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955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docx

新疆哈密地理生态环境

新疆哈密自然地理生态

地理位置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总面积15.3万平方千米。

地区最东在星星峡东北东经96°23′00″处,最西在七角井以西东经91°06′33″处,最南为哈密市嘎顺戈壁的白龙山附近北纬40°52′47″,最北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大哈甫提克山北纬45°05′33″。

南北距离约440千米,东西相距约404千米。

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86.663千米的国界线。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

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肃北县、安西县、敦煌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86.663千米的国界线。

地区最北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的大哈甫提克山,约北纬45度5分33秒;最南为哈密市南湖乡的白龙山附近,约北纬40度52分47秒;最东在星星峡东北约东经96度23分处;最西在七角井以西约东经91度6分33秒处。

南北相距最长有440千米,东西相距最长约404千米。

全地区总面积约15.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9%,为新疆第三大地州。

这个面积比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海南、宁夏、台湾等8个省、区的面积都大。

哈密市位于哈密地区南部,北接天山与伊吾县、巴里坤县为邻,总面积84977平方千米,占全疆总面积的5.2%,其中市区面积约23平方千米。

伊吾县地处地区境内天山北坡东端,南以天山为界与哈密市相邻,西与巴里坤县接壤,总面积19735平方千米。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处地区境内天山北坡西端、天山和阿尔泰山余脉之间,南隔天山与哈密市为邻,东界伊吾县,总面积38445平方千米,占全疆总面积的2.2%。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全地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9%,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

设有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

境内驻有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哈密煤业集团公司、兵团农十三师、乌鲁木齐铁路局哈密办事处、新钢集团雅满苏铁矿等21家中央、自治区单位。

全地区总人口53万人,有37个民族成份,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32%,城市人口占50%。

行政区划

哈密地区下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共计10个镇、27个乡(含3个民族乡)。

哈密市总面积84977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4镇、14乡(含两个民族乡);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面积38445平方千米,下辖4镇、8乡;伊吾县总面积19735平方千米,下辖2镇、5乡(含1个民族乡)。

哈密地区行政公署驻哈密市。

辖区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3师、吐哈石油勘探指挥部等20多个中央、自治区单位。

哈密地区下辖一市两县,即:

哈密市、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辖区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3师、乌鲁木齐铁路局哈密分局、吐哈石油勘探指挥部、哈密煤业集团、新疆钢铁集团雅满苏矿、新疆第6地质大队、704地质大队及伊吾军马场等20多个中央、自治区驻哈单位

自然地理

【地形】哈密地区的地形,中间高南北低,地势差异大。

中部是天山主脉——巴里坤山、喀尔里克山和支脉莫钦乌拉山等高大山地,呈北东—南西走向延展。

最高峰是喀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峰,海拔4886米,巴里坤山主脉月牙山海拔4308.3米。

南北两侧是中低山区,包括中蒙边界的东准噶尔山地及哈密盆地以南久经侵蚀起伏平缓的觉罗塔格山。

这些山低而散乱,顶部浑圆,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左右。

整个山区面积占地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三。

在这4个山地之间横列着3个断陷盆地。

位于觉罗塔格山和天山主脉之间是哈密盆地,这是地区最大的盆地。

最低处沙尔湖,海拔高度仅53米。

处在天山主脉与支脉莫钦乌拉山之间的是巴里坤盆地—伊吾河谷地,是一个长条状构造盆地。

该盆地地势高寒阴湿,草原广布,是哈密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地处莫钦乌拉山与东准噶尔山地之间的是三塘湖—淖毛湖盆地。

该盆地海拔在1000米以下,最低处海拔300多米,是哈密地区天山以北纬度最高、地势最低、热量最富的奇特地区。

【地貌】哈密地形轮廓可概括为四山夹三盆,从北向南分8个地貌单元:

东准噶尔山地:

哈密地区北部,沿中蒙边境的小哈甫提克山、大哈甫提克山、呼洪得雷山、苏海图山、海来山,东至老爷庙,全长180多千米,是一个干燥的剥蚀地。

三塘湖—淖毛湖盆地:

西接准噶尔盆地东端,北靠准噶尔山地,最东在下马崖至苇子峡以西,南连莫钦乌拉山,东北为中蒙边界。

西山台原:

也称巴里坤台原,东接莫钦乌拉山和巴里坤盆地,南连巴里坤山地,西接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连三塘湖—淖毛湖盆地1000米等高线。

莫钦乌拉山:

又称天山北山,西起马王庙、大红山以东,东至前山、苇子峡,北坡有少量森林分布。

巴里坤盆地:

西起苏吉,东至吐葫芦,北靠莫钦乌拉山,南连东天山。

盆地西宽东窄,西部为农业区,东部为牧业区。

东天山山地:

西起色比口,东至上马崖,其中口门子以西称巴里坤山,以东称喀尔里克山。

山地山体高大,冰川广布,南坡多为干燥裸露岩石的山体,北坡则有草原、森林垂直带状分布。

山体两侧多冲积扇和洪积平原。

哈密盆地:

西起七角井,北连东天山,东至沁城、黄山、雅满苏一线,南至库木塔克沙垅中部。

嘎顺戈壁:

位于哈密市东部和南部,北起下马崖,沿着孔多罗山至中蒙边界的哈尔欣巴润乌蒙敖包,又沿新甘边界至白山,经哈密地区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边界,北连哈密盆地。

该地带原为古天山,现已成为干燥剥蚀移平的高原,一般为石质戈壁。

气候环境

【气候】哈密地区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但由于高大的天山山脉之影响,造成各地气候差异明显。

地区全境可划分为5个气候带、共7个气候区。

大致上,山南干热,降水极少;山北阴凉,降水稍多。

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干燥少雨,晴天多,光照丰富,年、日温差大,降水分布不均;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夏季酷热、蒸发强,秋季晴朗、降温迅速,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

【日照时数】哈密地区全年日照时数3170~338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充裕的地区之一。

位于地区东部的星星峡全年日照时数达3500小时,比俗称“日光城”的拉萨还多350小时。

哈密、三塘湖—淖毛湖盆地平原,全年日照时数3350小时以上。

位于天山山间的巴里坤盆地、伊吾谷地分别为3170小时和3250小时。

各地全年日照时数以5月最多,12月最少。

【太阳辐射】哈密地区天气干燥,光照时间长,全年太阳总辐射量6397.35兆焦耳/平方米,为全疆之首。

各地太阳总辐射量以平原戈壁为多,山区略少。

全年以6月最多,12月最少。

【气温】哈密地区各地气温差异明显。

哈密盆地、三塘湖-淖毛湖盆地年均气温8℃~11℃,天山山区4℃以下。

全年1月最冷,7月最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气温年较差)较大,山区为30℃~35℃,平原戈壁为36℃~40℃。

哈密和淖毛湖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3.9℃和43.5℃,巴里坤极端最高气温则只有33.5℃。

哈密、三塘湖—淖毛湖盆地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4450℃~4650℃,无霜期180~182天;巴里坤盆地、伊吾谷地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为2350℃~2550℃,巴里坤无霜期108天,伊吾无霜期稍多,为134天。

【降水量、蒸发量和湿度】哈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量不多。

由于地区面积广大,地形复杂,自然降水分布差异也较大。

哈密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4.9毫米,巴里坤县为210.9毫米,伊吾县为92.3毫米。

淖毛湖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4.3毫米,而位于天山迎风坡处的巴里坤西黑沟水文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则有441.9毫米。

地区各地不但降水量差异较大,而且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

哈密市区一带,降水量大的年份与降水量小的年份有6倍之差;在淖毛湖,二者相差达到11倍。

山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及平原戈壁,但仍可达到2~3倍。

哈密市区全年蒸发量为2799.8毫米,巴里坤盆地全年蒸发量为1602.7毫米,淖毛湖全年蒸发量达到4417.8毫米。

地区空气湿度主要特点是:

山区湿度略大,平原戈壁湿度较小;冬季湿度大,春季湿度小;清晨湿度大,午后湿度小。

年平均相对湿度哈密市为42%,巴里坤县为58%,伊吾县为41%,淖毛湖为32%。

【风速】受地形影响,哈密地区各地风向、风速的分布差异较大,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天山以南的哈密市区及附近风力偏小,年平均风速仅为2.3米/秒。

哈密市区以东戈壁,盛行偏东风,年平均风速2.3~4.9米/秒。

哈密市区以西地区,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4.8~8.7米/秒,其中沿兰新铁路沙尔至小草湖地段,被称为百里风区。

巴里坤盆地、伊吾谷地受山区气候影响大,风向多变,前者以东风为主,伊吾以西风为主,年平均风速2.5~3.7米/秒。

三塘湖—淖毛湖盆地盛行偏西风,年平均风速4.6~5.9米/秒。

各地平均风速的季、月变化:

春季、夏季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风力在8级及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原戈壁地区一般为80~110天,山区一般为15~35天。

位于百里风区的十三间房一带,大风日数149天。

【灾害性天气】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变化激烈,加上山体高大,戈壁广布,往往造成一些灾害性天气。

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干旱、大风、低温、冻害、干热风以及浮尘和沙尘暴等。

山区多有大雪、严寒天气。

局部地区也有洪水、冰雹、雷暴、地震等灾害。

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天山山脉自东向西400公里横亘其中,形成山南山北迥然不同的两大自然环境区:

山北巴里坤、伊吾两县草原广阔,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冰优雪丰,自然风光秀丽,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山南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享誉中外的哈密瓜、哈密大枣的重要产地。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哈密地区矿种和类型比较齐全配套,已探明各类矿产73种,其中金属矿20种,非金属矿53种。

各种矿产地1018处。

优势金属矿产有铁、铜、镍、锰、钒、钛、钨等,优势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材、石盐、芒硝等。

其中铜镍矿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铁矿探明储量位居新疆第一位。

煤总储量5700多亿吨,沙尔湖煤田为世界十大煤田之一;石材储量大、种类多,而且有多种独有品种。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且大多位于铁路、公路沿线,开发条件便利。

已探明矿种76种,主要优势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镍、石材、芒硝、黄腐酸等。

目前,哈密已初步形成了以化工、电力、冶金、煤炭、建材、轻纺、制药、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

自然资源

【土地、土壤】哈密地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千米,其中高山占总面积的4.5%,沙漠占总面积的1.5%,平原戈壁占总面积的27.9%,丘陵占总面积的65.5%,水面占总面积的0.1%,农业耕地占总面积的0.5%。

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草场、林地、水面约占总面积的29.35%,未被利用的戈壁、沙漠、高山约占总面积的70.65%。

地区土壤共分13个土类、31个亚类、39个土属。

其中戈壁平原分布较广的有棕漠土、灰棕漠土、盐土,山区分布有黑钙土、草甸土、灰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冰渍土,灌耕土、潮土、栗钙土、棕钙土主要分布在耕地,沼泽土分布于巴里坤湖。

地区有荒地7046万公顷,其中比较肥沃的一、二级荒地有11.46万公顷,宜用的三、四级荒地59万公顷。

【植被】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哈密地区植被和植物区系较为复杂,天山南北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植被的生物学特性总体上呈现出旱生性的特点。

地区植被类型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灌丛、草甸、高山植被等6种。

【耕地和作物】早在3000多年前,哈密地区就出现了种植业。

至清末,有耕地7000多公顷。

1949年有耕地2.18万公顷。

2007年,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1.3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5.8%;棉花种植面积1.32万公顷,增长24.7%;油料种植面积0.16万公顷,下降20.5%;蔬菜种植面积0.19万公顷,增长63.8%;瓜类种植面积0.45万公顷,增长8.7%。

2007年粮食产量6.5万吨,棉花2.34万吨,油料0.23万吨,蔬菜7.61万吨,水果产量7.29万吨,瓜类14.81万吨。

粮食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糜子、荞麦、青稞、水稻等,其中以小麦、玉米、高粱为主;油料作物有油菜、胡麻、油葵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啤酒花、麻、烟草、打瓜等。

豆类作物有大豆(黄豆)、豌豆、绿豆、蚕豆、扁豆、白豆等。

蔬菜种类有马铃薯、萝卜、胡萝卜、白菜、莲花白、菠菜、芹菜、韭菜、番茄、葫芦、黄瓜、菜豆、豇豆、刀豆、芸豆、南瓜、莴笋、辣椒、洋葱、油白菜、茄子、芥菜、芫荽、菜瓜、冬瓜、苦瓜、丝瓜、瓠子瓜、球茎甘蓝、花椰菜、茼蒿、茴香、大蒜等。

瓜果种类有甜瓜(哈密瓜)、西瓜、葡萄、枣(哈密大枣)、杏、桃、李、梨、苹果、胡桃、石榴、沙枣、樱桃、桑椹等。

【草场和牲畜】哈密地区有天然草场419.36万公顷,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390万公顷。

草场主要分布在天山山区、莫钦乌拉山山区和两山之间的巴里坤盆地、伊吾谷地,在低山丘陵也广泛分布有荒漠草场。

2007年年末,牲畜存栏115.0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0.5%。

全年牲畜出栏103.26万头(只),增长6.9%。

肉类总产量3.06万吨。

主要畜种有:

绵羊、山羊、牛、猪、驴、马、骡、骆驼等,巴里坤马、伊吾马为优良品种。

【生物资源】地区面积广大,地形复杂,适合多种生物成长,但受干旱气候影响,生物种类较少,多呈现荒漠性特征。

地区植物种类有96科、1490种。

其中厥类植物门1科、2种;裸子植物门6科、28种;被子植物门89科、1460种。

野生动物种类有40目、174科。

其中兽类5目、21科;鸟类16目、43科;爬行类2目、7科、;两栖类2目、2科;水族类2目、5科;昆虫类13目、96科。

(2008)

哈密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全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可垦地500万亩,已开垦110万亩。

天然草场面积6290.4万亩,可利用草场5850万亩。

水资源主要以天山冰雪和地下水为主,地表水和浅层水资源为16.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8.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8.2亿立方米。

哈密盛产哈密瓜、大枣、小麦、玉米、棉花、葡萄、苹果、梨等,其中哈密瓜和哈密大枣驰名中外,是瓜果中的珍品。

主要牲畜种类有牛、羊、驴、马、骆驼等,其中以巴里坤马和伊吾马比较著名。

全地区森林覆盖率0.68%。

山区戈壁栖息着雪豹、雪鸡、天鹅、马鹿、野驴、黄羊、野猪、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生长有贝母、党参、柴胡、雪莲、麻黄、甘草等野生中草药。

水资源

【河流、湖泊和水库】哈密地区可利用的水量共计16.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76亿立方米。

水利资源均为季节性的沟泉水,水量小且不稳定,运行时间短,只能建设小规模水电站。

地区河流多发源于山区,季节性很强,一般是春、夏季流量大,秋、冬季流量小。

较大的河流有:

伊吾河,年径流量5760万立方米;石城子河,年径流量7060万立方米;榆树沟,年径流量4573万立方米;五道沟,年径流量4636万立方米;柳条河,年径流量1380万立方米;白杨河,年径流量1675万立方米;哈密市区东、西河坝,年径流量890万立方米。

地区湖泊均为断陷洼地形成的内陆蒸发咸水湖,因补给量少和蒸发强烈的原因,面积大为缩小,有的已干涸。

主要湖泊有: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属断陷湖盆,湖面海拔1581米,1944年面积140平方千米,1984年缩小为112平方千米,湖水富含芒硝、食盐等;托勒库勒湖,也称盐池,湖面海拔1896米,1943年面积为35平方千米,1989年面积为25平方千米;诺木湖,属迁移湖,现已基本干涸,只有洪水季节才有湖水;沙尔湖,海拔53米,是地区海拔最低处,现已完全干涸。

地区从1958年开始修筑水库,首先修建的是阿牙桥青年水库和花园水库。

地区主要水库有:

南湖水库,1961年竣工,最大泄洪量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733.3公顷;石城子水库,1979年10月主体工程竣工,设计库容206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万公顷;二渠水库,1981年竣工,设计库容和实际库容均为15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33公顷;榆树沟水库,总库容1100万立方米。

(2008)

哈密水资源主要以天山冰川和地下水为主,有大小冰川226条,冰川总面积180.9平方公里,储量67.5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为16.97亿立方米,总用水量10.56亿立方米,占62.23%。

其中地表水8.77亿立方米,用水量5.047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57.55%;地下水8.2亿立方米,用水量5.57亿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的67.93%。

现有农业耕地面积110万亩,草场6000多万亩。

森林资源

 (天山森林)哈密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相对于地区广阔的土地,森林资源显得匮乏,且分布不均。

全地区林业用地面积为384万亩,其中:

有林地面积为237.4万亩。

林木总蓄积量为696万立方米。

由于林木生境的各异和起源分布的不同,地区森林资源主要分为四个类型:

山地针叶林、河谷阔叶林、戈壁荒漠林、平原人工林。

(一)、山地针叶林:

地处哈密境内的东天山北坡(阴坡)海拔2100-2900米的中山带和亚高山带,分布生长着新疆落叶松和天山云杉。

林区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分哈密、巴里坤两个营林区。

林业用地面积80.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0.8%。

其中:

有林地面积为63.8万亩,林木蓄积量为634.34万立方米,山区针叶林林木蓄积量占地区总蓄积量的91%,是地区各类森林资源中林分质量最优的林种。

山区有灌木林地面积为5.98万亩。

以上有林地中除伊吾军马场管辖4.2万亩外,其余都为自治区哈密林场管辖。

林区内除了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主要树种外,还有山杨、桦木、园柏、野蔷薇,山区森林至今累积共生产木材90多万立方米。

(二)、河谷阔叶林:

在山谷河道两岸海拔1200-2200米,分布生长着阔叶乔、灌木林,地区天山山脉大小河谷共计98条,其中43条分布有阔叶乔木林。

共计有河谷林有林地面积4.14万亩,蓄积量为13.34万立方米。

(三)、戈壁荒漠林:

在哈密辽阔的戈壁荒漠上,在天山南、北麓山前冲积扇、地势低洼的荒漠盆地、沙漠腹地的河床地带,广泛分布着各种荒漠乔灌木(丛)植被,荒漠林是地区森林面积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林地面积为250.7万亩,占地区林地总面积的65%。

其中:

胡杨林地面积为21.1万亩,包括有林地面积为2.1万亩;灌木(丛)林地面积为229.6万亩,包括覆盖度?

30%的灌木林地面积为146.9万亩。

山南哈密市的马桩山,巴里坤北戈壁、三塘湖,伊吾县下马崖、淖毛湖分布面积大,而且集中。

主要树种由胡杨、梭梭、红柳、麻黄、沙拐枣、锦鸡儿、白刺、骆驼刺等。

(四)、平原人工林:

是地区绿洲的生态屏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也是林业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人工林在发挥着巨大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还为社会生产出大量的木材和果品。

哈密市、伊吾县已实现农田林网化达标。

2000年时统计地区平原人工林资源的90%以上分布在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仅有少数平原人工林。

但自2002年起在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的带动下,山北两县林业发展开始呈现上升态势。

现平原人工林面积共计20.7万亩,林木蓄积量为11.6万立方米。

其中:

防护林8.2万亩,经济林11.8万亩,用材林0.5万亩,薪炭林0.2万亩。

              

野生动物资源

(一)哈密地区分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雪豹2、蒙古野驴3、野骆驼4、北山羊5、白肩雕6、金雕7、玉带海雕8、波斑鸨

(二)哈密地区分布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棕熊2、石貂3、猞猁4、兔狲5、马鹿6、鹅喉羚7、岩羊8、盘羊9、小苇鸻10、大天鹅11、小天鹅12、疣鼻天鹅13、草原雕14、乌雕15、小雕16、秃鹫17、兀鹫18、鸢19、雀鹰20、棕尾鵟21、大鵟22、普通鵟23、毛脚鵟24、短趾雕25、鹗26、白尾鹞27、草原鹞28、乌灰鹞29、白头鹞30、猎隼31、矛隼32、燕隼33、灰背隼34、红隼35、暗腹雪鸡36、灰鹤37、长脚秧鸡38、姬田鸡39、红角鸮40、雕鸮41、纵纹腹小鸮42、长耳鸮43、短耳鸮

(暗腹雪鸡)(红隼)(灰鹤)(猎隼)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天山山脉横亘于哈密,把地区分为山南山北。

山北风光秀丽,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浑然一体,山南的哈密盆地是冲积平原上的一块绿洲,被气势磅礴的戈壁大漠环抱萦绕。

横跨天山南北的独特地貌使哈密地区成为新疆唯一集天山南北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地区,素有“新疆缩影”之称。

2007年,有国家A级景区11个,其中3A级景区6个。

拥有旅行社7家;星级宾馆16家,已开发旅游景区(点)38个。

主要自然景观有:

天山风景名胜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雅尔当风景旅游区(也称五堡魔鬼城,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

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观有:

哈密王陵、拉甫却克古城、大河唐城、白杨沟佛教遗址、五堡古墓群、哈密王府(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伊水园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

2007年接待国际国内游客1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3%,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01万人次。

哈密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之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融南北疆景色和气候于一地,有“新疆缩影”之称。

哈密东天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开发,使其与吐鲁番、敦煌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区互为补充,东西连成一线,独具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