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419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docx

九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之古诗文

六、出师表

复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2、掌握重点词句3、了解作者提的三条建议4、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复习要点:

1、重点词句2、作者提的三条建议3、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作者: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

文体)

二、重点字词句

1、重点词汇:

(1)崩殂:

帝王死

(2)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3)菲薄:

轻视(4)恢弘:

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

称引恰当(5)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6)异同:

不同(6)刑赏:

(7)昭…..之理显示治理(8)淑均:

善良公正

(9)倾颓:

倾覆衰败(10)倾覆:

兵败

(11)布衣:

平民(12)躬耕:

亲自。

(13)闻达:

做官扬名(14)猥:

辱(这里指:

降低身份)

(15)驱驰:

奔走效劳(16)夙夜:

早晨

(17)不毛:

荒凉的地方(18)庶竭:

希望

(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20)攘除:

铲除。

(21)彰:

表明(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

(23)慢:

怠慢(24)以彰其咎表明过失

(25)以咨诹善道:

询问(26)雅言:

正确

(27)临表涕零:

面对眼泪(28)之秋:

(29)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30)偏私:

偏爱私心

(31)优劣: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2)通假字:

阙:

(通“缺”)缺点简(通“拣”)选拔有(通“又”)

(33)古今异义字: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

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

感动振奋。

今:

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

痛心遗憾。

今:

指十分憎恨。

开张:

扩大。

今:

指商店开始营业。

晓畅:

精通熟练今:

作文通顺明白

(34)成语: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计日而待作奸犯科

2、翻译重点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三、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

①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②有利的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四、内容回顾:

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2、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3、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4.作者写这篇表的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

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大业。

6、全文思路: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

报先帝而忠陛下

7、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

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2)语言质朴、恳切:

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德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

五、巩固反馈

1、注音

殂( )  陛( ) 以塞( )陟( )臧否( )(  )攸( )祎( ) 

以遗( ) 咨( )裨( ) 阙( ) 倾颓( )桓(  )猥( )  

危难( ) 二十有( )  夙(   ) 驽(  )  攘(  ) 彰(  ) 

咎(  ) 诹(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2).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5).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6).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3、课文掌握

(1).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词三首

复习目标:

1、文学常识2、词中运用的典故3、词的主旨4、词的风格5、重点词汇

复习重点:

1、词中运用的典故2、词的主旨3、词的风格4、重点词汇5、背诵三首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复习过程:

江城子密州出猎

1、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

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2、掌握重点词

3、词意理解

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

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4、词中运用的典故

(1)孙郎:

即孙权。

《三国志·吴志》载:

“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2)遣冯唐: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

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3)射天狼:

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立志杀敌的决心。

5、本词主旨: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6、巩固反馈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下阕重在       。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3)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4)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

(5)贯穿全词的词眼是“___”这个字.全词充分体现了作者_____的词风。

渔家傲秋思

1、文学常识

范仲淹: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2、词意理解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突出“异”:

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

[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

[特写]

①大雁南飞:

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

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

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

难以知道。

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

[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

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

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3、主旨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4、巩固反馈

(1)下面对这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是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2)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3)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闭”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5)这首词的上阕以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

下阕采用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6)“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1、文学常识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2、词意理解

(一)上阕: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

梦见了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

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

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

“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

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3、主旨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三首词的风格:

豪放、开阔、雄壮

5、巩固反馈

(1)辛弃疾的《破阵子》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2)《破阵子》中与《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3)《破阵子》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

,,。

 

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

既写作者爱国激情又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的词句是,,

(4)《破阵子》中表达自己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为了辅佐好刘备父子,鞠躬尽瘁,得到了人们极高的赞誉。

这可借用辛弃疾的词句来概括,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  

(6)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八、《敬业与乐业》

复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2、掌握重点词汇

3、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4、理清本文的结构,掌握论证方法

复习重点:

1、重点词汇2、文章的中心论点。

3、本文的结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背景: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课文回顾

1、总说:

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

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2、详解: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

(3)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4)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5)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

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3、中心意思:

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4、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

条理很清晰。

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

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

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

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四、巩固反馈

1、注音或写汉字。

rú()家老dān()xièdú()()承蜩()

强聒()骈()进调()和折()本

2、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

主体部分别论述了和的重要。

末段总结全文,简言之,敬业就是“”,

乐业就是“”,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式。

通过几个词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体部分采用了结构,这几个词语分别是、、。

3、简答题。

(1).作者在开篇为什么要谈“有业”的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大量引用古今贤能语言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

“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