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769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docx

数字黄河工程讲解

从“数字地球”到“数字黄河”

一、数字地球的提出背景

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州科学中心作了题为《数字地球》的演讲,标志美国“数字地球”战略计划出台。

戈尔在讲话中给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

“数字地球”是一种能嵌入巨量的地球空间信息,对我们星球所做的多分辨率的三维描述。

戈尔提出需要一个“数字地球”的直接原因,在于愈趋迫切的“地球空间信息”的开发、使用和共享需要有超级的技术支撑和完善的运作机制。

当代新技术革命正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有关我们社会和星球的巨量原始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高分辨率的地球卫星图像、数字地图,以及经济、社会和人口统计方面的信息。

但这样巨量的原始数据要为人们所利用,就必须把它们有机集成,转变为人们可以理解、及手可得的信息并显示出来,而这就需要一个“数字地球”来实现。

另一方面从实际应用需要来看,有了“数字地球”,就能使人类对人为或自然灾害及时作出反应,能使全球联合起来面对长期的环境挑战,并能为用户和生产者提供发布信息的场地,还可在诸如打击罪犯、保护生态多样性、预报气候变化、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等等方面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我国对数字地球的认知

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时,提到了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

近半年来,国内学者对“数字地球”计划极为关注,并开始酝酿我国自己的“数字化”计划,纷纷发表见解:

1、“数字地球”的意义

——郭华东(中科院遥感研究所所长):

随着地球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从单一的角度来观测地球,因为用单一、简单的手段,去观测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得出的结论很难是公正、科学和完整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地球”这个词,非常精辟、概括,也非常科学地阐述了大家十分想说的这样一个方向、一个领域。

什么是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就是把地球搬进我们的实验室、移进我们的计算机,从而可更方便地分析和认识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陈述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所名誉所长):

美国之所以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这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目的是增加就业机会,恢复经济,使教育经费增加百分之二十,国民经济产值增加百分之四,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提出来的。

当然,为此采取了一大堆的措施,目的是希望把地球观测系统计划、因特网—2计划、大型的国际合作数据库计划捆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的研究方向。

——杨崇俊(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关于地球,经常有一些困惑。

大的来说,有全球变化、厄尔尼诺效应、以及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长江流域,如果发大水,中下游是护堤还是炸堤、分洪?

还有地震现象的前兆分析,以及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等一大堆问题。

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是关于地球的,无论是大尺度、中尺度还是小尺度,解决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是数字的。

数字加地球,就形成这样一个概念——数字地球。

——林行刚(清华大学教授):

为什么会提出数字地球计划,我想这可能与我们许多人面临的问题有关,即原始数据太多,能懂(能用)的数据却太少。

地球卫星每2周绕全球一遍,已经绕了20年,大部分数据从未激活过一个脑细胞。

这就出现了渴望知识与数据无用的矛盾。

何以如此?

戈尔认为是数据的显示形式有问题。

例如,通常人记不住7条数据(量少),但却能记住人脸、星系(量大)。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数据要相互关联地显示,要用易被人们理解、分析、记忆的方式显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戈尔的解决方案就是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

——王其文(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实际上,数字地球除了应用的潜力以外,基本的内容还是把与空间、地理以及有关的数据收集好、整理好,供大家方便地查阅,供更多的学科去应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地球”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工程。

数字地球计划有很强烈的社会需求。

例如,虚拟战争、虚拟海港、虚拟旅游、全球变化、数字农业、数字城市、实时灾害预报、数字区域等。

2、“数字地球”是正在实施中的大科学项目

——崔伟宏(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员):

在数字地球的起步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集成。

把二十年来已做的东西进行集成,使它在网络的支持下真正能够做到互操作和数据共享。

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有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是网络信息的开发和互操作,一个是动态模拟和仿真。

在这方面可以发展很多东西,而且有很强烈的社会需求。

例如,虚拟战争、虚拟海港、虚拟旅游、全球变化、数字农业、数字城市、实时灾害预报、数字区域、捕捉罪犯等。

——刘闯(中科院综考会研究员):

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重要项目。

它的核心是四方面的工作:

(1)发射卫星。

这个卫星是1米分辨率的卫星,现在地面工作已基本完成。

(2)宽带数据网。

现在因特网—2的传输速度提高了许多,包括音响、图像、电影……,相当大的数据量,一下就传输过来。

这一系统已经演示成功。

与此相配合的是美国整个网络的换代工作,即全部换成光纤网和因特网-2。

(3)超级计算机。

现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超级计算机实验室。

日本现在也非常重视超级计算机的工作。

这对我们国家也是一个重要信息。

(4)1米分辨率的全球数据库。

——李琦(北京大学教授):

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口号,也不仅仅是一个方向。

它是国际上已在实施的一个工程。

澳大利亚准备在2000年实现“数字澳大利亚”工程。

美国、日本都在启动这一计划。

美国是以公司操作的形式在推进这一工程。

比尔·盖茨最近宣布,微软和宝马公司将联合开发汽车的导航系统,把汽车导航和移动办公室结合在一块儿,真正实现了“天网”——就是把卫星这一套和地面的因特网结合在一起,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实时上网这样一种移动办公室的境界。

3、我国“数字地球”的战略

数字地球这个概念提出以后,我们应该在理论指导下运用市场机制驱动我们自己国家的开发过程。

一些发达国家从数字化、建模、系统仿真、到虚拟现实差不多用了30年时间。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只用3—5年的时间就把这一大项目攻下来?

这也正是我们提出中国也要搞“数字地球”项目的背景。

——匡定波(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这个计划中最厉害的是1米分辨率,现在能在局部作到很高的分辨率,但要达到如戈尔所讲的全球范围内的1米分辨率要求是极高的。

现在卫星传送下来并达到商业化应用的图像是10米分辨率。

——1米分辨率意味着房子、汽车在图上基本可以看清楚了,这在军事上、经济建设上的价值是不难想象的。

1米分辨率从技术讲,虽然难度很高但并非不可达到,它对数据量的需求极大,所以基础数据最紧要,这一点在规划我们自己的计划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宋学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

数字地球是很有用的。

例如在海南,台风来了,要产生风灾:

下大雨,山洪爆发,潮水猛涨,整个沿线的百万居民都要往后撤。

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是一个高地的概念,预报不了平面,一碰到灾害性天气预报就发愁。

我国“数字地球”的计划如能实施,并且分辨率可达到30米,我们就愿意花钱买。

此外,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有油污染监测。

现在整个渤海50%以上的海面污染严重。

采用数字地球技术可有效地进行大面积监测跟踪。

——夏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这次防洪暴露了重大问题。

更危险的是将来的垮坝危险。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该马上就预测:

如果坝修起来以后会怎么样?

现在美国人说,最好的防洪办法是哪儿地势低,水往哪儿送,不用修堤,纯天然。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拆坝。

“数字地球”计划应在这方面发挥大作用。

靠人工调查,弄虚作假太多。

——鞠洪波(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所长):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森林资源到底有多少、分布的情况如何,还不能拿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

例如这次长江发大水和松花江水患之后,许多人都认为,上游森林的严重破坏是造成大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上游森林分布究竟怎样呢?

实际上还不是很清楚。

我们迫切希望通过“数字地球”工程,能将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完善起来,最终为解决林业等诸多产业部门的实际问题提供可靠、翔实的数据。

——童庆禧(中科院院士):

针对我们国家的情况,我想我们应该抓紧做两件事:

(1)需要有一批高层次的人才,继续跟踪、推断国际上的动向,看他下一步要做什么?

然后根据国际上的动向和自己的国情设计一个我们自己国家的数字地球模型,包括数据结构、平台等等,以便有朝一日我们能与国际接轨。

(2)这件事情必须立即做起来。

哪怕你做“数字中国”、“数字海南”、“数字山东”等等。

因为“数字中国”必定是由我们来做,美国人是做不了的。

美国人可以去做“数字肯尼亚”、“数字菲律宾”,但他做不了“数字中国”。

“数字中国”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做。

三、数字地球在我国开展情况

对“数字地球”这一新生的学科,随即也引起我国领导人和科学界的重视。

1998年6月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接见中科院部分院士和军队外事工作会议代表讲话中提到了“数字地球”问题,并提出了殷切希望,科学家们也对“数字地球”给予积极响应。

同年10月国家863主题专家组和国家遥感应用工程中心共同召开了“数字地球”学术研讨会,11月中科院地学部12位院士以“资源信息与数字地球”为题展开研究探讨。

有关作家对我国开展“数字地球”工作作了分析。

11月29日,全球首次“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世界上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科学家参加这次国际会议,研讨21世纪“数字地球”的发展战略。

这次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将奠定世界各国“数字地球”发展的基础。

“数字地球”的提出,在我国的科技和学术界引起一阵震荡。

近日,广东建立了全国首家“数字地球”系统。

广东国土厅研制的软件能让白云机场以立体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你可以从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旋转来看白云机场,鼠标轻轻一点,道路河流也变得清清楚楚。

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数字中国”构想。

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室”的李琦教授说,构想中的“数字中国”将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公用信息网。

它集成了国家经济信息网络、国土资源信息网络、长江流域监控网络等信息系统,并将促进这些系统的综合利用。

“数字地球”概念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得到应用。

随着世界各国“数字地球”的不断深入人心,我国的“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海南”、“数字长江”等概念已一一提出和逐渐实施。

11月13日,北京举办了“数字北京”论坛。

“数字北京”就是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把北京建设成一个“数字城市”,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为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理念的人居环境和绿色城市。

2000年8月,海南省也提出了“数字海南”的建设。

它的目标就是要在“数字中国”的范围内,应用“数字地球”技术对海南省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与整合,虚拟仿真,提供决策支持的可视化表现。

通过“数字海南”建设,深化和拓展海南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实现海南“一岛一省两地”(智能岛、生态省、旅游度假胜地和热带农业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促进海南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四、数字水利

“数字地球“为我们提出了建设水利的新思路,水利部门建立了数字水利论坛,积极响应形势的发展,投入到水利现代化建设中。

1、数字水利的提出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

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和水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本身了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地质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共享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渗透,水利行业面临着全面技术升级的大好机遇。

水利政务、防汛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大中型灌区的综合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我们把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全面技术升级和改造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数字水利。

数字水利这一概念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和技术背景。

一方面新的治水思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把水利放在自然和国民经济宏观巨型系统中统筹考虑,水利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大大扩展了,对信息需要更加深度的加工和处理,新的治水思路迫切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主频不断提高,操作系统不断升级,宽带互联网正在出现,传感器技术日趋成熟,为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控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将对水利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为水利行业全面技术升级提供了可能。

2、加快数字水利实施步伐,全面推进中国水利现代化

我国特有的自然地貌和国情造成世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实现水利现代化解决我国三大水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解决中国水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中国水利现代化面临难得契机。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任何国家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我国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最复杂的水问题客观上决定了必须综合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就总体上决定了数字水利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将造就世界最先进的数字水利。

五、数字黄河的基本框架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水利“等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黄河,指出了发展方向,是发展黄河事业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是机遇也是挑战,结合我们治黄工作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建立”数字黄河“工程,是黄河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数字黄河直接服务于黄河水利现代化,将大大推进黄河水利现代化进程,是治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黄河的内涵将不断丰富与发展,黄河水利现代化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1、“数字黄河”描述

“数字黄河”是“数字地球”概念的延伸,在“数字水利”的数据资源条件下,以黄河流域为对象应用遥感(RS)、数据收集系统(DC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黄河流域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复杂系统的数字化、数字整和、虚拟仿真的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并提供黄河问题决策支持的可视化表现。

核心思想:

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黄河问题,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2、“数字黄河”基本架构

领导策略:

”数字黄河”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是黄河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证体系才能稳定向前发展,行政领导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策略是保障系统的关键,“数字黄河”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标准、管理、法规: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的目的在于服务黄河,在于应用。

在技术上应当统一技术标准,遵循国际的、国家的、水利部等相关标准,避免以前出现的无法信息共享,影响应用的问题,在管理上应当制定有效的开发、运行、维护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开发,浪费人力、财力和数据资源,还必须制定相关法规,大家共同遵守,保障在技术标准、管理运行上的执行。

“数字黄河”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应用RS、DCS、GPS、GIS等4S一体化技术,借助现代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信息处理手段,对黄河流域的数字信息进行有机管理和利用。

它是将4S一体化集成的一种新技术。

RS遥感:

是通过在飞机、卫星、航天飞机等遥感平台上被动或主动获取信息。

这些信息以数字方式记录,再经微波传输到遥感地面接收站,经处理后制成遥感磁记录产品或遥感影象模拟胶片、像片等,提供用户使用。

DCS数据收集系统:

亦称“遥测”。

它把在地面上的定位观测站,如气象站、水文站、生态站和土壤侵蚀监测站等,用直接接触方式记录的遥感器接收到的物理量,经过模数转换(A/D)由天线把数据发射至卫星上的数据接收器,再经中继卫星或通信卫星,集中传输到地面遥测接收站,经处理后制成规范的数据表格提供用户使用。

GPS:

如果说遥感、遥测能够对被测对象做到定性、定量的话,GPS能够对被研究的对象做到定时、定位。

遥感、遥测的定量精度要靠GPS定位的精度予以保证。

GIS地理信息系统:

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

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传输的通道,宽带计算机网络系统保证了大信息量的有效传输。

存储、数据处理、整和:

通过4S获取的信息,需要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设备来存储,和对数据进行处理、整和,形成可用的数据,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数字模型、方法分析:

对具体数据的再生,是应用系统利用数据的基础。

应用:

通过当代最新科技,对黄河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虚拟感观认识,以系统化、模型化、优化和决策科学化为框架,实现对黄河现象的模拟与仿真。

3、“数字黄河”建设的必要性

98年洪水、黄河断流、耕地面积减少、沙漠化加剧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但对这些问题受经费、组织形式等方面制约,往往是个别地作出反应,“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

黄委已建的数据库系统往往是依托于不同的项目或系统,在建设期间必然出现条块划分、各自为政,造成数据库建了不少,但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分类、编码差异很大,不仅难以兼容和共享,而且低层次重复,数据利用率很低。

另外,我委已开发了很多为防汛、办公等服务的应用系统,它们在黄委局部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应用系统开发的平台和环境各不相同,所以至今我委也没有形成完整的、集成度很高的决策服务系统或信息管理系统,从而造成我委实际工作中的诸多不便,影响了我委的决策速度和水平。

造成所有这些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像“数字地球”这样一个统一的、高层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

“数字黄河”可以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数字黄河”的实施,可以使我委的数据库系统得到整合从而达到数据共享,同时通过应用系统的整合使我委有一个高度集成的统一的决策服务系统,通过高分辨率和三维浏览界面,使决策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数字黄河”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对已有数据信息的整和和有效组织。

由于原始数据太多,实用的数据太少,而通过数字地球把原始数据进行整和和有效组织,并通过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数字黄河”不仅能解决黄河治理的突出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手段,同时也是把黄河的水土保持、水资源与防洪等问题同国家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将,应早日建设。

4、“数字黄河”建设的条件

外部条件:

(1)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2)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国家测绘局已经完成了全国l:

100万,1:

25万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正在启动全国l:

5万,各省1:

1万数字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建设,以及全国七大江河数字地形模型的建设。

(3)有建设数字中国的经验:

数字海南、数字广东、数字北京等

(4)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天津市政府,得到了国家测绘局赠送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5)为了加快国家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国家测绘局组织测制的地面分辨率为1米的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数字正射影像图,也将于近日向有关省政府免费提供。

(6)我国已发射了68颗卫星,可提供LANDSATTM,SPOT,RADARST等图象数据。

(7)国家正式或正在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库、图象库。

内部条件:

(1)委领导重视:

“数字黄河“是第一次由委主要领导提议建设的信息化工程。

经验证明,领导重视,信息化工作就有了成功的必要条件。

(2)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目前我委已建成了覆盖黄河下游主要单位的计算机广域网(省、地、部分县),这是我们的网络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网络带宽,扩展覆范围,建立宽带黄河广域网络,就可为“数字黄河“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主机系统。

(3)有建设大型应用系统的经验:

目前我委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

●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

●防洪减灾软件系统

●黄河下游地理信息系统

●遥测系统

●卫星遥感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

(4)有一定的基础资源:

●水文历史、实时数据库

●卫星遥感图片、图象

●地理信息基础数据

●水资源数据

●工程数据

●各类模型

(5)有一批技术人员:

●计算机网络

●软件开发

●遥测

●遥感

●模型计算

5、“数字黄河”应用

具体地讲,“数字黄河”可提供:

●灾情评估.洪涝灾害淹没耕地及居民地面积、受灾人口和受淹房屋间数;旱情;大面积水体污染。

●水资源水环境调查,定量监测,对污染带的位置作定性监测.

●土地资源调查.包括:

监测水蚀、风蚀等多种类型的土壤侵蚀区的侵蚀面积、数量和强度发展的动态变化;盐碱地、沼泽地、风沙地、山地侵蚀地等劣质土退化地的面积调查与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耕地面积和滩涂面积调查.

●工程规划与管理.大型水库淹没区实物量估算,库区移民安置环境容量调查,灌溉区实际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的调查,水库淤积测量.

●防洪减灾及业务运行.包括:

实时监测特大洪水造成的灾情,将信息迅速传送到指挥决策机构;对易发洪灾区和重点防洪地区建立防洪信息系统;旱灾的实时监测;制定对策研究.

●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及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与综合评价.包括:

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地质条件的遥感调查、技术经济评价及动态监测,流域综合规划;灌区规划;水库上游水土流失调查及对水库淤积的趋势预测,河口泥沙监测和综合治理;河道演变监测;河道、水库、湖泊等水体水质污染遥感动态监测;流域治理效益调查;

六、数字黄河建设策略及步骤

1、建设策略

“数字黄河“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必须有有效的组织和规划。

●组织保障:

建立领导小组,依托专门部门或单位进行总体协调,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决策法规。

●制定总体框架:

结合我委治黄的具体情况,制定建设❽数字黄河❾的战略和建设的总体框架。

●规范统一标准:

对各类数据库建设采取统一标准、统一格式,打破条条框框,制定信息共享政策和法规。

●必须尽快行动,动员各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❽数字黄河❾意识,提高认识,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普及计算机技术,实现现有多源信息的数字化、空间结构化、网络化和标准化,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把已有的数据充分开发利用起来,广泛地合作是❾数字黄河❽成功的基础。

●提高我委基础设施水平:

在支撑❽数字黄河❽的基础技术和设备上下工夫,如:

数据的获取问题、数据存储问题、网络建设问题、数据库建设问题。

●明确应用目的:

信息的应用是建设❽数字黄河❽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治理黄河服务的。

●确定建设方针:

建设应采取❽需求牵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❾的十六字方针。

首先对我委已有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等进行整合,对今后的新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台,按照❽共建共享❾进行实施。

结合我委急需解决的三大问题,首先在防汛、水资源、水保数字化工作进行开展工作,进行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逐步实施。

●作为起步,先做试验田:

先设计❽数字黄河❾的基础工作,在数据、技术等方面搞原型,选择切入点,如防汛、水量调度,为大规模建设提供依据和经验。

2、近期工作安排

“数字黄河”是一项全新的、复杂和长期的工程,了解目前国内的发展策略、技术动态,吸取规划、建设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数字黄河”工程要求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对“数字地球”的相关策略、技术等方面要有深刻了解,通过调研可借鉴“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水利”开展的情况,为我委“数字黄河”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