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346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docx

名著欣赏诗词散文

【名作欣赏】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作者小传】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和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

欧阳修从维护宋统治出发,提出过许多新建议。

但他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和史学方面。

他领导了北来的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明道”、“致用”、“尚朴重散”,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除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外,著有《居士集》、《居士外集》、《六一诗话》等。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担任主考官时的进土苏轼、苏辙、曾巩及经他推荐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苏洵等均为名列唐宋人大家的文人。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参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词句注释】

环:

环绕。

饮少辄(zhé)醉:

喝一点就醉。

若夫:

他转连词,相当于“说到那”、“至于”。

负者:

肩负东西的人。

伛(yǔ)偻(lǚ):

俯身躬背的样子。

指老年人。

提携:

指被人搀扶的小孩。

山肴:

用山中禽兽作的菜,即野味。

肴,荤菜。

野蔌(sù速):

野菜。

射者中(zhòng):

投壶的人投中了。

射,指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

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奕(yì):

指下围棋。

觥(gōng):

用犀牛角作的酒杯。

筹:

酒筹,行酒令时用来决输赢的竹制筹码。

交错:

杂乱。

颓然:

这里指醉后昏然欲倒的样子。

阴翳(yì):

树木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佳作译文】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

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

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

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

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我们在溪水边上捉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

着这就是太守的宴会。

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

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于是旧杯和筹码递过来递过去,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们当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过了一会儿,夕阳要落山了,人影散乱,太守回去了,宾客们跟随着。

树林渐渐暗了下来,鸟儿在树林上上下下地叫着。

游人离开了,鸟儿开始高兴了。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乐自有他快乐的道理。

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记叙下这快乐,那就是太守了。

太守是谁呢?

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全文贯穿一个“乐”字,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佳句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名作欣赏】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词句注释】

常记:

长久记忆。

沉醉:

大醉。

藕花:

荷花。

争渡:

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

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

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佳作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

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佳句积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名作欣赏】

破阵子

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作者小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词句注释】

麾下:

指部下。

麾,军旗。

炙:

烤熟的肉。

的卢:

一种烈性快马。

传说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佳作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

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中心思想】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佳句积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名作欣赏】

海燕之歌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这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小传】

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代表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写作背景】

《海燕》作于1901年3月。

由于19世纪欧洲爆发的工业危机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国,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刻,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从下诺夫哥罗德到了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尖锐演说。

接着3月4日他又参加了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举行的学生示威游行,亲自目睹了沙皇宪警对学生的血腥镇压。

他还在一些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写的抗议沙皇政府暴行的公开信上签了名。

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之后,就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成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也有人译为《迎春曲》),它的结尾部分,就是著名的《海燕》。

  高尔基写的这篇作品把鸟儿加以“人格化”,而且对其中某些鸟儿加上官衔和称号,用来讽刺俄国社会各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抨击沙皇统治,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

高尔基原想在莫斯科的《信使报》上发表,但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

高尔基又立即把这篇小说寄给圣彼得堡的《生活》杂志,也同样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

但其结尾《海燕之歌》却被单独发表在当年四月号的《生活》杂志上。

这是由于沙皇审查当局“漏审的疏忽”。

《生活》杂志主编波塞曾这样回忆说:

“《海燕》是经过审查官叶拉庚事先审查后发表的,但他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

”审查当局不久就发现“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错误,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

【名篇鉴赏】

高尔基写的《海燕》是一篇有巨大影响的散文诗。

这篇著名的作品,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本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部分。

这三部分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壮丽图画。

【佳句品读】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名作欣赏】

雷电颂(郭沫若)

风!

你咆哮吧!

咆哮吧!

尽力地咆哮吧!

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

爆炸了吧!

雷!

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

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

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

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

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

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

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

炸裂呀,宇宙!

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

烧毁了吧!

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

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

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

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

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

什么个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

哭,哭有什么用?

眼泪,眼泪有什么用?

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

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

烧毁!

烧毁!

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

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

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

当我被人们押着,押上了一个高坡,卫士们要息脚,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头望着龙门。

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

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

结果,你是被人押进了龙门,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

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

眼泪有什么用呵?

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

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

鼓动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作者小传】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

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写作背景】

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

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

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

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名篇鉴赏】

《雷电颂》是作者描写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

《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佳句品读】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鼓动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