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882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docx

测土配方技术规范参考资料

附件: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二○○八年三月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样品采集与制备、田间基本情况调查、土壤与植株测试、肥料配方设计、配方肥料合理使用、效果反馈与评价、数据汇总、报告撰写等内容、方法与操作规程及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指导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2引用标准

本规范引用下列国家或行业标准:

GB/T6274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497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NY/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310-1996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1119-2006土壤监测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测土配方施肥soiltestingandformulatedfertilization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3.2配方肥料formulafertilizer

以土壤测试、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用各种单质肥料和(或)复混肥料为原料,配制成的适合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品种的肥料。

3.3肥料效应fertilizerresponse

肥料效应是肥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效果,通常以肥料单位养分的施用量所能获得的作物增产量和效益表示。

3.4施肥量doserate;dose

施于单位面积耕地或单位质量生长介质中的肥料或养分的质量或体积。

3.5常规施肥regularfertilizing

亦称习惯施肥,指当地前三年平均施肥量(主要指氮、磷、钾肥)、施肥品种和施肥方法。

3.6空白对照control

无肥处理,用于确定肥料效应的绝对值,评价土壤自然生产力和计算肥料利用率等。

3.7地力soilfertility

是指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8耕地地力评价soilproductivityassessment

是指根据耕地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对农田生态环境优劣、农作物种植适宜性、耕地潜在生物生产力高低进行评价。

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4.1试验目的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4.2试验设计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设计,取决于试验目的。

本规范推荐采用“3414”方案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目的选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或部分实施方案。

对于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可根据作物特点设计试验方案。

4.2.1“3414”完全实施方案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

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不足)=2水平×0.5,3水平(指过量施肥)=2水平×1.5。

为便于汇总,同一作物、同一区域内施肥量要保持一致。

如果需要研究有机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

表4-1“3414”试验方案处理(推荐方案)

试验编号

处理

N

P

K

1

N0P0K0

0

0

0

2

N0P2K2

0

2

2

3

N1P2K2

1

2

2

4

N2P0K2

2

0

2

5

N2P1K2

2

1

2

6

N2P2K2

2

2

2

7

N2P3K2

2

3

2

8

N2P2K0

2

2

0

9

N2P2K1

2

2

1

10

N2P2K3

2

2

3

11

N3P2K2

3

2

2

12

N1P1K2

1

1

2

13

N1P2K1

1

2

1

14

N2P1K1

2

1

1

该方案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拟合。

例如:

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选用处理2、3、6、11可求得在P2K2水平为基础的氮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4、5、6、7可求得在N2K2水平为基础的磷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6、8、9、10可求得在N2P2水平为基础的钾肥效应方程。

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

其具体操作参照有关试验设计与统计技术资料。

4.2.2“3414”部分实施方案

试验氮、磷、钾某一个或两个养分的效应,或因其它原因无法实施“3414”完全实施方案,可在“3414”方案中选择相关处理,即“3414”的部分实施方案。

这样既保持了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总体设计的完整性,又考虑到不同区域土壤养分特点和不同试验目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如有些区域重点要试验氮、磷效果,可在K2做肥底的基础上进行氮、磷二元肥料效应试验,但应设置3次重复。

具体处理及其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列于下表。

表4-2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试验设计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表

处理编号

“3414”方案处理编号

处理

N

P

K

1

1

N0P0K0

0

0

0

2

2

N0P2K2

0

2

2

3

3

N1P2K2

1

2

2

4

4

N2P0K2

2

0

2

5

5

N2P1K2

2

1

2

6

6

N2P2K2

2

2

2

7

7

N2P3K2

2

3

2

8

11

N3P2K2

3

2

2

9

12

N1P1K2

1

1

2

上述方案也可分别建立氮、磷一元效应方程。

在肥料试验中,为了取得土壤养分供应量、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等参数,一般把试验设计为5个处理:

空白对照(CK)、无氮区(PK)、无磷区(NK)、无钾区(NP)和氮、磷、钾区(NPK)。

这5个处理分别是“3414”完全实施方案中的处理1、2、4、8和6。

如要获得有机肥料的效应,可增加有机肥处理区(M);试验某种中(微)量元素的效应,在NPK基础上,进行加与不加该中(微)量元素处理的比较。

试验要求测试土壤养分和植株养分含量,进行考种和计产。

试验设计中,氮、磷、钾、有机肥等用量应接近肥料效应函数计算的最高产量施肥量或用其他方法推荐的合理用量。

表4-3常规5处理试验设计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表

“3414”方案处理编号

处理

N

P

K

空白对照

1

N0P0K0

0

0

0

无氮区

2

N0P2K2

0

2

2

无磷区

4

N2P0K2

2

0

2

无钾区

8

N2P2K0

2

2

0

氮磷钾区

6

N2P2K2

2

2

2

4.3试验实施

4.3.1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应选择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田块;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等特殊地块。

4.3.2试验作物品种选择

田间试验应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

4.3.3试验准备

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应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试验前采集土壤样品;依测试项目不同,分别制备新鲜或风干土样。

4.3.4试验重复与小区排列

为保证试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一般设3~4个重复(或区组)。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应相对一致,区组间允许有差异。

同一生长季、同一作物、同类试验在10个以上时可采用多点无重复设计。

小区面积:

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作物小区面积一般为20~50米2,密植作物可小些,中耕作物可大些;设施蔬菜作物一般为20~30米2,至少5行以上。

小区宽度:

密植作物不小于3米,中耕作物不小于4米。

多年生果树类选择土壤肥力差异小的地块和树龄相同、株形和产量相对一致的成年果树进行试验,每个处理不少于4株,以树冠投影区计算小区面积。

参照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执行,试验前采集基础土样进行测定,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进行考种和生物与经济产量测定。

必要时进行植株分析,每个县每种作物应按高、中、低肥力分别各取不少于1组3414试验中1、2、4、8、6处理的植株样品;有条件的地区,采集3414试验中所有处理的植株样品。

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结果汇总表见附表1。

4.4试验统计分析

常规试验和回归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参见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或其他专业书籍,相关统计程序可在中国肥料信息网(.cn/sfb/TfgjHgfx.htm)下载或应用。

5样品采集与制备

采样人员要具有一定采样经验,熟悉采样方法和要求,了解采样区域农业生产情况。

采样前,要收集采样区域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资料,绘制样点分布图,制订采样工作计划。

准备GPS、采样工具、采样袋(布袋、纸袋或塑料网袋)、采样标签等。

5.1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取相应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5.1.1采样规划

采样点的确定应在全县范围内统筹规划。

在采样前,综合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并参考第二次土壤普查采样点位图确定采样点位,形成采样点位图。

实际采样时严禁随意变更采样点,若有变更须注明理由。

其中,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样品采样点在全县范围内布设,采样数量应为总采样数量的10%—15%,但不得少于400个,并在第一年全部完成耕地地力评价的土壤采样工作。

5.1.2采样单元

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耕作制度、产量水平等因素,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平均每个采样单元为100~200亩(平原区、大田作物每100~500亩采一个样,丘陵区、大田园艺作物每30~80亩采一个样,温室大棚作物每30~40个棚室或20~40亩采一个样)。

为便于田间示范跟踪和施肥分区,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同一农户的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亩~10亩。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农户地块为土壤采样单元。

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

5.1.3采样时间

在作物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

设施蔬菜在晾棚期采集。

果园在果品采摘后的第一次施肥前采集,幼树及未挂果果园,应在清园扩穴施肥前采集。

进行氮肥追肥推荐时,应在追肥前或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采集。

5.1.4采样周期

同一采样单元,无机氮及植株氮营养快速诊断每季或每年采集1次;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等一般2~3年采集1次;中、微量元素一般3~5年采集1次。

5.1.5采样深度

大田采样深度为0~20厘米,果园采样深度一般为0~20厘米、20~40厘米两层分别采集。

用于土壤无机氮含量测定的采样深度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主要根系分布深度来确定。

5.1.6采样点数量

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

采样必须多点混合,每个样品取15~20个样点。

5.1.7采样路线

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线路,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一般采用“S”形布点采样。

在地形变化小、地力较均匀、采样单元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点取样。

要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

蔬菜地混合样点的样品采集要根据沟、垄面积的比例确定沟、垄采样点数量。

果园采样要以树干为圆点向外延伸到树冠边缘的2/3处采集,每株对角采2点。

5.1.8采样方法

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

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取土。

所有样品都应采用不锈钢取土器采样。

5.1.9样品量

混和土样以取土1公斤左右为宜(用于推荐施肥的0.5公斤,用于田间试验和耕地地力评价的2公斤以上,长期保存备用),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

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匀,铺成正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把对角的两份分别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

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

样品标记

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一张。

采样标签样式见附表2。

5.2土壤样品制备

5.2.1新鲜样品

某些土壤成分如二价铁、硝态氮、铵态氮等在风干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必须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

为了能真实反映土壤在田间自然状态下的某些理化性状,新鲜样品要及时送回室内进行处理分析,用粗玻璃棒或塑料棒将样品混匀后迅速称样测定。

新鲜样品一般不宜贮存,如需要暂时贮存,可将新鲜样品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放在冰箱冷藏室或进行速冻保存。

5.2.2风干样品

从野外采回的土壤样品要及时放在样品盘上,摊成薄薄一层,置于干净整洁的室内通风处自然风干,严禁暴晒,并注意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的污染。

风干过程中要经常翻动土样并将大土块捏碎以加速干燥,同时剔除侵入体。

风干后的土样按照不同的分析要求研磨过筛,充分混匀后,装入样品瓶中备用。

瓶内外各放标签一张,写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采样深度、样品粒径、采样日期、采样人及制样时间、制样人等项目。

制备好的样品要妥善贮存,避免日晒、高温、潮湿和酸碱等气体的污染。

全部分析工作结束,分析数据核实无误后,试样一般还要保存3~12个月,以备查询。

“3414”试验等有价值、需要长期保存的样品,须保存于广口瓶中,用蜡封好瓶口。

一般化学分析试样

将风干后的样品平铺在制样板上,用木棍或塑料棍碾压,并将植物残体、石块等侵入体和新生体剔除干净。

细小已断的植物须根,可采用静电吸附的方法清除。

压碎的土样用2毫米孔径筛过筛,未通过的土粒重新碾压,直至全部样品通过2毫米孔径筛为止。

通过2毫米孔径筛的土样可供pH、盐分、交换性能及有效养分等项目的测定。

将通过2毫米孔径筛的土样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继续碾磨,使之全部通过0.25毫米孔径筛,供有机质、全氮、碳酸钙等项目的测定。

微量元素分析试样

用于微量元素分析的土样,其处理方法同一般化学分析样品,但在采样、风干、研磨、过筛、运输、贮存等环节,不要接触容易造成样品污染的铁、铜等金属器具。

采样、制样推荐使用不锈钢、木、竹或塑料工具,过筛使用尼龙网筛等。

通过2毫米孔径尼龙筛的样品可用于测定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

颗粒分析试样

将风干土样反复碾碎,用2毫米孔径筛过筛。

留在筛上的碎石称量后保存,同时将过筛的土壤称重,计算石砾质量百分数。

将通过2毫米孔径筛的土样混匀后盛于广口瓶内,用于颗粒分析及其他物理性状测定。

若风干土样中有铁锰结核、石灰结核或半风化体,不能用木棍碾碎,应首先将其细心拣出称量保存,然后再进行碾碎。

5.3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3.1采样要求

植物样品分析的可靠性受样品数量、采集方法及植株部位影响,因此,采样应具有:

——代表性:

采集样品能符合群体情况,采样量一般为1公斤。

——典型性:

采样的部位能反映所要了解的情况。

——适时性:

根据研究目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定期采样。

——粮食作物一般在成熟后收获前采集籽实部分及秸秆;发生偶然污染事故时,在田间完整地采集整株植株样品;水果及其他植株样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采样要求。

5.3.2样品采集

粮食作物

由于粮食作物生长的不均一性,一般采用多点取样,避开田边2米,按“梅花”形(适用于采样单元面积小的情况)或“S”形采样法采样。

在采样区内采取10个样点的样品组成一个混合样。

采样量根据检测项目而定,籽实样品一般1公斤左右,装入纸袋或布袋。

要采集完整植株样品可以稍多些,约2公斤左右,用塑料纸包扎好。

棉花样品

棉花样品包括茎杆、空桃壳、叶片、籽棉等部分。

样株选择和采样方法参照粮食作物。

按样区采集籽棉,第一次采摘后将籽棉放在通透性较好的网袋中晾干(或晒干),以后每次收获时均装入网袋中,各次采摘结束后,将同一取样袋中的籽棉作为该采样区籽棉混合样。

油菜样品

油菜样品包括籽粒、角壳、茎杆、叶片等部分。

样株选择和采样方法参照粮食作物。

鉴于油菜在开花后期开始落叶,至收获期植株上叶片基本全部掉落,叶片的取样应在开花后期,每区采样点不应少于10个(每点至少1株),采集油菜植株全部叶片。

水果样品

平坦果园采样时,可采用对角线法布点采样,由采样区的一角向另一角引一对角线,在此线上等距离布设采样点,采样点多少根据采样区域面积、地形及检测目的确定。

山地果园应按不同海拔高度均匀布点,采样点一般不应少于10个。

对于树型较大的果树,采样时应在果树的上、中、下、内、外部及果实着生方位(东南西北)均匀采摘果实。

将各点采摘的果品进行充分混合,按四分法缩分,根据检验项目要求,最后分取所需份数,每份1公斤左右,分别装入袋内,粘贴标签,扎紧袋口。

水果样品采摘时要注意树龄、长势、载果数量等。

蔬菜样品

蔬菜品种繁多,可大致分成叶菜、根菜、瓜果三类,按需要确定采样对象。

菜地采样可按对角线或“S”形法布点,采样点不应少于10个,采样量根据样本个体大小确定,一般每个点的采样量不少于1公斤。

从多个点采集的蔬菜样,按四分法进行缩分,其中个体大的样本,如大白菜等可采用纵向对称切成4份或8份,取其2份的方法进行缩分,最后分取3份,每份约1公斤,分别装入塑料袋,粘贴标签,扎紧袋口。

如需用鲜样进行测定,采样时最好连根带土一起挖出,用湿布或塑料袋装,防止萎蔫。

采集根部样品时,在抖落泥土或洗净泥土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根系的完整。

市场采样可参照市场水果取样方法进行。

5.3.3标签内容

包括采样序号、采样地点、样品名称、采样人、采集时间和样品处理号等。

5.3.4采样点调查内容

包括作物品种、土壤名称(或当地俗称)、成土母质、地形地势、耕作制度、前茬作物及产量、化肥农药施用情况、灌溉水源、采样点地理位置简图。

果树要记载树龄、长势、载果数量等。

5.3.5植株样品处理与保存

粮食籽实样品应及时晒干脱粒,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量。

需要洗涤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并及时风干。

为了防止样品变质,虫咬,需要定期进行风干处理。

使用不污染样品的工具将籽实粉碎,用0.5毫米筛子过筛制成待测样品。

带壳类粮食如稻谷应去壳制成糙米,再进行粉碎过筛。

测定重金属元素含量时,不要使用能造成污染的器械。

完整的植株样品先洗干净,根据作物生物学特性差异,采用能反映特征的植株部位,用不污染待测元素的工具剪碎样品,充分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的量,制成鲜样或于60℃烘箱中烘干后粉碎备用。

田间(或市场)所采集的新鲜水果、蔬菜、烟叶和茶叶样品若不能马上进行分析测定,应暂时放入冰箱保存。

6土壤与植物测试

6.1土壤测试

6.1.1土壤质地

国际制;指测法或比重计法(粒度分布仪法)测定。

6.1.2土壤容重

环刀法测定。

6.1.3土壤水分

烘干法测定。

环刀法测定。

6.1.4土壤酸碱度和石灰需要量

土壤pH

土液比1:

2.5,电位法测定。

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

石灰需要量

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

6.1.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EDTA-乙酸铵盐交换法测定。

6.1.6土壤水溶性盐分

电导率法或重量法测定。

电位滴定法或双指示剂中和法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测定。

硫酸根离子

硫酸钡比浊法或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

钙、镁离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钾、钠离子

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6.1.7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电位法测定。

6.1.8土壤有机质

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

6.1.9土壤氮

土壤全氮

凯氏蒸馏法测定。

土壤水解性氮

碱解扩散法测定。

土壤铵态氮

氯化钾浸提——靛酚蓝比色法测定。

土壤硝态氮

氯化钙浸提——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或酚二磺酸比色法测定。

土壤有效磷

碳酸氢钠或氟化铵-盐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土壤钾

土壤缓效钾

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速效钾

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交换性钙镁

乙酸铵交换——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硫

磷酸盐-乙酸或氯化钙浸提——硫酸钡比浊法测定。

土壤有效硅

柠檬酸或乙酸缓冲液浸提-硅钼蓝比色法测定。

土壤有效铜、锌、铁、锰

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硼

沸水浸提——甲亚胺-H比色法或姜黄素比色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钼

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测定。

表6-1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样品测试项目汇总表

测试项目

测土配方施肥

耕地地力评价

1

土壤质地指测法

必测

2

土壤质地,比重计法

选测

3

土壤容重

选测

4

土壤含水量

选测

5

土壤田间持水量

选测

6

土壤pH

必测

必测

7

土壤交换酸

选测

8

石灰需要量

pH值<6的样品必测

9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选测

10

土壤水溶性盐分

选测

11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选测

12

土壤有机质

必测

必测

13

土壤全氮

选测

必测

14

土壤水解性氮

至少测试1项

15

土壤铵态氮

16

土壤硝态氮

17

土壤有效磷

必测

必测

18

土壤缓效钾

必测

必测

19

土壤速效钾

必测

必测

20

土壤交换性钙镁

pH值<6.5的样品必测

21

土壤有效硫

必测

22

土壤有效硅

选测

23

土壤有效铁、锰、铜、锌、硼

必测

24

土壤有效钼

选测,豆科作物产区必测

注:

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壤样品,除以上养分指标必测外,项目县如果选择其他养分指标作为评价因子,也应当进行分析测试。

6.2植物测试

硫酸—过氧化氢消煮,或水杨酸—锌粉还原,硫酸—加速剂消煮,全氮采用蒸馏滴定法测定;全磷采用钒钼黄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常压恒温干燥法或减压干燥法测定。

干灰化法测定。

干灰化-稀盐酸溶解法或硝酸-高氯酸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硝酸-高氯酸消煮法或硝酸镁灰化法,硫酸钡比浊法或ICP法测定。

干灰化-稀盐酸溶解,硼采用姜黄素或甲亚胺比色法测定,钼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或极谱法测定。

干灰化或湿灰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