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882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ocx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运营商应尽快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现阶段物联网成功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政府、行业撬动的联盟竞争模式;物联网应用在当前应定位于运营商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平台渗透模式。

运营商应抓紧时机迅速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针对物联网应用特点,从客户群、终端、资费、营销等层面做好物联网规模化商业运营的准备。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经渗透到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深入人心,无论是对制造业、服务业、电子信息业、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企业都是其深层次发展的助推剂,因此深得政府各级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已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各地政府相继在“十二五”规划中都进行了布局。

然而,如何健康持续规模化地发展物联网服务,整合物联网各环节,作为物联网产业链汇聚层(核心点)的电信运营商,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物联网运营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产业模式,特别需要我们静心深思。

运营商如何针对物联网应用特征,破解物联网运营困境,做好物联网持续健康运营,笔者认为,尽快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合适之举。

公共服务平台是物联网核心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环境的核心,十分有利于在现阶段形成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

通过平台物联网信息服务,形成以运营商为核心的物联网信息传输交换(智能通道)和龙头企业为核心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核心的双核心公共服务环境,同时赋予物联网服务必须附加的运营商的全网络、全业务的非物联网产品和业务。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应包括五大内涵,统一的物联网终端管理、精细化的物联网信息交换服务、电信级的物联网信息监管、物联网网络系统测试和验证检测、物联网共性技术工具库和解决方案库的提供。

只有建设好了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才是物联网应用低成本、高复制、避免低水平重复徘徊的关键。

1、利用统一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多领域的资源和能力,整合各种信息、内容和应用,将不同主体提供的各种业务和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给客户,从而满足客户物联网泛在化和一体化地需求,为客户创造额外价值的服务,既能满足物联网公共管理需要,同时也满足公众用户应用需要,即提供以运营商为核心的聚合服务。

运营商已经具备了构架“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

中国运营商的宽带商务平台、VDC平台、应用商店等都是公共服务平台的先例。

而行业物联网必须借助运营商的网络才能形成物联网的广域应用,以此运营商建设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打破行业壁垒,形成“大共享平台”,在物联网产业和市场发展中真正形成运营商搭台、所有物联网产业角色共同唱戏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化拓展的态势。

现阶段物联网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兼顾政府管理与公众服务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现实中存在许多鲜活的案例:

花大力气建设的奥运食品溯源系统,当初只考虑到了政府监管需求,现在几乎处于关闭停用状态;而起初就为政府监管与公众服务的穗港猪肉溯源系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无论是汽车、医疗、溯源、家居、电力等,目前无一不都先从行业切入,延伸为公众用户服务,即从行业应用渗透到其关联客户群,形成公共服务,这称之为聚类市场。

中国运营商目前推出的主要物联网应用,如汽车信息化服务、智能公交、食品溯源、智能电力、平安校园;还是即将推出的智能医疗等都是以行业(政府监管)为切入,渗透服务于关联客户。

国内外运营商的物联网业务模式也基本雷同。

从五方面推进物联网健康发展

除了建设与运营好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外,如何让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不同客户类型采用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物联网应用目前以行业、城市公共管理为切入点,聚类市场公众服务为推广方向。

针对个性化特征明显的行业与公共管理应用研发应采用应用社会化模式,应积极引进虚拟运营商(物联网业务提供商)。

运营商当前主要以提供智能网络能力、渠道能力为主,即提供智能管道,以及开放和融合运营商存量最终用户、销售与收费渠道,业务提供商(虚拟运营商)提供完整的一体化应用服务。

针对需求共性化的聚类市场客户,运营商应以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产业链各方能力和运营商非物联网通信能力,提供完整的、标准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本质上讲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是开放的物联网应用研发生态环境。

另一种情况是构建运营商和行业龙头企业双核心的物联网公共服务架构,双方为行业客户服务的同时,开放平台,为公众用户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

制定针对物联网应用的资费。

运营商应根据物联网应用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物联网产品资费。

资费设计应考虑物联网应用交互所产生的仅为本网流量、无结算成本的特点,以及考虑在不同时间段传送流量,如针对及时性要求不高,可以设定在网络空闲时间段传送信息等特殊应用。

关注两大类应用终端,降低应用成本。

一是以智能手机为物联网应用接入网关,配备相应的传感终端,传感终端不集成通信模块,以蓝牙、ZIGBEE等近场无线技术与智能手机交互信息,主要应用于围绕人本身信息服务的场景,如人体健康信息采集与监控等。

二是单独的物联网应用终端或接入网关设备。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感终端直接带有通信模块,用于单体传感及交互信息量大的场景;另一种是物联网接入网关,传感终端不集成通信模块,以蓝牙、ZIGBEE等近场无线技术与物联网接入网关交互信息,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农业大棚等小范围环境需要交互多种信息的场景,比如家庭需要交互煤气泄漏、安防、家电控制、家居控制等信息,农业大棚需要采集温湿度、土壤酸碱度、采光、安防等。

应根据不同场景选用合适的终端,这不仅仅能降低应用成本,也是充分考虑运营及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比如采用物联网接入网关,一方面因为减少了通信模块,直接降低了应用成本;同时,因为传感器不带通信模块,有效地提高了有源传感器使用时间,减少更换电源的运营成本。

创新营销渠道。

物联网应用的推广,应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特别是政府监管、行业龙头企业(处于上游企业),逐步渗透到公众客户。

特别是针对公众服务的稀缺社会资源,比如医院;监管部门,如环保、质检;目标客户一致,又能提升自身服务的企业,比如保险;以及行业需求研究深刻的服务提供商,都应该是物联网应用推广的最佳合作伙伴和渠道。

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物联网应用生命力的保证,商业模式的创新,运营商首先需要学习互联网公司业务模式,特别是其后向收费模式。

物联网由于比互联网更加全面感知,因此更多的应用收益,不应该仅仅盯着应用本身网络流量与功能收益,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因为有了物联网应用而获取增量的资源,依靠后向收费获取收益。

比如智能公交,其利益点更多来自车内监控屏与车站站牌的广告收益,其后向收益往往会超过前向收益,同时也是下一代运营商盈利的必选模式。

国内物联网应用特征

从理论上讲,物联网应该是指物体可全面感知的,但由于传感终端的造价以及信息采集与传输手段和能力的薄弱、终端供电及更新等运营成本制约,导致现阶段物联网只能是小范围感知或监控的物体“有用”子集,而不是广域和所有物体,因此近年来国内物联网应用可归纳出如下特征:

碎片化市场:

即应用广泛,而每一个应用规模都较小、功能狭窄。

大多数行业应用,由于专业化(个异化)程度高,其市场规模总体来说都不大,造成终端数量不足以支撑应用平台建设的投入,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

专业化与个性化程度高。

产业链长,涉及各种专业化的传感设备、网络与集成应用,直接与企业的管理流程相关,因此一套平台往往只能适用于一家企业,如果在其他企业应用,通常需要重新进行需求调研,并投入人力进行定制开发。

一般软件公司或SP由于缺乏足够的领域知识,难以提供切合客户需求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孤岛式应用:

大多数的物联网应用局域于一个办公室、一座楼宇、一个单位(企业、学校、机构、商家等)内部等微区域、局域的物联网应用的起步阶段。

但在电子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广域(城域、省内、省际、国际)的物联网应用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定向的物联网消息传递:

现阶段大多数物联网应用,无论是信息采集,或更进一步的控制,其物联网消息传递都是定向的,流向主要发生在传感终端与管理平台之间,以及控制终端与应用管理平台和物联网平台交互的物联网信息。

这对网络运营商来说,不存在结算成本问题。

物联网发展仍存三大困惑

困惑一是缺乏良好的商务模式。

由于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就难以汇聚(如按行业、按企业、按客户群等)物联网应用(物联网信息流传递),造成目前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主要是纯通道与系统集成模式。

困惑二是面对物联网巨大的海量业务市场(30倍于H2H用户数),难以寻找切入点。

而现有主要的物联网应用是与政府合作的示范工程,造成项目有限及项目建成后后期运营都难以为继的局面。

急需探求运营商提供物联网信息通信服务核心,行业核心企业(如汽车产业的车厂、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等)提供企业信息化和应用核心,合作共同打造双核心的物联网公共服务架构,联盟合作的商业模式、规避物联网产业价值链特长难以聚合的困难。

困惑三是运营商物联网业务低资费与物联网高成本、高质量网络需求不对称的矛盾。

机器通信不同于人的通信,一方面其体现的“价值”不可能让用户掏服务于人那样高的通信费用;另一方面,机器又不可能具有人使用通信那样的随意处理的灵活和智能,因此必须要求有高质量或智能化的网络侧智能服务。

探索低成本规模化的智能SIMCPU卡类的业务,如标签类、测量类等的小码流物联网公共服务,以及适合物联网特性的智能网络,十分有利于运营商突破物联网业务规模化商用市场拓展举步维艰的局面。

 

运营商要主导物联网产业链将面临巨大挑战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均与无锡市政府签约,进驻无锡设立研发机构,多层面、多角度地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并在农业、医疗、安防、交通等多个行业加大力度推广,力图“全面开花”。

显然,电信运营商期望在信息产业新的发展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实,这不难理解。

在物联网3个层面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中,网络层显然离不开电信运营商。

无论是互联网、移动网、M2M,还是传感网、物联网,最后是泛在网,只要涉及“网”,都离不开电信运营商的身影,毕竟网络运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不过,和云计算等其他产业类似,电信运营商不会甘心单纯地沦为“管道”,占据产业链主导地位,更加“有所作为”,才是财大气粗的电信运营商心中的算盘。

但是,物联网产业链相当长,涉及的对象相当多,各种应用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于物联网而言,电信运营商要想主导产业链依旧面临巨大挑战。

  第一,电信运营商需要与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合作更深入更广泛。

  既然不甘心沦为物联网单纯的“传输管道”,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但每个行业不尽相同,复杂程度各异,成功的行业应用需要对该行业有深入的研究,拥有丰富的经验。

电信运营商能力显然不能面面俱到。

合作是必然选择。

  此外,与其他产业相比,物联网产业链相当长,包括传感器、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内容服务、应用标准、行业应用咨询等,涉及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服务、运营……因此,行业将产生大批技术提供者、设备制造厂商、运营商、专注于细分领域的软件开发商、维护商、内容提供商、技术和行业标准制定者、行业应用的专业咨询机构等。

这些机构个体虽然力量不足,但群体却能形成一股洪流。

电信运营商将自己摆在其对立面,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

深入广泛的合作才是上策。

  目前物联网应用分散在各个行业,尚没有很好的协同化和规模化应用,相关产业链并没有完善。

物联网时代基础设施更注重构建物联网以及不同网络的融合,电信运营商要同以往的平台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合作,更要面对因无所不在特性产生的客户生态小圈子。

这就要求运营商同行业小生态圈形成充分互动,准确把握其服务需求。

  第二,异构体系让物联网标准各异,阻碍其大规模推广,标准的统一需要电信运营商主导。

  互联网、通信网和广电网已经构成了物联网的骨干传输网络,但与互联网通行的TCP/IP协议不同,物联网现有的RFID射频技术、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尚无统一标准。

电信运营商应整合相关产业的技术标准,尽早推动国家标准的建立。

电信运营商通过成立物联网研究机构,对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探索,有助于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统一规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立。

  第三,应用成本的降低,易用性的提高考验电信运营商智慧。

  规模化推广必须降低应用成本。

手机支付就是一例。

手机支付是一个最典型的物联网应用,概念由来已久,关键技术问题也基本攻克,但是普及率却不尽如人意。

尽管电信、金融以及第三方平台等产业链各方利益博弈是普及率不高的原因,但其使用门槛高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易用性仍然有待加强。

  第四,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加强技术方案的安全性对于电信运营商至关重要。

“万物互联”是物联网的终极目标。

在物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虽然应用不同,针对行业不同,但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涉及用户或企业的信息,包括重要信息。

因此物联网对安全性能要求非常高。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问题将不断出现,提高安全性,完善物联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11年融合通信将呈现的八大发展亮点

作者:

文章来源:

OFweek通信国际更新时间:

2011年01月19日浏览人数:

4

   2011年1月19日消息,在新信息通信时代,随着运营商网络平台和业务开发环境的开放,应用技术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

2010年通信技术就呈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11年也将是通信技术大发展的年份,为此,有关媒体采访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博导张顺颐教授。

  有关媒体:

请您谈谈2011年运营商在通信技术方面会有哪些亮点?

  张顺颐:

目前是网络和通信技术快速融合与发展的时代,2011年运营商将在融合技术、融合应用方面做深文章。

  一,继续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

物联网是2010年最火的话题,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发,因此运营商以及产业链各方2010年都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力度,使之成为2010年最热的通信类业务,例如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以及物联网被纳入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新一代信息技术”,到最近“车联网”概念风生水起。

2011年物联网在运营商积极推动与研发下,将会更多地从概念走上实际应用,不少应用类的项目将会启动投入到实际应用中来。

由于物联网具有极大的潜在市场,对运营商来说,能否发展好物联网事关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否取得先机并占领制高点。

因此,相信2011年运营商将会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上下足功夫。

  二,发展(无线)移动互联网技术是运营商的大事,尤其是对传统移动运营商来说,在全业务、3G发展的时代,要切入互联网领域拓展发展空间,不能只通过发展宽带的方式。

由于受资源的限制以及传统固网运营商在这一领域的积累,因此中移动只能通过(无线)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突破,因为(无线)互联网既是发展趋势,也能为运营商带来可观的宽带网络流量,是值得经营的重要领域。

当然,由于移动互联网具有方便、灵活等突出的优越性,中联通与中电信也不会放过这一潜力市场,所以2011年(无线)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是热点。

  三,IPv6技术也会因为IPv4地址的日益耗尽而被提前提上运营商的议事日程。

2010年运营商就开始IPv6试点,虽然从一定层面来分析,2011年该技术不会火爆,但受关注度肯定会越来越高。

据相关统计显示,IPv4地址目前只余一亿多,估计年中将分配完毕,这就要求运营商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IPv6技术以及相关试点必然在2011年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

  四,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虽然还在研究阶段,但由于政府高度重视,运营商进行全面铺开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会给运营商、制造商、设备商等带来新的市场亮点。

  五,三大运营商都相继加大对称为3.9G的LTE的研发与投入力度,2011年该技术将是运营商发力的一大重点,这关系运营商的后续竞争力。

据了解,中国移动明确了TD-LTE预商用网络的部署,将在北京、上海等6城市建设3060个TD-LTE基站。

世博会时,中国移动就在世博园区内部署TD-LTE网络进行相关试验,以求加快商用步伐。

同时,中国电信、中国联通(5.49,0.01,0.18%)也在加速LTE的演进,相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由于采用WCDMA、CDMA网络,其中有的技术相对成熟,例如WCDMA的LTE,但有的技术还需要再观察,不过,相应的技术也已经提出。

  六,4G发展规划也被运营商提到重要位置。

全球范围内4G业已起步,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已经申请国际标准,按照国际电联的说法,将在2011年讨论和决定4G的标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运营商在全力发展3.9G的同时,大力开发相关的技术,为向第四代网络演进提供技术支撑。

  七,三网融合将有实质性的起步。

2010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和发展三网融合。

一年来的工作,试点方案已经确定并且上报国务院。

12个试点城市的名单也已经公布,只是名单公布以后近半年消息不多。

不少人认为遇到困难,试点是不是在等待?

实际上试点城市都在根据本身的情况在紧锣密鼓的准备。

据了解,步伐较快的城市,三网融合已经在实质上推动。

例如,有的城市在推进广电和电信的合作,准备甚至成立合资公司来开展营运。

有的城市的广电网络(9.16,0.01,0.11%)公司正在部署完整通信方案的网络建设,最迟2011年年中,广电网络的通信营运就将拉开序幕,全新的运营模式将会令消费者震撼。

  八,集各项IP技术之大成的融合通信技术和产业可能会有大的发展。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动,基于IP技术的融合通信、即时通信等可能会迎来稍微宽松的环境。

互联网通信进一步加强,传统的通信模式会遇到更加有力的挑战。

  有关媒体:

您如何总结评论通信技术在2011年的八大发展趋势?

  张顺颐:

一个通信技术,一个网络技术,在新年开始的一个时代,将会遇到这么多的应用和前景,将会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带来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这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

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欢欣鼓舞吗?

  总体来看,运营商在2011年将会在新通信技术方面有更多新动作,使这些技术能更快地加快商用的步伐,尤其是融合性的通信网络技术将会在2011年呈现更快的发展。

 

物联网市场应避免各行其是重在应用落地

2011年1月18日

来源:

光明网

点击:

【字体:

大小】

核心提示:

鉴于物联网产业链长、涵盖面广、参与主体多的现状,奚国华表示,避免市场各主体各行其是,需要尽快建立物联网的标准,否则将来局面将不堪收拾。

   2011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

被称作全球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经过了一年多的热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状况尤为引人关注:

它在我国的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

要实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物联网的应用将从哪些重点领域起步……

  各行其是:

筑路的少造车的多

  物联网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看来,“很多企业都是站在各自利益的角度解读物联网,很混乱,未必讲的就是物联网的全貌。

  2010年,物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这样定义: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什么是物联网的核心要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杰这样解读,一是感知,二是连接,三是应用。

  根据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将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军企业。

2011年,物联网如何破题这一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当务之急是培育物联网的应用。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日前对记者说:

“只有以应用来拉动需求,才能真正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和繁荣。

”鉴于物联网产业链长、涵盖面广、参与主体多的现状,奚国华表示,避免市场各主体各行其是,需要尽快建立物联网的标准,否则将来局面将不堪收拾。

  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看来,物联网的应用目前是“造车的多,铺路的少”,概念产品先行造出,而市场应用通道尚未打通,就像先有了车而没有通路,导致车的功能丧失,未能满足实际需求。

  近日,在江苏无锡,国家电网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西泾变电站投入运行,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传感测控网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和巡检”。

除此之外,鲜有落地的应用。

  技术是物联网的支撑。

目前,传感器、RFID、节点节能、多跳自组织路由算法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其核心领域还未能全面进入产业化。

物联网技术必须对通信支撑、信息加工、过滤、存储、命令响应、网络接口和传输等方面进行统一的协调。

  “高科技要深入基层、面向应用,就是要把最好的技术用在需求最强烈的地方。

”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玮表示,物联网应该从安全、环保、节能等领域抓起。

这些实实在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才是物联网应用的主战场。

  奚国华表示,物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芯片、软件、电信服务等多个领域。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集思广益,以形成可行且各环节企业乐意执行的统一标准和各种协议。

当前的关键则在于冷静布局、稳扎稳打,在各个环节形成领先企业,同时着力发展热点应用,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

  据悉,汽车物联网项目已被列为我国重大专项,将获财政扶持资金。

2011年,工信部将从产业规划、技术标准等多方面着手,以推进汽车物联网产业的全面铺开。

  一哄而上:

创新的少跟风的多

  从参与到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据赛迪顾问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目前运营商M2M终端已经近1000万。

  对于这一数据统计和时下各地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的现状,专家认为,即使是新产业、新技术,“跟风”上项目也可能因“重复建设”陷入困境。

  “物联网是个好东西,但决不能一哄而上。

”邬贺铨说,“目前对待物联网,国内比国外热,政府比市场热,产业比应用热,股市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硬件比软件热。

  对“物联网热”要有冷思考。

邬贺铨提醒道,要创新,不要包装;要战略,不要应景。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都在热热闹闹发展物联网,看起来物联网应用领域无处不在,但是大家发现,真正切入时却又无从下手;物联网的产业链很长,但细看却又显得七零八落;物联网看上去技术门槛不高,但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仍然做不到自主可控。

此外,物联网标准化组织很多,但又缺乏权威以及可遵循的标准。

  邬贺铨介绍说,互联网概念被炒得最热的时候,许多企业纷纷投资生产光纤,导致现在光纤按长度计算,价格比面条还便宜。

物联网的发展也面临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做好规划,不要盲目上马。

  专家指出,纵向地看,我国历次产业大变动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一哄而起。

计划经济时期曾有过著名的“全民大炼钢铁”,改革初期也有过各地竞相引进电视机、洗衣机、易拉罐等流水线;上世纪90年代又有各地大办钢铁、水泥、小电厂和汽车制造;而今又出现了各地大搞“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获得发展,仅仅靠市场是困难的,需要政府参与。

但是如果参与过度,脱离了市场本身客观、内在的要求,就要付出代价。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强调。

  电信专家马继华表示,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逐步推进与协调发展,但现在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一哄而上、层次不清的局面,并没有很好的阶段性发展方针和梯度规划,这很可能导致发展瓶颈。

  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微观室副主任剧锦文认为,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获得中央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主动迎合中央的政策偏好;另一方面,更在于地方的竞争,大家都不甘心落在他人之后,不惜代价地通过各种手段扶持那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