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974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44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x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一节 概论

第一节 概论

单元

细目

要点

概论

1.健康教育

(1)影响健康的因素

(2)健康教育的概念

(3)健康素养的概念

2.健康促进

(1)健康促进的概念

(2)健康促进五大领域

(3)基本策略及核心策略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1)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2)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

(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4)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健康教育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就个人而言,健康是个人能力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幸福的基础,就国家而言,国民健康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

当今社会,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不同国家、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健康指标的差异明显。

分析这些健康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必将有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改善健康策略,全面推进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分类方法亦不完全相同。

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以下四类:

  1.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药物依赖、驾车与乘飞机不系安全带等。

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密切,改善行为可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也与行为密切相关。

  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

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

说明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环境因素

  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说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气候、地理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健康的根本。

在传统上,人们对于室外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认识较多,如大气污染、基本卫生设施缺乏、没有安全饮用水等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社会环境又称文化——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也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

疾病的发生和转化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环境因素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

例如国家间和一个国家内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影响到人们获得卫生保健的机会及能力,从而影响健康。

  环境因素中的以下因素对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

①收入和社会地位;②社会支持网络;③教育文化;④就业和工作环境;⑤社会与自然环境;而且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已被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所证实。

  3.生物学因素

  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生长发育、衰老、个人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和健康状况等)。

这一组因素与个体的遗传基因、胎儿期的生长发育状况等有关,如基因特点、性别、年龄等。

遗传与生物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典型的遗传疾病外,还表现为现已查明的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等的家族遗传性。

  此外,20世纪初人类已经开始逐步发现了引起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也可以归为生物性致病因素。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利用遗传与生物因素的特点,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的手段,如疫苗的研制与使用,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等。

  4.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因素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

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卫生经济投入以及合理的公平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

  

(二)健康教育的概念

  1.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知-信-行”的统一,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教育”对于增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提升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注重使“受教育对象”产生内化的过程,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健康教育的概念突出了教育对于改变行为的价值以及个体在改变行为方面的自愿性。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健康教育对象的需求评估,提出科学的健康教育计划,制定教育目标、确定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2.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健康教育≠卫生宣教

  健康教育:

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

  卫生宣教:

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通常指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卫生知识、倡导健康观念与行为的活动。

  (三)健康素养的概念

  健康素养的概念(healthliteracy)

  世界卫生组织(WH0)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人们获取、理解、实践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这一概念在早期健康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扩展,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素养可以分为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与评判性健康素养。

  功能性健康素养(functionalhealthliteracy)主要指读写、交流、识数等与获取健康信息或服务等密切相关的基本能力,如能看懂体检预约单、顺利完成检查和看懂24小时制时钟。

  互动性健康素养(interactivehealthliteracy),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积极寻求获得健康信息并应用新知识改变健康状况的能力。

  评判性健康素养(criticalhealthliteracy),主要指对获取的健康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健康知识运用到日常事件和生活中的能力。

  2008年1月我国卫生部发布了第3号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提出了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66条健康素养要点,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预防疾病与伤害、自我保健等方方面面。

  由此可见,健康素养无论是相对狭义的概念还是WHO给出的更为广义的概念,都与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同时还会受到健康教育的影响。

毫无疑问,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利用卫生服务,更能够从公共卫生的视角,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预防疾病能力,促使对预防保健服务的合理利用,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另一方面,健康素养可以作为衡量健康教育效果的指标,也丰富和发展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美国的《健康人民2010》已经将健康素养作为主要指标之一,我国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也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既是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各项指标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

  二、健康促进

  

(一)健康促进的概念

  1.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healthpromotion)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教育,是调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

  从狭义的角度讲,健康促进强调了在改变个人和群体行为过程中环境、政策支持的重要意义。

  从广义角度讲,环境、政策等对健康的贡献不仅表现为促进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形成,还会表现在环境条件改善本身对健康的贡献,政治承诺、促进健康的政策对健康的直接影响。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

  

(1)健康教育要求人们通过自身认知、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因此,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最适于那些有改变自身行为愿望的人群;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有支持性或约束性。

  

(2)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促进一样,不仅即涉及整个人群,而且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的推动和落实,营造健康促进的氛围,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缺乏基础。

而健康教育必须有环境、政策的支持,才能逐步向健康促进发展,否则其作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4)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健康教育是个人与群体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改变。

  

  

(二)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

  关于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WHO专门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并发表了政策性文件,对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1986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宪章》明确指出了健康促进的5个活动领域,奠定了健康促进的理论基础。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出了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的影响并承担责任。

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政策、法规、财政、税收等)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抉择。

  2.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要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加强社区行动健康促进强调发动社区力量,确定问题和需求是社区能力建设最佳的起点,社区人民有权、有能力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其目标。

因此,提高社区人民生活质量的真正力量是他们自己。

充分发动社区力量,挖掘社区资源,积极有效地让社区群众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

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健康知识,积累经验,有准备地应付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并很好地预防和应对慢性病和外伤。

学校、家庭、工作单位等功能社区和居民社区都要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服务机构要不断改革,适应广大群众新的需求。

卫生服务的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工商机构和政府等共同分担。

他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职能重复。

同时,调整卫生服务类型与方向,将预防理念和健康促进服务作为提供卫生服务模式的组成部分,让最广大的人群公平受益。

  (三)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及核心策略

  1.健康促进基本策略

  基于健康促进的概念和活动领域,《渥太华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包括倡导、赋权和协调。

  

(1)倡导(advocacy):

主要强调的是针对政策决策者运用倡导的策略,促进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出台。

此外,倡导的策略还可用于说服和动员多部门关注健康,激发各部门和人群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造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与环境。

  

(2)赋权(empowerment):

开展社区及人群的能力建设,使其具备维护健康的意识、掌握科学的知识和可行的技术;激发社区和个人的潜能,最终使社区、每个家庭和个人具备承担起各自的健康责任的能力,并能付之于行动。

  (3)协调(mediation):

健康促进涉及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社区、个人,使各方面力量有效发挥作用,并能互相支持、配合,需要运用协调策略,关注到各自的利益与行动,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努力实现维护和增进全社会健康的共同目标。

  2.健康促进核心策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在开展致力于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的实践中提出社会动员(socialmobilization)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旨在充分调动社会各相关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其在促进健康中的作用,强调各种活动的整合与持续,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1)社会动员的概念:

社会动员是通过一系列综合的、高效的动员社会的策略和方法,促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地主动参与,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目标转化成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社会目标,并转变为社区成员共同的社会行动,进而实现这一社会健康目标的过程。

社会动员应贯穿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的全过程,并建立起有效的执行和技术管理体系。

  

(2)社会动员的对象:

包括领导层、社区社会力量(居民委员会、社区非政府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社区家庭和个人。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1.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项目之一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全民提供,而且健康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在其他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也有重要体现。

可见,把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放在防治疾病的核心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2.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

  《阿拉木图宣言》把健康教育列为初级卫生保健八大任务之首,并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

要充分注意到健康教育对实现卫生目标的重要性;认识到健康教育技术、行为研究及战略和资源的潜力,并紧急呼吁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纳入卫生发展战略。

  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健康教育引导人们自愿放弃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自身制造的危险,追求健康的目标,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健康促进在促使环境改变中虽需要有一定的资源保证,但它们所需的资源投入与高昂的医疗费用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节省大量的社会财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4.是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渠道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民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而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是健康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不可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开展大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如宣讲、干预、监测、评价等。

因此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渠道。

  【例题】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

  A.环境保护

  B.社会动员

  C.健康教育

  D.疾病控制

  E.开发资源

  

『正确答案』B

  【例题】关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

  B.健康促进对健康教育起着维护和推动作用

  C.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D.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深化与发展

  E.健康促进要以健康教育为先导

  

『正确答案』D

  【例题】与健康教育相比较,卫生宣教的特点是

  A.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

  B.无针对性、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C.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D.系统的干预活动

  E.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

  

『正确答案』B

  【例题】下列不属于健康促进活动领域的是

  A.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策略

  B.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

  C.加强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制定卫生制度

  

『正确答案』E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

  我们自毁于自己创造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我们自毁于自己创造的环境污染,……我们自毁于容许有害的社会条件继续存在。

  ——美国卫生总署《健康的人民》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

1.人类行为基本特点

(1)行为要素

(2)人类行为的属性

(3)影响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健康相关行为

(1)健康相关行为概念

(2)促进健康行为

(3)危害健康行为

3.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

(1)知信行理论

(2)健康信念模式

(3)行为改变阶段理论

(4)创新扩散理论

4.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1)个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2)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一)行为与行为的要素

  健康教育学是研究行为与健康关系规律的学科,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方法促进目标人群的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生变化。

人的行为(behavior)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

  人的行为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外显行为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如言谈举止;内隐行为则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情绪、意识等;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可以间接了解人的内隐行为。

  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均可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行为的构成要素

  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1.行为主体→人。

  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属性

  

  人类的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以生理形态和功能为发生的前提,是人的生物遗传信息作用的结果,而非后天习得,其特征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

  

  人类的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人类的本能行为要受到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艺术、科学、哲学、宗教、道德、风俗、法律等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

  

  人的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而获得的,其基本内容包括习得社会生活技能、社会生活行为规范,形成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生活目标,获得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人的社会化分为早起社会化(儿童、青少年期)、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

  健康教育注重社会化,希望每一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养成有益于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社会行为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人类不仅能够适应环境,更能通过劳动改造和维护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人的行为会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人的行为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周围的世界,对人类社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影响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人类行为的特性包括

  目的性

  可塑性

  差异性

  

(1)目的性 目的性是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

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改造环境。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向促进健康的方向改善行为,因此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

  

(2)可塑性 通过不断的学习及受环境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是人类行为的可塑性。

一般而言,年纪越小,其行为的可塑性越大。

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的教育,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

  (3)差异性 人类的行为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学习经历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2.影响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在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形成与改变过程的基础。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

基因不仅影响行为,还决定人的一系列行为性状和趋势。

基因的传递,使人类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部分行为得以继承,而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2)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

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环境、制度与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是间接的或潜在的;这些因素受到人类行为的反作用也是相对不明显的。

  (3)学习因素

  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

学习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学习是模仿。

  第一种无意模仿,人们往往通过无意模仿获得日常生活行为。

无意模仿多见于儿童,他们在模仿他人行为时是无意的,并无明确的目的.

  第二种有意模仿,通过有意模仿获得自己崇拜、羡慕的行为,如演员的举止等;

  第三种强迫模仿,通过强迫模仿获得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等。

家长、老师、上级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要求孩子、学生、下属模仿某种行为的学习过程。

  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是第二、第三层次的学习,这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使学习者全面理解和认识目标行为,使之对行为习得的需要上升到理性层面,再实现主动的行为学习,并使这些行为在不断的强化中得以巩固。

  学习因素对于个体工作和生活技能的形成、发展,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健康教育主要通过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的学习模式,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有益于健康教育的新行为。

  

  二、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人们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其与行为科学的紧密联系。

为此,我们需要在了解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一)健康相关行为概念及其分类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behavior)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二)促进健康行为

  1.概念及特点

  促进健康行为(healthpromotedbehavior):

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具有5个方面特征:

  

(1)有利性:

行为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

  

(2)规律性:

行为表现规律有恒而不是偶然行为;

  (3)和谐性:

个体行为表现有个性但同时与能其所处的环境和谐;

  (4)一致性:

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没有冲突;

  (5)适宜性:

行为强度适宜,能理性控制。

  2.促进健康行为的五种类型

  

(1)日常健康行为:

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有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身体活动等。

  

(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

如离开被二手烟污染的环境、在有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时穿戴防护用具、积极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