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897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docx

完整版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

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

 

 

感冒论治

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亦当用六经

感冒又称伤风,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鼻、咽、喉、扁桃腺炎症)。

感冒之名何时形成尚无确论,一般教科书说始于北宋,系指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引《和剂局方》之参苏饮:

“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稍粘”,这里的感冒:

字尚属动词。

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录》:

“凡证与伤寒相类者极多……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

”这里正式提到感冒的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这里所说的伤寒,系指《伤寒论》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其意是说感冒有轻有重,有可能是中风,有可能是伤寒,有可能是温病,不能都作伤寒看待。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证型为主,后世多有宗此者。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风》:

“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

”他这里说的伤风,强调了病情轻,比伤寒轻,这段话给后人以误解.以至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的论调。

历代各家对感冒不同认识的产生,一是用病因.感邪的性质来推理、分证型。

一是用八纲来分证型。

当然更受临床经验的影响,而临床经验丰富者.多认为感冒是外感病之属,有的症状就屑伤寒,一些人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含糊不清的概念,是不科学的。

实际早在宋代就用六经辨证论治伤风。

如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风,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阳明伤风用杏子汤.少阳伤风用柴胡加桂枝汤,太阴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少阴伤风用桂附汤,厥阴伤风用八珍汤。

也说明感冒、伤风临床症状可出现六经症状,不仅只现表证、太阳病。

现代西医认为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述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之属及六经各证。

因此用六经辨证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治疗感冒。

感冒在表变匆匆审证勿疏有合病

例1陈某,男,24岁,病案号97771。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9日:

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身热(T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三钱。

6

结果:

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

例2刘某,女,28岁,病案号12517。

初诊日期1965年8月30日:

昨日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舌苔薄白浮黄,脉细数。

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桑菊饮加石膏。

芦根五钱,桑叶三钱,菊花三钱,连翘三钱,薄荷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

上药服二剂,症已。

按:

胡老常用经方,但遇感冒、咳嗽初起,阳明里热轻者(温病学派辨证多为风温表证时),常用桑菊饮加减,疗效亦颇佳。

实不失六经辨证和辨方证之旨,又善学时方之意。

例3张某,男,44岁,病案号96718。

初诊日期1965年2月25日:

自昨日来,恶寒,无汗,项背强,头痛,腿痛.口唇干,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葛根汤加石膏。

葛根三钱,桂枝三钱,麻黄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

结果:

上药服一剂,感冒证解。

按:

以上三例,例1为单纯表实证,故用麻黄汤发汗得解。

后两例,虽发病仅一天却都合病阳明里证,故治疗不能仅用汗法,必同时兼清阳明里热,因治疗得法,故很快皆愈。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太阳阳明合病,例2用了桑菊饮加石膏,例2用了葛根汤加石膏,还有临床常见一发病即呈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方证,这是因为临床所表现的方证不同,必须应用不同的适应方药治疗之故。

这也就是胡老

7

所强调的:

临床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更重要的是辨方证。

这里也可看出,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证在表时变化多端而快。

感冒所呈现的表证是很短暂的,很快出现合病、并病,有的一发病就可能是合病,如例2、例3。

因此一些教科书称感冒无传变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感冒并非皆表证治疗当忌都发汗

例4唐某,男,35岁,病案号37867。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4日:

感冒三天,咽痛,口干,恶心,不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疼,舌苔白,脉弦细稍数。

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方证。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

上药服三剂,口干、咽痛已,咳嗽亦不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牡蛎各五钱,服三剂诸证已。

按:

此患者以咽炎为主的上感,是临床多见的感冒.因多数初起不来诊,故来诊时表证已不明显,而呈半表半里少阳证或少阳与阳明合病,故胡老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小儿患者感冒更多呈现此方证。

此时如用汗法解表,徒伤人体津液、正气,使感冒迁延不愈、加重,感冒后自服许多药,或治疗不当而长期不愈者屡见不鲜。

这就告诫后人,感冒虽小病,治疗也要辨证论治。

一见感冒就解表,是非常错误的。

例5张某,女,27岁,病案号125。

初诊日期1965年9月24日:

一月来感冒,头晕、咽

8

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出现,前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桑菊饮、银翘散等,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因而找胡老会诊。

近症:

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咯痰困难,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

胡老辨证为三阳合病,为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加石膏方证。

柴胡四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厚朴三钱,苏子二钱,苏叶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

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口苦解,背痛、咳嗽减未已,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服六剂症已。

按:

此患者初起为鼻炎、咽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贯称感冒、伤风。

前医称为“秋燥”,而用清凉解表久不效,是因辨证不确,方药不对证。

转至胡老会诊时,呈三阳合病挟饮,故以柴胡桂枝汤加石膏和解三阳,并加半夏厚朴汤化痰降逆,使三阳证很快解。

后以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化痰降逆,遂使病愈。

可见感冒、伤风并非只现表证,如不仔细辨证,凡见感冒悉用辛凉或辛温发汗解表,徒伤津液,伤人体正气,使病情迁延、加重,惟有以六经辨证,辨清方证,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表证阴证阳证分论治温补发汗殊

例6贺某,男,8岁,病案号79322。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日:

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一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

9

白润,脉虚数。

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结果:

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热(T37.2℃一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证解。

按:

本例为小儿,因自我感觉及表述能力差,故症状表现不多,但抓住为太阳表阳证与桂枝汤调和营卫则解。

例7许某,男,47岁,病案号3752。

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

感冒2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

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

麻黄三钱,制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

结果:

上药服一剂,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

按:

何廉臣的《重订全国名医类案》中就载有少阴感冒,认识到因体质的不同感冒出现的症状则不同,也即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现为太阳病和少阴病。

体质强壮者呈太阳病用发汗解表治疗,四太阳病又分表实(如例1)(无汗)、表虚(自汗恶风)。

发汗法又有所不同,例6即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发汗解表。

而例7是体质阳虚明显的咽炎感冒,呈现虚寒阴性表证,即少阴病,解表须用汗法,但须加温阳强壮的附子等才能驱除外邪。

这就是《伤寒论》表证分阴阳,即分为太阳、少阴,治皆用汗法而有不同的实质。

1O

浅论肺炎的治疗

病因病邪不必究症状点滴必细求

诊余,一西学中者问胡老,怎样辨别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肺炎。

胡老,从西医和中医病因病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从西医病理看,西医依据X线及血液、痰液检查及培养,可知是细菌或病毒或立克次体或支原体感染,这是由肉眼及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定。

而中医形成在千百年的远古时代,科学还不发达,没有精良的器械可依,只是由变化多端的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规律,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患病人体上,历经千万次的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才产生了辨证论治方法。

不论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后世的脏腑辨证,都是通过症状特点来辨证。

对于何种病因病邪致病,不可能具体得知。

叶天士提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论述热病上,强调温热之邪所出现的特点,有他独到之处,但后世一些人—见热病便认为是风沮之邪所致,甚至有的人一见肺炎就与风温划等号,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必然造成辨证错误及治疗不当(如病例3)。

这里顺便说一下温病与太阳病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温病也是表证的一种,是在表的阳性证候,实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这就是说,太阳病有三个类型,它们具体的概念是:

中风:

凡太阳病,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者;伤寒:

凡太阳病,无论发热与否,若无汗、身痛、腰痛、骨节

11

痛疼、脉紧者;温病:

凡太阳病.若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与阳明病外证同)。

也就是说肺炎有表证时,可表现为中风,可表现为伤寒,也可表现为沮病,不只限于温病:

这在指导辩证和治疗上是很重要的。

近代有了抗生素,一些人认为一诊断肺炎就用抗生索则治疗原则正确,如再加用对症的中药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更万无一失。

而临床实践远非如此,有许多肺炎患者,经这种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往往不如人意,有的高烧不退、有的咳嗽连绵、有的纳差恶心,炎症没有控制却变症蜂起。

孰不知肺炎有细菌引起者,也有病毒引起者,还有支原体、依原体等引起者。

抗生素并不能包泊所有肺炎,且渐渐产生抗药性、副作用,使肺炎变症此起彼伏,不少病人不得不求助于中医,而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

这里强调的是,首要的功夫是辨证正确。

凡遇肺炎患者都要耐心细心问诊、切脉、看舌苔等,切忌刚问l、2症,就自认为已能分辨风寒、风温(风热),即处方用药。

要知道中医不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是依据许多症状而归纳总结的辨证规律。

有时—个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一个症状的疏漏,就有可能造成辨证的失误。

肺炎是急性病更要求辨证要准,用药要对,这样才能显示中医治疗肺炎的疗效和特点。

一方一法不可信辨证选方必遵守

一老妇患肺炎,住院治疗一周余不效,经胡老会诊两次而愈。

其亲属为军医登门感谢,并问胡老用了什么秘方,胡老笑曰:

“哪里有什么秘方,用的是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草根树皮。

这不是全写在上面呢,随手指了指《伤寒论》那

12

本书。

那位军医看到《伤寒论》,顿时望而起敬,翻阅该书并问道:

“我可以学吗?

”胡老答曰:

“当然可以,自此,该军医自学中医,并常登门求教,不久便能用中药治疗肺炎,而且也能用中药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此是后话,应该军医的请求,胡老专述了肺炎的证治规律。

胡老首先讲了中医与西医治病的不同,西医是针对病因治疗,肺炎是细菌感染,用对其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则疗效肯定。

但有的肺炎不能明确是何种细菌、病毒、支原体、依原体,用抗菌素治疗就带有盲目性,故临床上治疗无效者,为数也不少。

中医是依据症状特点来治病,症状是病邪与正气相争在人体的反映,分析症状所得出的证,是中医治疗处方的依据。

依证处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实践过程,经过几代、几十代、几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反复实践,终于总结出了有效的辨证论治规律和有效方药。

古代的《尹伊汤液经》《伤寒论》等是主要成书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讲辨证与处方用药。

中医古代没有肺炎这一病名,但类似病症是有的,如发热、咳嗽等,中医治疗肺炎不是用一方一药,而是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症状来用药。

用一方一药治不好肺炎。

有的杂志报道用某方药治疗肺炎疗效云云,其主导思想仍是抗生素治疗框框,其方法值得商榷。

肺炎是急性病,正气与邪气相争剧烈,症状变化多端,适应治疗的方药也就多变,临床常见的方证如下:

1.麻黄汤方证:

初起症状很像感冒,主症:

发热,胸闷气粗,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身痛,口中和,舌苔薄白,脉浮紧。

此时病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

方药: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

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更宜致汗。

杏仁配麻

13

黄辛温发汗定喘。

甘草缓急益中和胃,故治肺炎属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痛而喘闷者。

本方证出现很短暂,但能抓住这个方证时机及时用药,可有利于退烧,缩短肺炎病程。

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是与其他药相对而言,实际发汗力并不大,即使与桂枝、杏仁同用也不出多大汗。

这一点在麻黄汤煎服法说明可看出,即“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一些人因对麻黄功能的误解,而不敢正确用其药,更不敢用麻黄汤治疗肺炎,甚是遗憾。

2.大青龙汤方证:

症见:

发热恶寒、身痛身重,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脉浮紧。

方药:

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一四两。

此方证比较多见,可见于发病的第一天及一周内,甚至一周后.此方证的特点是,外寒夹饮的太阳表证与阳热盛的阳明里证同时并见,故治疗时发汗.清热并举。

当里热重时重用生石膏。

3.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主症: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或纳差恶心,咳嗽胸疼,舌苔白腻或黄,脉弦细数。

方药:

柴胡八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

此方证多见于肺炎2—3天至一周左右,多呈现三阳合病之证,故治疗重在和解少阳兼以清阳明。

针对寒热往来,用大剂柴胡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无疑是和解少阳的要药,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告诉我们,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内却。

补中滋液,增强胃气,实是祛邪的要着。

故本方中用人参(党参)、大枣、甘草、

14

生姜、半夏温中健胃。

徐灵胎谓:

“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若咳嗽胸疼明显者,加桔梗、杏仁。

若口渴、心烦明显者,加竹叶、麦门冬。

或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4.大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主症:

寒热往来,口苦烦躁,咽于口渴,胸胁苦满,心下痞硬拒按,大便干燥,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方药:

柴胡八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黄二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饯,枳实四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

此方证多见于肺炎3—4天,更多见于强行发汗而热不退者。

与前方相比.同是三阳台病,此是阳明里实热明显者。

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生姜、甘草等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入里,又助正祛邪于外。

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

又因里热明显而再加生石膏。

若再见口渴甚者,可更加麦门冬、干地黄。

若大便秘结甚者,加芒硝四钱冲服。

5.大承气汤方证:

主症:

潮热汗出,身痛,身重,不恶寒,腹胀满,短气,喘息,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烦躁口渴,昼夜思睡.甚则神昏谵语,舌苔白厚干燥或黄褐,舌质红,脉沉弦滑数。

方药:

大黄四钱,厚朴六钱,枳实三钱,芒硝六钱(分两煎)。

按:

本方证多见于肺炎2—3日后,此为阳明里实热证.老年人更为多见。

肺炎呈现本方证,实热已达一定程度,又非此方不能救治。

故当遇本方证时千万不能迟疑,要当机立断处方用药,要知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关键所在须辨清方证。

15

应该说明的是,以l:

所列是肺炎常见的方证,固人体质的不同和感邪的不同,肺炎在各个时期的症状也就不同,所见方证也就很多,不但可见到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汤等三阳方证,而且还可见到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三阴方证。

临床实践中必须心中有数,对肺炎患者出现的各种方证,能及时适证用药,才能真正做到用中药治好肺炎。

验案

例1杨某,男,16岁,病历号491385。

初诊日期1965年7月5日:

发热寒战一天。

昨日打蓝球汗出身热,用冷水冲洗,半夜即感恶寒、身痛、头痛、咳嗽,经饮热水加盖棉被,症未见好转,出现寒战,身热更明显.舌苔薄白,脉浮紧数。

体温39.9℃。

胡老辨证为太阳表实的麻黄汤方证,用药与: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二钱。

二诊7月7日。

上药服后微汗出,恶寒、身痛减,体温38.5℃。

但因咳嗽、胸痛明显,而去医院检查,X线检查:

右肺上叶大片阴影,诊断为肺炎,治疗欲用青霉素,因药物过敏而仍求中医治疗。

刻下症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右胸胁痛,咳嗽,吐黄粘痰,舌苔白微腻,脉弦细稍数。

体温38.6℃。

此乃表邪已传人少阳阳明,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加减: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桔梗二钱,瓜蒌五钱,生石膏二两。

三诊7月10日:

上药服两剂,寒热往来、胸胁痛皆已,咳减,吐少量白痰,体温36.6℃。

上方改柴胡为四钱,减生石膏为一两半,加杏仁三钱,连服三剂,基本痊愈。

16

例2张某;女,51岁。

初诊日期1964年9月25日:

近几天因搬家劳累感疲乏无力,昨晚又感发热、恶寒,经急诊拍片诊为右上肺大叶性肺炎,因青霉素过敏而求中医治疗。

今日仍身热、身痛、无汗、恶寒、口干、心烦、胸闷,时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腻,脉浮紧。

胡老辨证太阳阳明合病,与大青龙汤:

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三两。

结果:

上药服一煎,汗出热退,尚余咳嗽,吐黄白痰,据证与半夏厚朴汤加减,调理一周而愈。

按:

肺炎出现大青龙汤证者是非常多见的,用大青龙汤治疗疗效显著。

惜患者先找西医,不好才再找中医,而症候已变为他证。

医者应当知有是证,用是方。

例3吴某,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

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

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经X线检查;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

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

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

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鼓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

血常规检查:

白血球8100,中性70%。

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

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肢凉。

因请胡老会诊。

胡老据:

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屑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

17

传少阳阳明。

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

上药眼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

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

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

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

12月22日X线检查:

肺部阴影吸收。

例4岳某,男,67岁,病案号:

122745。

初诊日期1965年7月2日:

恶寒发热五天,伴头痛、咳嗽,吐黄痰,体温39.5℃。

曾服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荆芥、芦根、黄芩、前胡、枇杷叶等)二剂,热不退。

经X线检查,诊断为左肺上叶肺炎。

又用银翘散加减二剂,汗出而热仍不退。

又与麻杏石甘汤加减一剂,汗大出而热更高,体温41.1℃。

请胡老会诊时症见:

汗出,烦躁不宁,时有谵语,咳嗽吐黄痰,捏胀,大便五日未行。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胡老认为证属阳明里实证,为大承气汤方证,药用:

大黄四钱(后下),厚朴六钱,枳实四钱,芒硝五钱(分冲)。

结果:

上药服一剂,大便通四次,热退身凉。

余咳嗽吐黄痰,继与小柴胡加杏仁、桔梗、生石膏、陈皮,服三剂而愈。

按:

从以上论述和治疗验案皆可看出,胡老治疗肺炎所用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和经方,且疗效确切,说明中医在古代已有治疗肺炎的经验。

也就是说,如果真正掌握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方证,就能有效地治疗肺炎。

18

这里应当提到的是,肺炎常见的大青龙汤方证,其证的特点是外寒挟饮的太阳表热与阳明里热盛同时并见,所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行饮兼清里热。

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辛温发汗解表行水,生石膏辛寒清里热,诸药配伍共起辛凉清热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把热病以病因归纳为风寒或风热,治疗用药则分为辛温或辛凉,于是有人认为《伤寒论》缺乏辛凉清热药物,这是没学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和未能理解其方药功能的表现。

在会诊病例3时,胡老特别指出:

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目,过度解表使津液大伤,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

前已所述,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是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或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表、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

故胡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更要辨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旺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

也就是说,治病不能只有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宣肺化痰……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

也就是说.辨方证比辨治疗大法更重要。

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调“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辨方证。

从胡老治疗肺炎的经验可看出,中医看似简单.但做到真正掌握,必须在继承上下功夫和必须在临床上反复体验,方能成为一个较高明的中医。

19

治疗哮喘独特经验

治哮喘不用麻黄却独祟大柴胡汤

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

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例1),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

“治喘为何不用麻黄?

”胡老答曰:

“因无麻黄匠。

”又问:

“何为麻黄证?

”胡老笑而答曰:

“这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待有时间再详细讲吧。

”当时急待获得答案的学生,不免感到遗憾,但庆幸的是,自此每逢星期天,胡老就给我讲授他对经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治疗哮喘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的道理也就应刃而解了。

从六经辨证来看,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为最多见,而且以实证为多见。

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

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治愈宰从20%一30%提高到7096—80%。

元代的朱丹溪提出:

“哮主于痰。

”明代的张景岳提出:

“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调劳即发,亦名哮喘。

”都在说哮喘以实证多见。

又据患者平时无咳喘、吐痰、头痛、身疼等症,知不在太阳;哮喘发作时有胸满、胁痛、汗出、咽干、便干等,多属

20

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晚,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咯痰,可排除痰饮为患,这样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

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

这便是胡老在治疗哮喘时,往往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加减的主要原因。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当然不是说,对所有的哮喘都不用麻黄.当病证在太阳有麻黄的适应证时也必用麻黄,这里仍是强调必须辨方证。

哮喘病发虽在肺痰饮瘀血为主因

元代的朱丹溪提出:

“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机,肺气不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一致。

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喘有宿根”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所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哮喘患者在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可以说是久病伤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

《证治准绳》说:

“其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

”多是指肺气肿之属的气短、喘息,少见于喉中有痰鸣的哮喘。

肾气上奔的哮喘,从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