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283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docx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知识主干·一网打尽]

[教材漏点·一遍修复]

1.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

请根据空调病的成因分析,加深我们对人体稳态调节能力的认识。

漏点来源:

教材必修3P9“与社会的联系”

提示: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共同的“语言”是什么?

有怎样的意义?

漏点来源:

教材必修3P11“科学史话”

提示:

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有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

这三大调节系统互相联系,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3.说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漏点来源:

教材必修3P26“模型建构”

提示: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4.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所有传染病吗?

为什么?

漏点来源:

教材必修3P38“侧栏问题”

提示:

不能,因为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会发生变异,有些传染病的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或者是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这些疾病的疫苗。

[错点混点·一扫而过]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决定于Na+与Cl-。

(×)

2.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

3.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

4.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变化可以刺激相关细胞或下丘脑中的相关部位,所以葡萄糖也可以是信息分子。

(√)

5.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

6.溶菌酶杀菌一定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第二道防线。

(×)

7.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

8.淋巴因子不仅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可以和抗体一样将抗原清除。

(×)

9.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

10.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

考点一 内环境稳态

[核心整合]

1.内环境的两个重要判断

(1)“三看法”判断是否是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的成分;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内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根据单、双箭头判断体液组成的方法(如图)

①只有单向箭头进出的为淋巴(丁)。

②指向淋巴的为组织液(乙)。

③淋巴指向的为血浆(丙)。

④与组织液双向交换的为细胞内液(甲)。

2.图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命题通关]

命题点1 以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依托考查生命观念

1.(山东模考)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

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

A.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

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C.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

D.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解析:

选A。

组织间隙属于内环境,A正确;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肠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泪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2.(2021·湖北高三其他模拟)液体疗法是指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常用5%葡萄糖溶液(血浆等渗溶液)、10%葡萄糖溶液、5%NaHCO3溶液等进行输液治疗。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射5%葡萄糖溶液后,若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导致患者的渗透压升高

B.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时,使用10%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

C.治疗酸中毒时,5%NaHCO3溶液能直接起到改善患者血浆pH作用

D.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

解析:

选A。

5%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故静脉注射一定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不会导致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如果被大量消耗,则渗透压会降低,A错误;10%葡萄糖溶液含有的葡萄糖多,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后,氧化分解能释放出能量,故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时,使用10%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B正确;5%NaHCO3溶液为pH缓冲液,可以调节血浆pH,故治疗酸中毒时,5%NaHCO3溶液能直接起到改善患者血浆pH的作用,C正确;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可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故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D正确。

命题点2 以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依托考查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

3.(2020·衡水二模)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

B.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达到全身各部位

C.理想的给药剂量应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之间

D.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

解析:

选A。

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注射药物会影响稳态,A错误;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的药效更快,B正确;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C正确;注射药物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D正确。

4.(2020·济南一模)正常人的血浆通常维持在pH为7.35~7.45,与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过酸、过碱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代谢,主要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在血浆中缓冲物质反应的过程不属于细胞代谢

B.血浆中过多CO2刺激呼吸中枢进而被排出属于反射

C.体内多余HCO

通过肾脏以主动运输方式排出体外

D.血浆pH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要合理饮食

解析:

选C。

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在血浆中缓冲物质反应发生在内环境中,故此过程不属于细胞代谢,A正确;血浆中过多CO2刺激呼吸中枢进而被排出属于反射,B正确;体内多余的HCO

是顺浓度梯度借助载体跨膜运输,故多余HCO

通过肾脏以协助扩散方式排出体外,C错误;血浆pH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要合理饮食,D正确。

考点二 血糖、体温与水盐调节

[核心整合]

1.理清以下丘脑为中枢的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过程

(1)图示:

(2)分析:

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

a.四个功能:

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2.图解血糖调节的过程

3.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

(1)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

其实,无论是在寒冷环境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

(2)误以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3)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

(4)误以为渴感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

渴感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

[命题通关]

命题点1 以血糖调节为依托考查理解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

1.(2021·河北卷,T10)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

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解析:

选C。

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通过①②③三条途径使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故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A正确;途径②中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途径③中迷走神经作用于相应内分泌细胞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途径①中血糖浓度过高时,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途径③中血糖浓度过高时,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效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2.人体内存在由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糖异生途径,据报道,科学家已发现了参与糖异生的一种关键性酶——PEPCKI,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中PEPCKI浓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②PEPCKI基因在细胞内的活跃表达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 ③抑制PEPCKI乙酰化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提供可能 ④血糖浓度过高会抑制糖异生途径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C。

PEPCKI是参与糖异生的一种关键性酶,细胞中PEPCKI浓度过高会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①错误;胰高血糖素能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而PEPCKI能使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所以PEPCKI基因在细胞内的活跃表达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②正确;加快PEPCKI乙酰化可促进PEPCKI的水解,使糖异生途径受阻,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可能,③错误;血糖浓度升高后通过促进PEPCKI乙酰化从而抑制糖异生作用,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④正确。

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命题点2 以血糖调节为依托考查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

3.(2020·全国卷Ⅰ,T31)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

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

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__________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__________,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__________。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解析:

(1)通过甲、乙两组对照可知,药物W能使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可以推测药物W破坏了大鼠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分泌的胰岛素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肾小管液的渗透压会比正常时的高,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降低,导致尿量增加。

(3)药物W导致甲组大鼠胰岛素含量降低,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从而使体重下降。

(4)由于该实验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有糖尿病的动物,因此可利用该种动物作为实验材料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答案:

(1)胰岛B 

(2)高 增加 (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思维升华] 探究动物激素功能的实验思路与注意事项

(1)探究思路

(2)注意事项

①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

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动物平均分组,每组要有数量相等的多只动物。

②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单一变量。

③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添加蒸馏水。

④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易被消化酶水解,因此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采用饲喂法;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饲喂,也可以注射。

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如摘除某种内分泌腺(如公鸡的睾丸),一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睾酮),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

⑥对于幼小的动物一般不用摘除法或注射法,例如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就应该采用饲喂法。

命题点3 以体温和水盐调节为依托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4.(2020·烟台一模)如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

B.曲线A表示散热量,曲线B表示产热量

C.a~b是因为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

D.T2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

解析:

选B。

由曲线情况可知,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时产热和散热量都增加,所以T2<T1,A正确;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短时间内曲线B上升比曲线A迅速,曲线A表示产热量,曲线B表示散热量,B错误;由图示可知,a~b是因为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所致,C正确;由图示可以看出,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D正确。

5.(2020·山东泰安二模)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控制脑部神经元X激活的小鼠模型,以考察X神经元对体内水分平衡的作用。

当用特定光束照射X神经元时,小鼠的舔水次数明显增加。

为进一步探究光刺激下小鼠的舔水行为是否和口渴程度有关,设计了如下表实验,测定在“光刺激”和“测量前48h限水”情况下三组小鼠15min内的舔水次数,结果为:

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Ⅰ

实验组Ⅱ

测量前48h限水

光刺激

注:

“-”表示不处理,“+”表示处理

A.神经元X应位于下丘脑,上述过程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B.光刺激神经元X一段时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可能减少

C.实验组Ⅱ小鼠的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有关

D.光刺激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过度饮水行为可能与口渴程度无关

解析:

选A。

调节尿量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器官是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故神经元X应位于下丘脑,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特定光束刺激神经元X一段时间后,小鼠舔水次数明显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使抗利尿激素减少,B正确;实验组Ⅱ测量前48h限水,舔水次数高于对照组,说明测量前限水的小鼠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有关,C正确;实验组Ⅰ测量前不限水,光刺激舔水次数高于测量前48h限水的实验组Ⅱ与对照组,说明光刺激诱导的小鼠过度饮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D正确。

6.(2021·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三模)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调的一种重要信号。

科学家研究表明当机体高热(38.5℃及以上)达到6h,就可以有效诱导热休克蛋白90(Hsp90)表达并发挥作用,从而促进T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和炎症部位。

一旦Hsp90被成功诱导,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Hsp90的表达也可以维持大约48h。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细胞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

B.细胞免疫中,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只能由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而成

C.高烧初期应立即使用退烧药,这样对免疫细胞迁移的影响不大

D.高烧时患者会感到冷,可通过加盖棉被或增添衣物来促进汗液分泌从而增加散热

解析:

选A。

科学家研究表明当机体高烧(38.5℃及以上)达到6h,就可以有效诱导热休克蛋白90(Hsp90)表达并发挥作用,从而促进T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和炎症部位,因此免疫细胞的迁移运动是机体发挥免疫防卫的关键环节,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A正确;在细胞免疫中,二次免疫时,首先是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此外,T细胞也会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高烧初期使用退烧药,会影响发热对免疫细胞黏附与迁移的促进作用,而高热6h后再使用退烧药降温,对免疫细胞迁移的影响不大,C错误;对于高烧患者,加盖棉被或增添衣物,会阻碍其散热,从而使病情更严重,D错误。

考点三 免疫调节

[核心整合]

1.关注“免疫”中的3个“三”

(1)免疫系统三类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三大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2.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过程

(1)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也几乎完全丧失。

(2)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3)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区分三类免疫失调症

[命题通关]

命题点1 以免疫调节为依托考查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

1.(2021·湖南卷,T6)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解析:

选D。

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等,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属于免疫器官,A正确;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由于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摘除法氏囊后,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会受到影响,C正确;注射IBDV灭活疫苗只能预防IBDV的感染,无法阻止已感染IBDV发病后的雏鸡的法氏囊萎缩,D错误。

2.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

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

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抗毒素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解析:

选B。

外毒素属于抗原,能使患者产生抗毒素(抗体),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抗毒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蛋白,B错误;抗毒素在免疫学上称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正确。

[思维升华] “三看法”区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命题点2 关注与免疫有关的疾病与健康

3.如图为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

当该致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

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效应

B.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C.哮喘发生过程中既有浆细胞参与又有效应T细胞参与

D.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解析:

选A。

由题图可知,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效应,A正确;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现象,B错误;哮喘发生过程中既需要浆细胞产生抗体,又需要T细胞的识别与呈递,C错误;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D错误。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是人体内一种参与血压调节的蛋白,在肺、心脏、肾脏和肠道细胞中广泛存在。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囊膜的刺突糖蛋白可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然后入侵人体细胞。

以下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新型冠状病毒

B.新型冠状病毒不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

C.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导致患者患自身免疫疾病

D.康复的患者体内会有相应的记忆T、B细胞

解析:

选D。

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新型冠状病毒,A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人体的细胞内增殖,而抗体不能识别细胞内的抗原,所以新型冠状病毒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B错误;由题意不能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导致患者患自身免疫疾病,C错误;由于患者体内发生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以康复的患者体内会有相应的记忆T、B细胞,D正确。

5.(2021·湖北襄阳四中高三其他模拟)为了预防新冠病毒,科学家们不仅研发了新冠疫苗(灭活病毒疫苗),还在努力研发“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一种有抗病毒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凭借特异性强和亲和力高的特点,中和抗体能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灭活病毒疫苗相比,中和抗体的优势是起效快、安全性高,更适用于老人和小孩

B.中和抗体既能预防、又能用于治疗新冠肺炎,但预防原理和灭活病毒疫苗不同

C.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

D.注射中和抗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病毒的作用

解析:

选D。

根据题意,中和抗体能直接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效更快,更适用于老人和小孩,A正确;根据题意,中和抗体预防新冠肺炎的原理是中和抗体通过抢先与病毒的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到预防作用,而传统疫苗相当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二者原理不同,B正确;中和抗体与病毒(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C正确;新冠疫苗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注射中和抗体是直接与新冠病毒S蛋白结合,阻断其与宿主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D错误。

命题点3 以免疫调节为依托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6.为研究影响抗体分泌的因素,用取自同一个体的细胞,完成了以下实验(“+”表示有,“-”表示无)。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操作及结果      

1

2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