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510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的认识

[1][2]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到超市、农贸市场、药房等地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

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

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启发学生说出:

电子秤、台秤、磅秤、天平、杆秤、地秤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点评:

通过布置课前了解,组织课上交流,学生对质量单位及其工具有了感性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

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分组活动:

用精度高的电子秤称一称。

(也可以就用天平称)

例如:

一小块橡皮、一团棉花、一大粒花生、一小段粉笔、10粒黄豆……

称完之后,用手掂一掂。

引导学生感受:

同样都是大约1克重的物品,有的看上去大,有的看上去小。

物品的轻重,不能只看大小。

6讨论:

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结论: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

克用g表示。

[点评:

建立“克”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一般没有“克”这个概念。

通过组织“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克”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克”的概念。

]

三、课堂活动

1分组活动:

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以2分、5角、1元的硬币作砝码,称一些轻的物品。

(注:

5角的硬币重约4克,1元的硬币重约6克。

(重庆市沙坪坝南开小学张焕颢)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片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她就是晶晶(展示小女孩的图片)。

星期六的早上,晶晶和妈妈一起到水果市场去买苹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录像吧。

一边看,一边记住她们的对话。

(播放教科书第1页图片的小动画)

谁来说一说,她们说了什么?

学生:

售货员说:

“这个月我们进了4吨水果”,妈妈说:

“我要买2千克苹果。

”晶晶说:

“这个苹果重250克。

教师随机板书:

克、千克、吨

这里的克、千克、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

[点评:

通过录像中几个人物的对话,较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质量单位。

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能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渴望。

]

(重庆市沙坪坝南开小学张焕颢)

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台秤、电子秤、体重秤、两袋500克的盐、大米、水果糖、苹果、萝卜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上一次的体检中,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

还有谁更重?

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

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教师: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我的体重是50000克。

板书:

50000克

教师:

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说出的数大,同时启发学生说出老师用的单位和同学们用的单位不一样。

教师: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

(板书:

认识千克)

[点评:

“学源于疑”,本课通过教师的体重50000克,引起了学生的疑问,老师怎么会这么重呢?

这样的大数有力地冲击了学生的头脑,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愿望。

学生很自然地去观察与比较50000克与30千克、32千克等,从中发现所用的单位不同,进而产生统一单位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他们自己提出的要求,来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样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而有意义。

]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

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启发学生说出两袋是1000克,500克+500克=1000克。

告诉学生1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

1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

1kg=1000g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将学生说到的一些物品放到台秤上称一称。

(每组至少一种)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

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

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点评:

感受1千克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要帮助学生牢固地建立千克的概念,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操作。

学生在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中获得了直观的动作体验,切实地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通过对1克与1千克的对比感受,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到1克很轻,1千克比1克重得多,为今后学生选择单位,估计质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

(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

你用什么工具称?

怎样称的?

(三)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

1千克是1000克,3千克就是3000克。

3kg=3000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

1000克是1千克,2000克就是2千克。

2000g=2kg(板书)

比较这两个式子:

3kg=3000g2000g=2kg,你发现了什么?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1000。

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填一填。

(教科书第3页)

(3)老师的体重是50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点评:

对于克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师既考虑到将千克换算成克,同时又将克换算成千克。

这样的设计更能让学生真切把握克和千克两者之间的关系。

]

三、课堂活动

(1)对口令。

(教科书第5页)

(2)填一填。

(教科书第6页:

第3,4,5题)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用台秤、电子秤、体重秤等,与同学合作,称出物品有多重。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

你用什么工具称出什么物品有多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

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

它们怎样坐船?

[点评:

这个课后思考题的设计极具思考性、开放性与挑战性。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用到克与千克进率的知识。

学生在课后去研究、去探索、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他们可以独立地思考,也可以与同伴或家长一起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主动交流的好习惯。

]

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的认识

[1][2]

克、千克、吨的认识(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7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教师准备体重秤、1桶水、1袋大米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

(板书:

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认识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

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

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

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

1000千克重不重?

(4)1000千克就是1吨。

1吨重不重?

板书:

1吨=1000千克。

2算一算,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

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

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点评: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不可能亲身去感受1吨物品有多重,只能从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25千克、20千克、50千克作为认识的基点,通过推算与联想,去想象1吨有多重,从而建立起吨的概念。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质量转化为“数”与“形”,以40个学生、50桶水、20袋大米这些具体的数量和具体的形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吨有多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吨”这一抽象概念。

]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

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

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

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000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

2000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000千克是1吨,2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000。

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教科书第6页:

第6题)

(3)解决问题。

①看图(教科书第4页算一算),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

有5吨橘子,运走2000kg,还剩多少吨橘子?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

怎样思考的?

学生1:

5吨与2000千克的单位不同,必须把单位变成一样的。

都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2000千克=2吨,5-2=3(吨)。

学生2:

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000kg,5000-2000=3000(kg)。

总结:

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6页:

第8题。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点评:

把数学问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能够让学生在更为充沛的时间和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去研究与思考问题。

这一数学问题有效地把克、千克、吨这三个单位的进率都应用起来,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提倡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让计算器这一学习工具提前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为今后学习计算器作了铺垫。

如果学生不会使用,会主动地向家长或同学求教,这也能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

(重庆市沙坪坝南开小学张焕颢)

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

克千克吨

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4)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幕展示)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

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

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

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

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

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说一说: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学生:

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

克1000千克1000吨

2填一填(教科书第6页:

第7题)

4000g=()kg9kg=()g

()g=7kg6吨=()kg

8000kg=()吨()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000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在○里填上>、<或=

25kg○25g999g○1kg5吨○5000kg

4800kg○48吨56kg○65kg7kg○7000g

2吨○1999kg5000g○5吨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

有5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学生口答:

5000克是5千克,5÷1=5(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学生1:

有4000千克大米,每辆小货车装1吨,要几辆小货车才能装完?

学生2:

建筑工地上有8吨水泥,每时用去1000千克,几时用完?

……

(3)出示图(教科书第7页第9题)。

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

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

沙坑里已经有1吨沙了,我们又倒了3000千克沙,沙坑里总共有多少吨沙?

学生自己解答。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学生1:

先把3000千克换算成3吨,然后3+1=4(吨)。

学生2:

也可以把1吨换算成1000千克,1000+3000=4000(千克),4000千克=4吨。

总结:

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000千克1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示图。

(教科书第7页)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点评:

在本单元的教科书中,没有安排单独的整理与复习或练习课的内容,但是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应该安排一节课来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重点的地方进行强化,并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实践活动的内容。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精心地组织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分板块练习了选择单位、单位换算、解决问题、数学小调查。

各板块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题目设置由易到难;有现实性,把生活素材引入其中;有趣味性,题目富有儿童情趣;有开放性,让学生自编问题,自找多种方法。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活动,系统地、深刻地理解了质量单位的应用、换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