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与小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360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与小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时与小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时与小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时与小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时与小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与小时.docx

《时与小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与小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与小时.docx

时与小时

“时”与“小时”的点滴思考

平利县城关小学柯尊珍

记得在上二年级“时分秒”时,我就发现了时与小时的问题,到底时间用“时”还是用“小时”呢?

可看到教科书和教参中没有过多地提及两者的区别,同事们也都说现在教材不强调二者的区别,我就没有过多地为学生解释时与小时的区别。

这学期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中又出现了同样的困惑。

学生出现的错误太多,比如计算经过的时间时,需要用几小时来表示的时候,学生却往往用几时或几点几分来表示。

这就是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生活中我们都用“小时、分钟”来作时间单位,教材中为什么用“时、分”表示时间?

带着这个疑问,我又重新我翻阅有关教材:

二年级上册的“时、分、秒”单元中,出现这样的题目:

1时=(  )分,看来新教材已经明确“时就是小时”的意思了。

接着我翻开了《现代汉语词典》,“时”的解释有:

1、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古时,宋时。

2、规定的时候:

按时上班。

3、季节:

四时,农时。

4、当前,现在:

时事。

5、时俗,时尚:

入时。

6、计时的单位a时辰:

卯时,辰时。

b小时(点):

上午八时。

7、时机:

失时。

8:

时常:

时有出现。

9、叠用。

10、语法范畴…。

11、姓。

其中第6种解释与“小时”较接近,但举例却是“上午八时”。

说到底,还是时点的意思。

《词典》对“小时”的解释一点儿也不含糊:

时间单位,一个平均太阳日的二十四分之一。

看了词典的解释,关于时与小时的问题,我认为表示时刻用“时”,表示时间长短用“小时”比较合适,这样既符合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符合生活实际的需要。

理由如下:

首先,时间和时刻是两个意义相关的不同概念,时间是表示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而时刻是的一段时间里的某一瞬间,“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这个时间单位的长段为一个平均太阳日的二十四分之一,“时”则当作规定的时刻解释。

例如:

学生在校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等;《新闻联播》每天19时准时播出,也就是在每天的19时这一时刻开始播出,若说《新闻联播》在每天的19小时开始播出,表达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包含这段时间里的每一时刻,而不能说每一时刻包含这段时刻里的每一时间,时间和时刻应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在用法上应有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中也习惯把“时”当作时刻,作为序数使用,把“小时”当作时间的长短来使用。

例如:

我们每天上午7时上班,而不能说我们上午7小时上班,前者表示上班的时刻,而后者却显得用语不当,使人感到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再比如:

开车去杭州需要4个小时,若说成开车去杭州需要4时就感到别扭。

用“小时”表示时间的长短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表示时刻则让人无法理解:

而用“时”表示时刻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表示时间的长短在有些情况下则不甚准确,根据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生活实际的理念,用“时”表示时刻,用“小时”表示经过时间的长短会更妥些。

那么,是不是教材有误呢?

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又查阅了《计量单位表》,里面明确说明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有年、日、小时、分、秒。

并明确规定,在书写单位名称时,只使用“年”“时”“分”和“秒”,在叙述时可以使用“小时”和“分钟”。

因为在国际上“时和小时”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国家也明确规定:

“时”、“分”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计量单位,教材必须用国家规定的统一计量单位。

“小时”只是我们国家的习惯叫法。

虽然已经为“1时=()分”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可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比如说:

北师大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他7时能到济南吗?

”你能看出是他7小时能到呢?

还是7点能到呢?

看来,时与小时不分清楚是不妥的。

从《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中可以知道,时间单位[小]时,这里的[小]字应该是在不产生歧义的时候,可以不写“小”字,也就是说,在用“时”这个单位的时候,如果表示的是“小时”,简写时必须没有歧义,如果可能导致学生误会,教者必须为“时”正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是应告诉学生“时”与“小时”的区别,同时,“小时”在不致混淆其意义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小”字。

这使我不禁又想到了另一个计量单位——千克、克、吨,以前教科书上都叫做重量,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称之为重量,可现在突然改为质量,总觉得有点儿别扭,而且也容易产生歧义。

我不明白,为什么教材要改为质量,难道是为了和中学教材接轨?

可我们上小学时称之为重量,到了中学学习了物理,自然而然的也就知道它实际上应称之为质量,也没认为小学老师教的是错的呀!

这样改来改去的确给教学上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像我这样带了好多年老教材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感觉有点儿适应不了。

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用“质量”这个词比较准确。

因为重量会随着物体在宇宙中的不同位置会发生变化。

而质量不会。

在地球上称的物体质量是100千克,到了月球上,重量就没有100千克了。

但它的质量还是100千克。

新教材中诸如此类的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教惯了老教材的我在新旧知识矛盾冲突中产生了极大的激荡。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没想到牵涉到这么多的知识点,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明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重要性,明白学高为师的艰难和神圣,也给我留下了反思的空间:

1、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学科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距。

新的课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较多,具有一种表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而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教学,除这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其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消极依靠各级教研活动中的专家讲座。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难免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所以教师平时要利用可利用时间翻阅有关教学方面的书刊,认真学习数学新课标,努力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了解课改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不给学生一个模糊的答案。

新课标指出: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

当在课堂上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对学生在活动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样通过暴露问题,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为各自的论点找一个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解释,当然教师也要去找给学生一个信服的事实依据,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设计与反思——24时计时法

(一)

执教人:

柯尊珍

年级:

三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1天里钟面上的时针走两圈,1日有24小时;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导入新课: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

师:

喜羊羊明天就要过生日了,他给大家每人发了一个请柬,上面写着:

“请于明天8:

00到我家,参加我的生日Part”。

早上小朋友都来了,而喜羊羊却还在呼呼地睡大觉呢?

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喜羊羊睁开眼说“哎呀,不对,不对”……

师:

为什么小朋友们来错了?

生1:

他写的时间不对,应该是晚上8:

00。

师:

对,他写的时间不清楚。

师:

那么谁能只改动时间,不加汉字也能表达清楚。

生2:

20时。

师:

那么,这几个同学改得对吗?

学完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

【针对三年级的同学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当前最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一下了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特别活跃。

当提出“谁能只改动时间,不加汉字也能表达清楚”这个问题,班中竟然有7、8个学生举手回答,这在我的意料之外。

当初我在备课时想到的是,如果没有人回答出来这个问题,我就直接导入:

“学完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看谁最先学会?

”如果有人,最多也是一两个人,我就按上面的方法导入新课。

我觉得这样导入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新知。

谁知竟有那么多人,看来我还是小看了学生。

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学生,不能再搀着一步步走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一天有24小时。

师:

一天有多少小时?

钟表上时针走了几圈?

生1:

一天有24时

生2:

钟表上时针走了两圈。

师:

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第二圈呢?

下面我们用钟表一起来演示一下一天的时间。

师:

深夜12时,我们在干什么?

生:

睡觉。

师:

凌晨6时,我们在干什么?

生:

准备起床。

……

【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一天有24小时,设计这个环节关键在于让学生重新感知一天的时间,我边拨表边让学生说出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好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一天24小时的感知,为下面学习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2、探索规律

师介绍:

深夜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代表新一天的开始。

师:

钟表走到深夜2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

钟表走第几圈?

生:

2时

师:

钟表走到早上7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

钟表走第几圈?

生:

7时

师:

钟表走到中午12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

钟表走第几圈?

生:

12时

师:

钟表走到下午1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

钟表走第几圈?

生:

13时

(就这样,我有代表性的选取了几个不同时间段的时间,让学生在感知中完成下面的板书。

【此环节,我以一问来统领本节课的重、难点。

“钟表走到某某时,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

钟表走第几圈?

”这是本节课至关重要的一问。

在完成如下板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我要让学生在不厌其烦的一问中深刻体会到两种时间表示法之间的关系】

本环节板书:

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深夜2时——2时

早上7时——7时

中午12时——12时

下午1时——13时

下午5时——17时

晚上8时——20时

夜里11时——23时

深夜12时——24时

【本环节的板书,课后我才想到是不是横着板书,这样一一对应,学生看起来更直观一些,更便于理解两种计时法的关系】如下:

深夜2时—早上7时—中午12时—下午1时—下午5时—夜里11时—深夜12时

2时——7时——12时——13时——17时——23时——24时

师:

我们把左边这种计时法叫做:

普通计时法

我们把右边这种计时法叫做:

24时计时法

【在计时法名字的命名上,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取名字,我认为这个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不需要让学生做一些无谓的探索,浪费一些无谓的时间,虽然总感觉有点不符合新课改精神】

3、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师:

同学们观察上面板书,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关系?

生观察,交流讨论:

生1:

过了中午12时,左边的时间加12就是右边的时间。

生2:

也可以是右边的时间减12就是左边的时间。

(由于前面做好了铺垫,本环节我让学生观察后进行充分的交流,进一步深刻体会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师小结: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探究完本环节,我又简单出了几道后就下课了)

课后反思:

凡是教过数学的老师都知道,24时计时法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我也教过两遍了,但总感觉每次都是在千锤百炼之后学生才糊里糊涂得记住了方法。

而这次的感觉却与众不同,当堂测试过后,班内只有5、6个同学还不完全懂,其余学生都顺利通过测试。

我认为本节课关键就是我抓住了至关重要的一问,每拨一个时间,我就问:

这时一天过去了多长时间?

钟表走第几圈?

学生在我不厌其烦的问中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因此,我想:

学生学不会,不全是学生的原因,和老师的方法是否恰当有很大关系。

当老师的方法和学生思维相匹配的时候,学生就学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当老师的方法和学生思维不相匹配的时候,学生就学得寡然无味。

看来,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也至关重要,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问得巧,学生就学得事半功倍。

以后的教学中,尤其是那些名气较大的名课、难课,我们一定要在备课中下功夫,在提问中下功夫,只要功夫深,没有上不好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