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960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docx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剖析比较

摘要

列宁和邓小平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总结实践经验分别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策,有力的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领导了俄国人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俄国生产力落后的局面,为后来俄国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足以显现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和发展,他的社会主义观决定了后来在俄国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也影响了俄国今后的发展。

不容否认,邓小平在对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深入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反映在他所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中。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显著成果,让我们感受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结合本国实践去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两者的社会主义观指导了他们此后在实践过程中所推行的政策。

这为国家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各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回顾历史,总结实践经验,认真去对比两者的社会主义观,从实践过程出发去研究他们各自的观点在人类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分析两者的社会主义观加之深入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主义,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

本文针对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之比较这一命题,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资本主义这一问题出发对两者的社会主义观进行了对比。

分析两位伟人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具体实践以此反映出他们社会主义观。

深入学习和研究列宁和邓小平这两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用资本主义问题的诠释,对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学习中对比两者关于社会主义观的异同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利用资本主义

一、列宁邓小平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比较研究

回顾中俄两国探索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我们发现任何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管理制度都趋于完全。

相比而言,社会主义国家尚且处于生产力落后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环境之下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会面临许多挑战。

面对周边强大的资本势力,列宁、邓小平所推行的政策体现了各自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果的态度,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因素发展社会主义。

而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去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因此,两国领导人虽在不同时期但都面临了求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列宁、邓小平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在此,我们从两者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为切入点,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分析比较两者的社会主义观,以及对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列宁的发展社会主义政策研究

列宁所处的时期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都面临了物质匮乏,经济落后,归根结底是当时俄国生产力水平落后。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将急于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却到有效地适应苏维埃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回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使社会主义建设更有成效。

1.1.1由“社会主义”公式解读列宁社会主义观

我们关于列宁在如何运用资本主义的观点上在不同时期都反映在了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上。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依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设想,把社会主义的特征归结为:

生产资料公有+按劳分配[1](p63)。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列宁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大纲中列了一个公式:

“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

”[2](P520)这个公式,更加形象、具体地反映了列宁对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标、道路和手段的构想,是一个建设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典公式。

1920年,列宁又根据新时代、新实践概括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新公式:

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3](P364)。

在列宁领导俄国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时期所提出的经典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采取吸收并加以利用的观点。

这样的观点无疑对于缓解国内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国民经济落后的状况具有革新性的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列宁对于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物质可以为我们吸收和利用。

无疑建设社会主义大厦,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和文化的基础,这一基础的直接来源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

列宁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在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力的国家,如果不能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那么想要建设社会主义就根本建不成。

因此,“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⑤。

第二,大量引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先进成果技术。

科学技术对于改变一个国家落后的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的基础。

列宁非常重视对资本主义技术设备的引进,并把这项工作看作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

列宁认为,苏维埃国家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它必须尽快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设备,否则就不能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

在列宁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1921年10月,列宁曾会见了美国著名的“联合药品及化学制剂公司”的代表阿尔曼德·哈默,促成该公司与苏俄签订了第一个租让企业合同。

后来,哈默在回忆这件事时说:

“列宁对他说,我们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我们邀请美国人到我们俄国,是为了请他们教给我们生产方法,把我们的工业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⑥这一事件反映出列宁作为俄国最高领导人关于如何发展本国社会主义,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运用资本的力量的实践。

第三,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为本国发展所用。

列宁清楚的认识到,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经营管理知识,而这些知识在资本主义国家那里恰好具备。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推行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泰罗制。

他在1918年4月论述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时明确指出,泰罗制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管理的“最新成就”。

它“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它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

苏维埃共和国无论如何都要采用这方面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应该在俄国组织对泰罗制的研究和传授,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使之适用”⑦。

[1]列宁全集:

第2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文稿: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8.

[3]列宁全集:

第3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④⑦列宁全集第34卷、第17卷[M].人民出版社,1985.520,111.

⑤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25~526.

⑥回忆列宁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82.486.

1.2.2由“新经济政策”分析列宁社会主义观

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在于,工农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商品交换基础上。

开始,列宁希望将商品交换限定在地方范围内,并且称这种商品交换为资本主义。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深入推行,在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商品交换很快突破了地方范围的局限,变成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买卖,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1921年底,苏维埃俄国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形成了国内市场,发展了货币交换,商品买卖和货币流通已成为普遍现象。

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确立和商品、市场关系的发展,将新经济政策逐步引向深入,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就是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出发,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1.2从改革开放看邓小平社会主义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强调吸收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成果是要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即社会主义在各方面要高于资本主义,以此最终代替资本主义。

邓小平既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更是辩证法实践大师,他透视历史,关注现实,预测未来,通过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考察与比较、分析和论证,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生产力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不能不反思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越反资本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越纯粹,中国倒越来越穷,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现实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反思过去的历史,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正视和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⑧这句话里肯定了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要想发展社会主义,要想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是要去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学要从资本主义那里找到可以借鉴的东西,由此来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一开始我们搞社会主义没有清楚的认识走了很多弯路,而邓小平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在谈话中明确指出要我们去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所以邓小平说:

“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

”⑨从中国在极贫穷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事实出发,邓小平认为,一切能够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手段都可以利用,都要利用,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漫长历程。

正如邓小平所说:

“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⑩

邓小平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利用资本主义。

邓小平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1他一方面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对立,另一方面更意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人类近代文明的结晶,发展的过程中双方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利用的。

从邓小平的此番讲话中看出他极力反对那种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对立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邓小平明确指出不怕资本主义,这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前提。

所以,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形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他说: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2]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曾多次提到过。

在1992年春天,邓小平更加明确、概括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因此,要超越资本主义和消灭资本主义任重道远。

正如邓小平所说: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14]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⑨⑩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51,167~168,236.

1113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2,373,225.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之比较研究

前已述及列宁邓小平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去发展本国经济,以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者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对各自在本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为具体反映在了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中。

本节将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进行比较,从中概括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为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依据。

2.1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分析

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

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对此我们可以解读出如下的四点含义:

(一)肯定列宁在苏俄初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即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比较好”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说明列宁毫不拘泥于固定程式,勇于和善于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俄国实际,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提出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思路。

(三)由于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没有实行多久就被废止了,因此,它还缺乏实践的充分检验;除了新经济政策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发展思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思路可以灵活,具体运行模式会因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以多样,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

这四点含义既是对过去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初期政策的总结,也是为我们后来本国实践中采取怎样的发展政策的参考依据。

从邓小平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肯定也看到了政策的不足。

这为后来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提出带来了思路。

2.2邓小平“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差异分析

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伟大构想的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过了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艰难求索的历程。

虽然列宁与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历史赋予他们的却是同样的挑战和使命,对比两者所提出的政策可以供我们比较两者社会主义观所存在的差异。

两者之间各自的特点源自于两位伟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源自于他们各自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

通过从两者对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作为切入点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他们所推行的政策背后对于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怎样谋求发展是怎么样理解的。

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退却。

而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我们不仅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两者对于市场经济手段的立足点不同。

在对外开放的程度方面,列宁一直强调苏维埃政权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对外贸的垄断权。

他认为,实行外贸垄断是从经济上控制资本主义与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无限蔓延的最后一道安全闸,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主张,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邓小平则认为如果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技术,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两者在推进改革开放的配套措施方面的对比。

因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影响的。

以市场化为主导,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持久和有效的推进,也必然要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其配套措施。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推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改革,以期通过市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但是,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没有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依然保持了原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甚至认为“经济让步中包含的危险,要用政治上的保护措施加以抵消。

”列宁的担忧具有远见,政治上的严紧管控却诱发了人们(尤其是亲资本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憧憬和追求,于是有了在戈尔巴乔夫采取宽松政策意外的出现了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在政策的连续性方面。

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就曾经明确表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应付紧急局面的“权宜之计”,是无产阶级的“退却”。

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用“三步走”的战略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希望经过50年至70年的努力,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内容总结

本文以列宁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历程中如何利用资本主义为立足点,比较了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观。

深入讨论了社会主义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民族性格特点的条件下的发展历程,以此出发来分析比较两者采取的政策。

列宁的时代还处在社会主义制度初创阶段,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可能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只能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列宁指出,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俄国的过度不成熟发展所致,它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处于同一世界历史时代的竞争和较量当中。

而邓小平所处的时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此时的中国经济不但比西方资本落后,就连东方四小龙相比也远远落后。

邓小平创造性的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结合在了一起,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内涵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我们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两位伟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提出了各自的社会主义观。

列宁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实践经验去认识、判断、确定和创建社会主义,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经验社会主义观”。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国家应以自己的特点与实际情况作为认识、探索和创建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并以是否符合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作为判断是否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从而要求创建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提出的“特色社会主义观”。

我们在关于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之中发现了两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相同之处在于如下几点:

首先,二者都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其次,他们都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再次,他们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最后,二者都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

尽管前面总结出他们在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看法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列宁的“经验社会主义观”和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观”毕竟是针对处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认识,因此也就有着明显的个性。

总结归纳如下:

第一,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和时代特色。

列宁所处的时代,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邓小平针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邓小平创造性地把解放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列宁的时代还处在社会主义制度初创阶段,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可能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只能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在这种条件下,列宁在其短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可能得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的结论。

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一起归纳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涵,真正做到了从整体上把握和揭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列宁社会主义公式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列宁提出的建设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典公式形象具体地反映了列宁对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目标道路的手段和构想。

把苏维埃政权放在首要位置,是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依靠武装手段建立苏维埃政权,汲取西方资本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的集中反映。

20世纪末期,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已经在中国建立起来,但严重僵化的经济体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没有体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第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动态性,它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是从静态上描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首先,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历时性的过程发展,是生产力的创新与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体制的创新与演变过程。

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某一特定状态,更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过程。

列宁与邓小平,站在20世纪两端的两位巨人,他们有许多相同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领导人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邓小平准确把握了时代发展的契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祖国今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矛盾各不相同;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当中指导本国人民努力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