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110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docx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原文]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篇

(1):

老舍茶馆节选人物分析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

《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

以下是老舍茶馆节选人物分析,欢迎阅读。

一、老舍先生曾说:

“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老舍先生的剧本写法新尝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加以分析)

老舍先生相对于传统戏剧写法不同的新尝试在《茶馆》的第二幕中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

有台词的近二十人。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

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

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

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锁闭式”:

戏剧一开始,就已面临紧张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开端、发展则放在情节向高潮推进过程中用回忆、倒叙等方式逐步加以交代。

《雷雨》基本遵循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一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

作者把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

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

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

真正属于他本人的戏只有在茶馆的利益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时候,比如他与常四爷、李三、巡警等人的戏。

总之,整个一幕戏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是平面展开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五人,却关系复杂,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戏剧性极强。

3、《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

这些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某某。

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

二、课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⑵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课文中,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⑶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

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

“别耽误功夫!

”“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

“您圣明。

”“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

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

“你混得不错呀!

穿上绸子啦!

”“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right?

”“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

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

自食其力,不含糊!

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

”“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

旗人。

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

我还像个人吗?

”“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

不能不请安!

”“你说得对!

老舍茶馆篇

(2):

茶馆老舍

老舍茶馆是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茶馆,建于1988年,古香古色、京味十足。

可以欣赏到曲艺、戏剧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时品用名茶、宫廷细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

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

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

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马上阅读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

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

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

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某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历史

提起“老舍茶馆”,不但在京城妇孺皆知,就是在外埠,甚至在国外,知道这个字号的人也不少。

“老舍茶馆”已然成了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京城的大小茶馆有五六百家,为什么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一是因为它由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是改革开放以后,京城开的第一家新式茶馆。

二是因为茶馆以老舍先生命名,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很高的知名度。

三是因为老舍茶馆有味儿。

什么味儿当然是京味儿了。

人们进茶馆不单是品茶味儿,还要品其中的文化味儿。

这两样儿老舍茶馆全占了。

所以说它不出名谁出名

当然,老舍茶馆能在京城享有美誉,除了以上说的三点,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口碑和知名度。

说老实话,尹盛喜的大号,在京城是与老舍茶馆分不开的。

人们提起老舍茶馆,自然会想到尹盛喜,同样,说起尹盛喜,也会同时想到老舍茶馆。

如果说老舍茶馆是形,那么可以说尹盛喜是它的魂。

换句话说,没有尹盛喜,就没有老舍茶馆。

没有老舍茶馆,尹盛喜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声望。

尹先生已于2022年6月作古,但老舍茶馆还在,仿佛尹先生还活着。

人们到老舍茶馆,依然会对尹先生的为人和事迹津津乐道,人们并不觉得尹先生“走”了。

一个人的名字和形象能与一个茶馆如影相随,古今中外恐不多见。

尹盛喜的名字最初是与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联系在一起的。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老尹就带领一帮待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支起了茶摊。

此举轰动一时,自然老尹也以改革开放的典型上了报纸、上了电视。

由茶摊到茶馆,老尹花了将近8年时间。

人们不难想象一碗茶二分钱,积累起开茶馆的资金,要付出多少辛苦和血汗。

“抗战八年”,老尹挺过来了。

1987年11月,当老舍茶馆举行开张仪式时,人们为这个茶馆的开张不禁眼前一亮。

要知道当时偌大的京城还没有一家像样的茶馆。

老尹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老舍茶馆创办之初,我曾采访过老尹。

尽管茶馆开张以后,有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界的名家来捧场,有几位中央领导也有市区政府、区政府的头头脑脑作陪,光顾过茶馆,但是茶馆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

有些媒体对茶馆的茶份儿钱提出异议,认为老舍茶馆的门槛太高了,平民百姓进不来,老舍茶馆不是平民茶馆。

说老实话,老尹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

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北京的茶馆应该开成什么样的老尹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思索。

我曾跟老尹深聊过,发现他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

一方面,他难以割舍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情结”。

另一方面,他试图办一座能充分展示京味文化,具有一定档次和品位的现代化茶馆,并使它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

这两点完全融合在一起很难。

老尹是老北京人。

老北京的茶馆很多,旧京茶馆主要有五大类,即大茶馆、书茶馆、棋茶馆、野茶馆和二茶馆。

这些茶馆跟南方的茶馆茶楼比起来,条件非常简陋,两间小屋,几个方桌条凳,支上炉灶,置把大茶壶,就可以开个茶馆。

野茶馆指的是郊外或城乡结合部的地界,支个棚子,摆几个小方桌,招揽过客歇脚打尖儿,也是一个茶馆。

这种老式茶馆用现代文明的眼光看,已然落后,尽管这些老式茶馆很有味道。

但是让现代人到这种光线昏暗,烟气缭绕,声音嘈杂的地方,就着尘土飞扬去喝茶,显然是与现代生活是脱节的。

老尹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了后者,即,要办一座既有京味文化特点,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茶馆。

现在看来,他的这一选择是对路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老尹创办的老舍茶馆的模式,才有后来京城各种体现茶文化的新式茶馆的出现。

老尹为办好老舍茶馆是倾尽全力的,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

他把老舍茶馆作为展示京味文化的大舞台。

这些情况,我们能从这本书的内容领略到。

本书有大部分章节讲述的是老舍茶馆的茶道、茶艺、茶缘、茶文化,细节详实具体。

读之,我们会感受到当年老尹创办老舍茶馆的良苦用心和老舍茶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老尹生前以老舍茶馆为旗号,成立了商贸集团,把买卖做得不小。

集团搞过商业贸易,搞过珠宝生意,搞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搞过饭店酒楼,也搞过雷锋纪念馆等社会公益事业。

但不管做什么买卖,他都以老舍茶馆为主业,没忘自己的老本行。

这种“茶馆情结”,一方面说明他对古都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始终没忘本。

现在老尹的“茶馆情结”正在被他的女儿尹智君所延伸。

尹智君属于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尽管她对老北京文化的了解没有父亲老尹深,但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加上她本人也是在胡同长大的,又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所以她也像父亲那样对北京文化充满了热爱。

这种热爱已经融入到她接手老舍茶馆后的一系列经营理念中。

小尹不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厚重度上,都不比自己的父亲差。

真应了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讲究味儿,讲究新意。

这是尹智君经营老舍茶馆的路数。

接父亲的班不久,她便认认真真地考察了京城的茶馆现状,接着又找专家、请顾问,虚心求教,很快她得出一个结论:

办茶馆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与时俱进,绝对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吃父亲的老本。

她的胆儿似乎比父亲还大。

2022年,她投资1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馆的二楼,愣是在二楼盖起一个“四合院”。

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开张后,吸引了八方茶客。

接着,她又投资几十万,全面开发北京小吃,什么做爆肚、羊头肉、面茶、驴蹄烧饼、奶豆腐的等等小吃名家,都被她请到老舍茶馆。

这些举措,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扩展,使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听大鼓评书相声,以悦其目,又可品尝到地道的风味小吃,以饱口福。

小尹办茶馆确实爱动脑子,而且有许多创新。

当然,尹智君的这些举措只是刚刚开始,按她的思路,将来要把老舍茶馆办到外地去,甚至要走出国门。

这些,我们在这本书中都能体味到。

为老舍茶馆写本书,是尹盛喜先生生前的一大心愿,现在他的这一心愿,被自己的女儿尹智君实现了。

这本书洋洋洒洒十多万字,引经据典谈茶道说茶事论茶经,娓娓动听谈老舍茶馆的经历和轶事,内容翔实具体,语言平实朴素,对我们了解老舍茶馆,以及如何开茶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本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没有写出老舍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人格魅力。

没有写出尹智君接父亲的班以后,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如何使老舍茶馆再度辉煌的感人经历。

当然此书是专门写茶馆的茶事,为老舍茶馆宣传,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想如有可能将来写一部尹盛喜先生与老舍茶馆的书,以写老尹这个人为主,一定会更精彩,更吸引人。

一个人“走”了,留下一座茶馆。

一个人“去”了,他的名字却跟一个茶馆联系在一起,让后人念念不忘。

这也许是一个人死后最好的纪念碑。

一个人“走”了,他还活着。

因为他开的茶馆还在,人们在喝茶品茶时,会想起这个人,会念叨这个人。

这也许正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在。

从这两点看,老舍茶馆值得一说。

尹盛喜先生值得一书。

老舍茶馆篇(3):

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2)

一般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如第一幕中出现的村妇、小妞,众茶客;第二幕中的崔九峰、报童;第三幕中的庞四奶奶等,他们在每幕剧中像是走过场一样,却缺一不可,对整部剧的发展意义重大,使得整部剧更加紧凑、完整。

《茶馆》采用“人像式展览”的布局结构,主次人物突出,更加有利于人物矛盾的突出,对于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的构思,使得人物设置秩序井然,又区别于主要人物,主次有别。

三、活灵活现的语言

老舍先生最为人称道的地方要数他的语言功力,从《茶馆》中就可窥见一斑。

《茶馆》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与老舍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底分不开。

各种人物台词的巧妙安排,既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不同人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褒贬、爱恶,所谓“大俗即大雅”,《茶馆》真可谓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剧目,是老舍在语言艺术殿堂取得最高成就的例证。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老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儿化音,可谓京韵十足。

如第一幕中,常四爷说刘麻子“一个人身上得有多少洋玩意儿呀”,表现了对崇洋的刘麻子的鄙夷;第二幕中,王掌柜抱怨茶馆生意不好做,“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孙子”一词作为北京方言,既是自嘲,更是对于社会的咒骂;第三幕中,小刘麻子和王掌柜的对话:

“你看,小丁宝,我不乱吹吧绑出去,就在马路中间,磕喳一刀!

是吧,老掌柜”“听得真真的!

”“磕喳”“真真的”都是北京方言,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口语化色彩十分明显。

幽默诙谐是老舍先生行文的另一艺术特色,正是因为种种幽默包袱的运用,使得讽刺意味更加明显,作者的爱恨随之表露。

如第二幕中唐铁嘴向王掌柜求租公寓,王利发说:

“唐先生,你那点儿嗜好,在我这儿恐怕。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烟了!

”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正在王掌柜替唐铁嘴高兴时,唐铁嘴的回答让他猝不及防,唐铁嘴说:

“我改抽白面啦!

”唐铁嘴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前一秒钟王掌柜还在思考唐铁嘴戒掉恶习,改邪归正,后一秒钟唐铁嘴给了众人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让读者在笑过之后又会觉得心酸,这种具有深意的幽默给人带来的是更深刻的思考。

话外之音也是《茶馆》中的艺术特色。

如第一幕中结尾处写到茶客甲与乙下象棋,那句“将!

你完啦!

”,这句台词具有深意,与“大清国要完啦”呼应,暗示这个时代即将终结的命运;第二幕与第三幕分别以刘麻子被冤枉为逃兵以及沈处长认同小刘麻子的话结尾,此处留白,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莫谈国事”纸条的重复出现,渲染了恐怖、悲凉的氛围,也暗示了连国事都不能谈论的时代人物的悲惨命运。

四、结语

《茶馆》这部剧以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期这三个历史时期为场景,以茶馆越变越凉的悲剧命运为线索,传达了“埋葬三个时代”的深刻立意。

艺术上,全剧以人像展览式结构布局全局,主要人物采取自壮到老,次要人物父子相承,一般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语言准确生动、含蓄幽默、鲜活且极富个性化,堪称现代话剧中语言艺术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