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知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7103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知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微知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微知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微知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微知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知录.docx

《微知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知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知录.docx

微知录

微知录

 

2012年布谷鸟来了

 

小学语文教辅资料(试用)

目录

一、拼音·························································3

二、音序·························································3

三、四声后面的轻声读法···········································3

四、三个“de”的用法·············································3

五、朗读·························································3

六、如何归纳主要内容·············································4

七、如何归纳主题思想·············································4

八、扩句、缩句···················································5

九、关联词语·····················································5

十、中心句·······················································6

十一、过渡句的作用·················································6

十二、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6

十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8

十四、改写句子,使意思不变·········································8

十五、常见句式·····················································9

十六、病句的病因··················································10

十七、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11

十八、习作(附有怎样才能把内容写具体)·····························11

十九、叙述顺序····················································12

二十、表达顺序····················································13

二十一、表达方式····················································13

二十二、描写的分类··················································13

二十三、说明的方法··················································14

二十四、前后照应的作用··············································14

二十五、常见的结尾方法··············································15

二十六、文章的线索··················································15

二十七、几种标点符号的作用(附有“引用的三种形式”)··················15

二十八、怎样判断句子(加标点)·······································15

二十九、成语························································16

三十、名言警句····················································17

三十一、歇后语······················································19

三十二、俗语························································19

三十三、谚语························································20

三十四、寓言························································20

三十五、朝代、作者、诗词············································20

三十六、以物代时····················································21

附录、(我国的四大名著及作者、精神粮食)····························22

自主录、(缩句的根据、比喻的分类、语文预习要做些什么、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轻声词语、语气词“啊”的变音)···································23

杂货、(朗读级别记载、单元试题的处理、教学工作守则)················27

一、拼音。

(我能背诵、默写。

)(先依序认读,后乱序认读。

每期检查一次,直到过关为止。

①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声母)(声音轻短。

②aoeiuü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韵母)(声音重长。

3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整体认读)(不用拼,直接读。

附:

乱序拼音

①→←③

②qüyingouzhiup④

↓guüeeryuanceng↓

heyuezongeno

intyuwünmang

lzhiaseijchi

uiaoyshyinfi

kanrshichrizi

↑ciaisiyinwux↑

⑥dyeuningieyunb⑧

⑤→←⑦

(检查时,任意选择一个番号,从番号处读起,向箭头读去,其他行照此进行。

记住:

小ü碰到j、q、x、y,头上两点就挖去,所以,在音节中j、q、x、y后面的“u”不是u,而是“ü”。

[声调标在谁的头上呢?

依次给a、o、e、i、u、ü(若i、u并列就标在后)。

]

(拼音是识字的拄路棍,必须牢牢掌握!

二、音序。

(音序就是汉字音节中第一个字母的大写)。

(可歌唱记忆。

我能默写。

ABCDEFGHIJKLMN

abcdefghijklmn

OPQRSTUVWXYZ

Opqrstuvwxyz

三、四声后面的轻声读法:

轻声字的音比前一个字音末略低,并轻短。

例如:

(可横读、竖读练习。

)(自主录里有轻声词语。

()接了青的挑着桌子妈妈姑娘消息知识东西结实先生飞得高

()截了白的拿着瓶子爷爷时候和尚核桃学生玫瑰糊涂瞄得准

()解了紫的走着椅子姐姐马虎晚上喇叭稳当买卖怎么打得好

()借了绿的看着凳子妹妹木头去吧骆驼嫁妆钥匙在乎跳得远

四、三个“de”的用法。

动作前面提土“地”,动作后面双人“得”,其他地方白字“的”。

如:

专心地听打扫得干净我的书是的有的好的

五、朗读。

(朗读要分清声音的“轻重”和“缓急”,这样读起来语感才强。

(一)读正确【不读错字、漏字、添字、破句(如:

①“从春风小学到我们编辑部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

”正确的自然停顿应是:

“从春风小学到我们编辑部/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

”②“······淹死过/往的行人。

”正确的自然停顿应是:

“······淹死/过往的行人。

”),读准轻声字】。

(二)读流利(不唱读,不读得结结巴巴,不回读——回读就是读了的又倒回去再读。

)。

(三)读出感情(就是要绘声绘色地读,即用生动逼真的声音读——达到将静止的文章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的目的)。

注意:

停顿时间的长短要合适,一般情况下这样做:

停顿位置停顿时间长短(用手指快敲下数帮助记时长短)

①自然停顿

(1)

②、(1、2)

③,;:

(1、2、3)

④。

(1、2、3、4)

⑤自然段之间(1、2、3、4、5)

⑥题目与文章之间(1、2、3、4、5、6)

【自然停顿的位置要合适,否则会把句子读破。

如:

(1)我们的伟大祖国/正日新月异地/快速向前发展,已经赶上了/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

(2)报纸和电视/每天公布的/“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氮氧化物/就是指的/汽车尾气。

(《会“呼吸”的公路》)】

【朗读停顿练习。

(在达到读得流利的水平时才训练。

可爱的/

(1)大熊猫(1、2、3、4、5、6)

······

性情温和的大熊猫/

(1)与它的邻居/

(1)小熊猫、(1、2)金丝猴、(1、2)青鹿等/

(1)都能和睦相处,(1、2、3)但/

(1)有时侯/

(1)它又很淘气。

(1、2、3、4)它/

(1)趁人们/

(1)不在家的时候,(1、2、3)闯进去/

(1)偷吃食物,(1、2、3)还把勺子/

(1)扔得远远的,(1、2、3)把锅/

(1)挂在树枝上。

(1、2、3、4)大熊猫/

(1)平时看起来/

(1)稳重好静,(1、2、3)似乎/

(1)有些迟钝,(1、2、3)但/

(1)当敌人/

(1)来侵犯时,(1、2、3)它/

(1)却能/

(1)灵活敏捷地/

(1)攀登上树,(1、2、3)迅速逃跑。

(1、2、3、4、5)

大熊猫/

(1)以它那/

(1)逗人喜爱的/

(1)形象、(1、2)迟缓有趣的/

(1)动作、(1、2)温和稳重的/

(1)性情/

(1)受到了/

(1)世界各国人民的/

(1)喜爱。

(1、2、3、4)我国/

(1)把大熊猫/

(1)作为国礼,(1、2、3)赠送给/

(1)一些友好国家,(1、2、3)人们/

(1)都亲切地称它是/

(1)“和平友好的/

(1)使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音:

xiàn。

义:

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文章,我们必须学会“放电影”——一边阅读文章描述的内容,一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杂货”里有“朗读级别记载”。

(重:

请,再请,还要请,大家必须坚持每天早晨在家里朗读课文20——30分钟!

六、如何归纳主要内容。

1、分段,归纳段意。

2、再把各段意思用通顺的语言合并起来。

(注意:

以上两项都要做到言简意明。

七、如何归纳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写作意图)。

如:

本文通过······的叙述(描写、介绍······),赞扬(歌颂、抒发、表现、表达、说明、告诉、揭露、控诉······)了······

八、扩句、缩句。

1、扩句。

在简单句子的合适位置增添恰当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如:

许玉玲读课文。

星期天早晨,学习刻苦的许玉玲在家里认真地读昨天新学的课文。

2、缩句。

找出句中的主干【“谁(什么)——干——什么”或者“谁(什么)——怎么样”】组成一个很简单的句子。

【或者这么做:

“的”和“地”前面的词语,“得”后面的词语,多数都是修饰成分,缩句时连同“de”字一起去掉。

(如果可有“de”而无“de”处,可试试添加“de”。

)】(“自主录”里有“缩句的根据”。

如:

(1)在烈日炎炎的中午,爷爷给庄稼拔刚长出来的杂草。

爷爷拔杂草。

(谁——干——什么)

(2)同学之间,大的应该时刻关心小的。

大的关心小的。

(谁——干——什么)

(3)快乐的小鸟在广阔的田野上捉它最爱吃的虫子。

小鸟捉虫子。

(什么——干——什么)

(4)可爱的小明躺在无比温暖的床上。

小明躺在床上。

(谁——怎么样)

(5)西瓜是许多小孩最爱吃的水果。

西瓜是水果。

(什么——怎么样)

(6)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什么——怎么样)

(7)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现代新型的高速行驶的列车。

这是列车。

(什么——怎么样)

(8)火车跑得比什么车都快。

火车跑。

(什么——怎么样)

(9)我们伟大的祖国特别美丽。

祖国美丽。

(什么——怎么样)

(10)小鸟的影子就在这绿叶中间隐约闪动。

影子闪动。

(什么——怎么样)

(11)我家门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门前有小河。

(什么——怎么样)

(12)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解放军战士打。

(谁——怎么样)

(“解放军”和“战士”是复指词组,都不能去掉。

【(13)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怎能不使我激动得流下眼泪?

这个消息使我激动。

(什么——怎么样)

(“这个”、“消息”是复指成分作主语,“使”是谓语,“我激动”是主谓词组作宾语。

)】

九、关联词语。

(我能用它们造句。

1、并列关系:

又……又……一面……一面……

那么……那么……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也(还)……

2、承接关系:

一……就……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于是(才、又、就、便、然后、接着、从而)……

3、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仅(不光、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连……也……

尚且……何况……······并且······

……甚至(而且、并且、何况、还、也、更)……

4、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任意选择)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唯一选择)

(取前舍后)(取后舍前)

如:

他宁可战死,也不投降。

他与其投降,不如战死。

是……还是……要么……要么……

或是……或是……宁肯……决不……

宁为……不为…………还是……

5、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却)……

固然……可是……

……可是(然而、只是、不过、就、却、而)……

6、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果倒装)

如:

他因为生病,所以吃药。

他之所以吃药,是因为生病。

由于……因此(因而、所以)……既然……就(那么)……

……所以(因此、因而、可见)……······因为······

7、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就算、哪怕)……也……

假如(假使、倘若、要是、要不是)……就(那么、那、那就、便)……

8、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都(也)……除非……才(不)……

不管(任凭)……也(都、总)……

十、中心句。

中心句,它用概括的语言引起下文或者总结上文。

引起下文的中心句叫总起句(它和下文内容的表达顺序是“总分”),总结上文的中心句叫总结句(它和上文内容的表达顺序是“分总”)。

(如:

《乐山大佛》中的“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就是总起句。

十一、过渡句的作用。

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或总结上文),使文章显得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如:

《乐山大佛》中的“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意思是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它像一块双面胶,将上、下文紧紧地粘在一起。

十二、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使语言更具体、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比喻。

(把甲比作乙。

它的作用是使事物生动具体,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如:

(1)太阳像火球。

(2)圆月如玉盘。

(3)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

(4)鼻子好似一所坟。

(5)青山和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6)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7)拼音是识字的拄路棍,必须牢牢掌握!

(8)夜空挂着无数的“明灯”。

【注意:

有的句子中虽然含了“像”、“好像”等词语,但是它不一定是比喻句:

(1)表比较。

如:

a、小花好像没有小兰高。

b、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我们。

(2)表估量、猜度。

如:

a、他好像只能穿这么大的衣服。

b、我跟她说话,她不答应,像没听懂我的话一样。

(3)表列举。

如:

本次考试许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黄芷云、吴林红等等。

(4)表想象。

如:

闭了眼,树上好像已经结满了果子。

(“自主录”里有“比喻的分类”。

(记住:

同类事物不能打比方。

如:

左手像右手。

不相似的事物不能打比方。

如:

钢笔像榔头。

2、拟人。

(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它的作用是使文章更生动,易理解。

如:

(1)闹钟请我早早起床。

(2)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比拟包括拟人、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

3、夸张。

(言过其实。

它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引起读者想象。

如:

(1)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夸大)

(2)他们一家八口人,住在巴掌大的房子里,太挤了。

(夸小)】

4、排比。

(内容相关,结构相似,三句以上。

它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如:

狂风来了,灰尘飞上了天,稻穗翻起了浪,树木弯下了腰,房盖揭开了窗。

5、设问。

(自问自答。

它的作用是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如:

你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吗?

在那陡峭的石壁上。

6、反问。

(用疑问的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

答案就在问句中。

它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气势和说服力。

如:

(1)卡特看牛顿发愣了,笑着说:

“讲不出道理来,光会做有什么稀罕?

(2)难道你做不到吗?

7、对偶。

(又叫“对联”或“对子”。

它的作用是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便于记咏。

如: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3)冉冉白云夜半高遮千里月

澄澄碧水宵中寒映一天星

(4)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7)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丰收(上联)(贴右边)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捷报(下联)(贴左边)

(对偶句)①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借代。

(用借体代本体。

它的作用是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如:

(1)钩鼻子是洋人。

(用部分代整体)

(2)红领巾扶着老奶奶走。

(以特征代本体)

(3)红旗之处乌云散。

(以特征代本体)】

【注意:

一句话里是否含有多种修辞手法。

如:

(1)枝头上唱歌的小鸟,是一个小歌手。

(拟人、比喻)

(2)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着。

(拟人、比喻、排比)

(3)太阳公公使劲地爬上山坡,是那么大,那么圆,那么红,像一个大火球。

(拟人、排比、比喻)】

十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1、褒义词。

带有赞扬、喜爱、尊敬等肯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褒义词。

如:

英雄、崇高、聪明、伟大、奋不顾身、大义凛然等。

2、贬义词。

带有贬斥、憎恨、轻蔑、厌恶等否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贬义词。

如:

丑恶、剥削、虚伪、勾当、逞强、目中无人等。

(3、中性词。

介于褒义和贬义之间,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样的词语叫中性词。

如:

奔驰、竞争、发动、结果、调遣、耗费、报仇、假扮、化解、蝴蝶等。

十四、改写句子,使意思不变。

1、把陈述句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你会三种句式互换吗?

改法:

陈述句:

谁(什么)······干······什么

“把”字句:

谁(什么)把······什么······干

“被”字句:

什么被······谁(什么)······干

如:

(1)能干的周春宏认真地做完了所有的家务活。

谁干什么

能干的周春宏把所有的家务活认真地做完了。

所有的家务活被能干的周春宏认真地做完了。

(2)小明家的小花猫很快地偷吃了爷爷买回的小鱼。

(什么)干什么

小明家的小花猫把爷爷买回的小鱼很快地偷吃了。

爷爷买回的小鱼被小明家的小花猫很快地偷吃了。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改法:

(1)去掉表反问的语气词;

(2)改肯定为否定(或改否定为肯定);(3)改“?

”为“。

”。

(你知道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做法了吧。

如:

难道你不知道这件事情吗?

你知道这件事情。

3、肯定句子与双重否定句的转换。

(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如:

(1)他一定要去上学。

(2)所有的人都举了手。

他不能不去上学。

无一个人没举手。

(3)你非跟我说不可。

(4)千万莫说你不来。

你必须跟我说。

必须说你要来。

4、将引用句改为转述句(“转述”就是用自己的话转达别人说的话)。

改法:

(1)改变人称(或将代词改为称呼);

(2)改“:

”为“,”,去掉引号。

(我们把说话的人叫做“说者”,听话的人叫做“听者”,在听、说现场的旁人叫做“三者”,不在听、说现场的人叫做“他人”。

注意:

由于转述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转述的语言也有所不同。

如:

(1)游钧棚说:

“我借给你的这支笔不要了,送给你用。

游钧棚说,他借给我的那支笔不要了,送给我用。

(这是站在听者的角度来向他人转述的。

(注意:

但有的引用句不能站在三者的角度来向他人转述,例如上句,因为游钧棚所说的“你”我们不知道是谁,所以就无法站在三者的角度来转述。

(2)小鸟说:

“青蛙,请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①小鸟说,请我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吧!

(这是站在听者的角度来向他人转述的。

②小鸟对青蛙说,请他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是站在三者的角度来向他人转述的。

(3)老师说:

“同学们,上学不能迟到,要请家长早点做饭给你吃了上学。

①老师说,我们上学不能迟到,要请家长早点做饭给我吃了上学。

(这是站在听者的角度来向他人转述的。

②老师说,学生上学不能迟到,要请家长早点做饭给孩子吃了上学。

(这是站在三者的角度来向他人转述的。

(4)妈妈指着小花对王明说:

“如果你像她那样,把学习搞得很好,那么我就放心了。

①妈妈指着小花对我说,如果我像小花那样,把学习搞得很好,那么她就放心了。

(这是站在听者的角度来向他人转述的。

②小明的妈妈指着小花对王明说,如果王明像小花那样,把学习搞得很好,那么她就放心了。

(这是站在三者的角度来向他人转述的。

总之,虽然转述句的语言与原句发生了变化,但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