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788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docx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

《古代诗歌四首》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2.学会寻找重点字词,分析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

3.能背诵全诗。

过程和方法: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利用诗歌引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能联想到与之有关联的其它诗歌,加强诗歌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

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诗歌的朗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2.对比法:

在正比和反比之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体会如何抓事物特征描写之法。

3.分散拓展法: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本,适时延伸,把视觉触角伸向诗外,加强课内外联系和诗歌积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沧海》

(一)导入

  在《三国演义》中你们最喜欢谁?

你们觉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

(学生:

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在戏剧中是丑化为白脸)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历史上的曹操无愧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大家也许不知道其实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下面我们就通过课文《观沧海》一起来解读历史上作为文学家的曹操。

 

(二)学生课前预习,共同扫清文字障碍

  1.指名一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

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全班齐读,注意朗读的正确、清晰。

  (三)整体感悟

  1.看课题《观沧海》,说说那个字是统领全篇的关键字呢?

  理解:

“观”是全诗的关键字,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的景物。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理解:

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地点:

碣石,今湖北省境内;方位:

向东;人物:

曹操。

)时间写在黑板上,分析后文之后再补上。

  3.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理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板书:

海水:

荡漾,山岛:

高耸,树木:

繁茂,草:

丰美)

  澹澹:

水波摇动的,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

  竦峙:

竦,高。

峙,耸立

  萧瑟:

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

  理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全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出来的景致。

从哪里看出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呢?

(两个“若”看出是想象出来,而非真是所见的。

若,好像)

  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

(其:

指代的是大海,此处要强调)给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感觉。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4.曹操眼见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心中描绘出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在写景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吗?

  理解: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人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一起尝试着自然流畅地朗读古诗,注意音量应是洪亮的。

  (四)小结:

通过讨论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过渡:

三国时期的曹操东临沧海,橫槊赋诗。

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让我们来到唐朝,随着白居易一起去观赏西湖的美景吧!

二、《钱塘湖春行》

(一)读诗

1.齐读全诗。

解决字词读音:

啄zhuó没mò白沙堤dī

2.指名读全诗。

(二)解题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

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呢?

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出示课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

苏轼这首诗里的“西子”就是古代美女西施,在苏轼的眼里西湖就像一位绝代佳人,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样的楚楚动人。

2.学生观赏西湖秀丽风光。

出示课件二西湖秀丽风光组图。

(三)析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课件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哪一时段的西湖之景?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并对这些字词进行分析、欣赏。

(提示:

分析欣赏可采用换词对比法、字词分析法、联想想象法等)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交流讨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诗歌,分散朗读每一句诗。

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谁家”突出了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说明时令的早。

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黄莺争暖树,家家飞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

为什么?

“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

引导学生回想朱自清的《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你认为下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与本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示课件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以上抓住时令特征“早”字深入分析,并形成板书:

初平低

早春几处早莺

谁家新燕

浅草没

(四)悟情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依恋,对杭州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白居易对西湖、对杭州的感情是深厚的,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得到印证。

出示课件五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五)背诵

1.如此美丽的西湖,把它装进我们的心中吧!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西湖初春之景。

读第一遍,脑中出现景物之轮廓。

读第二遍,在脑中给景物着色。

读第三遍,使景物动起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背诵全诗。

(六)作业

1.收集描写西湖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积累曹操的,抄写在积累本上。

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初平低

早春几处早莺

谁家新燕

                    浅草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

3.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感受两首诗歌的思乡情怀。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思维。

2.初步培养学生品位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品位诗歌意境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

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

哪些句子属于写景?

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

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

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船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

“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年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

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

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过渡: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其中思乡之作占有很大的部分,现在,让我们再来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作者又是怎样表达他的思乡之情的。

)    

二、《天净沙·秋思》

(一)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二)、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

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

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四)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

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因为作者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点拨:

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景物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3.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点拨:

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子。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4.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

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5.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谁来回答?

点拨:

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

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

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

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

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五)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河楼》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