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729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考试版.docx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语文考试版

2020年3月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北京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取材于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诗歌之间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2.根据材料一,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关系的一项是(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D.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材料二

当代文坛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之间,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

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

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

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

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

文学的类型又究竟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

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

由此而言,唯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

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

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

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

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

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毫无疑问,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

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

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取材于《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如何兼顾值得思考。

B.反观“轻”与“重”的讨论,可从根本上突破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D.本文客观分析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区别与前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没有贬意。

材料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2019年频频登上热搜。

一年来,这首歌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

可为何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呢?

2019年4月,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

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

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

无论是金领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在这段时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优美的歌曲,都以“我”的角色汇入歌曲形成的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祖国的生日。

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

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

另外,流行文化助力主流政治文化。

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自然。

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

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

(取材于网络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一项是(3分)

A.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疾成为“网红”。

B.音乐节选《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首要因素在于其歌词和旋律好听。

C.《我和我的祖国》打破各种圈层,人们在歌唱时可以表达每一个“我”的爱国真情。

D.王菲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引发的争议,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

5.三则材料分别以古典与现代、通俗与精英、流行与主流的视角观照文化现象。

有人认为,“我和我的祖国”已成为广泛流行的爱国文化符号,这一流行现象值得研究借鉴。

假如你要使自己喜欢的某一文化符号流行起来,将如何去做呢?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

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

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

人终疑其游戏岐黄【1】,不尊不信。

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

然云谷亦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2】之癖。

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

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

向与李玉成竹肉【3】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

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

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在床矣。

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㾂植立,惝恍久之。

张子曰:

“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

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

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4】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5】所谪。

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

谓余弟道之曰:

‘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

’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取材于张岱《鲁云谷传》)

注释:

【1】岐黄:

指医学。

【2】米颠:

指宋代书画家米芾。

【3】竹肉:

指伴奏和歌唱。

【4】苍头:

仆人。

【5】室人:

妻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可救则望之却走却走:

退避离开

B.向与李玉成竹肉相得相得:

和谐

C.今年三月之晦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举不足以入其胸次胸次:

停留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云谷深于茶理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B.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经旬不与交语

吾与点也

D.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

家祭无忘告乃翁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医不经师,方不袭古

治疗不一味效法前辈医师,处方不一味沿袭古书

B.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

别的医生拒绝治疗的时候,绝对不会找我的朋友云谷看病

C.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

而且特别喜欢吹洞箫和唱曲的人比赛谱曲

D.排闼而入,则遗蜕在床矣

推门进去,他已在床上去世了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谷医术高明,擅治痈疽和痘疹,凭聪慧明审行事,每次都考虑病情后再配药剂,常能起死回生。

B.云谷有米颠一样的洁癖,痛恨他人吸烟喝酒、采摘花朵、随地吐痰等恶习,所以只有趣味高雅的人,才愿交往。

C.云谷自小多才多艺,精通多种乐器,特别喜欢吹洞箫,能与他和谐配合的只有李玉成、王公端两人。

D.云谷心胸豁达开朗,对于世态炎凉、势利之事,全不在意。

他虽不晓文墨、不解诗画、身处俗世,却有着高雅的情趣。

10.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鲁云谷在交友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

(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7分)

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曰: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②樊迟问知,子曰:

“务民之义【1】,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③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伦语·八佾》)

④子曰:

“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注释:

【1】义:

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与材料①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A.知识即美德B.认识你自己C.因信称义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中的哪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

(4分)

(2)材料③④与材料①②中孔子的主张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

(共12分)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1】

【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2】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3】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4】寒挂屋山头。

注释:

【1】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

即黄介,字几复。

【2】涴:

污染。

【3】初平:

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

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4】斗杓:

指北斗星的斗柄。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起笔含情。

B.颔联宕开写景,澄明的秋月倒映在黄河之中,景中寓情。

C.颈联上承首句的“吾宗”,连用两个黄姓人物的典故劝说朋友。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以景结情,将难以言尽的劝勉之意化入其中。

13.下列对具体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汴岸置酒赠黄十七”,题目中的黄十七是诗人赠诗对象,“十七”是其别名。

B.“长歌劝之肯出游”,诗人理解黄十七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C.“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不如像叔度般一醉方休。

D.“斗杓寒挂屋山头”,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14.黄庭坚《赠别几复》: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与本诗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

①李白诗中的意象常带有奇特的神话色彩,如《蜀道难》中的“,”。

②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来形容。

③《劝学》谈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说》也讲过类似的话:

“_______,________。

④保持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建议后主“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

(共4分)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

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

“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

“‘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宝钗道:

“可真是诗魔了。

都是颦儿引的他!

”黛玉道:

“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李纨笑道:

“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16.请简要说明画线句子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并试着举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例子与该形象特点形成类比。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

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

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

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

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

“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

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

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

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

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

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

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

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

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

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

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一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新气象。

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

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

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

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取材于雨辰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变化无常:

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B.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姗姗来迟:

走得缓慢从容

C.到处充满着一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新气象撸起袖子加油干:

写出农人辛苦劳作的情状

D.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不失时机:

办事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农谚,如“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增加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和乡土气息。

B.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19.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

(6分)

①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

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

20.文章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

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

,。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

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

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叹为观止。

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

物质结构即便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井井有条,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②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

③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

④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让人啧喷称奇

A.④①③②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

(2)文中画线句关联词使用不当,请修改为关联词使用恰当且语序合理的句子。

要求:

保留原有信息。

(2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有些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是复杂的“两面人甚至多面人”,请从《红楼梦》《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四部名著中,选择一位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0字左右。

②日前,某省教育厅发布《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方案措施中有一项“学校不得举行中考、高考誓师大会”,这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论。

有人认为学习的动力更应该来自内在,集体发誓会让学生压力更大;有人则认为不必禁止,誓师大会是一种很有仪式感的活动,年轻人就要热血沸腾。

针对该项措施的意见征求,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写出简明意见书,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

态度诚恳,语言得体,150字左右。

③《感动中国》年度颁奖词,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

感动永远不该缺席。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中国——我最崇敬的抗‘疫’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钟南山、李兰娟、韩红、汪勇和李文亮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

符合人物特征,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0字。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时评《基层防疫:

分清民众私权的“楚河汉界”》一文中说:

“在任何时候,民众的权利,法治的精神,权力的伦理,都是一个社会最根本性的命题,是社会的支柱。

……如果防疫是一道公共卫生领域的‘解方程’,那法治与权利就是这道方程式中的‘常量’,只有看到了这两个‘常量’的价值,求解防疫这道方程方能更高效有力。

”这番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

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以“反转”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

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