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012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x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

《道教教义简释》(初版)

作者:

一揽滂沱

道教简论2

【道德一体,尊道贵德】第一3

【三洞宗元,万法归宗】第二8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第三9

【齐同慈爱,济世利物】第四11

【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第五13

【清净寡欲,返朴归真】第六16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第七18

【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第八20

【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第九22

编著简介:

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教义条文。

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

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教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义的要求,不偏离教义宗旨。

本书中的教义皆来源自道教的基本经典。

(张继禹《道教常识》)

第二部分:

“分义”及“经文”

经文部分皆转摘自《道藏经》中的经文。

既转摘了《道教义枢》等阐述教义的经典,也直接转摘了《度人经》《玉皇经》等道经。

第三部分:

经释

经释部分是以经文为基础对教义做的解释,但不是经文的注解,不拘泥于经文。

编著时候力图做到雅俗共赏,文化层次高的善信可以直接阅读经文。

文化层次稍低的善信可以阅读“经释”部分。

“经释”部分尽量采用俚语、歇后语等大众化的直白语言。

道教简论

《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

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

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

言则宣,教则告。

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

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

是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训世之教。

《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

道教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炁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

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则隐。

【道教简述】

始祖黄帝问道于崆峒山,道祖老子阐述道之精义于函谷关,百家论道于先秦,道是中华五千年之根本信仰,是中华文化之根祗。

孔子问礼于洛阳始立儒家礼乐之术;墨子修三宝而阐述兼爱、勤俭、不攻之术;庄子衣承道德之学而立庄周之术;韩非子修道德引绳墨而名法家权谋之术;孙子修道德而名兵家不战而驱人之兵之术;……是故,道祖启蒙百家,育化三教。

百家皆宗源于黄老,舍本逐末而开派散叶,道术为天下分裂。

先秦无道家,百家皆为道家,是故大伪出,智慧显,大道隐,道家生。

教自三皇五帝而有,先秦有道教,百家皆为道教,天佑中华,世教虽衰,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道不远人,所言远者,非大道也!

道不避世,所言避者,非正道也。

道教起自三洞宗元,随三清道祖化育万有而生,故教有五类,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训世之教。

自然之教最贵;训世之教最次,不得已而用之,往昔圣人孔子伤道德沦丧,阐仁义之道,以礼乐救乱,人民醇厚之风欲加远矣。

末世之民无教,无道,人不畏威,大威至矣。

【大家论教】

郝大通:

教者道之所以生也。

道本无名,强名曰道;教本无形,假言显教。

教入精粹,备包有无,故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

——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

陈撄宁:

故尝谓吾国,一日无黄帝之教,则民族无中心,一日无老子之教,则国家有远虑。

先武功,后文治,雄飞奋励,乃古圣创业之宏规;以柔弱胜刚强,亦大智争存之手段。

——现代高道,仙学理念的倡导者

鲁迅:

中国的根祗全在道教。

——救亡图存的呐喊者,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

李约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英国两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作者,四大发明概念的提出者。

【本愿摘录】

若见夷狄,当愿一切得生中国,不生边地。

若见车马,当愿一切得道无为,乘风驾龙。

若见富人,当愿一切救济万物,世世受录。

若见贱人,当愿一切勤修匪懈,各得所为。

若见仙人,当愿一切真道悉成,飞升天堂。

若见大国,当愿一切归宗慕德,若水注海。

若见小国,当愿一切知止虚冲,安其所居。

若见兵甲,当愿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让贤。

【道德一体,尊道贵德】第一

《黄帝阴符经》云: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道德真经》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君指归》云:

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其次莫大乎神明,其次莫大乎太和;其次莫崇乎天地;其次莫著乎阴阳,其次莫明乎大圣。

《道教义枢》云:

道德者,虚极之玄宗,妙化之深致。

神功濳运,则理在生成;至德幽通,则义该亭毒。

有无斯绝,物我都忘,此其致也。

故《道德经》云:

道生之,德畜之。

又云:

大道泛兮,玄德深远。

《西升经》云:

道德混沌玄同也。

【总释】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

道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

万有皆由道生、道在万有之中、万有皆由道主。

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

任法融会长说:

“道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修学务道之士要遵道贵德,明体达用。

第一、万有皆由道生

《道德真经》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

《老君指归略例》云:

夫物所以成,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形又乎无名。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云笈七签》云:

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

《太真科》云:

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

无名无宗,强名曰道。

其一、道为天地之母。

《清静经》云: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太始经》云:

天地万化,自非三炁所育,九炁所导,莫能生也。

三炁为天地之尊,九炁为万物之根。

《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云:

老君曰:

天地实大道之子,万物实大道之孙,大道为天地之始,二仪为万物之根。

【义释】天有九重三十六天,地有九垒三十六地,以及人类所生活的世界,都由道炁化育而成。

据《道藏》记载天地自然运度,劫运相继,漫漫无期,天地从产生到毁灭称为大劫,每个大劫又有许多小劫组成。

大劫之时,万物毁灭,无复光明,天尊则开劫度人(大罗天、三清天、四种民天不受大劫影响,其他二十八天大劫时皆被毁灭),大劫后天尊重造天地,万物更生。

“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等都是大劫的名称,目前一劫,据《太上老君开天经》记载经历了“洪元、混元、百成、太初、太始、太素”等好多世纪,宇宙才演化成现在这个样子。

其二、道为神明之本。

《度人经》云:

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

《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云:

神本从道生,道者清净,都无所有,乃变为神明,便有光明,便生心意,出诸智慧。

智慧者,谓五欲六情。

《西升经》云:

神生形,形成神。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神常爱人,人不爱神。

故绝圣弃智,归无知也。

《玄纲论》云:

道者何也?

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成,五行以之生。

生者无极,成者有亏。

生生成成,今古不移。

此之谓道也。

【义释】三洞宗元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他们是道之身,三清道祖再化育玄元始三种炁合生九炁,九炁育化万有。

三清道祖为万神之祖,三清道祖分无数炁化育群芳,皇天上帝(天地三界十方真宰的上帝)、后土地祗、东王父、西王母、三官大帝、等等一切神佛皆禀一炁而生。

天地重生后,道隐无为,玉皇上帝主宰宇宙,具体将在三洞宗元教义里阐述。

其三、道为万物之宗

《道德真经》云: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太上老君开天经》云:

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类,无形之象,各受一炁而生。

或有朴炁而生者,山石也;动炁而生者,飞走是也;精炁而生者,人是也。

【义释】万有皆分由道炁化生,宇宙中的一切东西皆是禀道炁化生,万物的本源都是大道。

道化生万物之后,万物亦自生自灭,道并不直接主宰万有,所以说“道”是宇宙的本源与支配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

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他是天地、神明、人、万有的本源,因为万有皆是禀道炁化育而生,所以万有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先天道炁基因的差异,才呈现了精彩纷繁的世界。

其四、万有可由道通

《消魔经》云:

夫道者,无也。

言通者,谓能通生万法,变通无壅。

《玄纲论》云:

然则通而生之谓之道,道固无名焉;蓄而成之谓之德,德固无称焉。

《道门大论》云:

三洞者,洞言通也。

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云:

茫茫大道,运真一元阳之气。

其气无穷,无所不通,故为万物之宗。

人能守之;则神仙可学矣。

《道教义枢》云:

道者,理也。

通者,导也。

【义释】据以上可知,道通生万有,万有皆由道炁化育而生,所以说万有皆可以道相通,道以通达为义,能够变通无阻!

所以说,道也可以称为“导”,也即“通导”。

第二、道在万有之中

《道德真经》云: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西升经》云: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

又云:

老君曰:

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

万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其一、道在万有之中

《南华真经》云:

东郭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

“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

“期而后可。

”庄子曰:

“在蝼蚁。

”曰:

“何其下邪?

”曰:

“在稗稊。

”曰:

“何其愈下邪?

”曰:

“在瓦甓。

”曰:

“何其愈甚邪?

”曰:

“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文始真经》云:

溥天之下,道无不在。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云:

大千之载,一切众生皆有道性。

《道教义枢》云:

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

究竟诸法正性,不有不无,不因不果,不色不心,无得无失。

能了此性,即成正道。

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道教义枢·道性义》云:

道性者,存真极,义实圆通,虽复冥寂一源,而亦周备万物。

【义释】道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就生活在道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道又在我们身中,就像水存在鱼身上一样,就像无水鱼会死一样,无道人则死亡,所以我们必须修道,做到生道合一才能长生久视;道不但在我们身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大到天地,小到蚂蚁、苍蝇身上也有道,虽然他们不知道,但是道就在他们身上,因为万物皆禀道炁化生,道离则万物灭。

其二、道寓诸术之中

《道德真经》云:

善行者无彻迹,善言者无暇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又云: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南华真经》云: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

曰:

无乎不在;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亦!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道术将为天下裂。

贾谊《新书.道术篇》云:

道者,所以接物也。

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

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储者也;术也者,所以制物也,动静之数也。

凡此皆道也。

【义释】不但道存在于有形的万物之中,道也在各种职业技术里。

仙术、方术、技术、权术等等都是道术的别名。

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鸡鸣狗盗、玩猴杂耍亦能证道、体道、得道。

高科技的东东能够得道,唱歌跳舞也能够“玩”出一翻天地来。

所以说“寓道于术,术以载道,术道合一,以道御术”。

其三,道真常永恒

《太真科》云:

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

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用存绵绵。

《玄珠录》王玄览云:

万物禀道生。

万物有变异,其道无变异,此则动不乘寂。

“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

【总释】不论动物、植物、无生命的器物,也不论贵贱,莫不有道寓于其中。

是故,一切有形皆含道,一切有生皆含道,一切有情皆含道,道不远人,人不远道;远人者不是大道。

道则大无不包,人则非道不生,故知人在道中也。

道有细无不入,物无不在,是知道在人中也。

道岂在人中,道亦在职业之中!

故曰茶道、武道、文道、跆拳道、柔道……三十六行、行行出门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无贵贱,一切职业皆能体道、悟道、得道!

第三、万有皆由道主

《道德真经》云: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又云: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又云:

道恒无名。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又云: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其一、道主万有生规律。

《南华真经》云: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为事,逆之者则败,顺之者则成。

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其二、道主万有生法则。

《黄帝四经》云:

道生法。

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

口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

法立而弗敢废也。

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总释】道生化了天地四时,天地四时的运动表现出一定的法则,人们依此而确定治国的原则,这就是法。

道做规律和法则的代名词讲时已经不是生育万有的宇宙本源大道,而是由大道产生支配万有的准则。

万有被大道化育而后由德培育,万有自生自灭,自由繁茂生长。

道给予万有无尽的自由,万有都遵道贵德,却不敢逆道而行,故曰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所以说大道对万有的主宰实际上是自然而然的,无为无欲的,不以自己成为主宰而成其为主宰。

《道德真经》又云: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想悟道就要从万物之表象中来寻找隐藏在万物之中大道的规律,遵道而行,唯道是从。

第四、道德一体,道生德蓄

《道教义枢》云:

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

不可说其有体有用,无体无用,盖是无体为体,体而无体,无用为用,用而无用,然则无一法非其体,无一义非其功也。

寻其体也,离空离有,非阴非阳,视听不得,搏触莫辩。

寻其用也,能权能实,可左可右,以小容大,大能居小。

体即无已,故不可以议;用又无穷,故随方示见。

其一、德是道的体现

《道德真经》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又云: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玄纲论》云:

德者何也?

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维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

此之谓德。

然则通而生之谓之道,道固无名焉;蓄而成之谓之德,德固无称焉。

其二、万有由德蓄养

《道德真经》云: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道德真经》云: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道德真经》云:

成之熟之也。

言不丧者,谓上德不失德,故云不丧也。

《太平经》云:

常得不丧也

其三、神明因德可敬

《太上元始天尊说玉皇本愿尊经》云:

玉帝功德大。

宏誓身如海。

广修无量劫。

应证无上尊。

《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云:

老君曰:

天地实大道之子,万物实大道之孙,大道为天地之始,二仪为万物之根,阴阳升降,天地气通,然后播种百谷,普济苍生,大道乾坤,功深莫测,潜养万物,不德不仁,万物知归,其功不宰,故斋直以报大道天地之恩。

【义释】道具有最伟大的德行,其以虚无为体,清净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万物尊道贵德。

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

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

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摘选自《道教常识》)

第五、遵道贵德,明体达用

《云笈七签》云: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

跂行喙息,腽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

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週旋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平;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

其一、道在我身谓之德

《西升经》云:

“道之在我谓之德”。

《通玄真经》云:

修其德则下从令,修其仁则下不争,修其义则下平正,修其礼则下尊敬。

《道教义枢》云:

道者,理也。

通者,导也。

德者,得也,成也,不丧也。

言理者,谓理实虚无。

其二、合道之德是真德

《道德真经》云: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德;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失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自然经》云:

导末归本,本即真性,末即妄情也。

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

【义释】按照“道”的准则“。

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

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

以上讲解的都是道体,是永恒不灭之宇宙本源,生生不息,孕育万有。

以下部分将讲解如何用“道”,学道之士,要把道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解决指导自己的生活,功德于万物,度己度人。

其三、立德积德养德

《太平经》云:

德者,正相得也。

言成者,谓成济众生,令成极道,此就果为名;亦资成空行,此就因为目。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其四、明道修道弘道

《道德真经》云: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西升经》云: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义释】从上述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

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

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

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

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

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

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

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

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

与大道同心。

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节选自《道教常识》)

第六、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道德真经》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文始真经》云: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为者必败,执者必失。

【义释】以上讲解太上之道的理义,精要而通达。

但其根本宗义,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阐明人类文明之架构。

在这里,太上之道是真常永恒的天道,亦即自然之理体;人乃人伦,人伦要符合天道,亦即要符合太上之道的理体。

是由天及人,即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使经教义理和人文建设不违背天道自然。

“可道”则为历代师真的言传身教的事迹,教戒规仪、经教义说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学说,但都是不违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绎的。

务道修真之士,要通过对“常道”的体悟,明白“道”的真谛,并使之落实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

或是要通过循依“可道”之学说不懈修行,积累真功,回归到“常道”的境界,得道成真。

(摘选自《道教常识》)

【三洞宗元,万法归宗】第二

《云笈七签》云:

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

从乎妙一,分为三元。

又从三元变成三炁,又从三炁变生三才。

三才既滋,万物斯备。

故曰,混沌之前,元炁之始也。

元炁运行,而后天地始立。

再由始、元、玄三炁化生万物,其三元者:

第一混洞太无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

其炁始青。

第二赤混太无元,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馀天也。

其炁元黄。

第三冥寂玄通元,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其炁玄白。

《九天生神章经》云:

“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

其三炁者,玄、元、始三炁也,又从玄、元、始变生阴、阳、和。

又从阴、阳、和变生天、地、人。

第一、三清天尊

“三洞综元”化为“三宝天尊”,分别是“天宝君”即“玉清元始天尊”;“灵宝君”即“上清灵宝天尊”;“神宝君”即“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三清道祖为至高无上之尊神,是神明之宗,造化之祖。

(注:

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是三清道祖在宇宙重生、开劫度人时的尊号之一)

“元始天尊”常居“清微天玉清境”。

“灵宝天尊”常居“禹余天上清境”。

“道德天尊”常居“大赤天太清境”。

太上老君常出世度人,故有诸多化身,据《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太上老君第一十八次化身现世,著五千言以明道德,最后西出函谷关,没人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圣母碑》亦说:

老子者,道也,此即道之身也。

第二、三洞真经

“元始天尊”说尊经十二部为《洞真》教主;《洞真》灵秘不杂,以不杂为义,故得名真

“灵宝天尊”说尊经十二部为《洞玄》教主;《洞玄》生天立地功用不滞,以不滞为名,故得名玄。

“道德天尊”说尊经十二部为《洞神》教主;《洞神》招致鬼神其功不测,以不测为用,故得名神。

三洞者,洞言通也。

三洞上下,玄义相通。

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所以《道藏》的编纂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

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即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统辅三洞;十二类即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传记、第十一赞颂、第十二类表奏。

第三、三清圣境

玄元始三炁化为三清天,

一曰清微天玉清圣境,为玄炁所化。

是第三十五层天。

一曰禹余天上清真境,为元炁所化。

是第三十四层天。

一曰大赤天太清仙境,为始炁所化。

是第三十三层天。

三清天上又有第三十六层大罗天,大罗天中有玄都玉京山,山上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

三清天以下四天为四梵天(四种民天),分别是三十二天太极平育贾奕天,龙变梵度天,太释玉隆腾胜天,太虚无上常融天。

以下二十八天分为无色界、色界、欲界三界,仍然在五行之中。

三界之中的天人虽然长寿,寿命仍然有终结,并且有五衰四相(玉皇大上帝之神光可以解除五衰四相),大劫之时,天地合闭,三界皆会毁灭。

凡事之人依据所做功德和修行,随缘应转,上升诸天,也即天堂。

第四、万法归宗

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

作为道士。

当以道德为务。

龙虎山祖庭天师府中曾有联曰: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其一、信仰归宗——信道修道

凡为学道务道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

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本。

(摘选自《道教常识》)

其二、修行归宗——真思志道

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

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

但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

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

此身身外本无法。

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