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382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

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构建知识体系·串联主干知识

提示:

①血浆 ②渗透压 ③黏膜 ④吞噬细胞 ⑤淋巴细胞 ⑥溶菌酶 ⑦监控、清除 ⑧下丘脑 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⑩下丘脑 ⑪甲状腺激素 ⑫下丘脑 ⑬抗利尿激素 ⑭下丘脑 ⑮垂体

(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

1.(2017·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静脉注射后,血浆渗透压不会变化,A、D错误。

注射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后,机体的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错误,C正确。

]

2.(2018·全国卷Ⅰ)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

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

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解析:

(1)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

(2)用20%葡萄糖溶液处理后,实验兔的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实验兔的尿量会增加。

斐林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葡萄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存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最终使尿量减少。

答案: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3.(2017·全国卷Ⅰ)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不变,进而使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而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2017·全国卷Ⅲ)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

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

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当给饥饿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血糖低于正常水平,能量供应不足,会出现迟钝、嗜睡等症状。

(2)为尽快缓解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应想办法提高小鼠的血糖水平,由题干叙述可知C组小鼠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

(3)C组注射胰高血糖素,其缓解机理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注射葡萄糖,其缓解机理是葡萄糖能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答案:

(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

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5.(2017·全国卷Ⅱ)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

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

结果:

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解析:

(1)41℃环境对于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来说为炎热环境,在炎热环境中,哺乳动物的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之一是增强心脏活动,故其增加时可使实验动物出现焦虑不安等行为。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41℃和室温),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即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即寒冷环境)中,则在寒冷环境中哺乳动物机体作出的反应是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等。

答案:

(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2016·全国卷Ⅰ)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

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由题干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接种的甲疫苗相当于抗原,可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病毒甲)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依靠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高考考查点和特点:

近五年全国卷侧重考查本讲的血浆渗透压平衡、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水盐平衡、体温调节和免疫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考查尤为突出,常结合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血糖平衡调节以非选择题为主。

内环境稳态侧重考查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的影响以及内环境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为主;免疫调节侧重考查免疫过程及预防等。

命题方向:

血糖调节是命题热点,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调节方式及其与体温调节的综合等。

免疫调节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疾病与健康,以免疫病为载体,运用免疫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命题切入点。

考点1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

(对应学生用书第59页)

■通知识——核心要点填充·

1.掌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写出各部分对应的名称:

A内环境,B淋巴,C消化系统,D循环系统,E泌尿系统,

FCO2、H2O。

2.内环境及稳态调节机制

3.熟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4.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具体体现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判断与表述]

1.思考辨析 清除误区

(1)组织液中Cl-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

(  )

(2)血浆中含蛋白酶,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

(  )

(3)通常情况下,Na+浓度、渗透压、K+浓度、O2浓度中,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O2浓度。

(  )

(4)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  )

(5)运动时大量出汗可能会导致体内水盐平衡失调。

(  )

(6)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  )

(7)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  )

(8)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  )

【提示】

(1)√ 

(2)× 血浆中不含有蛋白酶,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

(3)×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平衡。

(4)× 剧烈运动所产生的乳酸经过缓冲物质作用,不至于使血浆pH变为弱酸性。

(5)√ 

(6)× 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7)√ 

(8)×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2.思考回答 规范表述

营养不良会引起组织水肿,请解释原因。

【提示】 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组织液渗透的水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通能力——考向对点专练·

考向 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

(2018·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质检)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的CO2不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

B.内环境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只受血糖浓度的调节

C.兴奋的正常传导和传递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

D.ATP的合成与水解均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C [内环境中的CO2可作为信号分子刺激呼吸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而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内环境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除受血糖浓度的直接调节外,还受来自下丘脑传来的兴奋的调节,B错误;兴奋的正常传导需要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等,这需要依赖内环境中这两种物质成分的稳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等物质参与,这同样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由于内环境中缺乏ATP的合成与水解的酶,所以一般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ATP的水解和合成,D错误。

]

[易错警示]“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2 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60页)

■通知识——核心要点填充·

1.理清下丘脑与“三大调节”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下丘脑在3种调节实例中的四大功能

(1)感受:

如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

(2)传导:

如下丘脑可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3)分泌:

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

(4)调节:

如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3.血糖调节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现总结如下

(1)影响胰岛素分泌因素

(2)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因素

[判断与表述]

1.思考辨析 清除误区

(1)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变化可以刺激相关细胞或下丘脑中的相关部位,所以葡萄糖也可以是信息分子。

(  )

(2)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  )

(3)人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

这一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身体的皮肤中,效应器为骨骼肌,而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  )

(4)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还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内的水盐平衡。

(  )

(5)饥饿条件下肝脏细胞中糖原的合成速率加快。

(  )

(6)损伤健康小鼠的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等。

(  )

(7)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  )

(8)在寒冷环境中,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防止在寒冷环境中体温降低。

(  )

【提示】

(1)√

(2)× 哺乳动物脱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最终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 骨骼肌战栗这一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应为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和垂体。

(4)√ 

(5)× 饥饿条件下肝脏细胞中糖原的分解速率会加快,使得血糖维持相对稳定。

(6)× 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中枢为下丘脑。

(7)√ 

(8)× 无论是在炎热环境中还是寒冷环境中,只要不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基本保持平衡,否则体温会发生变化。

2.思考回答 规范表述

胰岛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

【提示】 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血糖降低又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通能力——考向对点专练·

考向1 以图示或简答形式考查血糖调节

1.(2016·全国卷Ⅲ)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

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量相对减少,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增加;在进食后则相反。

(2)由题中信息可知,人在饥饿时,缺少糖类等能源物质,这时脂肪分解提供能量,脂肪会先分解成脂肪酸,脂肪酸再分解,此过程中会产生酮体,酮体的酸性较强,因此血浆中酮体增多时,会破坏血浆的酸碱平衡。

注射葡萄糖溶液后,葡萄糖分解提供能量,脂肪的分解减少,血浆中酮体的浓度不会持续升高,可避免内环境的pH下降。

答案:

(1)高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

(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2018·潍坊市高三期末)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论述:

“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古籍论述中可看出,________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发现这类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比正常人偏高,但肝脏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率不高。

从肝细胞结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有人发现野菜马齿苋对某些糖尿病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科研人员为探究其机理,用小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得到了如下结果:

组别

处理方式

实验开始时血糖浓度(mmol/L)

七天后血糖浓度(mmol/L)

7天后胰岛素浓度(uIU/mL)

正常组

不处理

8.80

8.87

34.19

患病组1

不处理

16.41

20.11

22.98

患病组2

马齿苋低剂量

17.00

19.26

26.98

患病组3

马齿苋中剂量

16.79

18.87

28.86

患病组4

马齿苋高剂量

17.25

18.40

33.18

请分析回答:

①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组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实验结果看疗效比较好的处理组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马齿苋治疗

(1)题所述类型的糖尿病,从发病机理看效果________(填“好”或“不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可推知数食高糖高脂食物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若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比正常人偏高,而胰岛素作用的肝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率不高,说明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减少,最终导致患者体内血糖较高。

(2)①表中的正常组和患病组1没有用马齿苋处理,即这两组为对照组。

用马齿苋处理后,患病组4的患者与患病组1相比,7天后其血糖浓度较低,而胰岛素相对较高,疗效较好。

(1)题所述类型的糖尿病的病因是部分胰岛素受体被破坏,而表中对应的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因此利用马齿苋治疗

(1)题所述类型的糖尿病,从发病机理看效果不好。

答案:

(1)高糖高脂 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减少(或部分胰岛素受体被破坏或部分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 

(2)①正常组、患病组1 患病组4 ②不好 实验能证明马齿苋对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尿病有疗效,而

(1)题类型的糖尿病不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类题通法]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几个答题要点

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应表述为:

促进组织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切忌笼统的表述为降血糖,降血糖只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

同理,牢记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为: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掌握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

3.作答有关升血糖的问题时,应明确肌糖原只为骨骼肌提供能量物质,不补充血糖。

即答题时不能出现“肌糖原分解”的错误表述。

4.糖尿病患者未必缺乏胰岛素,缺乏胰岛素(胰岛B细胞受损)可导致糖尿病(此为Ⅰ型糖尿病),但倘若缺乏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与受体不能正常结合,也会导致血糖过高呈现糖尿病(此为Ⅱ型糖尿病)。

考向2 考查水盐调节

(2016·全国卷Ⅲ)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通过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故A项正确。

肾小管通过被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故B项错误。

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故C项正确。

饮水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增加尿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故D项正确。

]

 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B [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A、C项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D项错误。

]

[归纳总结]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2个核心点

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为:

(1)神经调节途径: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2)神经—体液调节途径: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

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考向3 考查体温调节

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

研究工作者以长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含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表。

组别

环境温度

实验结果

BAT含量(g/100g体重)

BAT细胞中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总量(mg)

下丘脑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pg/mg)

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ng/mL)

24℃

0.33

3.5

86.73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