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铺排手法进行创作等等。
针对此项内容,教师必须关注运用何种方式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创作方法,如何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处理同一素材等等
不同文体,即将同一素材处理成不同文体的文章。
例如第一次写作可以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第二次写作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该素材写散文或者小说。
针对此项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如何针对素材选择合适的文体,将同一素材处理成不同文体的文章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2.反复创作和思维拓展探究
(1)同一素材同一角度的思维拓展探究,意即通过思维启发从相同角度写出含义更深刻的文章。
例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赞美梅花的坚强,从而歌颂坚强的人,如果引导学生增加合理的联想或者想象,会使文章更加充实深刻。
针对此项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宽学生的视野,如何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对素材的理解更加深刻。
(2)同一素材不同角度的思维拓展探究,意即通过思维启发从不同角度写出含义更深刻的文章。
例如同样以梅花为素材,除了写梅花坚强,还可以歌颂它的高洁,不随流俗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容易联想到坚强而造成的雷同。
针对此项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如何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实现素材的多角度运用,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反向联想等挖掘素材于众不同的内涵。
积累是触发联想和想象的原动力,反复的操练使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创作技巧;示例是启发联想和想象的催化剂,多角度联想和想象的展示可以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思维空间。
这样操作,学生便相对容易地由模拟联想想象进入自主联想想象最终实现创造性联想和想象的最佳创作状态。
3.比对提升和激发兴趣探究
(1)不同作者同一素材的几篇作品比对,意即将小组或全班同学创作的同一素材的多篇作品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兴趣,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针对此项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如何开展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采用何种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等等。
(2)同一作者同一素材的几篇作品比对,意即将自己创作的同一素材的几篇作品进行比对,从而领悟创作的要义,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
针对此项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如何修改文章等等。
六、链条式作文教学的借鉴经验和研究意义
(一)借鉴经验
1、创作需要实际生活经验的积淀和指点。
例如上述案例,那是一个属于桂花的季节,街头巷尾,男女老少,都能说出很多有关桂花的故事或赞美的语言。
这些是丰富学生创作素材的重要渠道。
而且,绝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桂花,他们对桂花非常熟悉。
创作时有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的积淀和指点,学生即会有话好写。
2、创作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展示和炫耀生活经验的动机
不服输是年轻人的共性,可是,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距离自己的认识经验很遥远时,便丧失了主动展示和炫耀自己生活经验的兴趣。
而桂花飘香处于学生的最佳经验区,所以,学生便渴望与他人一决高下。
而且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会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创作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
3、创作需讲究避让和“杂取种种”。
同是以“桂花”作为写作素材,当学生第二次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避让已经写过的句子,情节,主题,努力使自己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作文水平薄弱的同学也可能会模仿第一次作文时优秀的文章,“杂取种种”,合成自己的文章,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4、创作需要有适合该素材的技巧导航。
例如案例中对散文《暗香》的解读突出了一个非常易于学生学习的创作技巧“托物言志”,他们熟悉桂花,熟悉桂花的品质,自然会很容易的模仿运用这一技巧。
有了技巧,学生便有章可依,有法可循,这对于作文水平薄弱的同学尤其重要。
(二)研究意义
较之平时打一枪换一处地方的作文教学,“链条式”作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现场的观摩和调查使无话可写的同学有话好写。
它非常适合写作水平低下、不善长捕捉生活的闪光点、无话可写的同学。
2、学生第二次、第三次的创作可以从第一次创作中取长补短。
当然可以从自己文章中总结经验,也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汲取精华。
3、同一素材的多次创作易于学生总结经验,找到创作的感觉,从而激发创作兴趣。
写透一个素材,写熟一个素材,多角度运用素材,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方向性极为清晰的写作训练。
因为有实地观察讨论,学生创作就会有话好说,有感好发,不至于不知道写什么;因为有范文导航,学生创作就会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不至于像迷头的苍蝇;因为有评析奖励,学生创作就会有声有色,热情高涨,不至于干瘪乏味;因为有再次创作,学生思维就会得以拓展,技巧就会得到巩固,作文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参考书目:
1、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维果茨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1日第2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作者)刘国正(编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1日第1版
3、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安东尼·海恩斯(作者)杜铁清(译者)
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009年12月1日第1版
4、作文教学革命管建刚(作者)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