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脉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784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8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脉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华脉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华脉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华脉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华脉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脉神.docx

《中华脉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脉神.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脉神.docx

中华脉神

中华脉神——许跃远

微观脉杂谈:

疾病的证、症是疾病导致的机体反应与状态,不知道病而去求病机是无稽之谈。

传统脉象27脉是人体疾病时的脉象反应,疾病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机体是不会有传统脉象出现的。

比如:

胆结石一病,早期小结石,人没有感觉,机体也没有不适,传统脉象更没有变化。

但当结石变大了,人体有感应了,问诊才有结果,但这结果也是病家给的“右上腹不适”中医的治疗会以胃不适调理,部分也可以缓解症状。

但当并发胆囊炎时,病人告诉你的是腹部疼痛,发热,此时中医的治疗也有效,清热解毒,清热泻了心火为肝胆的子,解毒是病因治疗。

可是西医在小结石阶段已经知道了病因,驱石、化石就是根治。

运用微观脉同样达到早期诊断的结果,有时脉诊诊断了,一般B超还不能确诊还必须是分辨率高的彩超。

脑梗塞一病:

在病人没有症状时,微观脉已经非常敏感与准确的诊断,一般的CT还诊断不了,仅有加强的磁共振才能缺诊。

但病人在医院里都是发病后诊断,此时的诊断临床意义与价值虽大,但该病人九死一生,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造成了多少家人的痛苦。

当微观脉诊断后,迅速用药,这才是治未病。

总之,中医要对抗西医必须诊断明确化,而微观脉诊就是突破口。

中医的疗效已经达到对抗的水平,诊断仅是问诊与望诊绝对不行。

脉诊博大精深,可以让西方人望而生畏.....。

一、脉象要素

?

?

 脉象是指感脉动的形象。

在扬弃遍诊法而独取寸口脉法的今天,脉象多指桡动脉应指的脉感态势。

选择桡动脉研究脉象一是因为它应手方便,二是因为手是裸露的器官,同全身各器官一样也都有动脉的供血、静脉的回流。

因此切取桡动脉的脉感就等于切取了全身其他脏器的脉象信息。

因而寸口脉象既是某一器官的脉象,也是全身的脉象。

它是观察全身各脏器气血变化的窗口。

?

?

 桡动脉是心脏与手这一脏器的“桥动脉”。

就寸口脉象来说,心脏、血管、手、血流及全身九大系统都会影响该脉象。

心脏有心搏的强弱、频率、节律等变化。

血管有粗细、饱满度、位置、长短、管壁张力等改变。

血流有流利度、容质与容量的不同。

手在这里主要视其为终端脏器及微循环,它有通畅度即阻力问题。

同时全身九大系统又将时刻左右着脉象的变化。

了解上述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或通过脉象反证人体和各脏器的气血变化都有脉诊的意义。

应该说脉象是人的体征形式。

因此,掌握脉象变化的规律对人体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

?

解剖脉象要素,结合对古今脉学文献的理解,可将构成各种脉象的脉素以脉位、脉力、长短、频率、节律、粗细、流利度、张力、独异九个方面加以认识。

?

?

——脉位:

是指桡动脉非解剖意义上的深浅位置变化(不能理解为桡动脉解剖位置的深浅改变。

必须明白机体无论什么疾病,桡动脉都不会发生解剖意义上的位置变化)。

?

?

脉动表浅为浮脉,深沉的为沉脉。

由此可以了解心搏的力度、血容量的盈亏、人体皮下脂肪的多寡、人体水液的平衡与否等。

还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和病程。

?

?

——脉力:

是指脉搏的强弱。

它有两个因素,一是脉充盈度的高低,二是脉管张力的大小。

脉力增强多表示心搏有力,血容量充足,微血管有阻力。

反之,脉力弱为心搏无力,血容量不足,微血管阻力小。

脉力强多提示机体抵抗力强。

疾病状态下有两面性,一是机体抗病力强,一是致病因子的致病力强。

反之,脉力减弱,则人体抵抗力下降并提示疾病的迁延等。

一般脉力还与人体的体力有正比例关系。

?

?

——张力:

多是指脉管壁的收缩力或紧张状态。

可以了解血管的弹性阻力变化。

脉管壁的张力大小则与气候、体内分泌激素的量、肝脏的代谢功能、管壁的脂质化程度等有关。

管壁张力的过大过小均是疾病状态。

?

?

——长短:

是指脉体或脉势的长短。

脉长有两种。

一是脉体的长;二是脉势的长。

而脉短则多是指脉势的短。

脉体的长多见:

心血管的亢奋状态、高血压、血管壁硬化、微循环阻力大等。

脉短多反之。

?

?

——频率:

是指心脏搏动的快慢。

以每分钟18次呼吸计算,每息脉动4~5至为正常。

快或慢均见病态。

?

?

——节律:

是指心动的节律性和规律性。

例如脉力的大小是否.一致,间歇是否规律或有变化,等等。

发生脉象节律的变化多见于病态。

?

?

 ——粗细:

是指脉管径的宽度。

从而能了解人体的机能状态及脏器的供血情况,甚至能了解人体的体力状态。

在疾病状态下还能判断人体正邪的消长。

?

?

 ——流利度:

是指脉流的通畅程度。

例如涩脉与浊脉均提示脉的流畅度不高,滑脉则提示脉的高度流畅。

?

?

 ——独异:

是指脉象的上述八个因素及其脉外的综合性、特征性改变。

脉的独异有三:

?

?

 其一,整独:

脉象的脉位、脉力、张力、长短、频率、节律、管径、流利度的变化。

它仅是指脉体的独或诸脉间的兼脉变化。

?

?

其二,寸口分部之独:

即寸关尺各部的独处变化。

或一部之独,或二部之独、各部之独、两寸口间的不同、部与脉位的合独与分独等。

?

?

其三,脉晕之独:

指脉晕的出现。

脉晕与脉晕之间、与各部之间、脉位之问、脉象之间的独异变化,或组合与共振等。

?

?

实践证明,仅了解脉象的八个脉素及其相互间(兼脉)变化而否定了脉的独异是不能正确认识脉象的,至少说不能正确理解寸口脉的分属、脏器脉象等。

翻开脉象学著作,前人多是看重脉象的整体性而轻视了脉象的独异性。

?

?

就对脉诊的认识深度来说:

仅认识整体脉象只是脉诊认识的第一层次;认识脉的兼脉为知脉的第二层次;寸口分部之独的认识及脉晕点认识为第三层次;脉象、兼脉、寸口分部、脉晕点间的综合变化为第四层次;指下有“脉人”时,为第五层次。

在第五层次的基础上,认真掌握疾病的特异症状,做到脉证互参。

想达到“不要病家开口,便知疾病八九”这种出神人化的水平,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二、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

?

 

(一)旧说寸口分属

?

?

 古人根据寸口脉气的不同指感将寸口脉分成寸、关、尺三部,将人体的脏器按自己的主观理解定位在寸口。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方法,结合已有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研究,发现科学与伪科学并存。

?

?

2000多年来,关于人体脏腑在寸口脉上的定位,一直是根据所谓脏腑之脉气在寸口脉上划分区域,不按脏器的指感脉位来划分。

表1是历代医家关于寸、关、尺的脏腑分属。

?

?

通观中医几千年脉诊学的寸口脉分属多可归纳于表1的规则中。

但医学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现代医学的解剖学教育使医生很难理解与遵循表1的寸口分属。

张仲景以脉辨证,并不主张将寸口脉加以分属。

明代的张三锡则认为:

“强分部位,起于王叔和……立论背经,遗害后世。

”李时珍在四百多年前对此类寸口分属也掩饰过其不足。

其日:

“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当代任应秋先生在《脉学研究十讲》中也言,“上不宗内经,下不符科学”,是“凭空臆说”。

寸口脉气代表人体脏腑之气,寸口脉既然能候五脏六腑之气,脉气何不按人体内脏的位置顺序分属于寸口,而是左右上下倒置的脉气顺序。

脉气的现代医学原理是什么?

中医一贯的候脉原则“左候左脉、右候右脉、上候上脉、下候下脉”与寸口分属又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左寸口既然候的是人体左侧的脏器脉气,那么人体的肝胆不在左侧呀?

小肠没有和心脏粘在一起呀?

肺与大肠也没有长在一块呀……近代颜之亨等对古今著名医案进行分析,发现疾病与原寸口脉的分属符合率仅在10%上下。

?

?

关于寸口脉的分属问题的争论和分歧一直贯穿着古今。

古脉学的分属依据多宗《内经》“尺主腹中”而把小肠归属于尺脉。

宗“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之说而把大肠分属于右寸,把小肠分属于左寸。

不管怎样的分属都不能令历代百家满意,最终以李时珍“肺经之脉,非五脏六腑所居”为总结。

作者认为:

寸口脉的分属是中医脉学文化的主流,疾病与寸口分属不符合,其主要的错误不在寸口分属这一方法。

错误之一主要在于古人对人体脏器的解剖和生理知识理解有误,是隔皮识货、“司外揣内”、“盲人摸象”的缘由。

其二,还在于后人对脉象的曲解。

《内经》、《难经》、《脉经》给后人带来的是临床徒手诊断疾病的方法,后人对其怎样取舍与完善或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则是每一时代的使命,任何一种偏废都是对脉诊学的亵渎。

寸口脉废弃了寸口分属就失去了脉诊的内容和精华,就等于人体没有了内脏。

?

?

找到汇通于现代医学的脉气寸口分属,把经验医学科学化,找到有关证据加以证明,并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加以论证,使博大精深的中医与时俱进,这是现代医学的任务。

我们已经基本具备用现代方法研究脉学的条件,但脉学的现代化研究进展缓慢,还需要有一个扬弃的过程。

今人可以惊喜地看到《中医诊断学》关于寸口脉的分属已经有所不同,它代表现阶段诸多医学家对脉象寸口分属新的认识。

?

?

脉象学是中医的国粹,在中国几千年经久不衰,有其存在的理由,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不可能至今生存的。

西医学界不能普遍接受,是因为人们不能够理解脉象学的原理,很大的原因:

一是传统脉学被笼罩上了唯心的保护层。

五行学说是分析病症时的辩证方法,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均是针灸时的寻经线路,将它牵强附会地加在脉象上,是流弊与蛇足。

二是将脉诊神秘化,只能言传身教而难以自学与普及。

三是脉诊形象和指感特征性的描述过于会意,取物比拟脉象有牛唇马嘴之别。

要使脉象学走向世界,必须加以整理、归纳,扬弃与汇通。

否则就若中药的煎药机器那样仿制或进口国外的技术。

?

?

当风脉、边脉、脉晕点、浊脉的发现,和作者观察将乳房、脾脏、胆囊、子宫等手术切除后的脉象变化,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解剖等对脉象的影响,清晰地发现寸口脉的分属已有所不同于表1的形式了。

著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寸口脉的分属问题,当然审视方法以现代医学的理念为窗口,仍采取寸口脉法,并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反复考证。

?

?

 

(二)新探寸口分属

?

?

 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是在神经及体液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协调于人体九大系统。

这是生命现象的重要形式,也是唯一形式。

因此脉象的研究乃至寸口脉的分属围绕这一主体思路将使我们的研究富有收获。

?

?

人体脏器的寸口脉定位是人体脏器在寸口脉上新的分属。

它主要依据躯体神经、植物神经的分布,血液供应的范围来研究脉位,并仍然沿用传统脉象学习惯来命名,经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而成立。

?

?

 气血探寸口

?

?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盛衰是影响脉象的主要因素,并认为血是运行于脉道的水谷精微,气是体内流动的精微,泛指脏器的机能状态。

就脉象的寸、关、尺分属,我们发现与人体诸多脏器的血液供应(除植物神经分属以外)存在着密切联系。

?

?

——头、颈、胸、上肢及其所属各器官,其血液供应主要是主动脉弓的第一级分支,属于中医寸脉的感应分区。

其中:

?

?

头部的脉象信息在寸脉的远心端。

?

?

颈部的脉象信息在寸脉的中部。

?

?

胸腔其所含脏器的脉象信息覆盖于寸脉部。

?

?

 ——人体中腹部脏器,其中包括:

肝、胆、胰、脾、胃、双侧肾脏、肾上腺、部分肠管(结肠的右曲、空、回肠、肠系膜)。

它们的血液供应基本来源于腹主动脉的分支,并基本呈一个层面,它相当于关脉的分属区域。

?

?

肝、胆、脾胃的脉象信息在关脉的远心端。

?

?

肾、胰腺、肠等脉气在关脉的近心端。

?

?

 ——人体盆腔脏器和下肢血液供应为髂内外动脉。

?

?

  它相当于一个层面。

包括的脏器有膀胱、前列腺、输尿管、子宫、附件、结肠左曲及直肠,双下肢等,相当于双尺脉的感应区域。

见图2。

?

?

既然人体的血液供应分为三个层面,那么触摸人体上下血管,它们的脉压一定是不一样的,血管内外的张力等因素也各不相同,这就产生了不同脉象。

《内经》记载的遍诊法就是手触全身上下的血管,感应它们间的差异从而了解各脏器的气血变化,寸口脉法同样具有如此道理。

就脉压来说,人的主动脉弓压力最高,中腹部次之,髂动脉脉压较弱。

中医把寸、关、尺脉势与人体的整体血液供应相对应。

通过手触脉管的感觉来判断它们的改变是有一定道理的。

医生手触桡动脉候脉,三指在桡动脉上分远心端(寸脉)、近心端(尺脉)、二者之间(关脉),来感应人体主动脉分属(寸脉)、腹腔动脉分属(关脉)、髂动脉分属(尺脉),感应它们九大脉素的异同,从而了解各分属器官的气血差异即各脏器的功能状态,将有触管(寸口脉)知病的作用。

?

?

就人体发育的先后来说,胚胎第四周,上肢动脉开始发育,此时人体的心脏、头、颈、胸各器官已经在发育。

因而我们的寸脉感应区域(上肢芽的前端)当应感应头颈胸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刻录。

也就是说,接受主动脉弓血液供应器官的信息在胚胎第四周时已经逐渐记录在寸脉上了(刻录的顺序应当相同于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

其次随着胚胎的发育,中腹部器官的脉气刻录在关脉、盆腔及下肢的脉气刻录在尺脉。

见图3。

?

?

 心脏为动脉管的起始端。

主动脉上的分支为第一分支,腹腔动脉为第二分支,髂动脉为第三分支。

当第一分支所属脏器发生病变时,其脉晕出现在脉流的前端,在脉道上感应其脉气也在前端,在寸口脉上感应则属寸部。

第二分支所属脏器发生病变时,其脉晕出现在脉流的中端,在脉道上感应其脉气在中端,寸口脉上感应则在关脉。

同理第三分支疾病脏器的脉晕在尺脉。

见图4。

?

?

我们惊讶于祖先的聪明。

西方医学在尸体上解剖了几千年,而我们的先人知道用三个手指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对桡动脉脉气的九大脉素的不同来研究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伟大的发现。

?

?

心脏搏动出的血流,其前端须克服脉管的阻力,中端、末端次之。

这是因为脉管是有弹性的。

就心肌的收缩力来说,心脏的收缩早期肌力最大,收缩的中期肌力次之,收缩的末期肌力较小。

这种机能状态也与人体的脉势相匹配。

事实上,自心脏搏动出来的血流也带有一定的势能,势能的最前端脉势最强,中、末渐次之。

如此种种势能的差别与匹配将共同组成人体气血的循环。

人体血液供应三分属、内脏神经分布的三分属及寸关尺三分属问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医脉势和脉气的本质。

桡动脉的血流在进人手时,手部动、静脉的通畅情况直接影响到桡动脉管内的压力。

测量桡动脉的九大脉象要素的改变即可了解手的血液供应情况,同时也可比拟人体和各器官的气血情况。

如果把右手桡动脉在手鱼际处阻断,则右寸脉的脉力增强就是这一道理。

这是因为桡动脉前方遇到了阻力。

若手部长了肿瘤,此时桡动脉前端的脉力也会增强,寸脉的脉力也增强。

?

?

人体解剖学让我们知道:

人体的右手动脉与右颈总动脉同时开口于主动脉弓的右侧,左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相邻开口于主动脉弓的左侧。

人体左侧脑部出现病变时(脑占位性病变、脑梗塞、炎症等),人体左寸脉力一定也增高。

同理,人体右侧脑部出现占位性病变时,右侧寸脉脉力也增强。

压迫一侧颈总动脉,则其同侧寸脉脉力增强。

这是因为心脏的搏力不变,上臂动脉的内压增高而微循环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在接近脏器的前端(在手为寸脉部)会出现脉晕增强的脉晕点。

传统脉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之《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记载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又曰: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是中医的养生之道,也是中医整体观形成的源头。

  这种“天人合一”的宏观思维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与构造出中医理论体系。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这一整体观自始至终贯穿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各个领域。

《素问·离合真邪论》还曰: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卒风暴雨,则经水波涌而隆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

《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古人以朴素的自然观将人体体液的代谢、血行与自然的寒暑相关联,倡导人与大自然的融合并认为此举可得到“尽其天年”的健康境地。

体察疾病的方式也主张人与大自然的同和,不主张打开机体的“箱体”,习惯的采取揣摩、类比等方法寻找在体表的“矿苗”。

而人体表露的血管自然就成了他们了解疾病的全息窗口。

提取脉的共性,忽略脉的微观,这符合前人的思维方式,也顺应前人临床的需要。

治疗方案也是取经络而针灸,以自然植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调理人体的寒热虚实。

他们观察自然与自身的客观状态并认为六淫与七情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

如今,西医已由古希腊、罗马医学发展为世界性医学。

医学显微镜的发现及各种仪器的发明帮助医生早期发现疾病,加速了这一医学模式的高度发展。

现代医学越来越深入地观察到人体的细微结构,不断在微观层次上认识人体生命过程。

假如没有西医的存在,中医的发展也必然认识到该层次,这是医学认识论的必然趋势,只不过中医的认识尚缓慢而已,事实上中医有西医的借鉴这种认识的步伐会加快。

中医试图通过整体观的发展来改变其模糊、抽象与思辨,但中医整体观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整体观尚需时日,还有更多难解而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有漫长的路要走。

但我们有理由认为:

人体生命及疾病远不是单纯的生物活动,当现代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时,中医方法也是必然要借鉴的。

中西医应当互补,而不应互不兼容,有容乃大这是两个文明的前途,任何偏废、边缘化都是狭隘的。

反对与诋毁中医只能说明其对该学科的无知,事实上大多数资深的西医学家当他们遇到无奈的问题时也常常会说:

“找中医看看”。

顺便举个例子;

我朋友的父亲胆结石摘除术后6天,胃肠胀气,病人痛苦,医院解决乏术。

我的处方是:

制大黄30生牡蛎30紫苏子30莱菔子30二剂气消便通而愈。

作者30余年的临床心得,认为:

中西医本无格格不入的道理。

西医谈药物时有“受体学说”,中医言中药有“升降沉浮与归经”。

西医将人体分属九大系统,中医以“五行学说”通观全身,事实上中、西医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事物的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假如我们每一位医生都学贯中西的话,两种医学体系的优秀汇为一体,世上的顽疾又有何惧呢?

  在脉象研究方面,我们也必须在承传的基础上发掘,在掌握的前提下深层次的研究。

目前,可喜的是:

脉象研究的队伍在扩容,内脏脉象深层次研究出了成果。

可悲的是:

部分中医先生抱残守缺,宁愿信其无,不信其有。

可观的是:

有识之士已经组成了有系统、有规模的学术团体,研究的步伐在日新月异,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医将走出边缘共奏核心之辉煌。

27种传统脉象是前人几千年的脉象总结,我们学习中医必须首先掌握,不得偏废。

但是关于传统脉象的现代主病的探讨是有时代意义的工作。

当代的中国医生应当中西医都有了解与侧重才是,这如同中国人学习英语那样,国语不知怎能得心应手。

同理,中医对西医的各种理化指标不能深刻领会其意义又怎么能接手西医的疑难病?

在整体脉象的获取上,我们以前人的传统脉为基础,根据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生物学原理进一步对机体加以研究,可以发现与认识新的脉型以及与这一有机体的内在联系。

(二)、传统脉诊的方法

寸口脉是三指触腕部桡动脉的候脉方法。

(1)

传统中医的脉诊方法,见图

(2),是《内经》介绍的方法,该图表示双寸口的候脉分部,即寸口脉的三分部。

中医根据寸口脉的分部辨别脏器的分属,但更主要的脉诊作用为临床辨证。

一、浮脉

(一)概述:

浮脉为单一脉素,它脉位表浅,轻触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二)浮脉的病理与解剖

1人体桡动脉正常情况下均行走于腕部桡侧皮下。

其上方是皮肤,下方是腕曲肌腱及尺、桡骨间肌群,前方被覆于腕曲肌支持韧带,周围被覆于皮下脂肪并借此而被固定,桡动脉的前下方恰是桡骨茎突之高骨。

因此寸脉正常情况下较尺脉为高(水平位),瘦人桡动脉表浅,老人血管硬化皮下脂肪少时血管多滚滑。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炎症初期,机体的代谢稍增强,微血管将扩张,心动也稍加速,组织也饱满,桡动脉也饱满(桡动脉稍饱满的辅助因素还有腕曲肌支持韧带的束缚)。

桡动脉充盈其管壁的张力会下降,饱满的组织将饱满的桡动脉托起,指感桡动脉将有浮于肉上的脉感。

因此浮脉只是脉位的表浅,不应加其他因素。

此时桡动脉饱满尚没有发生脉力的增加性改变,相反脉管壁的张力却下降。

心动稍加速也不应发生每息脉动的明显异常,否则是浮数脉,这要视体温的高底及病情的演变。

严惠芳主编《中医诊法研究》认为:

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扩张和血流通畅是产生浮脉的直接原因。

2人体的血液总量是相对恒定的。

在微血管充盈、组织饱满时脉管内压不会增加。

这种炎症早期的特定条件将致使桡动脉的脉力不会增强而只会稍充盈,虽然脉管浮起但不是车胎充气的浮而是充盈组织的托浮,是一种综合力量导致的浮。

因此这种脉浮将是轻触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但按之虽不足也会不会一点力也不支撑,更不会虚或空。

这是因为有脉管内外组织的撑托及桡动脉前方韧带的束缚及桡动脉腔内血液在指压下的阻力等综合作用。

图22

3浮脉是机体炎症早期的特定脉象,当外遇风寒(病源微生物侵害机体)时,机体神经系统将参与调节使脉管收缩而产生浮紧脉、浮弦脉,若致病力强机体抵抗力也强时还可出现浮洪脉,此时人体的体温也升高。

机体的代谢率进一步增强时以及疾病的恢复期尚可出现浮滑脉。

若有体温的改变则见浮数脉。

详见脉的兼象。

(三)浮脉的特征

1浮脉性质:

脉位表浅,是单一脉素。

2浮脉的指感标准:

轻手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3浮脉的形象标准:

如举按劳动人手背怒张的静脉。

浮脉的脉力如同常人手低垂于心脏水平时手背静脉怒张的脉感。

浮脉的脉力小于浮紧、浮弦、浮洪脉,大于虚、芤脉。

图23

4浮脉作为单一脉象要素可构成浮脉类及其兼象脉象。

浮脉不能同沉脉及其沉脉类相兼脉,但能和沉脉共同组成实脉、洪脉、浊脉。

也能同沉脉同时出现在寸口中,如寸脉的浮、尺脉的沉等。

(四)浮脉的研究

历代脉学著作唯有《脉经》对浮脉的认识最被推崇。

即: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简短的八个字,即概括了浮脉的性质也准确的描述了浮脉的脉形和浮脉的指感形象标准,乃至今日该论述仍然是认识浮脉的准则。

脉位是相对的,但“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是浮脉的指感标准是决对的。

《脉诀》在认识浮脉时有:

“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冉冉寻之如太过”之说。

“冉冉寻之如太过”一句与前言“不足”有矛盾,若是太过应当理解为脉力的增加,浮脉脉力的增加不过是浮紧脉、浮弦脉等,这是浮脉的兼脉而不是浮脉。

《古今医统》在认识浮脉时有:

“浮有按无,无根之喻”。

其意:

一是浮脉按之什么感觉也没有,二是没有根。

此语显然是不正确的,浮脉虽然按之不足,但不足不是“按无”,更不是“无根”。

显然该著作对浮脉的脉力把握不够正确。

《诊宗三昧》尚有“举之泛泛而流利”的提法,张璐此语只是浮滑脉的概念而不是浮脉。

事实上浮脉只是指脉位表浅的单一因素,而浮脉的脉力则是举之有余而按之不足,傅聪远认为:

浮脉的脉压大约在5KPa—10Kpa。

现代脉象的研究已经突破指感的体会和古脉学的瓶颈以及脉象仪器的取法压力表示方法,并打破仅从血管位置深浅来讨论脉象的浮沉。

取而代之的是从生理、病理及生物力学的角度进一步加以研究。

费兆馥等认为:

正常人四季脉象与外感发热病人的浮脉除与血管的解剖位置、皮下组织及粘弹性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桡动脉的舒张状态有关。

而龚安特认为:

桡动脉的几何位置是不易改变的,指下脉道的浮沉变化主要是血压、脉管半径、脉管刚度、外周软组织刚度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将受制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环境因素。

张崇等对1000余例脉图血流动力学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

浮脉与沉脉的心功能状态及体循环容量并没有大的不同,但沉脉的压力梯度和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

现代研究认为:

机体在外感等因素作用下,其毛细血管床扩张,桡动脉内的血流加速,桡动脉管壁的张力可减小,血管对血流的侧压力及阻力也减小,桡动脉应指时有一种表浅的感觉。

这中感觉是:

指按时其力不足,抬指时具有浮力。

(五)浮脉现代临床意义

浮脉与人的体温及外界环境有很大关系,而人的体温调节则主要受控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同时也制约于许多因素。

一般天气热则人的脉多浮,女子的脉比男子稍浮,特别是在月经前后及排卵期、妊娠期。

年龄越小其脉越浮,大约年龄每增加十岁,脉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