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健康复习思考题标准答案+.docx
《环境科学与健康复习思考题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与健康复习思考题标准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科学与健康复习思考题标准答案+
环境科学与健康复习思考题标准答案+
————————————————————————————————作者:
————————————————————————————————日期:
第一章绪论复习思考题
一、概念
1、环境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对其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目的探讨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质量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空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表现人类的两种活动:
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2、全球环境问题表现在: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核辐射扩散、荒漠化、酸雨等。
三、分析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各阶段引发环境问题具体表现?
第二章 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污染复习思考题
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特点?
二、什么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之间有何关系?
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而言。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非生物)之间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是生物圈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三、什么叫食物链?
食物链指食生物界的食物关系,是通过一系列吃和被吃的关系完成的。
以湖泊生态系统为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食鱼的鸟形成的食物锁链。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
生态系统具有功能:
生物生产、能量流通、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生物生产
包含植物性生产(初级生产绿色植物)和动物生产(次级生产动物性产品)
2、能量流动
通过食物链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强迫转向下一营养级,使能量在生物间发生转移的过程,称为能量流。
能量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在生物与环境间(呼吸消耗、排泄、死亡分解)、生物与生物间传递(10%定律)、分配和消耗的过程。
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特点: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递减;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程的,不可逆的。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从环境吸取营养物质,物质沿食物链迁移,再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经分解者分解,又复归于环境的过程叫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周而复始,才能使营养物质不致枯竭,生态系统才会生机盎然。
生物体内所需的营养元素至少有30—40种。
营养元素的循环包括生态系统内(主要是植物群落和土壤之间)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的大循环,通常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循环过程中,每种元素(碳、氮、磷等)都有各自的路线、范围和周期。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有机体之间,它起着把系统各组成部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的作用。
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有强有弱。
其中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五、碳循环中,人类的干预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解决碳循环失衡问题的途径?
六、什么是生态平衡?
何谓生物污染?
所谓生态平衡,是有机体与环境条件之间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这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也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是指当被污染环境的某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其数量超出正常的含量并足以影响人体健康或影响动植物生活时,就称生物受到了污染。
七、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哪些途径污染生物?
生物体受污染的途径主要由表面附着,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三方面。
(一)表面附着
污染物附在生物体表面的现象。
当使用的农药或含污染物的降尘降落时,部分农药或降尘以物理方式粘附在植物表面上,附着量的大小依作物的表面积和表面性质不同而异,如白菜、菠菜及阔叶树种的表面积大,污染物附着量就较多;杨梅、草莓及叶面具容貌的树种,表面粗糙有毛,附着量也比较大。
此外,同种农药使用乳剂化使用粉剂的附着量大。
以物理方式粘附在作物表面的农药可因蒸发、风吹或随雨露流失,而脱离作物表面。
脂溶性农药或内吸传导性农药,可以溶入作物表面的蜡质层或组织内部,被吸收、输导分布到植株汁液中。
这些农药在外界条件和体内酶的作用下时植物受到一定的污染。
(二)生物吸收
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因素中的污染物,可经生物体各种器官的主动和被动吸收进入生物体内。
1、生物吸收的机制
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有各种无机物,大多属于电解质,亦有不少是有机物,多数为共价键和带不同程度的极性物质。
在进入生物体时,由于生物有根部吸收和根外吸收,其机制不同,可概括为两方面:
(1)生物被动吸收—物理吸收:
这是大多数根外吸收和主要形式,依靠根部的外液与原生质的浓度差,通过溶质的扩散作用而实现的吸收过程。
(2)生物主动吸收—代谢吸收:
指细胞利用生物体特有的代谢(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吸收作用。
依靠这种吸收,细胞能把浓度差逆向的外界物质引进到细胞中来。
2、植物吸收
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粉尘类污染物,可通过植物叶面的气孔吸收,经细胞间隙抵达导管,而后转运至其他部位。
例如:
SO2通过气孔进入叶子后,被叶肉吸收,转变为亚硫酸盐离子,然后又变成硫酸盐离子,主要累积在叶子内,然后陆续把他们的一部分转化为正常代谢产物,可以进入植物的含硫氨基酸和蛋白质及其他含硫有机化合物中。
对一种植物来说,这种转化率越高,则吸收SO2的能力越强,该种植物净化大气的能力也就越强。
3、动物吸收
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动物机体。
(三)生物的浓缩
生物吸收的污染物质,特别时那些较稳定不易分解的物质,长在体内积累,经过食物链,它们可以逐级积累浓缩,这种现象成为生物浓缩或生物富集。
富集系数——某种物质或元素在生物体内的浓度(Cb)与生物生长环境(水、土壤、空气)中该物质或元素的浓度(Ce)之比(即Cb/Ce)称为浓缩系数,又称富集系数。
1、水生生物的生物浓缩
水生生物通过食物链和呼吸两个途径在体内浓缩污染物质。
在一般情况下,鱼类和藻类均能直接吸收甲基汞,其浓度系数可达数倍至数千倍。
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为0.01—0.02ppm,其浓度系数为100—200。
海水中生长的低等动物食取生植物,使体内浓度达0.02—0.05ppm,其浓度系数为200—500。
小鱼食取水生植物和水生低等动物,使汞的浓度达0.1—0.3ppm,浓度系数为1000—3000。
而食肉性的鱼类,汞浓度可达1—2ppm,浓度系数达1000—2000。
2、陆生生物的生物浓缩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由于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以及与生物体内某些组织的亲和力等因素,其毒性常表现出某种定位特点,即污染物相对地富集在某些器官和组织内,从而造成毒害。
例如:
CO中毒同动物体内血红蛋白有极大亲和力,使氧对血红蛋白的结合与运转受到排斥,造成组织缺氧。
镉常积聚于骨骼,干扰钙的代谢,使骨质软化与变形,从而伴随产生骨痛病。
在植物方面,铜主要聚积在根部,镉常转移到子粒中积累,氟化氢被叶片吸收后常转移到叶缘、叶尖富集,故叶缘和叶尖坏死。
八、简述日本富山事件(骨通病)。
生物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对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有机污染物或无机污染物等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体内,参与新陈代谢过程中,累积、吸收或直接或间接造成人体各器官的损害或影响。
日本富山事件(骨通病):
污染物是隔。
居住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人们,吃含隔污染的大米,饮用含隔污染的水,导致在1931-1972年3月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中毒症状开始关节痛、后神经痛和全身骨痛,最后死亡。
具体原因是由于炼锌厂排放含隔费水进入河流污染农田和饮水造成的。
九、填空题
1、地球环境具有圈层性:
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智能圈。
2、地球环境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系统,是在天文因素的影响下,在地质条件基础上,在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外能的共同驱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原始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地球,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与生物圈相适应的土壤圈,维持着生生不息的生物界,推动着地表环境发展。
3、生态系统的特征:
开放系统、动态平衡、自我恢复调节能力、形成是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的结果。
4、生态系统具有功能:
生物生产、能量流通、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生物体受污染的途径主要由表面附着,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三方面。
第三章大气环境与污染复习思考题
一、何谓大气污染?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对环境或人产生中有害的一些物质。
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相当多(100多),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颗粒物质,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硫化氢及光化学氧化剂等。
一次污染物:
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中的各种气体、蒸汽和颗粒物,最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包括重金属毒物在内的微粒)、碳氢化物等物质。
二次污染物:
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或与大气中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这类物资的颗粒小,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以及许多的活性中间物(自由基),如HO2、HO、NO和氧原子等。
二、有哪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
说明其来源及危害。
三、有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大气污染?
四、光化学烟雾事件产生的原因。
光化学烟雾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一种氧化型污染。
它主要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排出废气造成的。
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NO2)与碳氧化物,在大气中氧的参与下,再经过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便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类(RCHO)、过氧乙酰硝酸脂,简称:
PAN(RCO3NO2)等二次污染物。
(一)“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的条件
1、地理条件:
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山谷(地貌)、静风(气象)。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的夏秋季节(6—9月),中午前后(11—15)时,气温高、湿度低和风速小的情况下,这些光化学产物浓度逐渐增高,达到一定浓度时与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遇到空气中水分所形成的硫酸雾结合起来,就形成光化学烟雾。
2、污染源条件:
以石油为燃料的工厂、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的存在。
产生光化学烟雾的前期产物如氮氧化物(NO,NO2)与碳氧化物。
3、危害:
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引起眼病、鼻炎、喉头炎、头痛。
我国部分地区(如兰州市)也出现此现象。
五、“伦敦烟雾”事件属于何种污染类型,分析原因。
还原型(煤炭型):
常发生在以使用煤炭为主,同时也使用石油的地区,它的主要污染物:
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度的阴天,且风速小,有逆温情况下,一次污染物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性烟雾,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如1952年12月发生“伦敦烟雾”事件,所以人称为伦敦烟雾型。
六、通过哪些途径控制大气污染?
七、述能源的发展前景。
八、填空
1、大气污染源按污染物质的来源分为:
天然源和人为源,天然源主要来源于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
人为源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农业活动排放、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
2、烟囱排放的烟流扩散的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密切的关系,其五种典型的烟流形状:
翻卷型(波浪型)、锥型、平展型、上升型(屋脊型)、熏蒸型(漫烟型)。
3、大气中固体颗粒污染物排放可采取两种措施:
改变燃料的构成、排放前须采用除尘设备。
第四章水体环境与健康废水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概念
1、水体的污染
2、水自净能力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随着水的迁移运动,分散运动以及污染物的衰减转化运动,使污染物在水中得到稀释和扩散,从而降低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它起着一种重要的“自净作用”。
3、耗氧有机物
4、化学耗氧量(COD)
化学耗氧量(COD)——化学需氧量:
指用化学氧化剂(之用化学氧化剂(KMnO4)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耗O2mg/L
5、生化需氧量(BOD)
在好气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期间(日)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反映出有机物的含量。
BoD5(Bio-ChemicalOxygenDemand)
6、总有机碳量(TOC)
7、总需氧量(TOD)
水中有机物中除含有机碳外,尚含有氢、氧、硫等元素。
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而氢、氮、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
此时氧化所需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TotalOxygenDemand)
8、大气复氧
水中溶解氧来源于大气。
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
9、氧亏
Cs-C表示河中溶解氧不足量,称氧亏,C—河水中溶解氧的浓度;Cs—河水中饱和溶解氧的浓度
10、氧垂曲线
11、水体富营养化
二、简述
1、水体富营养化的特征
外界输入到湖泊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使得湖泊水体中营养物质得浓度产生了改变,刺激了藻类的繁殖,以而最终导致了水质得恶化。
水体富营养化得结果,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造成藻类的数量增多和种类的变化。
表现在:
1、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的繁殖,一系列异养生物的食物链都会有所发展,水体中耗氧量将大大增加;2、藻类只是在水体表层能接受阳光的范围内生长,并排出氧气,在深层的水中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耗氧,在夜间或阴天也将耗氧。
藻类的死亡和沉淀都把有机物转入深层或底层的水中,那里将聚集大量待分解的有机物,但却没有足够的溶解氧供应,而变为厌氧分解状态,使大量的厌氧细菌繁殖起来。
3、无机氧的富集,开始是使硝化细菌繁殖,大量消耗溶解氧,在缺氧状态下又会转为反硝化过程。
这样在底层建立起的光合生成有机物的速度P》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速度P的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步向表层发展,在严重时可使一部分水体区域完全变为腐化区。
富营养化使水体中有机物大量生长的结果,会引起水质污染、藻类、植物及水生物,鱼类衰之甚至绝迹。
这些现象可能周期性的交替出现,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并且加速湖泊的水域衰之过程。
2、水体污染物物质的来源
3、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4、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水体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主要是指重金属、氰化物、酸、碱等,其危害如下:
汞、镉、铅、铬等,此外还有砷。
它们的毒性致害作用在于使人体中的酶失去活性,它们共同特点是即使含量很小也有毒性,因为它们能再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体外,因此危害很大。
水俣病:
水中的汞来源于汞极电解食盐厂、汞制剂农药厂、用汞仪表厂等的废水。
汞中毒后,会引起神经损害、瘫痪、精神错乱、失明等症状,称为水俣病。
1953年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就是无机汞转变为有机汞,累积性的汞中毒事件。
骨痛病:
1955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镉污染(大米和水),中毒后骨骼变脆,全身骨节疼痛难忍,最终以剧痛而死亡。
水中铅来源于金属矿山、冶炼厂、电池厂、油漆厂等的废水及汽车尾气。
铅能毒害人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引起痉挛、精神迟钝、贫血等。
水中的铬来源于冶炼厂、电镀厂以及制革、颜料等工业的废水。
铬的毒害作用是引起皮肤溃疡、贫血、肾炎等,并可能有致癌作用。
水中砷来源于冶金、玻璃陶瓷、制革、染料和杀虫剂生产废水,砷中毒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胃肠道失常、肾衰退等。
▪致癌作用
有机污染物的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合成洗涤剂、多氯联苯(工业油漆和油墨的添加剂,热交换剂和塑料软化剂等)、苯并芘(来源于煤焦油、汽油、煤油、煤、香烟等不完全燃烧)。
这些化合物在水中很难被生物降解,因而称为难降解有机物。
它们被生物吸收后,在食物链中逐渐被浓缩而造成严重危害。
其中多氯联苯、苯并芘等还有致癌作用。
▪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生活污水中杂质包括泥沙、矿物废料和各种有机物(人、牲畜的排泄物、食物和蔬菜残渣等),以及胶体和高分子物质(淀粉、糖、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油类、肥皂及洗涤剂等);溶解物质则有各种含氮化合物、磷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尿素和其他有机物分解产物;产生臭味的有硫化物、硫化氢以及特殊的粪臭素。
此外,还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以至病原菌等。
▪间接影响
流入水体的生活污水、食品等工业废水、农田退水和人畜粪便中,常含有磷、氮等水中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中,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使水质不断恶化,水中缺氧、大量藻类及浮游生物繁殖,致使水生动、植物不能生存。
对受富营养化影响的饮用水源地来说,对会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三、填空
1、水体污染物物质的来源于: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2、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
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耗氧有机物、有机有毒物质、生物污染物、放射性物质。
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推流迁移、分散作用、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
4、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减少耗水量、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5、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致癌作用、传染病、间接影响。
第五章土壤污染与保护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概念
1、土壤污染
化学农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以致于在植物体内积累,使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最终影响人体健康,这时的土壤被污染了。
2、土壤净化
3、土壤背景值
二、简述
1、有机氯类农药和有机磷类农药的特点?
(一)有机氯类农药
该类农药是含氯的有机化合物,大部分是含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素衍生物。
最主要的如DDT(二氯乙苯基三氯已烷)和六六六(六氯环已烷),其次是艾氏剂(六氯-六氢化-二甲萘)、狄氏剂和异狄氏剂,氯丹七氯等。
特点:
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短期内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中,并在脂肪中蓄积,长期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农药类型。
我国1985年全部禁止生产和使用。
(二)有机磷类农药
该类农药是含磷的有机化合物,有的也含硫、氮元素,大部分是磷酸酯类火酰胺类化合物。
有机磷类农药根据毒性大小分三类:
剧毒类:
甲基对硫磷;中毒类:
敌敌畏,二甲硫吸磷;低毒类:
乐果,敌百虫,马拉硫磷。
特点:
一般有剧烈毒性,但易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短,在植物动物体内,不易蓄积。
2、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三、填空题
1、根据土壤污染发生的途径,可把土壤污染类型划分为:
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2、土壤污染物质,按其性质分为:
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致病的微生物。
第六章固体废物与人体健康
一、解释概念
1、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通常系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2、固体废物的人文资源化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了固体废物的大量增加,寻求它的资源利用之术不得依靠技术。
人们把技术水平允许开发,具有再生循环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转化为二次资源和再生资源产生的过程,称为固体废物的人文资源化。
二、简述
1、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
固体废物中有害物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
固体废物的危害:
城市固体废物以“脏、乱、差、臭”污染环境。
这些固体废物中含有氯化氢、二氧化硫、氟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噁英、氨气、贵重稀有金属等多种有害成分,在日晒雨淋和高温氧化条件下腐烂变质,又会产生PCDD(二恶英在环境中的污染物);PCDF(呋喃在环境中的污染物);PCD(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等强制癌物质。
这些含有病原体固体废物直接排入市郊的自然环境或无计划露天堆放于地表,或倒入江河湖海,或直接用作农业肥料,都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2、固体废物资源再生与能量回收利用
3、固体废物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填空
1、固体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2、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固体废物处理方法:
发酵法、焚化法、填埋法。
第七章人口、能源和资源与环境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概念
1、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热污染
火力发电厂、核能发电厂对环境生产热污染。
冷却水一次用后即排除,升温在3-8度之间,会引起水体环境的热污染。
热电站的高温炉及高温设备引发大量的热能,由烟囱排入大气中大量的热能,造成对周围环境的热辐射,严重污染周围的空气,甚至改变周围的小气候。
3、自然资源
二、简述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和经济
世界人口数量按指数增长,高时达到2%以上。
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大致在7%左右。
总的来看,经济的增长比人口的增长来得快。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偏高,经济增长速度慢。
(二)人口、粮食与耕地
世界上可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其中最肥沃易耕种的土地均已开垦,剩下的若开垦需要大量投资。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造成粮食短缺。
虽然人们还可以通过改革耕作技术和增加农业投资等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粮食获得较高的收获,但增产是有限度的,最根本的措施是节制人口的增长。
(三)人口对能源与资源的消耗
目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是不可更新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虽然在全世界尚在不断发现新的自然资源,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适当地延缓资源耗尽的时间,但因消耗水平仍在不断地增加,地球尚迟早总会出现资源耗尽的问题。
另一方面能源耗费猛增又使大气环境污染急剧加重,并带来了酸雨、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
世界能源消费很不平衡,1975年只占世界总人口25%的发达国家,却消耗了世界总能源的80%。
1980年,我国人均能耗也不过0、63吨标准煤。
因此,为了经济的发展及环境的保护,世界能源消耗的分配比例上更应趋合理。
中国矿产资源总量虽然很丰富,但人均量很少。
在人均矿产消费很低发展水平中国已成为一个矿产资源消费大国,主要是庞大的人口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压力造成的。
一方面它不仅造成资源供给的长期紧张局面,也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电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矿产资源的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
第八章持续发展与环境
一、解释概念
1、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是指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危机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二、简述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他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白狐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