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489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区编教材)

 

 

1、不懂就问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自由读课文,学会质疑。

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书写掌握新字新词。

2.通过读、问、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新字、新词。

2.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二、自学引导

1.自学生字词语

(1)生字我会读,会写

liánɡ hǎo  yǎnɡ chénɡ  sī xiǎnɡ   wū yā 

(    ) (    ) (   ) (      )

 sūn zhōnɡ shān xué xí hěn rèn zhēn.

(                          )()()

xué xí shí yào duō sī duō wèn.

(           )

(2)形进字我会辩

2.理解词语、句子

(1)重点词语我理解

.连线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不会错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

(2)重点句子我理解。

3.课文内容我理解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这个习惯就是(   )。

三、合作探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孙中山画像。

  2.提问:

你们认识这是谁的画像吗?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对,这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

早年就有志反清。

曾任中国同盟国临时大总统。

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吗?

请大家打开书看《不懂就问》一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画出本课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自由拼读,先自行消化较容易的生字。

  2.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卡片

  

(1)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认读、互相教。

  (3)开火车认读生字。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

  

(1)先认读,然后组词。

  

(2)学生互相讲讲生字的识记方法

     如:

孙→(子)+(小)→孙(孙子)

       诵→通—()+()→诵(背诵)

       ……

  (3)学生学写生字

  四、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那么读起课文来应该很轻松。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填空:

    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这个习惯就是(   )。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2.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问中享受不懂就问的好处和快乐。

  教学方法:

1.分小组合作学习

       2.互相提问

  教学用具:

1.生字、词卡片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抽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孙中山 背诵 思想 流利 刚才 良好

  二、学习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一文。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后,教师引导:

读了课文,我们就能找出答案。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4.教师总结:

是啊,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就要像孙中山一样,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今天,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5.分小组学习,教师提出要求:

  

(1)能提出问题。

  

(2)小组内尽量解决问题。

  (3)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全班集体解决。

  6.教师巡视、倾听、参与提问或解答。

  7.全班汇报。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学生互相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集体解答。

教师适时点拨。

  8.指导朗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幻灯出示)

  1.连线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不会错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

  2.填空

  

(1)先生讲得很(    ),大家听得很(    )。

  

(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的学习习惯。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利地(       )  认真地(        ) 仔细地(       ) 厉声地(      )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方法。

  2.出示名言进行积累。

(幻灯出示)

    

(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普列汉洛夫

    

(2)悟从疑得,乐自苦生。

                         ——(中)中居郧

  五、师生总结

  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养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并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去。

  七、板书设计

            背诵——很快

      不懂就问  心想——不懂  好习惯

            提问——壮胆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小黑板。

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

(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

“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生齐读)

3、提问:

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崛起:

是兴起的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生答)师板书:

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如:

“崛”、“嚷”等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

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

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

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

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

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

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

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是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

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

生说,师板书:

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

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

(很疑惑)。

疑惑什么呢?

(生答)板书:

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

(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

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气愤)。

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

(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

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

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

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

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

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

(“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

(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

)板书:

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

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

(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

(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

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

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

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板书:

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

)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

(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

“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阅读链接”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

“综合性学习”又要求我们怎样做。

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

(1)自由读诗。

(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意思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

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的故事吧。

2、分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既了解了课文内容,也从课文中得到了体会,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这是大家认真学习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努力而获得更好的成果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

2、找一些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周恩来    气愤(中国人被欺凌)

                                远大志向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3、这话说得多好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知道“最终、在于”在句中的作用。

2、能背诵理解本课的名言警句。

3、理解课文内容,收集更多的名言警句,选其中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理解、收集、交流、展示等形式深入了解名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并能内化为自身精神动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最终”“在于”的用法,能够正确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收集理解更多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名言警句?

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你们都知道哪些名言警句,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

请看p15练习一。

二、字词教学:

jǐnɡ警xū虚wò卧xīn薪qì器yùn蕴

警句虚度卧薪尝胆器物蕴含

难写字教学:

虚卧器

形近字教学:

虚虑虎新薪哭器蕴温

学法:

领读自读抽读齐读

三、学课文

1.自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名言警句,扫清障碍。

2.全班齐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问答学名言警句:

分组问,分组回答。

此过程中借机出示(学习“最终”和“在于”的用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最终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有志气的人不在于年纪大小,没有志气的人虚度一生。

5.课堂练习:

p15练习一、练习二。

四、课文拓展

什么是闻鸡起舞、卧薪尝胆?

司马迁为何坚持写《史记》?

分享你收集到的名言警句。

老师为同学们展示名言警句: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2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藏克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2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2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若禅

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五、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队本课的共同学习,了解到名言警句是前人对生活对人生在细致观察、仔细思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总结和提炼,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这些多值得我们多读多背多思考啊!

所以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是对说话、写作、思考都大有益处。

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p15-16第三题、第四题,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3这话说得多好啊!

有志者,事竟成。

志当存高远。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反思:

 

4、徐悲鸿学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能用“独自、应当”造出正确的句子。

2、了解《论语》《诗》《书》《易》《礼》《四书》《左传》是什么样的书,了解徐悲鸿的艺术成就。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介绍徐悲鸿生平和他的伟大成就、展示他的优秀画作、朗读别人对他的评价、体会父亲对徐悲鸿所说的话,进而去感受徐悲鸿学画过程的不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过徐悲鸿学画的不易、辛苦的付出,体会出要想获得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独自”“应当”的用法,能够正确运用;了解徐悲鸿的父亲为什么刚开始不让他学画,后来为什么又让他学画,父亲对学画的态度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徐悲鸿的画。

徐悲鸿生平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

板书课题:

徐悲鸿学画

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提问:

看到这个标题你能从中想到些什么?

(学画的过程、学画的艰辛、学画需要怎样做)要想准确理解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首先得把生字词语学好。

二、学字词。

qīn侵huàn幻piān偏zhèn镇miáo描àn暗yǒnɡ涌yuān渊róu柔

侵略幻想偏远村镇描绘暗暗涌出渊博温柔

难写字教学:

幻渊柔

形近字教学:

侵浸幻幼偏扁编遍篇涌通桶捅蛹

学法:

领读自读抽读齐读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回答问题(p22练习一)。

2.师范读课文,学生跟着默读。

3.抽生带感情读课文,扫清障碍。

4.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详述概述)

四、课堂练习:

完成p22练习三。

五、课后作业:

字词、p22练习二。

2课时

一、复习。

分组接力读字词,抽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文学习。

1.问题引入:

当徐悲鸿画的虎背父亲发现后,他答道画的是虎,而父亲说他画得像条狗的对答中我们从哪里知道他为什么要画虎,而父亲为什么又说他画得像条狗?

2.研读问题一:

我们从哪里知道他为什么要画虎?

抓住“卞庄子之勇及由之而来的对虎的想象”“他所处的环境及虎画像的直接由来”研读

简介《论语》: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

例:

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文中学例句:

他独自一人抓住了两只凶猛的打老虎。

给出场景“早晨傍晚雪山草原河边”

播放虎袭击人的视屏,带给学生直接的视觉震撼。

研读问题二:

父亲为什么又说他画得像条狗?

抓住“6岁时父亲不让他学画”及“父亲对他讲要成为一个画家需要做什么”来研读。

(想象父亲教育孩子时的神态与语气并模仿出来)

文中学例句:

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

3.重点学习第10-11段。

引导:

在父亲的影响下徐悲鸿是怎么学画的?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用功读书,读《诗》《书》《易》《礼》《四书》《左传》。

-----学画,每天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画,写生。

-----观察大自然。

提炼中心:

现在你们是否明白徐悲鸿是怎样成为一代伟大的画家,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用功读书有渊博的知识、用眼睛仔细观察生活、长期不懈的努力”,那么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小结:

透过徐悲鸿学画的故事,我们感受到要想获得成功光靠兴趣是不行的,还得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渊博的知识,仔细观察生活获得直接经验,再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最终成功。

四、拓展:

什么是《诗》《书》《易》《礼》《四书》《左传》

《诗经》:

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