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251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

《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素芳 慢性肾功能衰竭.docx

陈素芳慢性肾功能衰竭

姓名:

陈素芳出生地:

甘肃42355

性别:

女单位地址: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峰乡中深沟村8组28号

年龄:

38岁常住地址: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峰乡中深沟村8组28号

民族:

汉族入院时间:

2010年8月10日09:

30am

婚况:

已婚病史采集时间:

2010年8月10日09:

30pm

职业:

退休病史陈述者:

患者本人

发病节气:

立秋后三天

主诉:

肾功异常5月,加重伴腰困、疲乏半月。

现病史:

患者于5月前无诱因出现右侧胸部疼痛,遂就诊于酒泉市中医院,诊断为“右肺炎症”、“左侧陈旧性胸膜炎,少量积液,胸膜粘连”,住院予以抗感染等治疗18天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出院(具体治疗不详),为求近一步治疗,4月初就诊于兰大一院,辅助检查尿常规示:

BLD1+、PRO2+、红细胞50个/ul、白细胞12个/ul、正常红细胞50%、异常红细胞50%。

肾功示:

BUN8.52mmol/L、CERA200.8umol/L、尿酸428umol/L,双肾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诊断为“慢性肾能衰竭”,予以门诊保肾等治疗,定期监测肾功,血肌酐逐渐升高,8月3日酒泉市人民医院化验肾功示:

BUN8.76mmol/L、CERA372.4umol/L、尿酸391.6umol/L,为求近一步中西结合治疗,遂于今日就诊于我院。

门诊遂以“慢性肾衰竭”收住。

入院症见:

疲乏,双侧腰困,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尿滴沥及尿不尽感,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自本次发病以来无皮肤紫癜及黑便,无多饮消瘦,无头晕头痛等症。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循环、呼吸、血液、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

否认地方病,职业病史。

过敏史:

否认药物、食物、粉尘等过敏史。

个人史:

生于甘肃酒泉,长期居住于此,否认疫源地、地方病区居住史,居住条件可,无寒湿之弊。

饮食无偏嗜,性格平和,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否认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及传染病患者接触史。

婚育史:

适龄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其子及配偶均体健。

月经14,6-7/25-26,2010年8月9日,月经量可,色暗,夹血块,有痛经史,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

家族史:

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家庭成员中无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T:

36.0℃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0/90mmHg

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面色萎黄,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舌质淡红,边齿痕,中裂纹,苔薄白,脉沉细。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端正,眼睑浮肿,睑结膜无充血及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耳鼻无异常。

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无颈静脉怒张。

胸廓对称无畸形,两侧呼吸动度一致,肋间隙无增宽,触觉语颤无增减,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肝浊音界位于第5肋间,心尖搏动无弥散,心界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胃脘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莫菲氏征(-),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双肾区无叩击痛。

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轻度浮肿。

前后二阴未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1.2010年4月19日兰大一院尿常规示:

BLD1+、PRO2+、红细胞50个/ul、白细胞12个/ul、正常红细胞50%、异常红细胞50%。

2.2010年4月19日兰大一院双肾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3.2010年8月3日酒泉市人民医院化验肾功示:

BUN8.76mmol/L、CERA372.4umol/L、尿酸391.6umol/L。

入院有关辅助检查结果待回报。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

虚劳

脾肾阳虚兼湿浊内壅

西医诊断:

1.慢性肾功能衰竭

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住院医师:

主治医师:

2010-8-10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陈素芳,女性,38岁,个体,主因“肾功异常5月,加重伴腰困、疲乏半月。

”门诊于2010年08月10日9:

30AM以“慢性肾衰竭”收住入院。

患者于5月前无诱因出现右侧胸部疼痛,遂就诊于酒泉市中医院,诊断为“右肺炎症”、“左侧陈旧性胸膜炎,少量积液,胸膜粘连”,住院予以抗感染等治疗18天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出院(具体治疗不详),为求近一步治疗,4月初就诊于兰大一院,辅助检查尿常规示:

BLD1+、PRO2+、红细胞50个/ul、白细胞12个/ul、正常红细胞50%、异常红细胞50%。

肾功示:

BUN8.52mmol/L、CERA200.8umol/L、尿酸428umol/L,双肾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诊断为“慢性肾能衰竭”,予以门诊保肾等治疗,定期监测肾功,血肌酐逐渐升高,8月3日酒泉市人民医院化验肾功示:

BUN8.76mmol/L、CERA372.4umol/L、尿酸391.6umol/L,为求近一步中西结合治疗,遂于今日就诊于我院。

门诊遂以“慢性肾衰竭”收住。

入院症见:

疲乏,双侧腰困,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尿滴沥及尿不尽感,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自本次发病以来无皮肤紫癜及黑便,无多饮消瘦,无头晕头痛等症。

既往体健。

否认肝炎、结核等急慢性传染病史。

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  查

T:

36.0℃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0/90mmHg

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面色萎黄,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舌质淡红,边齿痕,中裂纹,苔薄白,脉沉细。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端正,眼睑浮肿,睑结膜无充血及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耳鼻无异常。

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无颈静脉怒张。

胸廓对称无畸形,两侧呼吸动度一致,肋间隙无增宽,触觉语颤无增减,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肝浊音界位于第5肋间,心尖搏动无弥散,心界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胃脘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莫菲氏征(-),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双肾区无叩击痛。

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轻度浮肿。

前后二阴未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1.2010年4月19日兰大一院尿常规示:

BLD1+、PRO2+、红细胞50个/ul、白细胞12个/ul、正常红细胞50%、异常红细胞50%。

2.2010年4月19日兰大一院双肾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3.2010年8月3日酒泉市人民医院化验肾功示:

BUN8.76mmol/L、CERA372.4umol/L、尿酸391.6umol/L。

入院有关辅助检查结果待回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鉴别诊断:

患者女性,38岁,主因“肾功异常5月,加重伴腰困、疲乏半月”入院。

入院症见:

疲乏,双侧腰困,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尿滴沥及尿不尽感,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舌质淡红,边齿痕,中裂纹,苔薄白,脉沉细。

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虚劳”范畴,证属“脾肾阳虚,湿浊内壅”。

患者素体脾肾亏虚,日久伤及脾肾阳气,肾阳虚则火不生土,脾阳虚则运化无力,气血生成不足,气血虚则外不能濡养肌肉关节,内不能滋养脏腑,故见双侧腰部酸困不适、疲乏。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则大便稀,一日三次。

双下肢畏寒,怕冷均为脾肾阳虚的表现。

本病病位在脾肾,病属本虚。

本病中医当与肺痨相鉴别:

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抗结核)为主要治则;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当可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1.病史:

因“肾功异常5月,加重伴腰困、疲乏半月”入院。

2.症状:

疲乏,双侧腰困,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尿滴沥及尿不尽感,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查体:

BP:

120/9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面色萎黄。

眼睑无浮肿,睑结膜无充血及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肝颈静脉回流征(-),无颈静脉怒张。

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尖搏动无弥散,心界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浮肿。

3.辅助检查:

2010年4月19日兰大一院尿常规示:

BLD1+、PRO2+、红细胞50个/ul、白细胞12个/ul、正常红细胞50%、异常红细胞50%。

双肾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2010年8月3日酒泉市人民医院化验肾功示:

BUN8.76mmol/L、CERA372.4umol/L、尿酸391.6umol/L。

入院有关辅助检查结果待回报。

4.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肾衰竭相鉴别:

急性肾衰竭指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几小时或几天)突然下降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在氮质废物、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常伴有少尿或无尿表现。

当可鉴别。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

虚劳

脾肾阳虚兼湿浊内壅

西医诊断:

1.慢性肾功能衰竭

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诊疗计划:

1.内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

2.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

3.中药汤剂以济生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温运脾阳,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利湿为主,具体处方明日开取。

4.中成药活血通络,益气补阳,通腑泄浊,保肾。

金水宝胶囊6粒3次/日

尿毒清颗粒5g4次/日

5.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7.嘱患者畅情志,避风寒,节饮食。

2010-8-11王庆苗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入院第二天,症状体征同前。

患者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示:

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压积30.4%,余正常。

血凝四项:

FIB5.4g/L,余正常。

生化示:

P1.85mmol/L、BUN15.09mmol/L、CERA352.6umol/L、UA461umol/L、TG3.14mmol/L、HDL-C2.20mmol/L、A-AMY148U/L,余正常。

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肾脏萎缩(左肾85x36mm,肾盂分离(-);右肾85x32mm,肾盂分离(-),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皮质变薄,肾窦部散乱。

2.肝、胆、脾、胰、输尿管、膀胱声像图未见异常。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大致正常心电图。

余入院检查待回报。

王庆苗主治医师查房后指示:

1.病史采集全面,病历书写合格规范,质量好。

2.入院症见:

疲乏,双侧腰困,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尿滴沥及尿不尽感,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舌质淡红,边齿痕,中裂纹,苔薄白,脉沉细。

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虚劳”范畴,证属“脾肾阳虚,湿浊内壅”。

患者素体脾肾亏虚,日久伤及脾肾阳气,肾阳虚则火不生土,脾阳虚则运化无力,气血生成不足,气血虚则外不能濡养肌肉关节,内不能滋养脏腑,故见双侧腰部酸困不适、疲乏。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则大便稀,一日三次。

双下肢畏寒,怕冷均为脾肾阳虚的表现。

本病病位在脾肾,病属本虚。

本病当与肺痨相鉴别

3.西医诊断依据:

①.患者陈素芳,女性,38岁,主因“肾功异常5月,加重伴腰困、疲乏半月”入院。

②.入院症见:

疲乏,双侧腰困,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尿滴沥及尿不尽感,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③.体征:

T:

36.0℃、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0/90mmHg神清,神可,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面色萎黄。

眼睑无浮肿,睑结膜无充血及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肝颈静脉回流征(-),无颈静脉怒张。

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尖搏动无弥散,心界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浮肿。

④.辅助检查:

2010年4月19日兰大一院尿常规示:

BLD1+、PRO2+、红细胞50个/ul、白细胞12个/ul、正常红细胞50%、异常红细胞50%。

双肾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2010年8月3日酒泉市人民医院化验肾功示:

BUN8.76mmol/L、CERA372.4umol/L、尿酸391.6umol/L。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示:

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压积30.4%,余正常。

血凝四项:

FIB5.4g/L,余正常。

生化示:

P1.85mmol/L、BUN15.09mmol/L、CERA352.6umol/L、UA461umol/L、TG3.14mmol/L、HDL-C2.20mmol/L、A-AMY148U/L,余正常。

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肾脏萎缩(左肾85x36mm,肾盂分离(-);右肾85x32mm,肾盂分离(-),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皮质变薄,肾窦部散乱。

2.肝、胆、脾、胰、输尿管、膀胱声像图未见异常。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大致正常心电图。

余入院检查待回报。

结合入院前辅助检查及查体,考虑患者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故补充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修正取消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诊断。

故目前诊断为: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

慢性肾功能衰竭应与急性肾衰竭相鉴别。

4.治疗上故治疗上予以积极降压、降低蛋白尿,通过选择性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从而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跨膜压,抑制系膜细胞和基质蛋白产生,防止肾间质纤维化;并予以纠正脂代谢异常,减轻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减少ECM合成并促进其降解,从而延缓肾脏损害。

暂予以缬沙坦80mgqd,阿托伐他汀钙10mgqd。

骨化三醇胶丸0.25ugqd,维D钙1片qd以纠正钙磷失调。

中成药益肾一号胶囊6粒tid以活血通络,减少尿蛋白及潜血,补阳健肾胶囊6粒Tid,降氮胶囊5粒tid。

患者不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故停用,并尿毒清颗粒。

5%GS150ml+黄芪注射液30ml/ivgttqd益气,5%GS150ml+丹参粉0.8/ivgttqd活血止血改善微循环,纠正血液粘滞性过高,以延缓肾脏损害。

中药汤剂辨证施治,以益气健脾补肾温阳化浊为原则,具体方药如下:

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穿山龙30g

丹参15g生山药30g石韦30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以上已遵嘱执行,继观。

2010-8-12马鸿斌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查房,患者仍感疲乏,双侧腰困,伴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晨起血压为120/70mmHg。

患者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示:

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压积30.4%,余正常。

血凝四项:

FIB5.4g/L,余正常。

生化示:

P1.85mmol/L、BUN15.09mmol/L、CERA352.6umol/L、UA461umol/L、TG3.14mmol/L、HDL-C2.20mmol/L、A-AMY148U/L,余正常。

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肾脏萎缩(左肾85x36mm,肾盂分离(-);右肾85x32mm,肾盂分离(-),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皮质变薄,肾窦部散乱。

2.肝、胆、脾、胰、输尿管、膀胱声像图未见异常。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大致正常心电图。

胸部正位片示:

左侧胸膜增厚粘连。

乙肝三系统+丙抗均为阴性。

余入院检查待回报。

马鸿斌主任医师查房后指示:

1.病史采集全面,病历书写合格规范,质量好。

2.入院症见:

疲乏,双侧腰困,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尿滴沥及尿不尽感,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舌质淡红,边齿痕,中裂纹,苔薄白,脉沉细。

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虚劳"范畴,证属"脾肾阳虚,湿浊内壅"。

患者素体脾肾亏虚,日久伤及脾肾阳气,肾阳虚则火不生土,脾阳虚则运化无力,气血生成不足,气血虚则外不能濡养肌肉关节,内不能滋养脏腑,故见双侧腰部酸困不适、疲乏。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则大便稀,一日三次。

双下肢畏寒,怕冷均为脾肾阳虚的表现。

本病病位在脾肾,病属本虚。

本病当与肺痨相鉴别

3.西医诊断依据:

①.患者陈素芳,女性,38岁,主因"肾功异常5月,加重伴腰困、疲乏半月"入院。

②.入院症见:

疲乏,双侧腰困,双下肢畏寒,怕冷,纳眠可,口干,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尿滴沥及尿不尽感,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③.体征:

T:

36.0℃、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0/90mmHg神清,神可,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面色萎黄。

眼睑无浮肿,睑结膜无充血及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肝颈静脉回流征(-),无颈静脉怒张。

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尖搏动无弥散,心界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浮肿。

④.辅助检查:

2010年4月19日兰大一院尿常规示:

BLD1+、PRO2+、红细胞50个/ul、白细胞12个/ul、正常红细胞50%、异常红细胞50%。

双肾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2.双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肾囊肿)。

2010年8月3日酒泉市人民医院化验肾功示:

BUN8.76mmol/L、CERA372.4umol/L、尿酸391.6umol/L。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示:

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压积30.4%,余正常。

血凝四项:

FIB5.4g/L,余正常。

生化示:

P1.85mmol/L、BUN15.09mmol/L、CERA352.6umol/L、UA461umol/L、TG3.14mmol/L、HDL-C2.20mmol/L、A-AMY148U/L,余正常。

彩超示:

1、双肾弥漫性病变,肾脏萎缩(左肾85x36mm,肾盂分离(-);右肾85x32mm,肾盂分离(-),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皮质变薄,肾窦部散乱。

2.肝、胆、脾、胰、输尿管、膀胱声像图未见异常。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大致正常心电图。

胸部正位片示:

左侧胸膜增厚粘连。

乙肝三系统+丙抗均为阴性。

余入院检查待回报。

结合入院前辅助检查及查体,目前诊断为: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

慢性肾功能衰竭应与急性肾衰竭相鉴别。

4.治疗上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予以积极降压、降低蛋白尿,通过选择性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从而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跨膜压,抑制系膜细胞和基质蛋白产生,防止肾间质纤维化;并予以纠正脂代谢异常,减轻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减少ECM合成并促进其降解,从而延缓肾脏损害。

暂予以缬沙坦80mgqd,阿托伐他汀钙10mgqd。

骨化三醇胶丸0.25ugqd,维D钙1片qd以纠正钙磷失调。

中成药益肾一号胶囊6粒tid以活血通络,减少尿蛋白及潜血,补阳健肾胶囊6粒Tid,降氮胶囊5粒tid。

患者不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故停用,并尿毒清颗粒。

5%GS150ml+黄芪注射液30ml/ivgttqd益气,5%GS150ml+丹参粉0.8/ivgttqd活血止血改善微循环,纠正血液粘滞性过高,以延缓肾脏损害。

中药汤剂辨证施治,以益气健脾补肾温阳化浊为原则。

以上已遵嘱执行,密观。

2010-8-13

今日查房,患者精神尚可,疲乏、双侧腰困、口干症状较入院前有所缓解,双下肢畏寒,怕冷等症状同前,纳眠可,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晨起血压为120/80mmHg。

昨日尿常规示:

LEU±、PRO±、MA>100mg/L、白细胞0-2/HPF,余正常。

尿红细胞形态示:

尿蛋白定性±、尿红细胞总数未见。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9g/24h。

粪常规未见异常。

内生肌酐清除率10.7522,根据目前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补充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CKD5期),再次与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治疗上仍予以中西结合治疗,积极消除引起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积极保肾,延缓肾脏损害,建议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准备血液透析治疗,中药汤剂调整为参苓白术散加减辨证施治,具体方药如下:

太子参15g茯苓15g生白术9g生山药15g

白扁豆9g玉米须15g生黄芪15g砂仁6g(后下)

当归9g车前子15g(包煎)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次口服

余治疗继前。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2010-8-14

今日查房患者精神尚可,疲乏,双侧腰困及双下肢畏寒、怕冷症状均较入院时明显好转,纳眠可,大便便稀,一日三次。

自诉小便量可,24小时尿量平均在1500-2500ml,晨起血压110/70mmHg,今日辅助检查贫血三项未见异常,尿常规示:

PRO±、MA>100mg/L、白细胞0-2/HPF,余正常。

故治疗上仍予以积极降压、降低蛋白尿,通过选择性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从而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跨膜压,抑制系膜细胞和基质蛋白产生,防止肾间质纤维化积极保护残余肾功能;并予以纠正脂代谢异常,减轻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减少ECM合成并促进其降解,从而延缓肾脏损害。

纠正钙磷失调;中成药以活血通络,减少尿蛋白及潜血,降浊;活血改善微循环,纠正血液粘滞性过高,以延缓肾脏损害。

中药汤剂辨证施治,余治疗继前,继观。

2010-8-18王庆苗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查房,患者自诉感疲乏,双侧腰困,下肢畏寒,怕冷症状均明显好转,纳眠可,口干,大便仍便稀,一日三次。

晨起血压100/60mmHg。

昨日复查血常规示:

红细胞数目3.14x10*12/L、血红蛋白94g/L、红细胞压积27.2%、单核细胞百分比11.9%,余正常。

部分生化示:

BUN22.24mmol/L、CERA333.8umol/L、UA409umol/L、HDL-C0.8mmol/L、载脂蛋白A-11.04g/l、B2微球蛋白7.09mg/l,余正常。

王庆苗主治医师查房后指示:

目前患者入院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辅助检查提示,血肌酐及尿酸均有所下降,P及血脂均恢复正常,但患者目前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均有所低,故治疗上加强纠正贫血,故调整为促红细胞生长素注射液2500iuiH2次/周,维生素B1250mgim2次/周;并予以硫酸亚铁0.3tid,叶酸10mgtid。

患者目前血压控制较低,故换用缬沙坦为坎地沙坦酯片4mgqd降压,余治疗继前,继观,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2010-8-19

今日查房,患者自诉昨日因饮食不节,出现大便次数偏多,一日4次,质稀,大便颜色褐色,偶有腹部不适,余症状同前。

晨起血压100/80mmHg。

腹部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昨日内生肌酐清除率示:

12.5463、CREA329.7umol/l,从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示:

经中西结合治疗后,肾功能有所恢复,故保肾治疗有效,故治疗上继续以上治疗,患者因饮食不节出现腹部不适,大便形质改变,故治疗上加用藿香正气丸10丸tid以对症治疗。

并安排复查粪常规,以了解是否存在感染及隐血,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继观。

2010-8-20马鸿斌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查房,患者自诉大便次数仍偏多,一日3次,质稀,大便颜色呈褐色,腹部不适明显减轻,疲乏、双侧腰部不适,双下肢畏寒,怕冷明显缓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