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5884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6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docx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高考生物专题辅导: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确认最新考纲五年考情

(1)人体的稳态与血糖、体温、水盐调节[五年10考]

(2)免疫调节[五年4考]

1.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  )

2.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  )

3.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  )

4.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  )

5.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  )

6.抗体、血浆蛋白、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  )

7.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  )

8.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

(  )

9.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病原体属于细胞内寄生菌,这些病原体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

(  )

10.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考点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017·全国Ⅲ,T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 A、D错: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静脉注射后,血浆渗透压不会变化。

B错,C对:

注射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后,机体的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 C

2.(2014·全国Ⅰ,T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内环境指的是组成细胞外液的血浆、淋巴、组织液,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D项错误。

【答案】 D

3.(2019·全国Ⅲ卷)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解析】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 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故选D。

【答案】 D

4.(2015·全国Ⅰ,T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换,由此可推知输入的液体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A叙述正确。

若该浓度是兔的等渗溶液,则输入溶液后,细胞内外液扔保持动态平衡,且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时不会平均分配,B叙述错误。

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D叙述错误。

【答案】 A

5.(2017·全国Ⅰ,T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

【解析】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不变,进而使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而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2014·全国Ⅰ,T3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__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___________。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尿量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肺部,通过呼吸系统排出到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会造成pH下降。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

(3)细胞内液与细胞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变化。

【答案】 

(1)呼吸 下降 

(2)降低 增加 (3)会

1.据箭头方向快速确认体液组分

2.判定内环境成分的“三看”技巧

(1)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中的成分)。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靶向一 借助内环境稳定考查理解能力

1.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是由血浆蛋白浓度决定的

B.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

C.内环境中的组织液和淋巴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A错误;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存在于其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如CO2、尿素、神经递质等,B正确;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而淋巴不能转化成组织液,C错误;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D错误。

【答案】 B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环境因素的稳定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只涉及体液调节

C.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

D.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只能在消化道中进行,不能在内环境或细胞内进行

【解析】 外界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在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下,人体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有激素调节,也会有涉及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的神经调节,B错误;外界温度的变化会导致人体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发生变化,C正确;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可以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答案】 C

靶向二 借助内环境稳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

(2)B体液经过循环汇入C中,B、C成分的最主要差别是C中___________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_____、HPO

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解析】 

(1)图中A、B、C、D分别表示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B体液经过循环汇入C中,B、C成分的最主要差别是C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

、HPO

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 

(1)D 

(2)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无机盐、蛋白质 HCO

 (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

考点二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判断正误)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

【答案】 √

2.(2016·全国Ⅲ,T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通过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故A项正确。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故B项错误。

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故C项正确。

饮水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增加尿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故D项正确。

【答案】 B

3.(2017·全国Ⅲ,T31)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

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

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当给饥饿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血糖低于正常水平,能量供应不足,会出现迟钝、嗜睡等症状。

(2)为尽快缓解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应想办法提高小鼠的血糖水平,由题干叙述可知C组小鼠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

(3)C组注射胰高血糖素,其缓解机理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注射葡萄糖,其缓解机理是葡萄糖能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答案】 

(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

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4.(2018·全国新课标Ⅰ卷,31)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

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解析】 

(1)b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2)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

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5.(2013·全国Ⅰ,T30)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

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脂肪细胞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

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血糖调节机制作答。

(1)胰岛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其运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由题意可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需要载体协助,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2)胰岛素是体内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则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使血糖浓度降低。

(3)据题意可知,胰岛素能使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之一。

(4)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机体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当降到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答案】 

(1)胞吐 协助扩散 

(2)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是

(4)先升高,后降低

6.(2016·全国Ⅲ,T30)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

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增加;在进食后则相反。

(2)由题中信息可知,人在饥饿时,缺少糖类等能源物质,这时脂肪分解提供能量,脂肪会先分解成脂肪酸,脂肪酸再分解,此过程中会产生酮体,酮体的酸性较强,因此血浆中酮体增多时,会破坏血浆的酸碱平衡。

注射葡萄糖溶液后,葡萄糖分解提供能量,脂肪的分解减少,血浆中酮体的浓度不会持续升高,可避免内环境的pH下降。

【答案】 

(1)高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

(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7.(2017·全国Ⅱ,T30)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

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解析】 

(1)41℃环境对于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来说为炎热环境,在炎热环境中,哺乳动物的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之一是增强心脏活动,故其增加时可使实验动物出现焦虑不安等行为。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41℃和室温),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即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即寒冷环境)中,则在寒冷环境中哺乳动物机体作出的反应是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等。

【答案】 

(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下丘脑与“三大调节”之间的关系

(1)与血糖调节的关系

下丘脑与血糖平衡调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能通过有关神经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2)与体温调节的关系

下丘脑与体温平衡调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有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有关神经调节产热和散热;

②寒冷时,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与水盐调节的关系

下丘脑与水盐平衡调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具有渗透压感受器;

②能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③合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易错警示】

(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但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不仅有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

(2)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是肝糖原,肌糖原不会直接分解形成葡萄糖。

(3)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4)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

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5)抗利尿激素释放的部位是垂体后叶。

(6)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靶向一 借助血糖、水盐、体温调节考查理解能力

1.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糖的消耗使血糖含量明显降低

B.大量出汗使体温明显降低

C.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解析】 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降低,但是通过血糖浓度的调节,其浓度不可能降到很低,A错误;出汗散失大量热量,由于存在体温调节机制,所以体温不会明显下降,B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是由钠离子维持,细胞内渗透压主要是由钾离子维持,所以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正确;乳酸为酸性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血浆pH仍为弱碱性,D错误。

【答案】 C

2.如图表示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和氨基酸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后摄食葡萄糖更有利于恢复体能

B.大量合成糖原的时间是运动摄食后150分钟左右

C.运动摄食后50~100分钟,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减少

D.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变化不太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氨基酸不易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血糖浓度较低,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更明显,因此摄食更多葡萄糖更有利于恢复体能,A项正确;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补充的葡萄糖浓度下降最快是在100到150分钟之间,此时大量合成糖原,B项错误;运动摄食后50~100分钟,血糖浓度较高,则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分泌胰高血糖素相对减少,进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胰岛素的分泌量多少受血糖浓度变化的影响,因为氨基酸不易转化为葡萄糖,所以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变化不太明显,D项正确。

【答案】 B

3.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

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的影响。

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