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977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docx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引人入胜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课前预案]……

一、文言知识

(一)正字音

骞(qiān)隅(yú)谄(chǎn)磋(cuō)倩(qiàn)悱(fěi)訚訚(yín)

(二)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三)通假字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读zhi,智者。

2.吾自卫反鲁(“反”通“返”,读fǎn,返回。

3.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读rǔ,你。

(四)一词多义

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染)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学习)

③文章不能革五代之馀习(风气,风尚)

④益习其声(熟悉)

⑤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习惯,习性)

⑥习地形,知民心(通晓)

⑦学而时习之(反复练习,复习)

 

①有教无类(种类)

②举类弥而见意远(事物)

③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

④义不杀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事理)

⑤佛印绝类弥勒(像)

⑥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大多,大抵)

①吾与汝,弗如也(赞同)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

④君不与胜者而不胜者,何故也(帮助,援助)

⑤蹇叔之子与师(参与)

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

⑦孰与君少长(连词,和)

⑧求之与?

抑与之与(语气词)

①赐也何敢望回(对视,引申为跟……比)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④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为望)

⑤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辈(抒发)

③怀怒未发,休祲降与天(发作)

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众,各)

②告诸往知来者(代词,代子贡)

③归而谋诸妇(介词,于,向)

④君子求诸己(兼词,之于)

⑤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兼词,之乎)

①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代词,孔子)

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助词,表推测、估计语气)

③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句中语气助词)

 

①子亦有异闻乎(语气词,一般疑问,吗)

②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同介词“于”)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词,表示反问,吗)

④汩乎混流,顺阿而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五)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得到厘正)

2.形容词作名词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智者,愚人)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求也退,故进之(使…前进)

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后退)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使……离开,保持距离)

(六)古今异义

1.文学:

子游、子夏古义:

精通文献

今义:

文字艺术

2.言语:

宰我,子贡古义:

善于辞令

今义:

说的话

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古义:

独身一人站着

今义:

不依赖他人

4.告诸往而知来者古义:

未来的事

今义:

来的人

5.素以为绚兮古义:

用…画

今义:

认为

6.富而好礼者也古义:

喜欢礼

今义:

好的礼物

7.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古义:

指弟子们

今义:

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形式的判断句,译文: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也”形式的判断句,译文:

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2.宾语前置

①何谓也?

(“何谓”,即谓何,(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则小子何述焉(“何述”,即述何,译文:

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

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③其斯之谓与(译文: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④素以为绚兮(译文:

用素粉来打扮。

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

3.被动句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被改变的。

4.状语后置

陈亢问于伯鱼曰(于伯鱼问,即:

陈亢向伯鱼问)

二、预习思考

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请你思考:

【答案】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

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请你思考:

【答案】教育作用(17.2,17.3)、教育对象(15.39)、教育内容(7.25,16.13)、教学原则与方法(11.3,7.8,5.9,3.8)。

教师素养(7.34,1.15,11.22,17.19,7.1,9.15)

……[课堂学案]……

一、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本文的学习,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请你思考:

【提示】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

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

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

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2.思考并概括选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

【提示】

1.启发式教学法:

(7.8)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讨论式教学法

(3.8)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激励式教学法

(5.9)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4.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11.22)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细节探究

1.如何理解17.3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提示】“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

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2.7•8中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3.5•9对颜回的赞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心态?

【提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4.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5.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④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

【提示】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

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

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6.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提示】观点一: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观点二:

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

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思维碰撞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评述孔子在教育教学上影响。

【提示】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

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2.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

并详述理由。

第一种解释:

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何晏《论语集解》)

第二种解释:

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

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第三种解释:

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

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

他得出的结论:

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

(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提示】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

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

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

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

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

“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

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四)熟读成诵

1.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2.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8.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二、拓展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题目。

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探究】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玉不琢,不成器琢:

雕琢。

B.不知其旨也旨:

旨意。

C.虽有至道道:

道理。

D.学学半半:

各占一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求也退,故进之

B.虽有佳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C.不知其旨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是故无贵无贱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点拨】人是不会在自然状态下无意就懂得立身处世之道,如同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通过对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然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

纵观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以教育为先基本都在盛世。

参考译文如下: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命》篇中说:

“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答案】1.B(味道)

2.D(所以。

A.助词“的”/代词,代冉求B.连词,纵然,即使/连词,虽然C.代词,它的/其中)

3.

(1)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

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

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

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

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

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

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

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

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

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

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

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

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

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

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

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

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

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我们任重而道远。

1.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选出表述最准确的一项()

A.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B.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2.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的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人文教育缺失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3分)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A

2.①整个世界潮流都强调技术知识教育。

②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

③一个国家或民族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

3.压抑、扭曲、扼杀人性,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从而引发恶性事件的发生。

……[佳作T型台]……

做好自己,成功可取

作者:

西安•高娜

  红松挺拔,雪松坚韧,各具品格;牡丹妖娆,莲花清逸,各有风韵;青山沉稳。

绿水灵动,各展其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各以其道。

池莉说:

“人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有多少聪明人,一生都没有做好一件事。

”的确,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蛮干,怎能发展,又何谈成功呢!

  我要选择怎样的道路才能通往成功?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的思绪与脚步一样忙乱,谁也不想做无用功。

于是,我决定向那些我所敬佩成功者去问询成功的真谛,临行前,智者给我一个锦囊,说:

走向成功的秘诀就这里,但一定要等到自己探索之后才能打开,我将信将疑地怀揣锦囊,踏上了寻访之路。

  回望三国,群雄逐鹿,群雄之首,当属曹操。

我问他道:

“你在各方面都最优秀吗?

你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却能独领风骚,何也?

”“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为我之才。

而我最大的才能就是用人之才,准确定位,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可统帅千军,天下归心。

  我顿悟了,通向成功的路就是做好自己。

  梦回大唐,百花齐放,盛世奇才,首推李白。

我问他道:

“你,从一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纵深走去,个性张扬,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你的人生秘诀也是做好自己吗?

”他笑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做好自己,走适合自己的路,不仅能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领悟了,通向快乐的路也是做好自己。

  思接民国,战火纷飞,世事变幻,于右任老人却泰然处之。

我问他道:

“你快乐、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他指一指客厅的条幅: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笑答:

“假如一个人总在不适合自己的方面苦费心机,到头来也还是一事无成,人生有限,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常想一二,就是你要懂得扬长避短。

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但前提是看准自己擅长的‘一二’是什么。

”细想此句,真乃至理名言,决定一个人功业大小,并非其缺点,而是其特长。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恰当的定位才能事半功倍。

  我醒悟了,避开失败的路同样是做好自己。

  爱迪生关于获得成功的名言被人多方引用,但许多人只看到要有“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