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546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docx

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汇编

2016年北京市平谷区初三一模考试

语文

1.本试卷共12页,五道大题,22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0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5)题。

(共11分)

砚铭,是一种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位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

它是我国独有的文体形式,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就砚铭的书法字体而言,有篆、隶、楷、草、行;就内容而言,大体可归为三类。

砚铭有的(甲)。

“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湟,永年宝之,斯为良”,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砚铭。

他得到这方端州石渠砚时,喜不自胜,便书此砚铭。

砚铭有的(乙)。

“尔本无名,托乎云水,云穷水尽,唯一坚粹”,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则砚铭。

他被贬黄州时,得端州马肝石一块,制成砚台,命名为“紫云端”,并精工刻于砚上。

苏轼将“石”比作“云”,是因为凿石工匠作业于岩洞,踏的是“水中天”,水面如天幕,凿“石”如割“云”。

作者颂砚之意不在砚,而在于抒发孤寂情怀,表明自己节操自守、坚贞不阿的性格。

砚铭有的(丙)。

文天祥曾经在砚侧镌铭曰:

“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这则砚铭将一个民族英雄赤胆为民、忠心报国的情操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天祥后来卖尽家产,募兵抗元;身陷囹圄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无动于衷,誓死不降;最后慷慨就义。

砚贵有铭。

一方好砚,它集佳石、文学、雕刻、书法于一体,本身就是一件精巧玲珑的艺术珍品,(丁)【再】镌刻上贴切的铭文,就好比锦上添花,身价倍增。

(戊)使人读后深受启迪,(己)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精神享受。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和对【】内字笔顺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镌刻(juān)“再”的笔顺是:

横、竖、横折钩、横、竖、横

B.镌刻(juàn)“再”的笔顺是:

横、竖、横折钩、竖、横、横

C.镌刻(juān)“再”的笔顺是:

横、竖、横折钩、竖、横、横

D.镌刻(juàn)“再”的笔顺是:

横、竖、横折钩、横、竖、横

(2)根据语境,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写短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托物言志

抒发心情

表明性格

A.

B.

C.

D.

(3)文段中提到的褚遂良是唐初书家四巨头之一。

右面是他的一幅作品,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

B.采用楷书书体,笔画一板一眼,规规矩矩。

C.用笔方圆有度,粗细有变,章法疏朗,自然和谐。

D.上下紧密,左右舒展,呈现跌宕多姿的空间。

(4)文段(丁)(戊)(己)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如果不仅而且B.只要不仅甚至

C.只要从而而且D.如果从而甚至

(5)依据文天祥的砚铭的内容和他自身经历,你会想起哪句古诗,简要说说为什么会想起这句古诗。

(3分)

2.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②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

③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

④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⑤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

⑥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君王要举行野宴呢?

⑦何必把每个角落都布置得这样豪华雅致?

⑧让走过的人都不免自觉寒酸了。

——张晓风《魔季》

A.第①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用“清瘦”来形容去秋时的“山容”,突出表现去秋时节山上草木枯萎、萧条的景象;以“海”来喻芦花之盛、之茂、之广。

B.第②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出山色彩缤纷的特点。

C.第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调”“斟”等词语突出表现初春天气的温和。

D.第⑦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阳光照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3.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莫怀戚的散文《散步》。

语段

(一)中画线语句,说的是母亲顺着小路望去所见到的景色;语段

(二)是用“生命”解释南方初春田野的景色给人带来的感受。

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语段

(一)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甲】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语段

(二)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乙】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丙】生命。

A.【甲】冒号【乙】逗号【丙】破折号

B.【甲】破折号【乙】逗号【丙】句号

C.【甲】冒号【乙】分号【丙】破折号

D.【甲】破折号【乙】分号【丙】句号

4.古诗文默写。

(共5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1分)

(2),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1分)

(3)?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1分)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写出了环境的清静和自己生活的安适。

(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5—7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①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②。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③以一少牢④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⑤,函⑥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⑦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⑧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有删改)

                    

【注】①原:

推究。

②庙:

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③从事:

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④少牢:

祭品,用一猪一羊。

牢,祭祀用的牲畜。

⑤组:

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⑥函:

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⑦仇雠(chóu):

“雠”与“仇”同义,仇敌。

⑧本:

探求,考察。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翻译:

7.【甲】【乙】两文都在阐述忧患意识对于成才治国的重要性。

【甲】文列举了舜、傅说等人历经艰苦磨练成就事业的事迹,从而得出①的认识;【乙】文讲述了②的事例,进而得出③的结论。

【甲】【乙】两文从不同侧面论证了【乙】文中“盛衰之理”在于“④”的道理。

(①③④空用原文回答,②空用自己话概括)(4分)

三、名著阅读(共9分)

8.《朝花夕拾》中的许多句子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需要认真品味。

对下列句子出处及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是《五猖会》中开篇的句子,鲁迅先生直笔批判,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B.“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抒发了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深切怀念。

C.“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是《父亲的病》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对传统医学的质疑。

D.“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是《藤野先生》中蕴含无奈之情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在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之后的悲愤。

9.古今中外不少名篇佳作中都有类似的情节:

《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感激唐僧的释放之恩,不畏艰险保护他去西天取经;《水浒传》中,武松为了答谢施恩的照顾之恩,①(情节),帮他夺回“快活林”;《三国演义》中,②(人名)为了回报曹操的知遇之恩,华容道义释曹操,放他一条生路;《鲁滨逊漂流记》中③(人名)为了感念鲁滨逊的救命之恩,和他在荒岛上相依为命,忠诚陪伴┅┅从以上这些典型形象的相同表现中,我们可以获得④的启示。

(4分)

10.阅读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作品,判断漫画的内容符合下列选项中的哪一句,再列举一个符合这句话思想的社会行为,并说明理由。

(3分)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D.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11-14题。

(共9分)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①(勾通/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

它是历史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流经范围最广的一项水利建筑工程。

隋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成为纵贯南北的一条交通动脉。

【材料二】

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大都以后,为了缩短从大都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元朝对大运河进行了②(疏浚/疏导)改造。

在山东境内开凿了会通河,在通州与大都间开凿了通惠河。

使大运河由“弯”变“直”,比隋朝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

元朝大运河连接了中国部分主要水系,不但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使粮食能够从南方直接到达北京,还加强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1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②处应填。

(2分)

 

12.【材料一】提到隋运河具有水道长和流经范围广的特点,请你结合【材料一】示意图具体说明这两个特点。

(2分)

 

13.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

 

14.下列选项中,属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的一项是()(2分)

A.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大运河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C.大运河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政权起到一定作用。

(二)阅读《追赶太阳》,完成第15-17题。

(共13分)

追赶太阳

“月影号”唯一的幸存者翠茜迫降月球。

最早的救援也需要三十多天时间。

翠茜的降落地点十分接近黄昏线——月球向阳面的边界。

月球尽管转动很缓慢,却是不可逆转的。

日落将在三个地球日内来临,然而,没有航天飞机在月球上,没有地方可供她度过十四个地球日的漫长“月夜”。

她的太阳能电池需要阳光来使她必需的空气保持新鲜。

一旦太阳消失,死亡将接踵而来。

她该怎么办?

翠茜开始步行,去追赶太阳。

在地球上的话,这相当于一场马拉松。

可在月球上,这只不过算是小跑罢了。

走了十英里之后,跋涉带上了一种轻松的节奏:

一半是散步,另一半既像是慢跑又像是一只行动缓慢的袋鼠在蹦跳。

她最大的苦恼是这一切未免太单调。

低电压警报的鸣叫使她惊醒。

她发现太阳能电池组提供的电流低于正常。

只一会儿她就找出了毛病出在哪儿:

太阳能电池组上有一层薄薄的积尘。

不是什么大问题,把积尘刷掉就行了。

不过,要是她找不到一种可以防止扬起尘土的步法,她就得每几小时就停下来做一次大扫除。

她再检查了一遍电池组就又迈开了步子。

低电压警报又响了,这么快就又有尘土了吗?

她低头看了看她的里程表,吃惊地发现她已经走了整整一百五十公里。

无论如何该休息一会儿了。

翠茜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从背包里取出一个食品包。

食品包的气密封口是专为她面罩下部的接口而设计的,重要的是不能让沙子进入封口。

在把食品包打开以前,她把真空的封口检查了两遍才把食物条塞进太空服。

她咬了一口,食物条硬邦邦的,微带着一丝甜味。

她眺望着西方的原野,月平线看上去平坦得不像是真的,在几乎伸手可及之处形成了一幅如画的背景。

她心里默默计算着,月球上应该很容易保持每小时十五至二十英里的步行速度,把睡觉时间也算上的话,也许平均每小时十英里。

她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睡觉是个问题。

为了便于维修,太阳能电池组被设计成可拆卸式的,可是拆下来以后它们就不能向维生系统供电了。

她终于找到一个方法,把短短的电线从衣服里拉出一个足够的长度,让她既能躺下,又能把电池放在身边不致把电源切断。

她必须小心不使自己翻身。

做完了这些,她才迷糊了一阵子。

她醒来时肌肉酸痛,分不清东南西北,然后她忽然记起了身在何处——地球正挂在离月平线一掌高的地方。

她站了起来,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向西面火药样灰色的沙原跑去。

三天后。

翠茜的双脚被靴子磨得很疼。

她改变步法,从小跑换成跳跃再转成袋鼠式弹跳。

这使情况有所好转,但还不够。

她可以感到双脚开始起泡,却没法脱下靴子来舒散或仅仅只看一看她的双脚。

也许她应该在开始步行前就把靴子脱了,在六分之一的重力作用下,疼痛至少是可以忍受的。

再过了一会儿,她的脚干脆失去了知觉。

在史密斯海的西部她进入了一个崎岖地段,遍地都是小山丘。

她不得不减低了速度。

山坡上阳光普照,可是环形山的内壁和山谷仍笼罩在阴影里。

她脚上的泡破了,刺骨的疼痛从她的靴子里直传上来。

她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哭泣,继续前进。

每天,从混乱的梦境里醒来,回到漆黑的天空与静止的阳光下,打个哈欠,睡眼惺忪地赶路。

抿一口乏味的温水,尽量不去想那是从哪里回收来的;休息,小心翼翼地清扫太阳能电池组,这是生命。

再走,再休息……再睡觉时太阳还钉在醒来时的位置上。

第二天把同样的过程重复一遍,然后再重复……再重复……

向西,一直向西,和太阳赛跑。

地球高高挂在天上,她现在不仰头就看不见地球了。

当地球挂在天顶时她停下来庆祝了一番,她打开一瓶看不见的香槟酒,向想象中的旅伴们敬酒。

现在,太阳高挂在地平线以上,经过六天的步行,她绕过了四分之一的月面①。

十二天后,跋涉开始时的刺激感早就衰退了,只留下了对胜利的坚定决心,连这有时也蜕变为一种精神安慰。

她在一道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峡谷边站住了,它看上去就像一条等待着暴风雨来填满的河床,但翠茜知道它从来就不懂水为何物,填满谷底的只有尘土,干得像磨碎的骨头渣子。

她慢慢找着路下到谷底,小心翼翼地恐怕摔倒而破坏她娇嫩的生命保障系统。

她已经绕完了半个月亮,但只是走完了好走的部分。

从这里开始将全是山脉和崎岖地段,一旦慢下来让太阳走到了前面,她就死了。

十八天后。

的确是走得慢了,翠茜已不能像以前一样从坡上直跳下来了,否则她就得停下来艰难地修理损坏的太阳能翼板支架。

前面也不再有平原,不是巨石遍地,就是环形山的绝壁。

到代达罗斯环形山——月球背面的中点时,太阳早就结束了它懒洋洋的上升,逐渐地向前方的地平线直落下去。

异常单调的灰色月面在她脚下逝去。

美好的愿望和拼命的赶路不能抵消太阳正在下降的事实。

每天她醒来时,前方的太阳就更低了一些,更直接地把阳光射进她的眼睛。

岩石的阴影犹如饥饿魔鬼的爪子向她伸来,即使是最细小的,看上去也恶狠狠的。

渐渐地,太阳已经快贴上山梁了。

黑暗已没到她的膝盖,她摸索着越过隐身在黑暗中的岩石。

只有山顶还在阳光里,她穿过黑暗,像游泳者渴求空气似的把自己拉进了阳光里。

二十八天后。

她蜷缩在她的岩石孤岛上,绝望地看着黑暗的潮水慢慢升起包围着她。

救援人员在哪里?

救援人员在哪里?

三十天后,救援人员降落月球。

翠茜被发现时,纯白色的太空服已被月尘染成了肮脏的灰色,只有在背上七扭八歪的太阳能电池组被仔细地擦得一尘不染。

(根据杰弗里·兰德斯《追赶太阳》改写)

                    

【注】①月面:

即月球的表面。

月球的周长约为10916公里。

15.翠茜在追赶太阳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她又是如何应对的?

阅读小说,结合全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

时间

遇到的困难

应对方法

第一天

太阳能电池组提供的电流低于正常

把电线从衣服里拉出一个足够的长度

三天后

双脚被靴子磨破

十八天后

黑暗逐渐降临

16.翠茜为什么需要追赶太阳呢?

结合文章内容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具体说明她是怎样追赶太阳的。

(4分)

 

17.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灾难说,表现了人类深重的灾难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有人认为是生存说,隐喻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生就是一次孤独的旅行;还有人认为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你更认可哪一个?

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再提出一个问题,以引发大家对你所选主题的深入思考。

(5分)

 

(三)阅读《把“冷板凳”坐热》,完成第18-20题。

(共9分)

把“冷板凳”坐热

徐文秀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84岁的屠呦呦身着紫色长套裙出席领奖。

那一刻,她是最美的人。

多年间,屠呦呦带领团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青蒿素,试千方、尝百药,终为人类健康作出历史贡献。

这样一种把“冷板凳”坐热的大美,令人感佩。

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

在许多人眼里,坐冷板凳不舒服、不是滋味,与名利无缘、跟热闹无份,与寂寞冷清相伴,同淡泊清苦相随,有时甚至还得与委屈不公、冷落埋没相连。

可是,正因为吃得了坐冷板凳的苦,才能翻开生命的新篇、打开事业的新局。

【甲】田德望历经18年翻译世界文学名著《神曲》,所付出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原文仅7万字的《地狱篇》,他标注了16万字的注释,《炼狱篇》的注释更是多达34万字。

没有这一番沉寂和呕心沥血,怎有如此成就?

然而,又有多少人甘愿坐冷板凳,遑论把冷板凳坐热?

不少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有的渴望“一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有的贪图热门热事热岗位,见异思迁、跳来跳去,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不是立长志而是常立志。

不愿、不屑坐,不甘、不敢坐,不会、不善坐冷板凳的人,或为名所困,或被利所惑,或受种种杂念所累,走失在人生路上,淹没在人海当中,最终难逃平庸的结局。

不去追名逐利是一种本事。

没有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如何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

【乙】“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专心研究原子能,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源自他“一生就做一件事”的执着信念。

执着于内心的信仰和信念,咬定大目标、大方向、大追求和大原则不放松,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才能屏蔽和过滤掉时代的浮躁和困惑。

把冷板凳坐热不是苦熬苦等,而是以时间为刻度,不断书写自身本领的新高度。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一以贯之、一干到底。

语言学大家王力一生笔耕不辍,84岁高龄时依然坚持每天连续伏案8到10小时,任何与研究和写作无关的事他不闻不问。

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坚守与勤奋,才有了《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经典之作。

【丙】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来敲门。

庄子曾说过: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①是只准备三餐,还是“宿舂粮”,抑或是“三月聚粮”,所达致的结果迥然不同。

欲“适千里”者,必下得一番苦功夫,谁也偷不得懒、取不得巧。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

                    

【注】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ɡ)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出自庄子的《逍遥游》。

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

18.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题目中“冷”和“热”的含义。

(2分)

19.阅读全文,想一想下面这则材料填入文中【甲】【乙】【丙】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并说明理由。

(4分)

【材料】袁隆平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泡在水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研究超级水稻,源自他对粮食安全的忧虑和对平民百姓的情怀。

20.阅读第

段,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怎样理解“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的现实意义。

(3分)

 

五、作文(共50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1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北京平谷区将在4月1日-5月31日举办主题为“花海徜徉乐享休闲”的第十八届国际桃花音乐节。

下面是平谷气象局根据气象形势分析的花期预报:

4月1日——8日,北部山区杏林进入盛花期。

4月8日——13日,山前暖区、平原地区桃林进入始花期。

4月13日——18日,山区桃林进入始花期。

4月18日——25日,深山区桃林进入始花期。

题目一:

作为平谷人,请你针对往届桃花节存在的问题,给区政府写一封信,向他们提出一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提出此建议的理由。

题目二:

朋友小明准备4月10日(星期日)来平谷游玩,请你参照下图向他推荐一日游览的最佳行程安排。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

(2)语言得体。

(3)字数在150-2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4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世界上的路有千万种,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

《散步》中“儿子”选择有意思的小路,而“我”为了母亲选择平顺的大路;《故乡》中鲁迅告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条从未被开辟的道路,自己去创造……请你以“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1.春秋时候,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在大街上走着。

2.在路边摆食物施舍的富人黔敖看到饿汉,招呼他过来。

3.饿汉拒绝了黔敖施舍的食物。

4.饿汉最终没有吃黔敖施舍的食物,愤然离去。

题目二:

阅读下面连环画,请你发挥想象,以“嗟来之食”为题目或自拟题目,将其扩写成一篇故事。

要求:

(1)请将题目书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16年平谷区初三统一练习

(一)

初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20分)

1.

(1)C

(2)D(3)B(4)A

(5)答案示例:

联想到: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

文天祥的砚铭中写到“守之弗失道自全”,根据他一生的经历,可知他坚守的“道”,正是一腔忠君爱国之心,也就是“丹心”。

而他身陷囹圄,誓死不降,最终名垂青史,可见其“照汗青”的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