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102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docx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讲解

沉积岩(sedimentaryrocks):

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petrogrogh):

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是岩石学的一部分,但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沉积学(sedimentology):

研究沉积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

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作用。

沉积体系(depositionalsystem):

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元素的风化分异:

在相同的特定风化条件下,各类造岩元素由于从母岩中析出的难易程度不同而按一定顺序从母岩中分离出来的现象。

沉积重力流:

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生物化学沉积作用:

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或生物遗体分解过程引起介质物理化学环境变化,使某些溶解物质沉淀,或由于有机质吸附作用使某些元素沉积。

生物物理沉积作用:

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通过捕获、粘结或障积等作用是沉积物沉积。

沉积分异作用:

是指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也叫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将按粒度、密度、形状、成分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又称机械成因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溶解物质由于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的影响,将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正常沉积作用:

在正常情况或条件下发生的,有明显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缓慢的、均匀变化的沉积作用,一般发生在河流、湖泊和海洋。

事件性沉积作用:

由于重力、洪水、火山爆发、风暴等因素引起的阵发性的、突然性的或灾变性的沉积作用。

表生作用:

指沉积岩上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

表层后生作用:

在接近地表的沉积岩层中,主要是在地下水面附近所发生的一些作用。

深部后生作用:

是指地层深部沉积岩的后生作用,深度可达6000~8000。

m

风化壳:

由风化残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叫做风化壳或风化带。

碎屑岩:

主要由母岩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少量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并经沉积后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又叫陆源碎屑岩。

岩石碎屑:

简称岩屑,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快,保留母岩的矿物集合体。

重矿物:

相对密度大于2.86g/cm3的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不超过1%,其中在0.25~0.05mm的粒级范围内含量最高。

杂基:

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仪器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物,其粒级一般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原杂基:

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

正杂基:

原杂基经过明显重结晶后则转变成正杂基。

胶结物:

是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自生矿物:

沉淀和成岩阶段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形成的沉积矿床。

沉积构造:

指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构造。

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及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即原生构造,例如层理、波痕等;固结成岩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例如缝合线、结核等。

胶结类型:

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和填隙物间的关系。

孔隙:

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部分,是碎屑岩重要的结构组分之一。

次生孔隙:

是岩石中的矿物组分被溶解以及岩石组分破裂和收缩形成的孔隙。

碎屑岩构造:

指岩石各组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鲕粒:

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大小2~0.25mm,常见的为1~0.5mm。

盐岩:

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可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沉淀而形成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盐类矿物。

也就是蒸发岩。

板状交错层理:

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

大型交错层理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冲洗交错层理(swashcrossbedding):

也称低角度交错层理。

当波浪破碎后继续向海岸传播,在海滩的滩面上产生向岸和离岸往复的冲洗作用而形成。

成熟度:

碎屑颗粒在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改造下接近终极产物的程度。

结构成熟度:

是指碎屑物质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使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结构成熟度愈高,表示碎屑物质分选愈好,杂基含量愈少。

成分成熟度:

是指碎屑物质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使之接近终极成分特征的程度。

同生变形构造:

也称为变形构造,是沉积物沉积的同时或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还处于富含孔隙水的塑性状态下发生的变形所形成的构造。

滑塌构造:

已沉积的未固结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和位移所产生的各种同生变形构造的总称。

流动成因构造:

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构造,属于机械成因构造。

波痕指数(RI)=L/H,表示波痕相对高度及起伏情况

不对称指数(RSI)=l1/l2,表示波痕的不对称程度

层理:

是沉积物成层沉积时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形状或填集方式的突变或渐变而呈现出来。

层理—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和渐变而显现出来。

纹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亦称细层。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成分、结构)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其间没有明显间断。

也称层组。

层—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

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成,它是在较大区域内,在基本稳定的自然条件下沉积而成的

层流:

一种缓慢的流体,流体的质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想掺混。

紊流:

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的流体,流体指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交错层理:

由一系列与层系界面斜交的纹层组成,层系可以彼此平行交错、切割,组成不同形态的交错层理,也叫斜层理。

波痕:

由于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非粘性沉积物(主要是松散砂)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也称为波纹或砂纹。

冲刷面:

流体对下伏沉积物冲刷、侵蚀而成的起伏不平的面。

包卷构造:

层内的揉皱—连续的开阔“向斜”和紧密的“背斜”。

因层内液化,泄水而成,多见于粉砂岩与泥岩薄互层中。

生物迹:

保存在沉积物层面上及层内的生物活动痕迹。

生物扰动构造:

原始发育很好的沉积层被破坏,不具有确定性太的生物成因构造。

平行层理:

是由于平行而又近乎水平的纹层砂组成等,纹层厚1~2mm,它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流动水作用的产物,而非静水沉积。

底层面构造:

发育在岩层底面上的构造,由水流或其携带的“工具”(如砾石、介壳等)对床底(泥或粉砂等)侵蚀或刻蚀成槽、坑等,后来被(砂)充填而成。

示顶底构造:

在碳酸盐岩的原生孔洞中,有两种不同的充填物,在孔洞的底部或下部,为泥屑、粉屑等内碎屑充填,色较暗;孔洞的顶部或上部为亮晶方解石充填,色较浅,两者之间界面平直,能表示岩层的顶和底。

内碎屑:

系指沉积盆地中已沉积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冲刷、破碎、磨蚀、搬运、再沉积而形成的颗粒。

生物骨骼:

指经过搬运和磨蚀的和没有经过搬运和磨蚀的生物化石碎屑和完整的生物化石个体,是碳酸盐岩的重要颗粒组分。

白云石交代作用:

后来的白云石晶体交代原先的各种结构组分,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表现为晶形好的白云石颗粒交代其他颗粒或花饰,白云石晶体常具环带和污浊的核心。

去白云化作用:

是指方解石交代白云石的作用。

准同生白云岩:

是指沉积不久的碳酸钙沉积物虽然其沉积环境的条件未变化,但它基本脱离了其沉积水体,已基本上不受沉积水体的影响,通过交代或白云化作用形成的白云石。

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

潮上带形成的高镁粒间水在交代完毕表层沉积物之后将向下回流渗透,并对其穿过的下伏碳酸盐沉积物进行白云化。

色泽明亮,自形或半自形,粉晶至细晶。

时间上晚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移。

毛细管浓缩作用(蒸发泵作用):

多数蒸发作用,而成的白云岩出现在热带地区潮上带,潮上带和潮上盐沼的细粒沉积物表面都存在白云化薄壳或白云化深入沉积物浅层内部,潮间带和潮下带沉积物主要是碳酸钙。

砂岩:

主要由砂级(2~0.1mm)(〉50%)的陆源碎屑颗粒组成的中碎屑砂岩。

粉砂岩:

主要由(0.1~0.01mm)(〉50%)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粘土岩:

(广义)主要由粒径〈0.01mm的细碎屑物质(〉50%)组成的沉积岩。

(狭义)主要由粘土矿物(〉50%)组成的沉积岩。

火山碎屑岩:

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50%)组成的岩石。

或:

火山喷发产生的同期火山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碳酸盐岩:

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50%)组成的沉积岩。

蒸发岩:

在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于蒸发浓缩作用,溶液或卤水中的化学溶解物质逐渐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学沉积岩,又称“盐岩”。

硅岩:

是由70~90%自生硅质矿物所组成的沉积岩,但不包括富含SiO2他生成因的岩石。

牵引流:

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冲积扇:

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沉积体系:

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曲流河:

单河道,弯度指数>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一般小于40,发育下游平原,坡度较缓,流量稳定,具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侧向迁移具二元结构的河流

二元结构:

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造。

1.研究砂岩成分成熟度时,常用ZTR指数,ZTR指陆源的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三种矿物占陆源透明矿物的百分含量来表示。

2.能确切指示古水流方向的是不对称波痕、交错层理、槽模和叠瓦状构造等。

3.在粒度分析中,常用ɸ值作为粒度单位,那么2ɸ=0.25、0.0625=4ɸ

4.暴露成因的构造有:

泥裂、雨痕和冰雹痕等。

5.碳酸盐的基本结构组分主要有:

颗粒、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

6.沉积岩的主要原始成分包括母岩风化、宇宙物质、火山物质和有机物质等,其中母岩风化产物是最主要的。

7.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包括碎屑残留物质、新生物质、溶解物质。

8.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较弱,多属潮间带上部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长环境的水动力较强,多为潮间带下部的产物。

10.据砾岩在剖面中的位置将砾岩分为层间砾岩,层内砾岩,底砾石三种类型。

11.专属性的火山碎屑岩结构有:

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

12.碳酸盐岩中的内颗粒包括六种类型,即:

内碎屑、鲕粒、藻粒、球粒、生物颗粒、孔隙。

14.自然界中能搬运和沉积碎屑物的主要流体类型有两种:

重力流和牵引流。

15.在偏光显微镜下,海百合碎片的显微结构是连生单晶结构;海胆碎屑是网格单晶结构;

16.沉积重力流的四种类型是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流、浊流。

17.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开阔潮下带、局限潮下带。

18.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可划分为六个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

(例子)

19碎屑岩组分:

陆源碎屑岩物质、化学沉淀物质。

20.胶结结构:

非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粒状结构、带状和栉壳状结构、再生结构、嵌晶结构。

21.胶结类型:

基底、孔隙、接触、镶嵌。

22.支撑类型:

杂基支撑、颗粒支撑。

23.粘土岩主要物理性质:

非渗透性、吸附性、吸水膨胀性、可塑性、耐火性。

25.火山碎屑分类:

岩屑(刚性、塑性)晶屑、玻屑。

26.火山碎屑岩构造:

层理构造、粒需构造、斑杂构造、平行构造、假流纹构造。

26′.火山碎屑岩结构:

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尘屑结构。

(重点)

27.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

溶解、碳酸钙矿物的转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压实及压溶作用。

28.沉积物的其他来源:

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深部来源的沉积物、宇宙来源的沉积物。

29.牵引流搬运方式包括:

溶解载荷、悬移载荷、推移载荷(滚动、滑动和跳跃)、或砂床载荷。

30.沉积岩颜色:

继承色、自生色、次生色。

(前两者为原生色)

31.沉积岩特征包括:

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显微镜下生物结构三叶虫:

波状消光,玻纤结构海百合:

连生单晶结构介形虫:

玻纤结构腕足类:

平行片状结构腹足类、红藻类:

晶粒结构有孔虫、筳类:

隐粒结构

三、岩石命名

某砂岩呈灰白色,其薄片鉴定资料如下:

碎屑颗粒占95%,大小主要为0.1~0.25mm;粒间填隙物主要为硅质胶结物(5%);颗粒的成分主要为石英(约占颗粒的92%),其次为岩屑(约占8%)。

该岩石命名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

某碳酸盐薄片鉴定资料如下:

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占86%,白云石占14%;结构组分中,颗粒70%(主要为鲕粒,极少量砂屑),泥晶方解石30%。

该岩石命名为泥晶鲕粒含云灰岩。

某石灰岩中,灰泥占30%,海百合碎屑占60%,其它碎屑占10%。

命名为灰泥质海百合碎屑灰岩。

某石灰岩中,灰泥占22%,砂屑占70%,生物碎屑占8%。

命名为含灰泥砂屑灰岩。

某石灰岩中,鲕粒占75%,亮晶方解石占25%。

命名为亮晶鲕粒灰岩。

某碳酸盐中,方解石占85%,白云石占15%;砂屑占70%,亮晶方解石占30%。

命名为亮晶砂屑含云灰岩。

四、简答题

1.福克分类

三个端元:

异化颗粒,简称颗粒;微晶方解石泥或简称微晶,即灰泥或泥晶;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简称亮晶。

将石灰岩分为三种类型:

I为亮晶异化石灰岩,II为微晶异化石灰岩,III为微晶石灰岩。

优点:

(1)把碎屑岩的结构观点系统地引入到碳酸盐岩中来;

(2)打破了石灰岩为“化学岩”的传统观念;

缺点:

没有考虑重结晶作用

2.邓哈姆分类

两端元:

颗粒和泥(相当于灰泥或微晶方解石泥)

分四类:

颗粒岩、泥质颗粒岩、颗粒泥质岩、泥岩。

优点:

(1)简明扼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2)与福克相比,增加了一类结晶碳酸盐岩。

缺点:

运用术语欠严谨,如“泥岩”等。

3.要求附图并说明毛细管浓缩作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机理。

该作用所形成的白云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热带地区潮上带,刚沉积的疏松的文石颗粒间的正常海水在干热气候中不断蒸发。

同时海水又通过毛细管作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这些疏松的沉积物的颗粒之间。

久而久之,粒间水的盐度增大,从这种盐水中首先沉淀出来的是石膏,使粒间水或表层积水的Mg/Ca高达20:

1甚至更高(正常海水的Mg/Ca约为3:

1~4:

1)。

这种高镁的粒间盐水或表层水经常与文石颗粒相接触,使文石被交代,被白云化,即使文石转化为白云石。

特征:

①晶粒细小,为泥晶、粉晶②具潮上环境特征,如蒸发矿物(石膏、石盐等)③颜色为黄色、土黄色;④因离陆源较近,含泥质⑤岩层厚度以薄层为主

4.要求附图并说明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机理。

该作用所形成的白云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机理:

在潮上地带形成的高镁粒间盐水,当其对表层沉积的的白云化基本完了时,产生这种高镁盐水的地质条件还仍然持续存在,那么多余的高镁盐水必然会向下回流。

这种向下回流渗透的高镁盐水,在其穿过下伏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必然会使它们发生白云石化;从而形成白云岩或部分白云化的石灰岩。

特征:

形成较晚,一般在成岩期的,甚至是成岩期以后的。

②晶粒一般较粗,多在粉晶以上,如砂糖状白云岩③常与准同生白云岩伴生,底面参差不齐,呈锯齿状等。

(P128)

3.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

(1)特点:

纹层呈直线互状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

(2)水平层理主要产于泥质岩、粉砂岩以及泥晶灰岩中,是在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沉积而成。

出现在低能环境中,如深湖、泻湖、深海等环境。

(3)平行层理主要产于砂岩中,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而成的。

2.简述下列岩石的主要形成环境

灰白色亮晶鲕粒灰岩:

形成于高能、氧化环境,如浅滩、潮汐水道等环境。

深灰色泥晶球粒石灰岩:

形成于较还原、低能环境,如局限台地、开阔陆棚等环境。

灰黑色泥晶石灰岩:

形成于还原、低能环境,如盆地、斜坡、开阔陆棚、局限地台等。

灰色珊瑚礁石灰岩:

形成于浪基面以上,能量较高的浅海环境。

深灰色泥晶含石膏假晶白云岩:

形成于还原、低能、蒸发的环境,如咸化潟湖。

浅灰色柱状叠层石石灰岩:

氧化、高能的水动力条件,一边为潮间-潮下高能环境沉积。

3.比较杂基和胶结物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答:

二者均为粒间填隙物。

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物组分,为机械成因组分,粒度一般小于0.03mm(>5ɸ)。

杂基的含量和性质可以反映搬运介质的流动特征,反映碎屑组分的分选性,是碎屑岩结构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胶结物是以化学沉淀的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是化学成因的物质,其结构与化学岩类似,其特点是由晶粒大小、晶体生长方式及重结晶程度等决定的。

反映颗粒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强。

4.从形态特征、岩性特征、形成条件等方面比较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

答:

二者的纹层均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理面。

水平层理主要产出于泥质岩、粉砂岩以及泥晶灰岩中,是在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沉积而成。

出现在低能环境中,如深湖、潟湖、深海等环境。

平行层理主要产于砂岩中,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砂迁移而形成的。

一般出现在急流或高能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

6.何谓沉积分异作用?

它包括哪两种类型?

试述二者的关系及其在地质中的含义。

(重点)

母岩风化产物,在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过程中,根据本身特征,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分别堆积于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划分开来的地表沉积带内,这种作用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沉积分异作用可以分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关系: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进行得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进行得晚,一般来说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砂和粉砂阶段,大致相当于铁的氧化物阶段(即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开始阶段)相当,机械沉积分异的最后阶段即粘土阶段,与碳酸盐阶段相当,化学分异的碳酸盐、卤化物阶段,机械分异基本结束,故蒸发岩很少有碎屑物质混入。

地质意义:

(1)两种分异作用结束,形成各类碎屑岩、化学岩及各种沉积矿产;

(2)两种分异作用越彻底,各类沉积岩的成分上结构上成熟度越高,也就越容易形成各种沉积矿产;(3)若分异受到各种因素干扰而进行不好,就会出现各种过渡性岩石。

,这对沉积矿产的形成时不利的。

5.母岩风化的产物①碎屑残留物质(母岩的岩石碎屑或矿物碎屑)②新生成的矿物(主要是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如水白云母、高岭石、蒙脱石、蛋白石和铝土矿等。

)③溶解物质(主要是指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如CI、S、Ca、Mg、K、Na、Si、Fe、Al、P等。

6.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

①破碎阶段(碎屑阶段):

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屑或矿物碎屑②饱和硅铝阶段:

岩石中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首先带出Cl-和SO42-。

然后在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

③酸性硅铝阶段(粘土型风化作用):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

④铝铁土阶段(红土型风化作用):

风化的最后阶段。

在此阶段,铝硅酸盐被彻底地分解,全部可移动的元素都被带走。

7.试根据尤尔斯特隆图解说明碎屑颗粒在流水中搬运、沉积时流速和颗粒大小之间关系,该图可解释哪些地质现象。

关系:

开始搬运时,为克服颗粒自身吸附力,所需流速比较大;

0.05-2mm的颗粒所需的始动流速较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街流速相差较小;

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更接近,流速与颗粒的粒径成正比;

小于0.05mm的颗粒,所需的搬运与沉积流速相差很大。

可解释:

竹叶状灰岩和泥砾岩等砾屑共生现象

沃克图解的特点[P(8cm,2.2mm)]

1.当流动强度为P时,它所能滚动的砾石最大粒径为8cm,同时所悬浮的颗粒最大粒径为2.2mm。

2.当流动强度略小于P时,可使粒径为8cm和2.2mm的砾石同时沉积,从而形成双众数的砾岩。

3.当流动强度在P附近反复变动时,则可能形成粗、细砾石沉积的互层,其平均粒度分别为8cm和2.2mm。

4.如果流动强度急剧减少,则可能造成分选极差的多众数的砾、砂、粉砂和泥的混合沉积物。

5.沉积1mm砂粒所需的流动强度要比沉积7cm砾石所需强度小得多,因此,在平均粒度为7cm的砾石沉积的孔隙中所充填1mm的砂,不可能是同时沉积物。

8.根据欧文(Irwin,1965)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回答下述问题:

①划分三个能量带的依据,②三个能量带的位置,③三个能量带的环境特点,④三个能量带与油气的关系。

依据:

按波浪对海底沉积物的扰动情况划分能量带位置:

X—Y—Z→低-高-低

X:

浪基面以下,很少扰动,安静缺氧的还原环境,有高能带带来的丰富沉积物,为有利的生油岩带Y:

波浪潮汐剧烈运动,水浅,阳光充足,氧气充分,底栖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碳酸盐岩为良好的油气储积岩;Z:

水浅,波浪潮汐作用弱,靠近滨岸气候炎热干燥

9.试绘图并说明无障壁碎屑型海岸沉积的亚相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P218)

①海岸沙丘亚相长脊状或新月形,圆度和分选好,细—中粒,成熟度高;大型槽状交错层理②后滨亚相沉积物为较粗的砂,粒度较沙丘带粗,圆;具平行层理,可见小型交错层理,生物介壳凸面向上③前滨亚相沉积物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为特征④近滨亚相常发育沿岸砂坝;沿岸砂坝向陆一侧伴有凹槽,其中发育浪成波痕和小型流水波痕。

;并发育较大规模的交错层理,愈向岸愈多。

10.何谓障壁岛?

它是如何形成的?

其沉积特征是什么?

障壁岛:

是平行海岸高出水面的狭长形砂体,以其对海水的遮拦作用而构成泻湖的屏障

形成:

在坡度平缓的砂质海岸,波浪垂直海岸运动,将携带起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的沙坝沉积特征:

沉积物为中—细砂和粉砂,重矿物较富集,颗粒的分选和圆度较好,多为化学物质胶结

11.试述鲍马序列及其各相带的主要特征。

A段——底部递变层段:

主要由砂岩组成,底部含砾石。

下粗上细的正粒序,底面见冲刷—充填构造和印模;

B段——下平行纹层段:

与A段为渐变关系,多为中细砂,含泥质,显平行纹层,粒度变化不太明显。

片状炭屑和长形碎屑定向分布,见剥离线理;

C段——流水波纹层段:

以粉砂为主,有细砂和泥质,呈小型流水波纹和上攀波状层理,常见包卷层理、泥岩撕裂屑和滑塌变形层理

D段——上平行纹层段:

由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具断续平行纹层。

由薄的边界层流形成,厚度不大

E段——泥岩段:

为块状泥岩,仍属低密度重力流沉积

F段——深水页岩段:

为远洋深水沉积的页岩或泥灰岩、生物灰岩层,含深水浮游生物化石,显微细水平层理

12.试述内波和内潮汐的特点以及内潮汐沉积的鉴别标志。

内波和内潮汐发生在海洋内部,具有周期性,其作用周期与基本上与海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