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991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LT

血和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增高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SLE等。

  血沉减慢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六)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温氏法:

  男0.40~0.50L/L(40~50vol%),平均0.45L/L;

  女0.37~0.48L/L(37~48vol%),平均0.40L/L。

  【临床意义】

  1.血细胞比容增高见于脱水病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尿常规

  

(一)尿量

  【参考值】1000~2000ml/24h(成人)

  【临床意义】

  1.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polyuria)。

见于内分泌疾病:

如糖尿病,尿崩症。

肾脏疾病:

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等。

  2.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而低于100ml/24h,称为无尿。

  肾前性少尿:

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

  肾性少尿:

见于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肾后性少尿:

由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二)尿液外观

  1.血尿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

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

  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3.胆红素尿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和脂肪尿

  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三)气味

  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有鼠臭味。

  (四)酸碱反应

  【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0

  【临床意义】

  

(1)尿pH降低:

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

  

(2)尿pH增高:

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液比重

  【参考值】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临床意义】

  

(1)尿比重增高:

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尿比重降低:

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六)化学检查

  1.尿蛋白

  定性尿蛋白±~+,定量约0.2~1.0g/24h;

  +~++常为1~2/24h;+++~++++常>3g/24h。

  【参考值】

  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铋)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及肾移植术后。

  (3)混合性蛋白尿:

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溢出性蛋白尿:

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

另较常见的是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

  (5)假性蛋白尿:

肾以下泌尿道疾病如:

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尿蛋白定性试验可阳性。

  2.尿糖

  【参考值】

  尿糖定性试验阴性,定量为0.56~5.0mmol/24h尿。

  【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糖尿:

  ①糖尿病最为常见。

  ②其他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均可出现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

  ③其他:

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糖尿等。

  (3)暂时性糖尿

  ①生理性糖尿

  ②应激性糖尿:

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

  (4)假性糖尿

  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等,可使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

  3.酮体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性酮尿:

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

对接受苯乙双胍(降糖灵)等双胍类药物治疗者,虽然出现酮尿,但血糖、尿糖正常。

  

(2)非糖尿病性酮尿:

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参考值】正常人尿胆红素定性阴性,定量≤2mg/L;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mg/L。

  【临床意义】

  

(1)尿胆红素增高见于:

①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

②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

③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

尿胆红素阴性见于溶血性黄疸。

  

(2)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

  (七)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定量检查0~5个/μl。

  【临床意义】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多形性红细胞<50%时,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

  【临床意义】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3.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

在尿中出现,常提示肾小管病变。

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

  

(2)移行上皮细胞:

正常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在输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时可出现。

大量出现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3)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见于尿道炎。

  4.管型

  

(1)透明管型:

正常人0~偶见/LP,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也可见到。

在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用利尿剂、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增多。

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有时透明管型内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又称透明细胞管型。

  

(2)颗粒管型:

①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②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3)细胞管型: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

②红细胞管型:

常与肾小球源性血尿同时存在。

③白细胞管型: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4)蜡样管型:

该类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

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粪常规

  

(一)一般性状

  1.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

  2.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4.脓性及脓血便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5.米泔样便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6.稀糊状或水样便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见于伪膜性肠炎。

  7.细条样便多见于直肠癌。

  8.气味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

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

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二)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一般<15/HP,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小吞噬细胞。

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

  当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和直肠癌时,粪便中可见到红细胞。

  (三)化学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24小时内出血量在3~5ml者仅表现为粪隐血试验阳性。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

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

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

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Ⅺ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

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痰液病原学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量呼吸道病变时痰量增多,突然增加并呈脓性见于肺脓肿或脓胸破入支气管腔。

  2.颜色

  

(1)红色或棕红色:

血性痰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是由于血红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梗死等。

  

(2)黄色或黄绿色:

黄痰见于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支气管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等。

绿脓杆菌或干酪性肺炎时痰呈黄绿色。

  (3)棕褐色:

见于阿米巴肺脓肿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淤血时。

  3.性状

  

(1)黏液性痰:

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早期肺炎等。

  

(2)浆液性痰:

见于肺水肿,肺淤血。

  (3)脓性痰:

将痰液静置,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和黏液,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细胞及坏死组织。

见于呼吸系统化脓性感染,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脓胸向肺组织溃破等。

  (4)血性痰:

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吸虫病等。

  4.气味有血腥气味,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道出血。

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痰液有恶臭。

  

(二)显微镜检查

  1.直接涂片检测

  

(1)白细胞:

正常痰内可见少量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或脓细胞)增多,见于呼吸道化脓性炎症或有混合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肺结核患者。

  

(2)红细胞:

脓性痰中可见少量红细胞,呼吸道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痰中可见多量红细胞。

  (3)上皮细胞:

正常情况下痰中可有少量来自口腔的鳞状上皮细胞或来自呼吸道的柱状上皮细胞。

在炎症或患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时大量增加。

  (4)肺泡巨噬细胞:

吞噬炭粒者称为炭末细胞,见于炭末沉着症及吸入大量烟尘者。

吞噬含铁血黄素者称含铁血黄素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见于心力衰竭引起的肺淤血、肺梗死及肺出血患者。

  (5)硫磺样颗粒:

见于放线菌病患者。

  2.染色涂片

  

(1)脱落细胞检测:

正常痰涂片以鳞状上皮细胞为主,若痰液确系肺部咳出,则多见纤毛柱状细胞和尘细胞。

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均可引起上皮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形态改变。

肺癌病人痰中可带有脱落的癌细胞,对肺癌有较大诊断价值。

  

(2)细菌学检测:

①涂片检查:

革兰染色,可用来检测细菌和真菌。

抗酸染色,用于检测结核杆菌感染。

荧光染色,用于检测真菌和支原体等。

②细菌培养。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

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

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1.5g/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

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

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

见于胸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

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

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4.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O)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O之内。

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

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0.20~0.45g/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

  ①脑神经系统病变:

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

  ②脑脊液循环障碍:

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

  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如Guill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2.5~4.5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见于:

  ①化脓性脑膜炎:

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显著减少或缺如。

  ②结核性脑膜炎。

  ③累及脑膜的肿瘤(如脑膜白血病)、结节病、梅毒性脑膜炎、风湿性脑膜炎、症状性低血糖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糖减少。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下丘脑损害、糖尿病等。

  3.氯化物测定

  【参考值】120~130mmol/L。

  【临床意义】

  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减少,化脓性脑膜炎耐脑脊液中氯化物可减少;非中枢系统疾病如大量呕吐、腹泻、脱水等造成血氯降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减少。

  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增高主要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呼吸性碱中毒等。

  4.酶学测定

  

(1)乳酸脱氢酶(LDH)

  【参考值】成人3~40U/L。

  【临床意义】

  ①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的LDH活性多增高。

  ②颅脑外伤因新鲜外伤的红细胞完整,脑脊液中LDH活性正常;脑血管疾病LDH活性多明显增高。

  ③脑肿瘤、脱髓鞘病的进展期脑脊液中LDH活性增高,缓解期下降。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参考值】5~20U/L。

  【临床意义】脑脊液中AST活性增高见于脑血管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肿瘤、脱髓鞘病、颅脑外伤等。

  (3)肌酸激酶(CK)测定

  【参考值】0.94±0.26U/L(比色法)。

  【临床意义】

  CK-BB增高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其次为结核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及肿瘤。

病毒性脑膜炎CK-BB正常或轻度增高。

  (4)其他:

溶菌酶(LZM)在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LZM活性多显著增高,可达正常的30倍。

腺苷脱氨酶(ADA)脑脊液中参考值范围为0~8U/L,结核性脑膜炎则明显增高,常用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显微镜检查

  【参考值】细胞计数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细胞增多见于: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①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②结核性脑膜炎细胞中度增加,但多不超过500×106/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本病的特征。

③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细胞数仅轻度增加,一般不超过10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数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

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可诊断为脑膜白血病。

  (3)脑寄生虫病:

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离心沉淀镜检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虫、旋毛虫的幼虫等。

  (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均匀血性脑脊液,除红细胞明显增加外,还可见各种白细胞,但仍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出血时间超过2~3天可发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

浆膜腔积液(胸水和腹水)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漏出液多为淡黄色,渗出液的颜色随病因而变化,如血性积液可为淡红色、红色或暗红色,见于恶性肿瘤、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和腹膜炎、风湿性及出血性疾病、外伤或内脏损伤等;淡黄色脓性见于化脓菌感染:

绿色可能系铜绿假单细胞菌感染;乳白色系胸导管或淋巴管阻塞引起的真性乳糜液。

  2.透明度

  漏出液多为清晰透明,渗出液呈不同程度混浊。

  3.比重

  漏出液比重多在1.018以下,渗出液比重多高于1.018

  4.凝固性

  漏出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少,一般不易凝固,渗出液往往自行凝固或有凝块出现。

  

(二)化学检查

  1.黏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2.蛋白定量试验

  漏出液蛋白总量常小于25g/L,而渗出液的蛋白总量常在30g/L以上。

  3.葡萄糖测定

  漏出液中葡萄糖含量与血糖相似,渗出液中葡萄糖常因细菌或细胞酶的分解而减少,如化脓性胸(腹)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积液中葡萄糖含量明显减少,甚至无糖。

30%~50%的结核性渗出液,10%~50%的癌性积液中葡萄糖含量可减少。

类风湿性浆膜腔积液糖含量常<3.33mmol/L,红斑狼疮积液糖基本正常。

  4.乳酸测定

  当乳酸含量10mmol/L以上时,高度提示为细菌感染。

风湿性、心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引起的积液中乳酸含量可见轻度增高。

  5.乳酸脱氢酶(LDH)

  化脓性胸膜炎LDH活性显著升高,可达正常血清的30倍。

癌性积液中度增高,结核性积液略高于正常。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漏出液白细胞数常<100×106/L,渗出液白细胞数常>500×106/L。

  2.细胞分类漏出液中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渗出液中各种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不同:

  ①中性粒细胞为主:

常见于化脓性积液及结核性积液的早期。

  ②淋巴细胞为主:

多见于慢性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肿瘤性以及结缔组织病引起的积液。

  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气胸、血胸、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所致的积液。

  3.脱落细胞检测在浆膜腔积液中检出恶性肿瘤细胞是诊断原发性或继发性癌肿的重要依据。

  漏出液和渗出液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

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浑浊

比重

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黏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25g/L

>30g/L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常<100×106/L

常>500×106/L

细胞分类

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

根据不同病因分包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性检测

阴性

可找到病原菌

积液/血清总蛋白

<0.5

>0.5

积液/血清LDH比值

<0.6

>0.6

LDH

<200IU

>200IU

肝功能检测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1.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2.血清蛋白电泳

  3.血清前清蛋白测定

  

(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测:

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三)胆红素代谢检测

  1.血清总胆红素(STB)测定

  2.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

  3.尿内胆红素测定

  4.尿中尿胆原测定

  (四)胆汁酸代谢检测

  (五)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

  1.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2.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