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919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1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8页

课题:

1.1正数和负数

(1)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

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

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

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

(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

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

分别是什么?

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

思考,交流

 师:

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

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

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

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

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

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

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

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

请举例说明.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3、教科书第5页习题1.1第1,2,4(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课题:

正数与负数

(1)

正数的意义

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特点

相反意义的量

例1

例2

学生举例

1.1正数和负数

(2)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

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

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

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

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

(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

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

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问题3:

教科书第4页例题

 说明:

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

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

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

(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4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6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作业1、 必做题: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预习下一节课有理数

预习指导:

什么是有理数?

你认为有理数可分为哪几类?

板书设计

课题:

正数与负数

(2)

相反意义的量

主要词语:

例1

例2

学生举例

 

 

课题:

1.2.1有理数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

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

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

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

(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画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

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

(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8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问题2:

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

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作业1、必做题:

教科书第14页习题1.2第1题

板书设计

课题:

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分类

例1

例2

学生举例

 

1.2.2数轴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重点:

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小组交流

课前预习:

课本p8—10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投影展示)

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

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3.什么叫数轴?

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

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

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

1.“问题”解决:

课件投影课本p8图1.2-1,同时说明其产生的过程及合理、简明的特点;

结论:

正数、0和负数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2.展示温度计图形,比较其与图1.2-1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温度计也可以看作将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的情形;

不同点:

温度计是竖直的,方向感不直观。

3.描述数轴的意义(课本p9中间,由学生阅读,并尝试画一条数轴,强调)

(1)数轴的构成三要素:

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2)数轴的用处是:

把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课本p9图1.2-3),说明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4.归纳:

(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2)数轴的出现将图形(直线上的点)和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借助图直观地表示,是“数形结合”的重要工具。

三.例题分析

例1.先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1.5,0,-2,2,-10/3

例2.数轴上与原点距离4个长度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四.巩固训练

课本p10练习

自我检测

(1)数轴的三要素是;

(2)数轴上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侧,与原点的距离是个长度单位;

(3)数轴上表示5与-2的两点之间距离是单位长度,有个点;

(4)如图,a、b为有理数,则a0,b0,ab

0

a

b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1.课本14页习题1、2

2.完成“自我检测”

3.个性补充

板书设计

数轴

数轴概念

例1

例2

 

课题:

1.2.3相反数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相反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方法.

3、体验数行结合思想.

重点:

相反数的意义

难点:

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请把下列四个数分成两类,再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5,—2,—5,2

2、把上面的四个数画在数轴上,请观察它们表示的点具有的特征是

.换成2.5和—2.5试试,怎么样?

从上面问题可以看出,一般地,如果a是一个正数,那么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即一个表示a,另一个是,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边和右边,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二、探究新知

1、相反数的概念

像2和—2、5和—5、2.5和—2.5这样,只有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练习

1)、3.5的相反数是,—和是互为相反数,的相反数是73.24.

2)、a和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a是的相反数

例如a=7时,—a=—7,即7的相反数是—7.

a=—5时,—a=—(—5),“—(—5)”读作“-5的相反数”,而—5的相反数是5,所以,—(—5)=5

你发现了吗,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这个数就成了原数的

3)简化符号:

-(+0.75)=,-(-68)=,

-(-0.5)=,-(+3.8)=.

4)、0的相反数是.

3、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距离.

4、练习P11第1、2、3题

三、小结

四、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

  

3.填空:

  

(1)-1.6是______的相反数,______的相反数是-0.2.

  

4.化简下列各数:

(1)-(-16);

(2)-(+20);(3)+(+50);

  

5.填空:

 

(1)如果a=-13,那么-a=______;

(2)如果-a=-5.4,那么a=______;

(3)如果-x=-6,那么x=______;(4)-x=9,那么x=______.

板书设计

数轴

相反数定义1

相反数定义2

归纳:

例1

例2

 

课题:

1.2.4绝对值授课时间:

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绝对值概念.体会绝对值的作用与意义

2、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和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体验运用直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

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与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前准备

问题:

如下图

小红和小明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走10米,他们行走的路线(填相同或不相同),他们行走的距离(即路程远近)

二、合作探究、归纳

1、由上问题可以知道,10到原点的距离是,—10到原点的距离也是

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0的数有个,它们的关系是一对.

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

例如,—3.8的绝对值是3.8;17的绝对值是17;—6的绝对值是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练习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是.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记作.

3)、∣24∣=.∣—3.1∣=,∣—∣=,∣0∣=.

3、思考、交流、归纳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0的绝对值是.

用式子表示就是:

1)、当a是正数(即a>0)时,∣a∣=;

2)、当a是负数(即a<0)时,∣a∣=;

3)、当a=0时,∣a∣=.

4、随堂练习P12第1、2大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什么叫一个数的绝对值?

2、说出下列个数的绝对值:

-2.2+3-7+10%0

探究新知

1、阅读思考,发现新知

阅读P12问题—P13第12行,你有什么发现吗?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要左边的数。

(1页)

也就是:

1)、正数0,负数0,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

巩固新知,灵活应用

1、例题P13

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3和—5;—2.5和—∣—2.25∣

3、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五、自我测试

1.;;.

2.;;.

3.;.

4.______的相反数是它本身,_____的绝对值是它本身,_______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5.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那么这个数为______.

6.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______.

7、比较大小;0.3—564;——

8.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一定是…………………………………()

A.负数B.正数C.负数或零D.正数或零

9.给出下列说法: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正数;③不相等的两个数绝对值不相等;④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一定相等.

其中正确的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拓展练习(有困难同学可以不做)

1.如果,则的取值范围是…………………………()

A.>OB.≥OC.≤OD.<O

2.,则;,则.

3.如果,则,.

4.绝对值不大于11.1的整数有……………………………………()

A.11个B.12个C.22个D.23个

1.3有理数的加法

(1)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经历探究有理数有理数加法法则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3、会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

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那么,怎样计算4+(-2)呢?

2、一艘潜艇在水下20米,过了一段时间又下潜了15米,现在潜艇在水下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

又该怎样计算呢?

下面我们一起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二、探究新知

下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完成,再与同伴交流交流.

1、问题:

1)一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进了两个球,下半场进了3了个球,那么它的净胜球是个,列出的算式应该是

2)、若这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半场又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净胜球是个,列出的算式应该是

3)、若这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进了两个球,下半场又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净胜球是个,列出的算式应该是

4)、若这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没有进球也没有失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净胜球是个,列出的算式应该是

2、师生归纳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

3、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东走4米,再向东走2米,两次共向东走了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2)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共向西走多少米?

很明显,两次共向西走了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如图所示:

(3页)

3)如果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那么两次运动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走了米,写成算式就是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

4)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

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

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

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

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

5)如果这个人第一秒向东(或向西)走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或向西)运动了米。

写成算式就是

你能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把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三、应用探究

例1计算(能完成吗,先自己动动手吧!

(-3)+(-9);

(2)(-4·7)+3·9.

例2足球循环赛中,

红队胜黄队4:

1,黄队胜蓝队1:

0,蓝队胜红队1:

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解:

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两数的和为这队的净胜球数。

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

(+4)+(—2)=+(4—2)=2;

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

(+2)+(—4)=—(4—2)=();蓝队共进()球,失()球,净胜球数为()=()。

3、课堂练习1.填空:

练习2.P18第1、2题

(1)(-3)+(-5)=;

(2)3+(-5)=;

(3)5+(-3)=;(4)7+(-7)=;

(5)8+(-1)=;(6)(-8)+1=;

(7)(-6)+0=;(8)0+(-2)=;

四、谈谈你这堂课的收获,自己作个总结

五、作业

1、P241P267

2、计算:

(1)(-13)+(-18);

(2)20+(-14);

(3)1.7+2.8;(4)2.3+(-3.1);

(5)(-)+(-);(6)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